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节的节日习俗

作者&投稿:姚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月六节的节日介绍~

汉族:热在三伏。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 ℃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啧啧称赞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 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六月六节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 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六月初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布依族: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 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 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 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 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苞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

六月六是天贶节。
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淮安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扩展资料:

节日习俗
1、回娘家
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
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2、大别山天贶文化节
天贶节,是大别山地区在夏季农闲、湿热、庄稼初熟之际,通过民间节庆方式,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和谐的岁时节日。
自2010年首届大别山天贶文化节成功举办以后,引起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为深入持久地把大别山淳厚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天堂寨风景区决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举办节庆活动,让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贴进大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3、请姑姑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贶节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
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六月初六日,晋北地区习惯称为“虫王节”。季节上正是农作物害虫繁衍的时期。“小民以食为天,无螟塍自然康乐;百姓望天如岁,有蟊贼幸年驱除”。这个时期也是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俗语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虫害的泛滥。是日,农家要进行集会,宰牲、设供、焚香、敬纸,(虫子)(虫方)庙里祭虫王,龙王庙里祭雹神,祈求保佑庄稼丰收。正如一副联语所言:“生蝗灭迹三农泰,旱魃无闻四野安”。如今,宰牲设供已不再进行了,但民间却习惯在这一天举办开园活动。凡有菜园之处,都要邀朋饮酒。六月六,晋西北人习惯郊游,称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晒衣节”或“晒书节”。是日,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农家这一天还盛行作曲。说是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读书人这一天除晒书外,还讲究给先生送礼,或是烙饼馍、做菜盒请先生吃饭。而做先生的讲究给学生反馈一枚桃,或面桃、或鲜桃,含桃李满天下之意。佛教与道教界还把六月初六日称为“天贶节”。传说宋代此日曾有天书降临。后来,寺观望的僧道要在这一天翻晒经卷,据说可得灵气,读起来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牛羊节”,这天,东家要设宴延请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乡宁县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灵邱县六月六日要为南岳府君庆贺圣诞。据《县志》载:“士民祭祀唯谨,四方商贾毕至,邑之人终岁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钗裙衣帕之锦,皆于此日置买。市易三日毕,居民各归农业。商贾亦行,岁以为常。”一九八四年庙会期间,赶会者达六十六万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赶庙会,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内容。赶会时或骑马、或乘车。要携带酒饭、水果、糕点、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动。到达目的地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打起地摊,撑开旱伞。因地制宜、各据地盘。然后轮流到庙会上烧香敬佛,买小吃、看杂耍,听大戏。孩子们则互相结伴嬉戏,扑蝴蝶、捉蚂蚱。姑娘们习惯采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时分,便各自生着火锅,进行野餐。饭后,爱唱者尽情地唱,喜画者随便地画,人人根据自己爱好纵情欢乐,玩个痛快。除一些戏迷要留下看夜戏,在庙会留宿外,多数人家当日赶回。六月里的庙会,从时间、规模上讲,五台山最负盛名,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举办一个月。赶会者有汉、蒙、藏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近年来每日不下万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游、物资交流、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盛会。山内村民在一个月内,全部精力为盛会服务,其收入往往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六月六这一天,亲戚朋友都过来庆祝。白天有激烈的对歌比赛,侗戏演出等。晚上芦笙队便会在鼓楼坪上登场,芦笙声音动听优美,鼓楼坪中间熊熊燃烧的篝火照射着每一位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整个寨子一片欢腾。吹完芦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后一个节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进行,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合唱一句,重复一句,然后挪动一步,边唱边舞。
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门前拦一道绳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进甲寨,姑娘们便唱拦路歌:“标致小伙哪方来?是鹰远飞或来玩?借问哥哥哪里走?未进侗寨先歌盘。”小伙子答唱:“后生有缘来做伴,双燕远飞有家还。屋檐楼下把窝做,早出晚归要团圆。”就这样,小伙子要被姑娘们盘唱许多首歌才准进寨子。到晚上吃饭,盘歌继续,每饮一杯酒就必须对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对不上,就要被罚喝酒,称为“哑杯”,后来,姑娘小伙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或、或绣花、或纳鞋垫,小伙子们则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与姑娘们低声吟唱着情歌。这种对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语的意思就是“月下对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们拿出油茶招呼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临行前,姑娘们将小伙子们送到寨门,唱着歌送小伙子远去。“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
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六月六节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云南高原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村村寨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然而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
间,于是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趋害虫。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户户都要宰牛宰猪,杀鸡包粽子祭祀祖宗。尔后,合家欢饮。隆重地欢庆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
  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六月初六日,晋北地区习惯称为“虫王节”。季节上正是农作物害虫繁衍的时期。“小民以食为天,无螟塍自然康乐;百姓望天如岁,有蟊贼幸年驱除”。这个时期也是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俗语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虫害的泛滥。是日,农家要进行集会,宰牲、设供、焚香、敬纸,(虫子)(虫方)庙里祭虫王,龙王庙里祭雹神,祈求保佑庄稼丰收。正如一副联语所言:“生蝗灭迹三农泰,旱魃无闻四野安”。如今,宰牲设供已不再进行了,但民间却习惯在这一天举办开园活动。凡有菜园之处,都要邀朋饮酒。六月六,晋西北人习惯郊游,称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晒衣节”或“晒书节”。是日,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农家这一天还盛行作曲。说是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读书人这一天除晒书外,还讲究给先生送礼,或是烙饼馍、做菜盒请先生吃饭。而做先生的讲究给学生反馈一枚桃,或面桃、或鲜桃,含桃李满天下之意。佛教与道教界还把六月初六日称为“天贶节”。传说宋代此日曾有天书降临。后来,寺观望的僧道要在这一天翻晒经卷,据说可得灵气,读起来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牛羊节”,这天,东家要设宴延请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乡宁县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灵邱县六月六日要为南岳府君庆贺圣诞。据《县志》载:“士民祭祀唯谨,四方商贾毕至,邑之人终岁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钗裙衣帕之锦,皆于此日置买。市易三日毕,居民各归农业。商贾亦行,岁以为常。”一九八四年庙会期间,赶会者达六十六万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赶庙会,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内容。赶会时或骑马、或乘车。要携带酒饭、水果、糕点、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动。到达目的地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打起地摊,撑开旱伞。因地制宜、各据地盘。然后轮流到庙会上烧香敬佛,买小吃、看杂耍,听大戏。孩子们则互相结伴嬉戏,扑蝴蝶、捉蚂蚱。姑娘们习惯采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时分,便各自生着火锅,进行野餐。饭后,爱唱者尽情地唱,喜画者随便地画,人人根据自己爱好纵情欢乐,玩个痛快。除一些戏迷要留下看夜戏,在庙会留宿外,多数人家当日赶回。六月里的庙会,从时间、规模上讲,五台山最负盛名,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举办一个月。赶会者有汉、蒙、藏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近年来每日不下万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游、物资交流、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盛会。山内村民在一个月内,全部精力为盛会服务,其收入往往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六月六这一天,亲戚朋友都过来庆祝。白天有激烈的对歌比赛,侗戏演出等。晚上芦笙队便会在鼓楼坪上登场,芦笙声音动听优美,鼓楼坪中间熊熊燃烧的篝火照射着每一位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整个寨子一片欢腾。吹完芦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后一个节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进行,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合唱一句,重复一句,然后挪动一步,边唱边舞。
  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门前拦一道绳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进甲寨,姑娘们便唱拦路歌:“标致小伙哪方来?是鹰远飞或来玩?借问哥哥哪里走?未进侗寨先歌盘。”小伙子答唱:“后生有缘来做伴,双燕远飞有家还。屋檐楼下把窝做,早出晚归要团圆。”就这样,小伙子要被姑娘们盘唱许多首歌才准进寨子。到晚上吃饭,盘歌继续,每饮一杯酒就必须对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对不上,就要被罚喝酒,称为“哑杯”,后来,姑娘小伙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或、或绣花、或纳鞋垫,小伙子们则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与姑娘们低声吟唱着情歌。这种对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语的意思就是“月下对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们拿出油茶招呼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临行前,姑娘们将小伙子们送到寨门,唱着歌送小伙子远去。“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六月六节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云南高原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村村寨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然而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是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趋害虫。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六月六节是什么族的节日风俗
起源和意义 六月六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他为了表示对国家的忠诚而投江自尽,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在江河中放龙舟,这就是龙舟赛,同样也就是现在的端午节。节日习俗 在各地区,六月六节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其中最为...

汉族的六月六由来习俗
汉族的六月六由来习俗 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佳节,下文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汉族的六月六由来习俗,仅供参考! 天赐节 我国许多地方,将“六月六”称为“天赐节”。传说,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好不容易从西天取得真经,却在归途中不慎将佛经掉落大海,唐僧只好将佛经捞出晒干。本来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古人却偏偏认定唐...

六月六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摘要: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天贶节有晒书、晒衣服、接姑姑等传统习俗。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在六月六这一天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活动,苗族“赶歌节”、瑶族“半年”、满族“虫王节”等都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六举行的。下面看看六月六节日习俗有哪些。一、天贶节的来源农历六月初六“天贶(...

...在民间被称为天贶节,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首先,女儿回娘家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但是这一习俗在古代的时候却要看夫家的态度,尤其是在农忙与季节日期间都需要在夫家待着,然而到了农历六月六 这一天便可以回娘家了。在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六月六。请姑姑”这也是天贶节被称为“姑姑节”的重要原因了。在这一天小孩们要...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六月六是以下5种说法:1、洗晒节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中国节日民俗有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

六月六节节日习俗
在山西乡宁和灵邱,六月六日分别有祭祀河神和南岳府君的活动,而大同则有庙会,人们乘此机会游玩、品尝美食。在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则有“天贶节”之称,包粽粑和对歌活动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农历六月初六,各地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庆祝丰收和驱邪避害的祈愿,也有家庭团聚和文化交流的活动,...

端午节的六大习俗?
五色线 五色线也被称为五彩线,或五彩长命缕,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把五色的彩绳绑在手腕上,脚腕上或脖子上,专门用来防止五毒近身。而且五色线要一直戴到六月六才可摘下,并且扔到河里冲走。五色线的习俗和药王孙思邈有关,人们认为将五色线扔到河里之后,就会冲走百病,送走灾祸。虽然它的名字叫做...

六月六节的节日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

每个月各有哪些节日,并且有哪些风俗习惯?
民国以来虽然采用了阳历(亦称公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 春节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

农历六月初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来历?
天贶节。在农历六月初六,它被称为正午,汉族人的转经节和姨妈节。排灯节意味着赠送礼物,排灯节起源于宋真宗的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帝给了他一本天书,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诸天之日。他还在泰山脚下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天坛。六月六也是佛寺的节日,称为“转经节”。关于“六月六”的传说还有...

广平县13686002902: 明天六月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五冯傲承: 六月六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不一样啊,在汉族,六月六俗称“半年节”,“ 禾苗节”,“回娘家节”.“天贶节”等习俗嘛很多的."1,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

广平县13686002902: 六月六看谷秀是啥意思?
五冯傲承: 六月六看谷秀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观看庄稼抽穗开花.农历六月已经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属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

广平县13686002902: 六月六日是什么日. -
五冯傲承: 农历的六月初六,在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

广平县13686002902: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时间 -
五冯傲承: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

广平县13686002902: 中国传统节
五冯傲承: 大致上有以下23个: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

广平县13686002902: 有哪些节日中国 -
五冯傲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表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

广平县13686002902: 请问我国的传统的各个节日的习俗是什么. -
五冯傲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共计约13个,相关习俗如下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

广平县13686002902: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五冯傲承: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

广平县13686002902: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各个节日都有些什么习俗? -
五冯傲承: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

广平县13686002902: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由先到后有几个 -
五冯傲承: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