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后反思

作者&投稿:杜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观书有感》课后反思之一

  《观书有感》感觉最难处理的还是题目中的“观书”和诗中的“半亩方塘”所寓含的哲理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大理学家朱熹“观书”的感触,在反复诵读揣摩之后,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去发现其中的联系。

  课堂上,我首先在读诗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明白“观书”即读书、看书,再让学生几读诗题,明白诗人是要谈读书的感受。同时,联系平时的阅读指导、习作指导,提醒学生读文学诗一定要首先明了题目,因为题目可是文章诗篇的眼睛、灵魂,是对文章诗篇最精炼的概括,要牢记。

  在学生反复诵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明白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表层意思,并通过诵读末句强化源头活水让半亩方塘保持了清澈的道理。再让学生结合诗题完整地诵读这首诗,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你发现了什么?多读几遍。学生在认真地诵读后,不少同学都发现题目是”观书有感”,可全诗却根本没有提到读书的疑问,我让学生再读,看学生有什么新的收获。在学生再读后,不少同学朦胧地感受到理学家朱熹好像在借“半亩方塘”说读书,此时教师再指出诗人是把读书做学问喻为“半亩方塘”,是诗人在读书时联想到人的心智就像这半亩方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明睿智。至此,诗中寓含的哲理、诗人巧妙的借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说到底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体会其精妙一定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深入体会的机会。

  《观书有感》课后反思之二

  《观书有感》的寓意很不明显。诗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篡改得不错。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诗的含义算是揭示出来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的想,勇敢的说、尽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的给学生读书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出当时小朋友们的心情。同时,我引导他们大胆的想:小朋友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们心情怎样?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大胆的演,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能入情入境的学习,真正理解了课文。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之三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几年级学的?具体是哪个版本的课本?是课文还是课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七年级诗词名句背诵积累:朱熹的《观书有感》

说《观书有感》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我们学了一首诗,名《观书有感》是南宋教育家朱熹写的。这首诗是由读书生发的感想。这篇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夜深了,轻风抚摸着方塘边到竹林。朱熹步行来到了方塘边,凝视着只有半亩大的方塘,但水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

观书有感是几年级学的
观书有感是六年级学的。《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原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

为什麼六年级上册第22课的观书有感为什么叫观书有感?
表面上是写湖水,实际则是写读书的方法,应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更有学问。用清澈明净的水的形象来比喻读书的体会。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南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扩写作文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 6. 说《观书有感》的故事作文 六年级上册我们学了一首诗,名《观...

083五年级上册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文言文译文朗读拼读跟读背诵_百度...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读朱熹《观书有感》写一篇读后一?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

《观书有感》中,是“问渠那得清如许”,还是“问渠哪得清如许”?该怎 ...
其他人都错了,我是08届的考生,我就写了“哪”,结果一分没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第三声。我以人格担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哪个年级学习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是初中古诗吗
《观书有感》是初中古诗。初中古诗大全:七年级上册(课内)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七年级上册(课外)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

开福区15066087721: 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诗意 -
衅泪安内: .<<冬夜读书示子聿》示:给……看遗力:保留力量终:终归绝知:真正了解、把握躬行:亲自去实践2.《观书有感》鉴:镜徘徊:来回移动清如许:如此清澈活水:流动的水 1.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

开福区15066087721: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几年级学的?具体是哪个版本的课本?是课文还是课后阅读? -
衅泪安内: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七年级诗词名句背诵积累:朱熹的《观书有感》

开福区15066087721: 六年级古诗两首中《观书有感》的情境描写200字 -
衅泪安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开福区15066087721: 小学六年级语文题目,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衅泪安内: 1、 (1)我们也要珍惜 (2)不论多大的困难 (3)他的语文成绩十分优秀 2、勘测线路、巧设青龙桥线路. 3、(1)做学问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可能是:观看书籍,因为没学过,对不起不知道什么意思. 《观书有感》 1、不知道,对不起,教材不一样. 2、拟人手法 3、一面打开的镜子、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谢谢!!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用..

开福区15066087721: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内容和意思 -
衅泪安内:[答案]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前常背,意思也算是明白,今天却又想把它拿出来,因为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对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总结和交代吧. 半亩方塘...

开福区15066087721: 比较《春日》与《观书有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六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22古诗两首上的. -
衅泪安内:[答案] 1.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2.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读书后抒发的感想

开福区15066087721: 六年级上册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正如宋代大文学家朱熹说 -
衅泪安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讲的是,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开福区15066087721: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2古诗两首 -
衅泪安内: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地朗读.2、背诵古诗.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出示投影片: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开福区15066087721: 六年级上所有古诗标题(新教材) -
衅泪安内: 六年级上册:《龟虽寿》、《过故人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过松源晨饮漆公店》、《如梦令》、《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山中杂书》、《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滁州西涧》、《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约客》、《论诗》我能帮的只有这些了!

开福区15066087721: ...绝、躬(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为2、《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力“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据说苏... -
衅泪安内:[答案] 昧着良心告诉你吧. 绝是彻底的意思,绝知意思是彻底明白或弄懂,躬意思是亲身,躬行意思是亲自实践. 渠是指它,即方塘...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以观书有感为题,表明了诗的主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