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移民:与朱元璋有关的八个传说

作者&投稿:车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移民:与朱元璋有关的八个传说

据史书记载,明朝大移民的首创者和组织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国号洪武,民间称洪武皇帝。

洪武皇帝出生元天顺元年(1328年)八月初八清晨,出生地在河南省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县孤庄村,父亲名叫朱五四,母亲为陈氏,祖上均为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家境贫寒,都不识字,其父以出生日月为由,给洪武皇帝起名朱重八。

洪武皇帝从小给“地主”放牛。十六岁时,凤阳流行瘟疫,其父母兄长不能幸免于难,洪武皇帝成为孤儿。经邻居汪大娘介绍,在皇觉寺出家,当了一个小和尚。1352年,元末农民大起义,洪武皇帝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将其名改为朱元璋,字国瑞,并逐渐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领袖。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然后用了几年时间统一全国。

朱元璋登基后,因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他把“修养生息”作为基本政策,制定迁民垦荒方针,在朔州马邑县和洪洞县大槐树下进行十次官方移民,制定移民条律: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比例,使北方中原地区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他制定的移民政策,在他儿子(永乐帝)和孙子(建文帝)时期依然执行,这是明朝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朱元璋要从山西移民?

传说朱元璋在起兵前,他曾是个和尚,跟随师傅来山西化缘,看见山西地方富庶,百姓安宁,非常羡慕。于是起兵后,首先想到山西地方好,地势也险要,是个可靠的后方,就派兵来打。当时,这里为元将扩廓帖木耳(外号王保保)的天下,王保保父子人强马壮,兵力雄厚,再加上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朱元璋多次发兵进攻,就是攻不下来。于是,他对山西有了成见。当了皇帝也怕山西人不拥护他,产生什么变动。在移民时,把山西人迁移外省,以保他大明江山万年。这个传说,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山西在元末乱世时,因为地理原因,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依然比较富庶,人口众多。明朝政府制定移民政策,把山西作为首选地,也在情理中。

在洪洞,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明朝皇帝欺骗移民。

人们都知道洪洞有棵大槐树,相传移民都是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官府在那儿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原先那棵大槐树已死,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它“孙子”:第三代大槐树。明朝皇帝下达迁民命令后,谁也不肯背井离乡外出。这时官府贴出布告:“不愿意迁移者,必须在三日内赶到大槐树下,愿意迁移者,可在家等候。逾期不来者,视为愿意迁移。”布告贴出,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晋北的,晋南的,晋东南的……大槐树下一下涌来十几万人。

突然,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人。一位官员宣布:大明皇帝命令,凡来大槐树下的人,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人们醒悟过来:咱们被官府骗了。人们哭喊叫骂,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把人们赶上迁徙之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对于明朝移民来说,背井离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样的传说,表达了移民对明朝政府的愤恨。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劓刑,就是将鼻子割掉的刑罚。

“解手”和“背手”的来历。

明朝政府强迫移民,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不仅如此,还怕他们带绳逃走,就用绳子把捆绑起来的人连在一起,押解上路。许多人连在一起,要动都动,要停都停,一个人要动,牵连好多人,谁也逃不脱。对官兵来说,自然省事,就是苦了捆绑的移民,最麻烦的是大小便。为表达清楚,话很长,比如一个人要大便,首先报告:报告大人,请让大家停住,把我手解开,我要大便。人数多,解绳次数也多,官兵觉得麻烦,到后来,就剩下几个字:我要解手。听者明白这话意思,直到定居下来,这个说法已成为人们习惯用语,解手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至于背手,因为移民的双手被捆绑在身后,动弹不得,这种走路的姿势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个人习惯,至今在移民地域保存着,尤其是上坡时,双手背在身后,反而觉得舒服。这个传说有很大的可信性,移民迁徙是强制的,官兵自然会采取措施,语言中有这样的词汇,正是历史曲折的反映。

小脚趾复形的传说。

洪洞县祭祖园中门有副对联:

举目鹳窝今何在,

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副对联说的是,凡是大槐树迁民后裔,小脚趾都是复形。也就是说:小脚趾分大小两瓣。这里有个传说。明朝移民时,人们留恋故土,不想走,屡屡逃跑。官兵想了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人小脚趾上砍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移民要逃也跑不快;另一方面就算逃跑,官兵捉拿时,只要看小脚趾,就知道是不是移民。这个微小的生理特征,联系着移民的血泪历史,竟然遗传下来。如今,你只要是小脚趾复形,人们就说你是移民后裔。刀伤能够遗传,自然不科学,这个故事是大槐树移民,对明朝野蛮移民政策的民间记忆,表明他们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精神。

打锅牛的来历。

传说明初迁民时,一家姓牛,兄弟五人,临别时,兄弟依依不舍,就打破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标志,所以称打锅牛。如今,姓牛的人们见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说打锅,毫无疑问就是一家人。还有个打锅牛的传说,姓牛的人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家穷无力娶亲,只好分家移民,另谋出路。临别时打了一口锅,分为八块,七个儿子一人一块,嫁到张家的女儿也分了一块。牛家老爹说:只要铁锅在,就是一家人。因为这个说法,张氏和牛氏攀亲也认铁锅。打锅牛的传说,是用打破锅片认亲的一个传说,类似的有铁锅申和铜锅申,这个传说,反映了移民的亲情观念。

思乡鸟的传说。

这个传说年代不长,那是1991年的事情。洪洞县委、县政府准备筹办第一届“寻根祭祖”节,3月末的洪洞县,依然是春暖花开、杨柳吐絮一片美景。31日下午,祭祖园工作人员正忙碌第二天的开幕式,临近傍晚时分,祭祖园上空突然飞来数万只灰色小鸟,密密匝匝云集在大槐树周围,站满几百株树枝与树梢。还有民居的房顶上,也落满这种小鸟,啾啾欢叫。人们一下子惊呆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学者专家,都不知道这些鸟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种类?但人们一致认为:是几百年前移民先祖之魂,化作小鸟回乡探亲。

不管传说真假,反正从那年以后,这种小鸟年年4月初飞来,到10日左右飞走。奇怪的是,有一年不准备举行“寻根祭祖”节,小鸟依然前来,不是飞到祭祖园,而是径直飞向洪洞县委大院,好像示威抗议。还有一年,当地开工修建占地三百亩的祭祖堂,小鸟全部飞到此处,当地人说:“连小鸟儿都来庆贺祭祖堂的开工。”

这个传说有几分神奇色彩,说明移民先祖对故土眷恋之情,几百年割不断,即使在世不能回来,灵魂也要化作小鸟回来探望,反映了山西人故土难离的情结。

四姓同宗的传说。

河南省永城县,崔、谢、张、陈共为一个族谱。传说,明朝移民时,洪洞有家姓崔,有四个儿子,按规定一家兄弟不能迁往同一个村庄。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姓改成崔、谢、张、陈四姓,同时安排到一个村庄。这个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还在这个村庄流传,家谱有记载,石碑也这么刻着。按理说,这种同宗不同姓的事情,在许多家谱上都能得到证实。民间谚语也有,比如:

回、翟、常,一个娘。

姚、梁、陈,一家人。

崇、刘、顾,一大户。

这些故事,反映了封建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戒备之心,说明亲情血脉不可能割断。

大槐树荫庇群生的传说。

大槐树祭祖园牌坊上,有四个字:荫庇群生。说起这四个字,也有个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镇压山西义军,1913年派军阀卢永祥,来山西剿灭革命力量,从太原一路南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赵城(1954年并入洪洞)后,因赵城籍人张煌刺杀山西巡抚陆钟琦,受命报复,在赵城更变本加厉,“城无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家无门户窗,箱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籍图画无整幅墙壁倾圮,地深三尺……”(张玑《致普抚张锡銮书》)。大军扑向洪洞,卢永祥公开宣布“半天不点名”,任士兵胡作非为。卢军行至洪洞县大槐树,纷纷驻足不前,面树而拜,叩头不止。因卢军是河南、河北、山东人氏,认为自己回到老家,动了恻隐之心,没有抢劫百姓,反而把抢劫来的东西,献祭于此,铜钱在树上挂了一串又一串,卢永祥也无可奈何。

人们都说,不是大槐树荫庇了群生,是大槐树代表的那种故土,那种亲情,使四面八方的人,只要来到大槐树下,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听爷爷说祖上是北京大柳树杨家,迁移到甘肃的,请问是不是有这段历史...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梦里萦回千百度 明初持续五十余年的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血泪,除在移民群体和他们的后裔中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生理特征外,这一举措确实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

甘肃永昌杜家寨村里朱姓人哪里来的
浙江。朱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明清时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一次高潮。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氏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氏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

朱姓起源于何处?
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明朝初建时,朱元璋想要大力建设老家凤阳,成为大明朝的中都,而凤阳连年饥荒,所以当时人口稀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朱元璋就连续迁移了四种人到凤阳:第一类人是工匠,建设中都必不可少的人,第二类人是军队,第三类人是江浙地区的富人,第四类人则是罪犯,被发过来做苦工。但...

草房子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30字左右)
第一章 秃鹤——一 那是一九六一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

朱氏家族
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

洪桐大槐树史性迁移路线?
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

朱姓起源于什么时间?根在哪里?
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

四川省仪陇县朱姓起源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是入川第二代,仪陇马鞍的首迁祖。两广朱氏源流编委会亦有几个问题搞不清,他们的资料认为:1、朱德元帅的四代祖朱云成有4个儿子,即荣开、荣朝、荣章、荣乾,人数没错,名字错了两个;2、认为朱德元帅有3个儿子,即理书、尚书、宝书。事实上朱德元帅只有一子一女,朱琦(宝书)、朱敏;3、...

三峡往事:从开县到乐至,我陪外迁移民同行
没曾想,这雨一阵紧似一阵,竟彻夜未停。早晨推窗一看,心想糟了,开县天漏,移民今天怕是走不成喽(当地人正在抗旱,不想突降大雨)。 8时许,跟老朱通电话,说我想去移民家看看。老朱说后坝去不成了,河坝涨水把桥冲垮了,你过不去,那边的车队也过不来。要看,就到镇安镇去。我说行,不管哪里,我想去看看。

小河区19631469388: 明朝大移民万历年间 -
产征牛黄: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全国反元大起义爆发,一时间,群雄并起,拥兵据地,称王称帝,争夺天下,干戈不息,演变成为一场群雄之间与群雄和元皇朝之间复杂、激烈、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从至正八年(1348)迄洪武...

小河区19631469388: 信球的来源 -
产征牛黄: 关于“信球”一词的来源,在河南大河报的《厚重河南》专栏上,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河南已经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十室九空.朱元璋深知中原之重,便决定从山西向河南进行大批移民.但故土难离,历朝历代,要...

小河区19631469388: 山东移民的资料 -
产征牛黄:洪武初年,山东的中东部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可以与山西东南部相比.所以胶东没有大量移民移入,相反还向本省西部乃至其他地区输出移民,这就是为什么胶东山西移民少的原因,因为本身是个人口...

小河区19631469388: 因为与老公父母关系难处离婚的多吗,女人一个人带孩子过一生容易吗
产征牛黄: 好多家庭都是因为与婆婆公公关系处的不好,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夫妻之间感情上的矛盾来!做为老公,一面是给他生命养育他成人的亲生的父母,一面是他挚真挚爱的爱...

小河区19631469388: 神机妙算刘伯温有几单元好长啊!都有几个单元啊哪几单元的
产征牛黄: 神机妙算刘伯温 单元一览表 第一单元 道高一尺 朱元璋受到精通奇门遁甲、天地五行刘伯温辅佐歼灭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安邦定国后元璋为一统江山仍极力斩除异己. 元朝公...

小河区19631469388: 明太祖朱元璋谁能介绍一下
产征牛黄: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

小河区19631469388: 我月经过了五天用大卫排卵试纸是两道,一道是浅红色的,是怀孕吗 -
产征牛黄: 一道是浅红?还有一条看不到是吧,这样子我想应该是弱阳性,考虑是怀孕了.

小河区19631469388: 贵州蓬莱布衣地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产征牛黄: [地戏] 地戏的起源可追朔至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 明代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

小河区19631469388: 细什么如什么 - 求一首数数的儿歌就是那种1像铅笔细长条,二像鸭子水里游,三像什么
产征牛黄: 1像铅笔,会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称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来割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蝌蚪,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