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是如何互补的

作者&投稿:塞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如何实现儒道互补~

其实基本上所有人都是能看懂答案的,所以你能看懂也不说明就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不过如果你想自学的话,我可以提供些方法。 数学:看懂书只是第一步。高中数学远比书上讲的要难。做题很关键,不求多但是要按类型练

“儒道互补,进退自如”可以这样理解:用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互相补充和借鉴,这样做事或做人都会游刃有余。
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这两种方案,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对心灵的理解不一样。我在讲儒家的时候说过,孔孟是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心灵的,人就是道德化的存在。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幻转化之中。今天拥有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既然世上的种种差别都是偶然的,没有意义。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的所有万物,在价值上与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齐物论”。

庄子的人生观告诉我们一个终极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庄子的退一步,并不是意味着避让、退隐,消极,而是后退一步,远眺彼岸。从功利的世俗当中抽身出来,回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儒家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人生是无常的,天命有时候也是无可抗拒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几千年来,一个孔子,一个庄子,构成了中国人心灵的两面,既有积极奋斗的一面,又有洒脱潇洒的另一面。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老庄与孔子是道家与儒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各自被后学者奉为经典,供上神坛。而后生无不竭尽所能排斥其异见,弘扬其教性,使两者因政治因素决裂,各行其道,渐行渐远。是后生之学放大了老庄与孔子的间隙,导致本应在中国文人身上完整体现的儒道合一成为千古乌有理念。如今当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人格的时候,寻找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将儒道精神重新融合,完整贯彻于国人灵魂之中,使人成为自由、独立、完整、和谐的人。儒道本是同源,经过几千年轮回,也该是回归之时。追本溯源,应该从上古神话讲起。
儒道的源头
上古神话
(一)老子与女娲
作为对起源的朦胧认知,女娲这一创世女神在古代人类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娲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直接反映在母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上,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崇拜,而老子哲学的形成无疑受到了这种意识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母性特征。从“道”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中我们可感受到老子所崇尚的某些母性品格。五十一章云: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类似的说法又见于二章、十章、三十四章。这样的德性在母亲身上最能得到体现。对于母亲的生而不有的博大与宽容, 老子赞美不已。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因而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婴儿是刚从母体诞生的生命,因而是最本真的状态。可以看出老子所赞颂的一切美好品德都是属于女性的,老子所塑造的“圣人”这一理想人格形象是对女神的赞扬。
(二)孔子与帝尧
《中庸》第30有载:“促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上遵天时变化,下与水土协调。好像天地没有一物不能扶持承载,没有一物不能覆盖笼罩;又好像四时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互相不违背。小德如水流浸润,大德使万物敦厚纯朴。孔子对帝尧的崇拜可见一斑,而其所述帝尧之德,与老子赞美女神之德又何其相似。
《论语》有《尧曰》篇,是孔子以尧的话来说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孔圣人借助尧的模范言行在教育后人,尤其是告诫那些在位的帝王,要像尧舜那样普施仁爱,如果百姓受穷,那肯定就要垮台!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孔圣人对帝尧的尊崇是真诚的、少见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由此我们又可看出,孔子从神话中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实老子又何尝不是,无为而治不正是顺应自然,顺应天理而为吗?
老子与孔子同为上古神话的受益者,在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思想有同源性,他们对于神的作为和品德可以达成共识,而且都认为人应该顺应神意而为之。但是孔子认为人通过内省可以使人性分有神性,继而分有神的掌控能力,这是后来庄子诟病孔子的原因。
2.《易经》与儒道
易经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大系统,把人体当作一个小系统,它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强调事物是由对立而统一的部分构成,强调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它的根本就是宇宙万物的变化,重在变化二字。其实儒道同源也可以从易经中去寻找。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法与易经阴阳观如出一辙,两者目的都在于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而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里的辩证法对两者的影响巨大。
老子的思想偏阴性,如“上善若水”;孔子的思想偏阳性,“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老子偏静,善静观,主张无为,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道;孔子偏动,好远游,主张有为,穷则善其身,达则济天下。两者看似对立,实为统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就是仁者,老子就是智者,两者是知与行的关系,由此看来知行合一成为文人的终极理想是有根据的。智者如老子,先考虑了“宇宙是什么”的问题,寻到了天理;而仁者如孔子,正是接着老子的思绪考虑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注解,并以此扩展开来,探寻人事的法则。说孔子与老子属一脉相承一点不为过,“中庸”的思想可说是无为之态下的有为,孔子心中的圣人形象与老子的很相似,同是看不惯世风日下、互相屠戮,同是为了寻求普世价值观,两者也都萃取了易经的精华,如宇宙之生生不息、和谐的秩序、天人合一等。人需先知而后行,不知则妄行,不行则枉知。孔子之“行”其实是代替老子完成了他不愿付之于行动的心愿,出世者必有入世之心,但无奈身逢乱世,依老子阴柔的个性,是不会冒险下赌的,而孔子性情偏豪爽,一心想做个布道者。
老子、孔子、庄子的惺惺相惜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会见之一。孔子青年时就曾表示过:“吾闻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楚国人)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他是把老子当做老师来看待的。学生,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师呢?见面情景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想象,两人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因为对于社会的彻底失望而退,一个因为对于社会怀抱着希望而进,他们的相见,肯定会有学术上的切磋甚至交锋。
一个要“克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宁可去“走流沙”,也要首先保存了自己,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下了实现理想的资本,分歧是明显的。但是透过分歧,却仿佛有一种让人感动的东西,给人以温暖和启迪——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又有着巨大的一致性和知音间的关怀与惺惺相惜。鲁迅毕竟是独特的、犀利的。他在看到孔子与老子之间分歧的时候,也看到了他们的深层次的一致。他说:“孔子年三十余,尝问礼于老聃,然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则定《诗》《书》,订《礼》《乐》,序《易》,作《春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对于老子,同一文中鲁迅这样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在他们的骨子深处,有着同样的对于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统治者的残忍无道的不满与愤慨,有着同样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着大有作为。当然,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要独立在这个世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老子临分别时嘱咐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你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前人的创造,他们的人与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与思想还在。时运到了,君子应乘时而起;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且千方百计,仍不为世所用。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是要如穷人一样简朴;有大德之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祛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所有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之念,都是于身心无益的。 老子对于孔子的关心,真是溢于言表。同时也可看出老子压抑入世的想法是因为不得其时,而对孔子则寄予希望,愿古人未尽之意志(应该包括老子自己)由后生扬起。
庄子评孔子
庄子生性洒脱,物我两忘,爱憎分明,看似无情却有情,崇尚自然,鄙视伪仁义。他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因为命运无常,所谓有都是表象。而孔子则强调人性的力量,认为人的精神可以掌控命运,用仁义来代替天理管理自身。因此两者必有矛盾。
《庄子》书中多数地方论及孔子,对孔子固有批评嘲弄和贬损,但在“庄言”时仍禁不住发出“吾且不得及彼乎”的高度赞叹。书中还提到了“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其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可见庄子虽然反礼教,但对孔子还是相当敬佩的,他是对事不对人,身为出世之人,却很欣赏孔子这入世之人的魄力。庄子看似冷漠孤寂,其实忧国忧民,他深知平民不可能达到他的精神境界,像他一样自在自得修身养性,而都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他也渴望看到一股力量去激浊扬清,重整世风。孔子在人格上很高大,然而孔子生前是述而不作,言行难免为后学者曲解,被统治者利用,也就衍生了庄子看到的假仁义。三、从文人仕与隐的纠结看儒道合一
中国古代的文人无不在仕与隐的纠结中夹生,他们在仕途中历经沉浮坎坷,饱尝世态人情的险恶,认清了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在无助与痛苦之中找寻着心灵的慰藉与解脱,于是便把眼光投向了与世无争的山水隐士。。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瞑》) 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湘中》) 等等。的与世无争、冲淡平和的背后,潜藏着的是这些仕子们对仕之理想的追慕以及对道之不行的哀恸。
古代圣贤善于审时度势,国家出现衰微气象之时,宁愿隐于茫茫人海,过潦倒终穷的生活,也不愿功用其智,谋取一时显贵。富贵荣华,皆如云烟。他们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脉清净的流水,一方幽雅的山林。竹篱茅舍、粗茶淡饭,便可以让他们领略到人生至上的幸福。可是他们并非不关心民生疾苦、江山社稷。在他们看来,天下时局早已了然于胸,只需遇着圣主明君,他们就会做到“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以报知遇之恩。仕途坎坷,文人们在宦海沉浮之后,自然会产生对人生对宇宙的慨叹。心态日趋平和,也便有了不慕功名但求安适的愿望。
隐逸便是这些仕子们最后的身心归宿。在这里,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相融,达济天下与退善其身相融。进退皆宜,一切皆顺其自然,而于我心中自有不朽的信条。
可以说“道”是“小隐”,“儒”是大隐:“小隐”图的是个人的洒脱与释然“, 大隐”求的是天地万物和谐归一的大道。也可以说“儒”是“小仕”“, 道”是“大仕”:“小仕”为己为君为民为国,“ 大仕”为生命为宇宙为永恒。儒、道本来就应该是合一的,“ 儒”体现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道”则体现包容旷达的人生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上不知疲倦,耗尽心力,这是大世界中的小动力,无数小动力的组合便促成了历史的更迭,人类的进步,然而,仕途险恶,有人沉沦、有人逃避、有人求索,时代的进步因素永远在找寻新的答案和出口。他们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的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他们懂得进退之道,盈虚而进,全身而退。隐者就是这般大智若愚,世事洞明,选择以纯净之水洗却俗世里沾染的尘泥。
仕或隐,入世或出世,儒或道,是中国文人穿越古今的不朽灵魂的两面,两面合为一面,则亦智亦仁,亦知亦行,亦圣亦贤,人性得以完满,灵魂得以进化,全民精神为之一振,乃人之幸事,国之幸事,宇宙之幸事。文人当共勉。

简单一点:老子是站在一个教育家的位置教君主和老百姓如何如何生活以避免春秋战争?自上而下启发教育
而孔子是做为一个有抱负的极主动的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政治策略来避免战争,创造一个大家满意的生活氛围。自下而上制衡并教育君子和老百姓。
他们的统一的目的的国家和人民!

其实,中国的圣人就是儒道 的一种互补,这个你可以去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前面那章介绍的很清楚啊,


儒家与道家为什么说可以说能互补互通呢
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关系
而道家的思想主要就是“出世”,这一点道家和佛教就想相似了,但是还是不同的,“无为而治”就是说认为在这个世上任何事物的运行自然有其规律,不需要人再去调节了。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儒,道,释三家的思想都是很深的,各有其影响,至于在什么时候哪种思想占了上风就要看情形而定了,这一点在...

佛、道、儒是三种不同的教派,为何会出现“三教合一”?
1. 佛教、道教、儒教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理论上的融合性、和谐性比世界其他宗教的“排他性”更为显著,这为避免宗教冲突提供了有利条件。2. 历代帝王和朝廷的政策对宗教文化的外在约束也促成了儒、释、道的互补和共存。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神仙崇拜的传统,以及各阶层的...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进退自如”?
“儒道互补,进退自如”可以这样理解:用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互相补充和借鉴,这样做事或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这两种方案,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对心灵的理解不一样。我在讲儒家的时候说过,孔孟是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心灵的,人就是...

《美的历程》读书摘录(一)
1.刘勰的《文心雕龙》:日月垒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吟咏性情)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2.魏晋六朝山水诗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站在相反角度看问题。凡事懂的反向思维,换位思考,改变固有的思维,你会发现眼前世界另一番景象,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二.相反相成、虚实相生、福祸相依 儒家强调的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强调的是: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儒家与道家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儒道互补也是...

如何理解“儒学为主,儒道互补”
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待和互补。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中国的传统思想就会失去一半光彩。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儒道互补的特点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

儒道互补的内涵是?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阅读理解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

丹巴县13158438522: 儒道互补 - 搜狗百科
须纯感冒: 你对道的理解有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自然法则和规律着实不是道,道家以无为顺道,儒家以有为合乎礼教,互通的地方大概都能达到天下大治这一理想吧

丹巴县13158438522: 儒道是如何互补的 -
须纯感冒: 老庄与孔子是道家与儒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各自被后学者奉为经典,供上神坛.而后生无不竭尽所能排斥其异见,弘扬其教性,使两者因政治因素决裂,各行其道,渐行渐远.是后生之学放大了老庄与孔子的间隙,导致本应在中国文人身上完...

丹巴县13158438522: 请简要论述儒道互补思想 -
须纯感冒:[答案]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内涵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

丹巴县13158438522: 什么是儒道互补 -
须纯感冒: 字面意思是儒家和到家相互补充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丹巴县13158438522: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开:儒释道如何互补和合? -
须纯感冒: 四川安岳大般若洞三教合一窟 宁夏中卫高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丹巴县13158438522: 你是怎样理解儒道互补的? -
须纯感冒: 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

丹巴县13158438522: 儒道如何互补?哪些历史名人做到了儒道互补? -
须纯感冒: 柳宗元 他被贬永州后,在《愚溪诗序》中写到:"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显然,柳宗元在嘲讽...

丹巴县13158438522: 简要论述儒道互补思想 -
须纯感冒: 儒家思想以仁为主,注重以德服人、以和为贵,适合安抚人;道家思想以无为为主,注重的是安抚人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这两家思想都有一种和平的理念,但又诉说不同的方面,但他们的本质思想基本相同.

丹巴县13158438522: 儒家道家如何互补
须纯感冒: 以尔之具,盈彼之菊,嗟兮芒兮,大道若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