欤文言文

作者&投稿:店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古文中的与有哪些意思】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3. 与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与yǔ〈动〉1.(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

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3.又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2]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名〉1.党与;朋党 [clique]与,党与也。从舁从与。

与声。——东汉·许慎《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东汉·许慎《史记》群臣连与成朋。——《汉书》2.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介〉1.跟;和;及 [with;to]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与城为殉。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为,替 [for]。

如:与我想想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助〉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

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与 yù〈动〉1.参与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礼运·大同》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

(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与 yú1.与 yú2.同“欤” [same as “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其可怪也欤?——《孟子》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4. 【古诗与文言文的区别】

简单的区别就和现代的‘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差不多.古诗讲究的是字深,句子顺,以最少的字说明最大的意义(作者要表达的)无对话情景文言文讲究的也是字深,但要浅于古诗,“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能大体上看明白,可有对话情景大致就可以理解这些,太多的也不愿意看了.。

5.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

6.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举例:1、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随着历史的变迁,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

文言文有哪些?
初一学习的文言文和古诗如下:1.《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2.《孟子》: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3.《大学》、《中庸》:两篇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古代...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

一百字左右的文言文有哪些?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翻译:...

经典文言文有哪些呢?
经典文言文有如下: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一些文言文(简单)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这些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同时,文言文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包含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由于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因此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甘谷县15542132253: 用/给句子断句(即划停顿)文言文虎子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出自《小儿不畏虎》 -
桂龙华仁:[答案] 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甘谷县15542132253: 文言文翻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桂龙华仁:[答案]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甘谷县15542132253: 古文中“韪欤”是什么意思?常见词有顾不韪欤,岂不韪欤等. -
桂龙华仁: “韪”“欤”是两个词.“韪”是表示肯定的意思,一般翻译成“正确”,“对”,“是”;“欤”就比较常见了,通“与”,在古文中一般表示反问语气“……吗?”连起来就是通过反问语气对前面的表示肯定. 顾不韪欤:意思是:这不是在正确不过了吗?. 岂不韪欤:意思是: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

甘谷县15542132253: 文言文 “欤”的意思 -
桂龙华仁: 就是个语气助词,没什么实际意义

甘谷县15542132253: 用第一人称文言文写五柳先生传 -
桂龙华仁:[答案]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第一人称文言文: 余本凡人,宅有五柳,因以为号.喜静讷言,不求荣利.虽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甘谷县15542132253: 以下这篇文言文叫什么名字?(开头如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桂龙华仁:[答案]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

甘谷县15542132253: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 -
桂龙华仁:[答案] 这是人教版八下古文:《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

甘谷县15542132253: 欹欤 是什么字 -
桂龙华仁: 欹qī 欤yú 古文中常用

甘谷县15542132253: 文言文中《河中石兽》里 二石兽并沉焉,焉的意思是什么? 可据理臆断欤? 欤的意思?哪位高手能告诉我啊?急需! -
桂龙华仁: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

甘谷县15542132253: 文言文中有哪些感叹词?全部! -
桂龙华仁:[答案] 文言文感叹词有噫、吁、唏、也、矣、乎、哉、嘻、兮、夫、呜呼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感叹词是“矣”和“焉”,此外还有“乎、与(欤)、诸(之乎的合音)、邪(耶)、哉、也、噫、嘻”等等.后面的一些不是太常用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