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有哪些桥? 桥联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巩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同里的哪三座桥有名~


  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名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同样赋予了新的内涵:
  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亦有曰: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民间还流传着不同年龄人“走三桥”的谚语:
  小巴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
  (“小巴戏”即指孩童)
  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
  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
  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
  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始建于1470年,重建于1704年,它与太平桥和吉利桥一起被称为同里三桥。
除了同里三桥,其他著名的古桥还有:建于1746年的泰来桥、建于1755年的中元桥、建于1811年的乌金桥以及1879年重建的永寿桥。

  思本桥

  又名思汾桥,位于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裏。据旧志记载,为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年)裏人叶茵建造。该桥至今已历七百多年,为全镇保存最完善、最古老的拱桥。思本桥架于桥港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建。桥全长22.5米,宽为1.8米,桥面长为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矢高4.5米,其矢跨正好为1∶2,拱圈呈半圆形。该桥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技术为:在桥东西两边斜坡和桥面之北侧,由三块大型的条石衔接而成,条石每块长为4.4米,宽0.73米。两侧石条则凿成阶沿,与相并石阶高低宽狭一致。如此构造,不仅显示其形体特色,更对维护整座桥梁免致坡侧倾斜,起到极好的固定作用,致使至今未经修葺而保存完好。而在当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要架起如此巨大的石条,确乎难度很大。但历经近八百年风雨的古桥,至今两旁遍披青藤枝蔓,微露半轨桥孔,而仍屹立在盈盈绿水之上。该桥1986年7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今存最古老的桥。

  南板桥

  跨西柳、西珠两圩,古名水竹墅桥,为南宋宝佑年间裏人叶茵建造。是在叶宅水竹墅别业内架桥以通市裏,该桥自建造至清嘉庆十七年,即已有560年之久(1253年—1812年),原为木架桥,几经修理或重建,后改建为石拱桥,更名称南板桥,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同裏导报》元旦特刊载:“本镇裏仁桥年久失修,且有高耸,阻碍交通……拟改造平桥,以便行人……”遂将所拆之石构件,运至水竹墅桥边,改造南板桥,解放后,为发展交通运输,南板桥由原石拱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在拆桥面石条中,赫然凿有“裏仁桥”三字。这些能佐证沿革变迁的桥面石,如今仍残留在桥西堍草丛中。

  富观桥

  跨秜字、禾弗字两圩,为通往古镇北郊之要道,建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裏人甯成建。初名为庆荣桥,明成化中(1466年)裏人顾宽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裏人沈敬宇募资修建易名富观桥,裏人陆云祥撰记刊石,该桥拱圈中部,有一幅“鲤鱼跳龙门”的浮雕画面朴实无华,刀法简明利落。除此之外,尚有明、清修建时留下的三块石刻,嵌砌在南北金刚墙上。桥历代多次修建,各次修建中均利用一部分原来石料。如元代建时的紫石(武康石)明代修建时的石灰石(青石),清代则留下花岗石(金山石),集历代石料之大成 ,斑驳的桥石,历经沧桑,在阳光照射下,仍熠熠生辉绚烂夺目。此桥有两传说:早期传说,神话“鱼化龙”故事,三月“桃花雨”的发水季节。一鲤裏奋力跳龙门,想脱离凡间,不想桥上走来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动了凡心,结果一瞬间鲤鱼定在桥上,跳过龙门的鲤鱼头变成龙头,没过龙门的下身仍旧为鲤鱼身,并永远上不着天,下不着水。规劝人们做事要意志坚定。至清代中期,又有另一传说:读书人走过富观桥,就能鲤鱼跳龙门,带来好运。

  富观桥

  长34米,宽2.80米,矢高5.10米,跨度9.4米。该桥另一架构精巧处,在于因地制宜于北边桥坡中段,有方约4平方米的平台,东边砌有条石,可供南来北往行人作片刻“歇脚”。平台西侧一角,原为居民楼房之侧门,实为独具匠心,桥下者既可拾级继续北去,亦可从平台上转向西行,下抵平地,再沿驳岸前行。早先,在桥面上曾筑有木栅栏,作为防守之用,建国后桥北平台旁西侧民居拆去,现为同裏中学的外围墙。古桥已多次修建,至今,桥面上两侧石栏等部分已为后人嵌补青石、花岗石,但大都仍为武康石,形制古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渡船桥

  跨存字、南基两圩,桥为拱形,东西走向,又名西津桥,初建无考,明代崇祯间,裏人陈元善建渡船庵后,又重建该桥,迨清顺治掖县知县裏人陆云祥为之撰《募修渡船桥疏》,嗣后,康熙中裏人倪兆鹤,乾隆三十七年裏人王铨、王延锦等募资几经修建。该桥所跨之港两侧,即为长纤路,北接九裏湖、吴淞江,南流则汇于庞山湖东注入主航道,形成“此地流广而疾,为行旅必由之要津”,亦为裏中西陲要冲,清代于此置兵设防。解放后,渡船桥仍为由镇北而西去吴江的必经之地。迨1986年7月,因铺设机垦路在原桥北面百米处新建钢筋水泥平桥,仍名为渡船桥。遂将原渡船桥及桥堍之凉亭一并拆除。兹附原渡船桥桥联于下:南侧:一线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广济桥

  又名海云桥,跨南荒,北荒两圩(燕浜),初建无考,明成化中,裏人陈铭重建。

  汤家桥

  又名上元桥,永兴桥,跨西柳、南荒两圩,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建,正统十三年(1448年)道士戴志渊重建,易名汤家桥,清康熙初(1663年)裏人程汝端,乾隆五十五年裏人募资重建,嘉庆年间又重修。现在桥梁,两边为条石踏步,中间桥孔为钢筋砼,栏杆为铁栏杆。

  大庙桥

  又名大通桥,跨耦字、籍字两圩,明正德初(1506年),裏人顾宽等建,清康熙中(1687年)裏人顾世美重修。

  永安桥

  又名荣安桥,永昌桥,跨东禾会 禾即、、南秘两圩,明成化(1466)年重建,弘治初(1489年),裏人沈达再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再建,1963年镇政府出资重建,现桥为钢筋水泥桥
  。
  普安桥

  俗名小东溪桥, 跨东禾会 禾即 、果字两圩,位于镇东北端,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弘治中裏人顾宽、沈达重建。正德元年再建,清道光三十年又再行修葺。桥为单孔石拱桥,系花岗石构置,拱圈框边,北侧有弘治修建石碑一块,龙门石有轮回石雕一方,桥面东西两侧用石条作栏石。该桥长21.15米,桥宽2.5米,桥堍宽3.5米,矢高3.62米,跨度7米。该桥虽然几百年风雨仍然结构完整,石质上乘,不留维修痕迹,无任何不协调之处,是本镇古桥 保存最完美的一座桥。该桥为后港注入同裏湖主水道出口处,至湖口之罗星洲仅半裏许。后港之北,有创于明弘治间的义学,有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的同川书院,河港之南,有创于清光绪三十二等奖年的丽则女学,且元代名画家倪瓒寓居同裏时,留有诗句“借书市药时来往,不向居人道姓名”。清代名儒沈德潜曾教授于裏中,文风之盛甲于一时,因此裏人称该桥为读书桥,此桥至今保存完整,列市级文控单位。该桥桥联,东侧为“古塔摇红迎旭彩,罗星晕碧锁溪光”。西侧为“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泰来桥

  跨冲字、秵禾兼 两圩,明末(1640年),裏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修,2003年,由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梁式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已不作为主要通道,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对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鷁,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

  升平桥

  跨秵禾兼、洪字两圩,初建无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裏人项祥甫等募资重建,20世纪末曾两次重建为钢筋水泥桥,单孔拱桥,石贴面,桥跨度为6米,矢为2.5米,宽为4.8米(其中间是斜度宽1.2米,两边是踏步,各宽1.8米,这样中间便于车辆行驶,两边便于人步行,桥东西两边各有6根方形石柱,且有石栏板护着。桥两面有两副对联,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

  长春桥

  又名鱼行桥,跨漆字、洪字两圩,明成化初裏人莫敬、周信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裏人钱服周等募修,1997年政府出资重建,为单孔拱桥,跨度为6米,矢为2.5米,宽为4米。

  蒋家桥

  在西柳圩,明景泰中(1451~1456年),裏人陈让建,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裏人朱东发等募资重建。此桥址原是广仁桥,蒋家桥在此桥旁靠南。现浜已填掉。故现桥名为蒋家桥。

  得春桥

  原公园桥,跨东禾会 禾即 、西禾会 禾即 两圩,初建无考,明天顺中(1457—1464年),裏人何蕃、周信重建,成化中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项祥甫等募资重建,乾隆二十四年,裏人王铨、王廷锦、淩学濂、陆廷聘等募资重建,1964年移建得春桥为公园桥,结构为钢筋水泥桥,1999年为协调古镇风貌,政府出资重建,改水泥平桥为石板踏步桥,中间五块桥面是原三元桥移过来的(桥宽2.9米、长7.4米),桥两侧字迹保持原样,西侧为“三元桥”,东侧为“裏人重建三元桥 道光乙亥”。相对于入镇户口“三元桥”,故此桥又称“小三元桥”,得春桥从建桥至今约有六百年时间,先后七次重建。

  饮马桥

  跨东禾会 禾即、西禾会 禾即两圩,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裏人陆仲和初建此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徽商程栋重建,乾隆四年(1739年)裏人袁栋再建,二十四年,王铨、王延锦、淩学濂、陆廷聘等人又重建,嘉庆初裏人予以重修,现存之桥,2000年镇政府又重建,结构为钢筋水泥桥,为贴面石拱平桥,桥上两侧有十根方形石柱,木栏杆穿插其间,桥面上刻着“轮回”图案,桥身两侧各镌着一副对联,南向的为:“桥头玉马闲饮水,河上鸬鷀忙捕鱼”,北向的是:“月映清波静,风拂疏柳低”。饮马桥又称豆腐桥,传说明洪武年间,富商陆仲和捐出银两,工匠在这裏造桥,一个多月过去了,眼见石桥将落成,就待铺最后一块桥面石了,可奇怪的是,这块桥面石放在桥基上,怎麽也放不平,转来掉去,试了好几回也不行,后又换几块桥面放上去,还是不平,造桥师傅可急了。一天晚上,他又 在桥边转悠起来,琢磨桥面石放不平的缘由,忽然,旁边传来一阵微弱的声音:“师傅,能给点吃的东西吗”?造桥师傅擡头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疲惫的白发老人,忙搀住她,取来饭菜款待,白发老人吃后,见造桥师傅象有心事,问道:“师傅有什麽难事?”造桥师傅便把最后一块桥面铺不平之事告诉了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这有何难,只需买块豆腐放在下面就可以了!”说完,人影不知去向,造桥师傅惊奇不已。第二天,他想,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偷偷上街去买来块豆腐垫在下面,奇迹出现了,这桥面竟然再也不晃动了。造桥师傅忙把这奇事告诉了周围人们,于是镇上人就把这座桥称为豆腐桥。

  会川桥

  跨西柳、洪字两圩,计成故居之西南侧。明正德初年,裏人顾宽等创建,后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嘉庆八年重修,并增设桥两旁石栏。该桥东西走向,为五孔柱梁式,两侧行桥较长,部分柱石置岸上,在陆地上的两侧桥孔宛如石窟,中间三孔高度相等,唯正中之孔稍宽,皆可通行船只。桥之东西两侧河岸边,均开设茶楼,茶楼旁侧沿河处均筑河桥,是过往轮船载客运货之码头,也停泊从农村来的小航船和各种捕鱼船,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为行旅集散之地。桥之东北侧临河设一小庙——石佛堂,亦是香火不断。该桥题名“会川”,因庞山湖之水东流至此,经桥向北,流向密布镇区之水巷、河道,因以此名。建国后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需要,于1964年将旧石桥拆除,改建为钢筋水泥桥。

  玉带桥

  俗称小桥,位于陈家牌楼西侧,初建无考,明成化中(1465—1476年)重建,弘治初裏人沈达再建,陈天祥赐玉带得名。1968年玉带桥拆除,2002年/修建珍珠塔景点时,重建此桥。

  乌金桥

  跨洪宇、漆字两圩,此桥拱形单孔,青石、花岗石构筑,全长13.4米,矢高2.4米,中宽2.15米,堍宽3.25米。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年)募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募修,位于镇西北九裏村,是苏州进同裏必经之路,是古镇重要入口。进驻同裏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裏人一夜修复此桥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刻有“马上报喜”石雕,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此桥年久失修,桥已倒塌,1999年由镇政府出资,迁移古镇区现址。

  永寿桥

  俗称栅桥,位于栅桥村,跨澄字,低字两圩,初建无考,清光绪五年(1879年)同裏保婴局募捐重建,单孔石拱,圈顶龙 门石刻有“鱼水和谐”图案,桥石刻有“荷花”图案,拱圈顶部有“重建永寿桥”扁额,桥墩两侧各有桥联和建造年代石刻。东南向为:“南达叶泽渔歌晚,西接庞湖塔影浮。”西北向为:“光绪五年岁次己卯荷月 旦,同裏保婴局募捐重建。”该桥长20.6米,桥面宽2.82米,桥堍宽3.31米,矢高3.65米,跨度6.85米,此桥残损严重,栏石不存。

  大兴桥

  位于栅桥村,跨襟字、原字两圩,重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俗称大杠桥,吴江沈敦本、敦震、敦厚捐资重建。拱形单孔,除金刚墙有少数青石外,其余均由花岗石而筑,圈顶中部龙门石有“双龙戏珠”图案,桥面有圆形莲花石刻图案,桥东西侧拱圈顶部各有一方“重建大兴桥”眉额,桥墩东西两侧有“吴江沈敦本、敦震、敦厚捐建”,“中华民国二年冬十月日立”阳刻桥联。桥长16.6米,桥面宽2.4米,桥堍宽2.82米,矢高3.9米,跨度6.4米。此桥桥台残损,眉石残缺,栏石不存,桥阶脱位,长有多棵谷树,影响桥身严重裂缝。

  中元桥

  跨洪字、冲字两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易石重建,是同裏镇唯一的梁式三孔石桥,该桥形制十分独特,两端各用两根斜梁,在斜梁上凿出阶梯槽石级搁在槽上,桥中孔排柱上东侧刻有“奉宪永禁捕鱼”,西侧刻有“放生官河”桥栏板为石条,桥长21.20米,桥面宽2.55米,桥堍宽3.29米,矢高4.50米,中孔跨度6.40米,桥联:南为“中流锁钥通津渡,元气潆洄积庆祥。”北桥联难辩。此桥造型纤细优美,是值得保护的一座古桥。

  泰来、中元两桥合称赌气桥,传说以前这裏住着两位财主,一位姓徐患有足疾,一位姓钱,眼力不好,有一天他俩一起喝茶,那个姓徐的财主指着茶馆旁的木桥(即泰来桥)说:我要把木桥改为石桥,以后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不必在风雨中扶着桥栏过桥,话声刚落,姓钱的财主发火了,对徐说:“你造你的桥,我走我的路,为什麽要托你的福,再说,你能造桥,难道我不能造?事隔半年,两座桥先后落成。因此群众称之为赌气桥,尽管两个财主赌气,却方便了群众。

  “三桥” 是指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

  此三座古石桥,跨三圩,越两港,相距不满半百米,呈三足鼎立的姿态相依相偎在古镇的中心。
  太平桥,跨东柳、漆字两圩,初建无考,裏人范景烈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建。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

  吉利桥,跨漆字、禾因禾廉两圩,处太平、长庆两桥中间,为东西走向,拱式石桥。初建无考,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裏人范景烈重修,乾隆四十八年裏人又斥资重建。70年代初,因填河拆除,1988年,同裏镇政府重建。现修葺一新,桥型为拱形石桥,桥之南北桥联,南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又名福建桥、广利桥,跨东柳、禾因禾廉两圩。初建无考,明成化中期由裏人陈镛、谢忱改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建。1988年,同裏镇政府予以加固整修。桥上有桥联一副: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三桥呈“品”字形,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形街道。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合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岗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裏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东新桥

  跨东禾会 禾即、成字两圩,是在成字圩之西北角,东距东溪桥半裏许。该处一向无桥,仅有渡船往返。每逢风雨或夜间,则需绕道东溪桥。民国以后,成字圩西部工商业逐渐发展,电气公司、火油公司、电话电报局及米业工会等相继建立,架桥兴市势在必行。终于在民国16年(1927年)由兴业电气公司股东之一薛淦夫组办公益社发起筹资倡捐,桥址南端在成字西北角岸边,北端选在新填地中段一杨姓染坊店后门的旷地处。桥为梯形松木梁式结构,桥梯两侧由两根上下并列的细铁管,紧铆于自南至北的铁柱上以作桥栏。木桥淩空而起,东与东溪桥,西与泰来桥高度相仿,桥洞可容装运百吨米包的驳船通过。该桥之建成。行人称便,商贾欢欣,简称为新桥,因梁式木桥,地处市区要冲,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桥桩逐渐摇晃,铁栏弯曲,桥板脱落,险象丛生,于民国37年(1948年),由桥两岸商贾厂主募资改建成梁式石桥,沿用至今。

  泰安桥

  跨秵禾兼、漆字圩。1997年重建,钢筋水泥桥,石贴面,是栋式单孔,桥跨度为6米,宽为2.8米,矢为2米。此桥高度比周围桥低50公分,这样便于车辆及人过桥,但对游船带来不便,一年之中,有十天左右汛期难于行驶,桥两边有四根柱石,每根柱石雕有狮子。两边有石栏板护着。

  独步桥

  位于镇南西初圩,座落环翠山庄(即严宝礼祖居)内,建于清.同治年间(1866~1871年),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度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洪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桥联

  饮马桥

  桥头玉马闲饮水
  湖上鸬鹚忙捕鱼

  吉利桥南侧

  吉利桥横形半月
  太平梁峙映双虹

  吉利桥北侧

  小桥流水江屯
  浅渚波光云彩

  三元桥

  春□明五洲
  得闲人潮涌

  普安桥

  一泓月色含规影
  两岸书声接榜歌

  永济桥

  永济南北太平路,
  落成嘉庆廿三年

  渡船桥

  春入船唇流水绿
  秋归渡口夕阳红

  一线晴光通越水
  半帆寒影带吴云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古镇的有名的古桥是哪几个?
益沿天力: 同里镇的古桥有:三桥 —— 太平桥(1913年)、吉利桥(1987年重建)、长庆桥(... 大兴桥(1913年)、独步桥、升平桥(1997年重建).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

迁西县13484151351: 吴江的同里为什么好玩呢? -
益沿天力: 同里的景点我都玩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三桥.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古镇有哪些好玩景点 -
益沿天力: 同里古镇好玩的景点有: 1.退思园:退思园仅占地九亩八分,既简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园内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周末开放的...

迁西县13484151351: 古镇同里的介绍! -
益沿天力: 水乡古镇同里,位于太湖之滨.乃江南六个著名水乡古镇之一.“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旧称“富土”.宋代时,改称“同里”, 沿用至今. 镇区被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所环抱,又被...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在哪里?同里古镇有哪些好玩的,介绍一下 -
益沿天力: 同里镇位吴江市东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属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周边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密如蛛网. 镇区东临同里湖,南滨叶 同里 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已围垦),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的每一座桥的名字? -
益沿天力: 镇中古桥: 思本桥(1253年) 富观桥(1353年) 普安桥(1369年) 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 泰来桥(1746年) 中元桥(1755年) 乌金桥(1811年) 永寿桥(1879年重建) 大兴桥(1913年) 独步桥 太平桥(1913年) 吉利桥(1987年重建) 升平桥(1997年重建)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古镇有哪些景点?还有去玩的话不要门票也能玩景点么? -
益沿天力: 同里镇现有八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八条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同里湖上的罗星洲小岛游览,这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有代表性.古镇文化源远流长,颇具代表性的就有同川书场.从退思园继续游览行程,退思园是古镇里最为著名的私家园林,它既简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 不要门票当然不能玩景点了啊,不过其实门票也不贵,景区自身卖100,像同程网这样的网络售票的话只要88就够了. 望采纳了啦,谢谢~~~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的介绍 -
益沿天力: 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2]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古镇三座有名的大桥叫什么
益沿天力: 太平.吉利,长庆桥!

迁西县13484151351: 同里景点介绍
益沿天力: 同里特色 水、桥多,明清建筑多,名人雅士多,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 同里旅游 同里虽小,但街回路转,幽深曲折,文物古迹的分布也扑朔迷离,为了让初到同里的游人玩得开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