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的冬天很冷,古代建筑师是怎样让紫禁城暖和的?

作者&投稿:系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月曼清游图》册之十一月“围炉博古”,画面正前方和柱子后侧为清人冬季取暖的熏笼,由炭盆及制作精美的透气笼罩组成。

一到冬天,南方要求集中供暖的呼声就会此起彼伏,因为羡慕北方寒夜里室内的温暖如春,有媒体指出,南方供暖已成共识,取暖模式(集中、分散供暖)尚存争议。可见,暖气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过冬标配。可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如何过冬?

从火堆到火塘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火的使用和控制,是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有了火,先民们告别“茹毛饮血”,吃上熟食这一饮食习惯的改变,间接促进了人类大脑、体质的进化。据测定,金牛山人脑容量为1390毫升,比周口店北京人脑容量平均值(1088毫升)多,接近现代东亚人脑容量平均值(1415毫升)。他们虽然不会人工取火,但已想尽各种办法将火引入山洞,通过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烧,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袭与野兽的攻击。

考古学家曾在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大量用火遗迹和遗物,仅灰烬堆就发现了11个,其平面、剖面都比较规整,灰烬堆周围,遍布烧骨和被火烧过的石块。专家推测,金牛山人经长期摸索,已学会在火堆旁垒起圆形的石头圈,以便更好维持火势,保存火种。白天,他们出外打猎,采集植物和果实,晚上回到洞穴后,扒开封火的火堆,金牛山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烤好的美食,度过漫漫冬夜。

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生活方式的转变,因烧烤、取暖生起的火堆被搬到了室内,早已掌握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火塘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方形或是瓢形,位置一般面对门道,既有助于吸收氧气助燃,又能阻挡寒风。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满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人们的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烹饪、进食、取暖、议事、睡眠都在火塘边进行,商周时代也是如此。一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用来烹饪、取暖,也是最神圣所在,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最早的壁炉和温室

春秋时期,出现了可移动的取暖器具燎炉。从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可看出,此时火盆腹部较浅,形制小而简单。与炉配套出土的炭箕或漏铲,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这种小型火盆虽然便利,提供的热量终究有限,如何让整屋暖和起来,达到温暖如春的效果,古人做出了很多探索。

有人发现地面被火烤热后不但不会潮湿,还会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热度,于是有意识地将地面烤热,坐卧其上,这种“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叫做柳的宦官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赢得了宋元公的宠爱。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还是太子时就十分讨厌他,一度想置其于死地。宋平公去世后,失去靠山的柳想尽办法讨好元公。依规定,在寒冬十二月守丧,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总是暖和的,原来是柳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屁股暖暖的元公一高兴,柳便保住了性命,再次成为宠臣。

不过,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小范围取暖,毕竟大面积烧地太过消耗能源,又会在屋内产生大量烟尘。为了解决寒热不均、乌烟瘴气的情况,秦代建筑师们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1974年在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被发现。这些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身由土坯砌造,炉膛呈覆瓮形,可使热气在膛内有充分回旋余地,便于炉烟迅速排出。“入”字形的炉顶有利扩大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有存放木炭的炭槽,木炭燃烧时间较长,可长时间保持室温。壁炉被发现时上部建筑已被毁坏,无法得知烟道样式。专家推测,发现的3座壁炉有2座供浴室采暖用,1座似高级统治者专用。

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性温”,将其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可使人感觉到温暖,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相继出现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典型代表如西汉未央宫里的“温室殿”。“温室殿”建于汉武帝时期,殿内“以椒涂壁”,设有壁炉,挂有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放着来自西域的毛毯。皇帝经常在此与朝臣商议国家大事。因椒泥良好的保温性能,“温室殿”冬季还可陈列花木,成为一时奇观。

这种富贵人家在冬天“捣椒泥四壁”,布置温房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唐代。一到长安大雪天,豪贵家里“到处爇红炉”,夜夜弦歌宴饮。木炭为人工烧成,在当时仍属“奢侈品”,只有上层人士用得起。唐开元天宝年间,宫里曾收到一批从西凉地区运来的“瑞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于炉中,无焰有光,每条可烧10日,热气逼人使人无法接近。

居家必备神器

俗话说,人冷先冷四肢,今有火笼、暖手、暖脚宝等各种神器,古也有熏笼、手炉、汤婆子等小型取暖用具。如今常为南方所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熏笼为先秦时的熏衣用具,人们用竹篾编作透空的网罩,其下置炉,炉上置炭,或添香草,用以熏香衣物。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不大,高度在20厘米左右。南北朝出现的竹火笼与其类似,加上提梁后可随身携带,火笼内有红泥小炉,放置炭火用,将竹火笼放入衣袖内,周身可暖。

武则天时期,有人设计了一种迷你取暖神器,名“卧褥香垆(炉)”,其实就是香球与迷你火炉的结合。拿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它的构造十分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安装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镂空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任凭球体香炉怎么旋转,燃点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外泄,放进被窝里安全又方便。

铜的导热性能好,人们在椭圆形的铜质炉内放火或是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炉上加上小提手,便成了握于手中、暖手暖心的手炉。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在清人陈枚为描绘宫廷嫔妃深宫生活所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嫔妃们手中的手炉,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民间常用的一种取暖神器则是起源于宋朝、名为“汤婆子”的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使用方法与热水袋类似。冬天在圆壶里装上热水,拧上盖子,包上布,放入被窝中暖脚,又得名“脚婆”。这汤婆子不容易损坏,特别实用,有了它,宋人黄庭坚能“夜夜睡到明”。一直到现在,“汤婆子”都是南方很多家庭必备的过冬神器。

没棉花前穿什么取暖

冬季呆在室内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非要出门,古人如何保暖?靠羽绒服、棉衣?──这些在唐宋之前都还没有出现。那穿什么取暖?有钱人家当然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平民百姓则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或以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如果拿现在又轻又脆的纸做一件衣服、一套被子,你肯定会严重怀疑它的可用性,更别提保暖了。可那时的纸不一样,多为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坚韧敦厚,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用料,主要为拉力强、耐折耐磨的楮树皮纸,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厚度和打浆度,就可制成既便宜又能挡雨露风寒的纸衣。

起初,穿纸衣只是无布可衣的穷人的无奈之举。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原始,就是拿几张纸粘结起来,围身挡寒。至宋代,制作纸衣已成为专门的行业,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为处理纸衣料,“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然后将纸卷在箭杆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变得柔韧。接着才是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各种工序。纸衣里纳麻絮,便成纸袄。再往大了做,就成了纸被。

纸衣价廉,方便制作,严冬时节给流落街市的乞丐散发纸衣成为宋代官方济贫举措,有的机构直接散发纸被,节省经费。纸料的洁白轻软,“无声白似云”(陆游语)颇符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美学趣味,着纸衣、盖纸被成为当时文人圈的一种风尚。

对于纸被在大雪天带来的温暖,陆游深有体会,他曾写诗感谢赠其纸被的友人,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如果纸被变脏变旧,吱吱作响了,大生活家苏东坡教你应对方法,“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纸衣、纸被的最大问题在于不透气,长期用对身体不好,所以冬天防寒还得将布衣、纸衣换着穿。

紫禁城里的“地暖系统”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至迟在魏晋时期,东北地区已有使用火炕的记录,当时方法比较原始,白天,人们在灶台煮饭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卧其上。这就是原始的“暖床”。后来,暖床经过不断改造与完善,与灶分离成用烟道相连接的两体,烟道里的烟顺着屋外烟囱排出,火炕就此产生。

辽金之际,火炕技术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人们以土做炕床,一面连墙,一面有火门,炕内中空如盆。天冷时,开火门点火借以取暖;天热时,闭火门用以纳凉。”金人睡觉、饮食娱乐均在炕上进行,就连“金主聚诸将共食”,接见异国使臣大设国宴,也是在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南宋文人朱弁(朱熹叔祖)曾自荐为宋朝使节赴金,在北方被扣留多年,当他看到火炕时,简直惊呆了,原来冬天可以这么温暖!不由得写诗感叹连貂皮衣服都无法抵御的北方严寒问题,就这样被暖洋洋的火炕解决了(“御寒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火地由烧火用的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几部分组成。工作坑设在室外,深约1米,不用时用木板盖上,如平地一般,用时则掀开木板,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下到工作坑里去烧炭。排烟道也在室外,如此一来可避免烟灰污染,又可保障炭火热气沿着主、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确保受热面积均匀、温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断将此区域包围起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皇宫里东西暖阁取暖的奥妙就在此。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在紫禁城呆了13年,对宫中取暖方式印象深刻。他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北京的冬天有多冷
北京冬天最冷时夜里温度在零下十几度。北京的冬季气候确实非常寒冷。北京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则寒冷干燥,春秋季短促。冬季从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3月份才开始回暖。北京最冷的月份通常是12月至2月。1月份是北京最冷的时候。白天的平均温度约为3℃左右,而夜晚的...

冬天的北京冷吗?
北京的冬天相比较南方而言还是挺冷的。 北京冬天平均气温:2℃至-5℃。进入12月份,天气更加寒冷,白天气温在2-5℃,夜晚在0℃左右。而每年12月21日或22日是冬至节气,也为北京寒冬揭开帷幕。在京城,老北京人都会“数九”,即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

冬天的北京冷吗?
北京的冬季确实较为寒冷,尤其是与南方相比。北京的冬季平均气温通常在2℃到-5℃之间。进入12月,气温显著下降,白天温度大约在2℃到5℃,而夜间温度则在0℃左右。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冬至,标志着北京严寒的正式开始。在北京市,许多老北京人都会遵循“数九”的传统。从冬至那天起,每过9天称为...

北京冬季气候特点 北京冬天怎么样
1、北京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但也有其它特点。北京冬季一般从11月份开始,到翌年2月份结束。这个时期气温偏低,平均气温约为-8℃到0℃,最低温度可达到-20℃左右。冬季时节的北京,总是白雪皑皑,蓝天白云,一派冬日风光。2、北京的冬天很干燥,相比夏季的湿润来说...

描述北京很冷的朋友圈文案? 描述北京很冷的朋友圈文案图片
1、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没什么事情我几乎不想出门。2、大雪随着寒冬来了,北京的街道宛如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灿烂,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3、北京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

北京最冷的时候是几月份 北京每年最冷的是几月份
北京11月份就已经进入冬季了。一直会持续到3月份才回暖。北京最冷的时候是1月份。北京的1月份白天平均温度3℃左右,夜晚平均温度-6℃左右,冬天最冷时通常是“三九”、“四九”时,都在1月份。最低气温出现过零下20多度,但现在一般最冷时也就零下10多度,而且就几天。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建议避开1月份...

北京最冷的时候是几月份
北京最冷的时候是二月份。北京2月份白天平均气温约为3℃,夜间平均气温约为-6℃。冬天最冷的时候通常是三九,四九的时候是二月。最低气温超过-20℃,但现在最冷的时候一般是-10℃,只有几天。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建议避开2月份,因为户外没有太好的活动项目。北京的冬天相比南方而言还是挺冷的。北京冬天...

北京冬天有多冷
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十几度到零下二十多度。北京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是北京气温最低的季节,从12月开始,持续到2月。在冬季,北京的气温较低,白天的最低气温一般在-2℃左右,夜晚的最低气温则降至-9℃左右。有时候,冷空气的影响会导致气温进一步下降,使得北京的最低气温达到...

北京最冷的时候多少度?-20°有没有!
北京市,由于地处北方地区,冬天的温度也是极低的。根据历史上的气象记录显示:1951年,北京曾出现连续4天零下20℃的天气,1月13日更是达到零下22.8℃。所以北京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22.8℃,不过这种情并不常见。气象部门监测显示城区最低气温为复兴门地区,仅有-17.4℃。而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

北京冬天是不是超级冷?
冷,北京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北京冬季,1月平均气温-5-10℃。北京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11~13℃,拔海800米以下的山区为9~11℃,高寒山区在3~5℃。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5~40...

寒亭区15212738555: 冬天的紫禁城皇上妃子们靠什么取暖 -
铎季隆欣: 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运,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帮助“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其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宫中的取暖问题.

寒亭区15212738555: 在古代的冬天,皇宫是怎么取暖的
铎季隆欣: 北京的冬天是漫长的,一年内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比较寒冷,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冷天这么长,昔日的皇宫里是怎样取暖呢? 紫禁城内的宫殿建筑大都是座北朝南,这种建筑设计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

寒亭区15212738555: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间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奇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 -
铎季隆欣: 反射

寒亭区15212738555: 为什么北京的冬天这么冷? -
铎季隆欣: 北京所在的纬度位置比较靠北,所以冷,越往北极靠近的地方越冷......

寒亭区15212738555: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 -
铎季隆欣: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造成的音响效果. 故答案为:回声.

寒亭区15212738555: 北京的冬天为什么这么冷, ?
铎季隆欣: 北京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具有典型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春季乾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寒亭区15212738555: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奇妙的现象,他们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师用声音___制造的音响效果 -
铎季隆欣:[答案] 根据声学原理“回声” 回音壁“回音”的原理是圆形墙面连续反射声波,所以说话时要和墙有一定的距离.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

寒亭区15212738555: 回音壁,三音石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 - 产生的音响效果 -
铎季隆欣: 反射 或者说“多次反射” 回音壁“回音”的原理是圆形墙面连续反射声波. 三音石也是因为从三音石发出的声波,在多个不同的面上反射,回声能再次汇聚到三音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