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 良因法师导读》读书笔记(二)

作者&投稿:袁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因缘和集,“因”就是我们内在的菩提心,“缘”就是外在三宝的境界(佛像、受戒仪轨、授戒师)。

     发心无作,领纳在心。领纳在心中的戒体种子,它本身是一种无作的业性。

     无作,就是当戒体未来遇到染污境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抗拒力,防止我们去造作恶业。这种防非止恶的功能,不必假借造作而起,故称无作。

       未受戒以前,恶心、恶行遍满整个法界。十法界的有情无情,都是我们造罪的境界。

       戒发起所依止的因,应当以菩提心遍缘法界,这样戒才能持得圆满。

       这是道宣律祖以《法华》、《涅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发挥戒体的观念,是南山律特别殊胜之处。

      下品发心,是声闻缘觉的二乘发心。希望成就二乘的道果,要修的因是不伤害一切众生。这种发心可以得到下品戒体,感召的只是人天果报。就像基督教、天主教乃至回教的修行人也都是很慈悲的,慈悲之法是通于内外道的。

      中品发心,小菩萨发心。希望正心趣向佛道。因地上修的是“解众生疑”,希望每个众生都能以持戒为基础,得到戒定慧的利益,根据不同的种性(如来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获得各自不同程度的解脱。小菩萨的智慧不圆满,并不知道众生都能成佛的道理,因此其利益众生是依着种性差别而为。

      上品发心,大菩萨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因此其学戒、持戒目的,是为了借助戒法力量,尽快成就自己的修行,以期自利利他,最终为了使自己与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三誓愿:断恶誓、修善誓、度生誓。受戒时,应观想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三戒:透过三誓可以成就摄律仪戒、摄善仪戒、摄众生仪戒之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本来只是受菩萨戒的人所持的。但是,对于单纯声闻戒的五戒、八关斋戒,如果用大乘心去持守,它的本质就跟菩萨戒一样具足三聚净戒了,只是其戒法范围不如菩萨戒那么广。

                愿断一切恶,是透过善律仪来破恶律仪(杀盗淫妄,或者八关斋戒中的着香花鬘等)。愿修一切善,是指愿修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业(包括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即以般若智慧为前导,配合福德资粮的积聚,摄善法戒内容主要是六波罗蜜。誓度一切众生,要圆满菩萨功德,须先放下我执,通过持戒功德,引导众生成佛解脱。

      三行:纳受三聚净戒后,就能生起离染行、方便行、慈悲行。摄律仪戒可以成就离染行,摄善法戒可具足方便行,摄众生戒能引发慈悲行。

      三解脱门:透过空、无相、无作三个门可进入涅槃城。离染行可趣向无作解脱门,不再造作三界的业。方便行可趣向空解脱门,方便行中的般若智慧能够引导我们趣向空性、不生灭的境界。慈悲行可以趣向无相解脱门,度化众生时,能了知当相无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可得。全体真如,无二无别。

     三身:断恶誓可证得佛的法身,因为法身离一切染着。修善誓可成就佛的报身,因为报身是佛的智慧功德所显。度众生誓可成就佛的应身,在不生不灭的法性大海中能够任运生起随缘度众生的妙用。

     所缘境是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能缘的心则发起三种誓愿。

     在心境上,受戒前,要有智者提醒与教授,受戒人不断积资忏净,多忏悔业障,透过拜忏,使心清净,才能生起如理思维。同时要多集聚福德与智慧资粮,才能在受戒时使发心(三种誓愿)心心相续,观想(十法界境)明了、清净。

      透过不断积资忏净,能够慢慢地生起上品心,再重受戒时,就可以得到上品戒体。此外,刚开始时戒体羸弱,但可以通过多次受戒,使上品戒体的力量愈发巩固强大。

     受戒时,念三皈依的文之后,拜下去观想时,心和境要相应,这是纳受戒体的关键所在。

     正式作法时,从开始的忏悔、请师、迎请三宝、发愿等,都要摄心,并虔诚恭敬跟着仪轨随文入观。

     最重要的三皈依的时候,要冥心运想,随师长的教授,观想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起三种誓愿。再观想大地震动、裂开,十法界的善法被我们的愿力推动生起(观想的真正重点是,内心的菩提心,普遍缘着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将十法界的善法,全部纳受到身心当中,称为戒体,即观想我们的身心,遍满整个法界,才能容受遍法界尘沙般无量无边的戒法。

     五戒八戒要需要简择受戒人是非,看他是否有遮难。因为如果受戒者的业太重,就不容易发起戒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先忏悔清净,才不会有障碍。

     盗僧物、对六亲及比丘比丘尼行不净、对父母师长有病弃去、杀发菩提心众生,这四点是遮难。

     有遮难可拜大悲忏、八十八佛等取相忏。忏悔清净后可以受五戒。(只有侵犯比丘尼/比丘的遮难,即使忏悔也不许出家。

     五戒是难遭难遇的,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只有佛陀出世才会制定戒法,其他任何菩萨或身闻缘觉都不能制戒;第二个是,五戒和八关斋戒能为声闻戒和菩萨戒的根本,五戒扩展就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只比沙弥戒少一条,声闻戒的出离心是菩萨戒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发上品心受五、八戒,则同样成就三聚净戒,只是广略差别,五、八戒比较略,声闻、菩萨戒比较广。

    如果愿意发菩提心,纵然菩萨戒的戒条不一定持守得清净,仍然可以尝试受菩萨戒;反之,如果不发菩提心,纵然在菩萨戒的戒相上做得很好,结果也只是栽培人间福报而已。

     在受戒前提前忏悔。比如下个月要受戒,这个月就要好好多修忏,多拜八十八忏、大悲忏、或拜阿弥陀佛。业清净后,登坛时才能生起上品菩提心。

    耻心就是惭愧心。拜忏时,要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在佛前彻底发露,看自己哪方面习气偏重,要在佛前至诚忏悔。

    畏心就是畏惧因果的心,畏惧他人知道的心,畏惧死无常的心。

    勇心就是在忏悔时要发起勇猛、坚定的心,不要苟且偷安。

     三说三归依五戒而纳戒体。

    第一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由心业力,翻恶为善,悉皆动转。由菩提心所推动的业力,将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这些过去造恶的境界,翻转成修行善法的境界,成为十法界的善法,此时我们观想大地震动、裂开,从大地涌现出无量无边的云彩,这些云彩表示十法界的善法。不过此时重点要放在发菩提心上,观想云彩只是辅助。

    第二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观想由于菩提心的推动,十法界的善法如云如盖般,全部聚集在我们的头顶上。

    第三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满正报。观想法界的善法,透过我们菩提心力量的引导,灌入我们的身心,这时候就正式纳受了五戒、八戒斋戒的戒体。

    结归前,五戒、八戒的戒体实际上就已经成就了,这事只是在佛前宣誓,再次自我砥砺,此时不用再观想。

     受五戒后要做的事情:第一,谨护;第二,培福;第三,受斋;第四,回向。

 1、只受三皈依,因为受时有三宝力量加持,所以在心中可以成就三皈依戒体的种子。它一样是戒体的种子,只是它只属于返邪归依之法,没有戒法。

 2、受三皈依,可以随各人心意,想受多少天都行,甚至乃至一刹那的念头,受持三皈依也都很好。只要能尽量和三宝结缘,都是好事。

3、所有六道众生都能受三皈依,除报太重不能受,除不解法师语者不能受。不过,对于有的畜生授三归依,有的畜生还是能领受的,可能过去生也曾栽培过善种子。

4、五戒是可以渐受的,但是三皈依必须全受。如果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是主观懈怠),五戒或八关斋戒也是可以只受一日夜,甚至半日半夜。这种开缘是实在没有办法才能这么受。

5、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自己宣誓受戒,以后条件许可时再由师长补受。

6、依据佛陀亲口宣说的《四分律》,以及假名宗的《成实论》,都是开许重受戒的。

     戒体是我们自登坛受戒时,因为心境相合,之阿赖耶识里面,所熏下的一个善种子。既然是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么反复熏习,自然没问题,甚至应该会更好。就像烦恼的种子,如果不去对治,它会因为不断地熏习而越来越厉害。

    熏习的方法,一个是护持这个戒体,当面对染污境界时,戒体会发挥出防非止恶功能,我们就随顺它不去造恶业。于是我们护戒的善行,就会反熏戒体的种子,使它力量更强大。一个是重新受戒,通过熏习来增强力量。

7、善生经说受八戒不能很多人一起受,因为八戒等于是在家人的出家戒法,特别重要特别尊重,当心散乱的时候影响得戒,对未来的解脱影响很大,所以不允许。但是如果规矩很严谨,不会构成干扰的话,是允许开缘的。如果大家都很守规矩,都很虔诚恭敬地求戒观想,不仅不受干扰,反而更加摄心。

8、受八关斋戒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起贪嗔的念头。要依着八法跟六念来摄住我们的心。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西城区13628798074: 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 -
康届佐匹: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

西城区13628798074: 心中有淫意! - 我应该如何调整自己!
康届佐匹: 是贪欲烦恼重,另外无聊,可多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建立深广的世界观、生命观、... 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时截断病根!” 弘一大师《南山律在家备览》说:“凡夫重...

西城区13628798074: 想学习佛法不知道怎么入门 愿望指点, -
康届佐匹: 阿弥陀佛,首先随喜您的发心.指点不敢当,只能介绍点入门的东东. 1、学习佛法是重落实而不是搞佛学研究,首先应该去寺院皈依.皈依后就正式进入佛门了,就要有个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的生活了. 2、皈依后绝大多数情况是不能礼拜其...

西城区13628798074: 《荀子》中一句话 -
康届佐匹: 不是《荀子》吧!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别行篇),弘一大师遗著,原句应该是: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

西城区13628798074: 《荀子》的十句话 -
康届佐匹: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译文:老天不会因为人仍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了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卑劣之人的无理喧...

西城区13628798074: 请问,与弘一大师有关的书籍哪本好?我想找来看看,先谢过了
康届佐匹: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是后人在他圆寂后整理出版的,》、《南山律苑文集》应该比较好看,弘一大师的书诗词的比较好看吧,佛法的东西不易懂

西城区13628798074: 佛教做了斋戒能吃东西吗
康届佐匹: 过午不食. 比丘戒中有非时食戒.八关斋戒中亦有之.日中以后即不可食.又依僧祗律 日正中时.名曰时非时.若食亦得轻罪.故知进食必在日中以前也.【摘于 弘一大师遗著 南山律在家备览】

西城区13628798074: 佛教分为十宗派. -
康届佐匹: 十宗略述 1 俱舍宗 :本于世亲菩萨的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真谛.俱舍论为何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盘,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盘,二为法相法,即...

西城区13628798074: 转身遇见佛怎么样 -
康届佐匹: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一年了.岁月并没有使人们将他遗忘,他朴素而高贵的品格与精神,不断地被重新发现,给一代又一代人以惊喜.特别是他的“认真”二字令我们终身受用.李叔同青年时期才华横溢,出家后以律弘教、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