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嗔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作者&投稿:殷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嗔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意思为无恨。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佛学中的解释: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扩展资料:
佛学精髓的主要表现:
1、众生平等。
这个众生,包括一切生命,还有六道、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个体,大家一律平等。有了众生平等这个前提,大原则,才有普渡众生,才有大爱大觉。
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都是宝贵的,万物皆有灵,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张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万物,主张万物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把众生的国土变成佛国净土。
2、因果报应。也称因缘果报。
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做了什么事,种了什么因缘,一定会有相应的高度联系的结果回应。只是报应的时间点,可能有不同。就会得什么样的果。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贪嗔痴

都看破了,
就不迷了,
明白了那是玩具,
你还会和小朋友抢吗?

明白了在做梦,
还发慌吗?

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 【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逢违缘而心不嗔恨之谓。即于有情非情无恚害之意,为能对治嗔烦恼之精神作用。其恒与诸善心相应,故说一切有部立其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摄之于十一种善心所。以其能生善法,故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以无嗔为体。[成唯识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三善根’62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 【无嗔】 (术语)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唯识论六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肥西县13623404722: 无嗔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
卓于喉症: 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

肥西县13623404722: 无嘻无嗔是什么意思? -
卓于喉症: 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逢违缘而心不嗔恨之谓.即于有情非情无恚害之意,为能对治嗔烦恼之精神作用.其恒与诸善心相应,故说一切有部立其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摄之于十一种善心所.以其能生善法,故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以无嗔为体.[成唯识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三善根'62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无嗔】 (术语)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唯识论六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肥西县13623404722: “无嗔无念”是什么意思?
卓于喉症: 这四个字为佛教中语.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念:是佛教所说的妄图,痴念,非份之想. 无嗔无念,便是佛教的一种要求,不要有仇恨损害他人的心思,不要有不正的强求的念头.

肥西县13623404722: 与人无爱亦无嗔是什么意思?求高人的通俗解释? -
卓于喉症: 与人无爱亦无嗔”,到家之后,找回生命的本原之后,我们将不再执著于和他人的爱恋和嗔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真的看到了,众生皆苦,惟有修心方是福.我们再爱的人,如果不肯把持住自己的善心,还是会有恶念恶行付出代价,我们的爱到头来,终将于事无补.我们再恨的人,如果有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都会如同裤脚上的泥土一样,抖一抖就全掉了.如果他们真的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足够代价,天都原谅了他,我们又有什么可以责怪他的呢? 无爱无嗔的真意,就是以慈悲心面对众生,帮助别人往上走

肥西县13623404722: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
卓于喉症: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肥西县13623404722: 佛门中的“贪、嗔、痴、恨”四大戒中的“嗔”指的是什么? -
卓于喉症: 嗔,怒、发脾气......,佛教把“嗔心”比作“火烧功德林”,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在“贪嗔痴”三毒中,嗔恚(hui)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谛”

肥西县13623404722: 不贪、不嗔、不痴,在佛学是啥意思呢? -
卓于喉症: 贪、嗔、痴被称作三毒,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业习,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不贪、不嗔、不痴,就是通过修行断除这三毒,得究竟解脱. 不贪,断除一切法相的执着心;不嗔,断除一切颠倒分别的妄想心;不痴,断除一切邪知邪见的迷惑心.这就是不贪、不嗔、不痴究竟义.扩展资料: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肥西县13623404722: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
卓于喉症: 嗔痴(chēn chī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

肥西县13623404722: 佛语中嗔是什么意思
卓于喉症: 嗔,指的是:嗔恨心.也就是:嫉妒、恨. 伤害、背叛、怨恨、暴力、杀生,都是嗔恨心的表现! 嗔恨心太重,会导致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下地狱还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