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小故事!(高分)

作者&投稿:厉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1、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发生在1982年春天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县里派来了工作组,任务是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一次群众大会就在生产大队的院子里举行。
工作组干部传达了上级文件之后,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讲解。多数农民听了后都纷纷表示坚决响应上级号召,投身改革。但有一位60多岁的农民却哭着说:“这不是分田单干吗?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不通。”
改革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很快,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在笔者任教的小村子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春潮滚滚,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年后,那位想不通的农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逢人就说:“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好,缴足了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比以前多了,肚子饱了,日子好了,干劲足了。”
2、“雇佣工人”引争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维西县城冒出了彭天慧等一批万元户。当时的万元户可不简单啊,你想想看,工龄在10年左右的普通干部月薪也就是60多元,一年下来才有720多元,十年才7200多元。
万元户冒出来了,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不够,需要雇佣工人了。当时,维西县城以酿制白酒为业的个体户施老板雇佣了3个农村青年,也没有签订什么劳动合同,吃住外,每月每人48元的工资。
一时间,施老板雇工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人们的议论。有人说:“这是在搞资本主义,搞剥削。”有人说:“施老板就是资本家,他雇工就是搞剥削!”
但更多人说:“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是大好事,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快了工商业发展,繁荣了经济。”
争议归争议,改革大潮汹涌澎拜,非公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拉动维西经济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强大引擎,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扩展资料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你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吗?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

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侯老高兴地说。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

“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开放30年,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物业服务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数字见证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开放30年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3.5万套。年末建成各类住房1.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26.16万平方米。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西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

出国去挣“四大件”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国人员一定不会忘记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那个院子。院子内人头攒动,排长队等着报关的,交外汇券的,提货的——人人兴高采烈,旁人艳羡不已。院外边好多人围着门口,有看热闹的,有想换外汇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个大院,正是出国人员服务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汇券买“洋货”的日子

“在安外大院,大门离仓库有二三百米的距离。每天早上,当警卫把门往外一开,黑压压的人群就拿着票往里跑,东西实在供不应求。”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国内免税部总经理池学锋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场景。

“那时候在讲改革开放,要把家门打开,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先进来,咱们的人也要走出去。而中国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员流动。那时,国内的物质需求非常旺盛,但生产能力很差,是短缺经济时代。有出国人员在国外买了电器等东西背回来,一是影响了国人形象,二是把钱花在国外比较可惜。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设立一个地方给出国人员提供服务,也同时收回外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环球》杂志记者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据记者了解,当时到免税商店买东西,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要出国,并根据政策得到相应的可购买自用物品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指标”;二是相对应的一些证明,比如护照等;三就是钱(外汇券)。

受欢迎的日货

“83年,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我们这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领头羊。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买进来,再按照有关免税的政策向出国人员提供商品。商品范围大到摩托车,小到电池,我们都有。出国人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当时,人们都崇尚日本原装进口,我们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池学锋介绍说。

的确,在80年代,日本电器让国人趋之若鹜。人民银行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1988年,我到澳大利亚出差,因为这次出国,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一个"大件"的指标。我挑了好久,最后买了松下的彩电,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后来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说的“大件”也是当时时兴的术语。池学锋介绍说:“免税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类。最初的时候,有旧"四大件",即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变成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等。"小件"则有吸尘器、电熨斗等。再后来,情况又变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政策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变化的。”

一扇开了的窗

“80年代人们的愿望太简单了,就是改善现有的生活。怎么改善呢——想办法出国挣几大件。”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的消费观。但就在这样朴素的消费观影响下,中国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随着他们的商品进入了中国家庭。中国曾经有一度崇尚西方,觉得人家什么都先进,咱们自己生产的什么都不靠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撞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国际交融的过程。”池学锋这样评价。

“在开放之前,中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轻工业。而在那扇窗口打开了之后,国家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我们这样的渠道引进国外的原装产品,另一方面加紧走合资的道路,给合资的企业开了口子。于是,像松下这样的企业就变成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日本维持它的生产线和研发,给我们提供原装的产品,另一方面一条腿踏进了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相继建起了40多个厂。这就造就了国外原装品和合资品同步发展的格局。后来,国内厂家的基础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产品就谈不上原装不原装了。我们就不做电器了。”

对于电器这块被放弃的业务,池学锋一点也不“心疼”。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业务转向是必须的,而这种升级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如今他们的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后消费时代,“原来我们的商品以日本产品为主,而现在主要以欧洲产品为主。我们开始走品牌、品位路线,当然,货真价优这个特点是始终保持的。”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00元的故事
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当然要说到钱。要说到钱,就说100元在我经历中的意义吧,也许,这会让每个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账,那些经历。

最早接近100元这个数字,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高中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城市也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就把青年们下放到农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队知识青年”。我自食其力在农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0元。其中实物收入是粮食300多斤,每斤约1角钱,现金收入约60多元。当然,粮食的黑市价每斤有1元多钱,但我自己张嘴塞肚皮还不够,哪能去卖?所以一年总收入就只有100元。我在生产队表现还好,当上了副队长,收入等级较高,每天挣工分9分,最高等级每天挣10分。因此,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农民的收入状态。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27元,军马场的仓库保管员,行政27级。拿了两年,军马场撤销了,调到部队另一个工程处。财务科说:“哪来的27级?一级工还相当于25级呢。”于是我变成一级工,升了两级,拿36元钱。再一年升到二级,拿42·1元。这个标准一直拿到我以后上完大学。42·1元的月工资是化学工业行业的工资,这是除了大学毕业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职工中较高的工资了。这是个什么概念?我记得一个老工人给我扳着指头算账:“现在市场鸡蛋2角一个,我一月挣200个鸡蛋!”当年邓拓写了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被批斗撤职。其实中国老百姓没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也就是说,我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每月100个鸡蛋,到改革开放前变成了每月挣200个鸡蛋。这就是当时城市青年职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挣200个鸡蛋,已经不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了,我心满意足。要问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说过,“唉,如果正常升工资,再加运气好当个官,到退休能每月挣100元钱多好!”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工资还没涨,我上大学了。上了大学还发表作品了,发表作品挣稿费,收发室小黑板上常有“叶延滨”3个字,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奋起写作。写作还得全国奖了。1981年,还是个大学生的我,风风光光在中央首长手上领了奖状。不仅有奖状,还有奖金。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金100元。少吗?那时我可真是不觉得少,两个半月的工资哪!从此之后,荣誉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了,还有奖金。

1992年,我有幸成为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专家称号与津贴有关,每月发给特殊津贴100元(刚开始我和另一位“年轻专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变成100元)。这津贴在1993年相当于我工资的一半,按当年物价能买多少鸡蛋没算过,但毕竟一下子涨了50%的工资啊。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钞。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资奖金变成多少个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100元就变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来挥去的平常物了。于是,在我的记忆中,100元从此不再有故事了。

我所知道的30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 30年前,电视都是黑白的,而全村只能看一部电视。家里唯一的电器,也只能算是手电筒了。哪像现在,家用电器样样俱全啊!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7月13日,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给你几篇,你自己挑吧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你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吗?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

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侯老高兴地说。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

“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开放30年,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物业服务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数字见证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开放30年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3.5万套。年末建成各类住房1.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26.16万平方米。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西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

出国去挣“四大件”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出国人员一定不会忘记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那个院子。院子内人头攒动,排长队等着报关的,交外汇券的,提货的——人人兴高采烈,旁人艳羡不已。院外边好多人围着门口,有看热闹的,有想换外汇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个大院,正是出国人员服务公司的所在地。
拿外汇券买“洋货”的日子

“在安外大院,大门离仓库有二三百米的距离。每天早上,当警卫把门往外一开,黑压压的人群就拿着票往里跑,东西实在供不应求。”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国内免税部总经理池学锋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场景。

“那时候在讲改革开放,要把家门打开,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先进来,咱们的人也要走出去。而中国要和世界交融在一起,首先要人员流动。那时,国内的物质需求非常旺盛,但生产能力很差,是短缺经济时代。有出国人员在国外买了电器等东西背回来,一是影响了国人形象,二是把钱花在国外比较可惜。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设立一个地方给出国人员提供服务,也同时收回外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环球》杂志记者分析了当时的背景。

据记者了解,当时到免税商店买东西,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要出国,并根据政策得到相应的可购买自用物品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指标”;二是相对应的一些证明,比如护照等;三就是钱(外汇券)。

受欢迎的日货

“83年,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我们这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是领头羊。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日本,把商品买进来,再按照有关免税的政策向出国人员提供商品。商品范围大到摩托车,小到电池,我们都有。出国人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当时,人们都崇尚日本原装进口,我们有日本所有的牌子,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池学锋介绍说。

的确,在80年代,日本电器让国人趋之若鹜。人民银行一位李女士告诉记者:“1988年,我到澳大利亚出差,因为这次出国,得到了去免税店买一个"大件"的指标。我挑了好久,最后买了松下的彩电,质量相当好,是原产的,后来用了很多年”。

李女士所说的“大件”也是当时时兴的术语。池学锋介绍说:“免税店的商品最初分"大件"、"小件"和"不算件"三类。最初的时候,有旧"四大件",即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也升级了,变成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等。"小件"则有吸尘器、电熨斗等。再后来,情况又变了,有的"小件"就不算件了,只分要件和不要件。政策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变化的。”

一扇开了的窗

“80年代人们的愿望太简单了,就是改善现有的生活。怎么改善呢——想办法出国挣几大件。”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的消费观。但就在这样朴素的消费观影响下,中国人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文明随着他们的商品进入了中国家庭。中国曾经有一度崇尚西方,觉得人家什么都先进,咱们自己生产的什么都不靠谱。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撞击,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国际交融的过程。”池学锋这样评价。

“在开放之前,中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轻工业。而在那扇窗口打开了之后,国家开始制订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我们这样的渠道引进国外的原装产品,另一方面加紧走合资的道路,给合资的企业开了口子。于是,像松下这样的企业就变成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日本维持它的生产线和研发,给我们提供原装的产品,另一方面一条腿踏进了中国,开始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相继建起了40多个厂。这就造就了国外原装品和合资品同步发展的格局。后来,国内厂家的基础技术和生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产品就谈不上原装不原装了。我们就不做电器了。”

对于电器这块被放弃的业务,池学锋一点也不“心疼”。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业务转向是必须的,而这种升级也是令人欣慰的。

他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如今他们的业务已经开始进入后消费时代,“原来我们的商品以日本产品为主,而现在主要以欧洲产品为主。我们开始走品牌、品位路线,当然,货真价优这个特点是始终保持的。”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00元的故事
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当然要说到钱。要说到钱,就说100元在我经历中的意义吧,也许,这会让每个人想到自己那本小账,那些经历。

最早接近100元这个数字,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高中毕业了,大学不招生,城市也无法给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就把青年们下放到农村去,自食其力,叫做“插队知识青年”。我自食其力在农村第一年的收入,大约有100元。其中实物收入是粮食300多斤,每斤约1角钱,现金收入约60多元。当然,粮食的黑市价每斤有1元多钱,但我自己张嘴塞肚皮还不够,哪能去卖?所以一年总收入就只有100元。我在生产队表现还好,当上了副队长,收入等级较高,每天挣工分9分,最高等级每天挣10分。因此,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农民的收入状态。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资是每月27元,军马场的仓库保管员,行政27级。拿了两年,军马场撤销了,调到部队另一个工程处。财务科说:“哪来的27级?一级工还相当于25级呢。”于是我变成一级工,升了两级,拿36元钱。再一年升到二级,拿42·1元。这个标准一直拿到我以后上完大学。42·1元的月工资是化学工业行业的工资,这是除了大学毕业生每月拿56元之外,青年职工中较高的工资了。这是个什么概念?我记得一个老工人给我扳着指头算账:“现在市场鸡蛋2角一个,我一月挣200个鸡蛋!”当年邓拓写了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被批斗撤职。其实中国老百姓没有金本位,就是“蛋本位”。也就是说,我刚参加工作的工资是每月100个鸡蛋,到改革开放前变成了每月挣200个鸡蛋。这就是当时城市青年职工的生活水平,每月挣200个鸡蛋,已经不是一个鸡蛋的家当了,我心满意足。要问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说过,“唉,如果正常升工资,再加运气好当个官,到退休能每月挣100元钱多好!”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工资还没涨,我上大学了。上了大学还发表作品了,发表作品挣稿费,收发室小黑板上常有“叶延滨”3个字,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奋起写作。写作还得全国奖了。1981年,还是个大学生的我,风风光光在中央首长手上领了奖状。不仅有奖状,还有奖金。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金100元。少吗?那时我可真是不觉得少,两个半月的工资哪!从此之后,荣誉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了,还有奖金。

1992年,我有幸成为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专家称号与津贴有关,每月发给特殊津贴100元(刚开始我和另一位“年轻专家”每月只有50元,很快就变成100元)。这津贴在1993年相当于我工资的一半,按当年物价能买多少鸡蛋没算过,但毕竟一下子涨了50%的工资啊。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100元面值的大钞。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资奖金变成多少个100元了,人人心知肚明。100元就变成人人都熟悉的物件了,100元成了老百姓常招来挥去的平常物了。于是,在我的记忆中,100元从此不再有故事了。

听我的妈妈说她小时侯,很久才来一次卖糖吃的糖贩子。那时唯一的零食就是地里的番薯,所以糖贩子一来,很多时候都要买来吃。家里当然不舍得给那么多钱买糖吃,常常都没得吃或只有一颗吃。有一次,糖贩子来了,向爷爷要钱买糖,爷爷没给钱,不知道是舍不得还是没有那么多钱。那时还幼小,不懂得太多事,爷爷便拿一张纸给了,糊弄她,还以为是钱呢,拿着纸兴冲冲地去买糖吃。结果糖贩子说这不是钱,糖就又没吃成了。”她听了,心里暗暗想,再穷,不会连糖也买不起!再想想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吃糖,还不只是一颗,要吃一大包。还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吃一大堆的零食!

妈妈接着说:“以前大家无论如何去辛苦劳作,工资始终就是几十块,最多也不超600。再比比现在,一个清洁工一个月起码七八百的工资。以前的话,恐怕只有几十。几十和七百谁都愿意干七百的。中间搁了600多块,再改革开放前的社会,600就差不多是个富翁了。不说七百的工作,很多人自己创业,一个月便是以万为单位的收入。还有的是在家创业,方式各种各样,收入逐渐日益增多。”

我讲的是一件发生在我周围的真实故事,我是一个80后出生的人,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改革大潮刚刚掀起的时候,我们家条件不是很好,妈妈平时对我 要求也很严格,家门前有个烤肉串的阿姨.哎`馋死我我了.可是妈妈从不给我买.星期天,表姐到我家,问我想吃什么,我说要吃肉串,给我3元钱让我去买,我就觉得老香老香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忆尤心.前些天我去吃串结果没有以前的味道了要了10元钱的,一半都没有吃上.哎``生活就是好了


怎样写改革开放的作文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日的辉煌。30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30年,是一个结束,但绝不是终止。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坚信在中华民族漫长而伟大征程中,必将涌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而每一个30年,都是一个全新的让世人仰望的高度。崛起的中国,让世界骄傲。

伟大的历程的创作阐释
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三十年,一个民族洗却醒目的历史沉疴,再创辉煌。三十年,一代代人走向生活的富足、思想的丰饶和心灵的解放。这是翻天覆地而又惊天动地的三十年。这是披荆斩棘而又突破重围的三十年。这是革故鼎新而又艰难探索的三十年。这是历经风雨而又缔造辉煌的三十...

谈一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事迹...
30多年来,他们没有休息日,每天十几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干。光下苦力还不行,还得会动心思、想办法。王有德创造了“六位一体”治沙模式,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做沙漠旅游业,要求每个职工不仅要1年挖一万个坑、栽1万棵树、扎1万个草方格、...

我市(瑞安市)各行各业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
瑞安市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三十大影响力事件之先锋篇 1、1979年,瑞安市工商局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开具首张外出务工经营介绍信,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提供官方合法手续,后为温州市兄弟县(市、区)仿效,为温州地区十万购销大军的兴起推波助澜。2、1982年12月,南堤街出现瑞安首个小商品市场(俗称“棚...

改革开放的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变革的资料 最好有与厦门教育变革有关的 ?答:三十年前,中国大地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对厦门来说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

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的无锡变化
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 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 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 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

1986年,老挝和越南同时革新开放,30多年过去了,现状如何?
这便与改革30年却仍保留原样的老挝和越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1986年起,越南跟随时代大潮开展这迟来的革新开放,同时老挝也受这个老大哥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革新开放”。随后,越南、老挝两国加深了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合作,并由此联盟成为“东南亚联盟国”,从而以东南亚众国的形象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体...

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已30年,总的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在生活方面都发生都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也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扭转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看法。 想当年有这么一首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劳动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

求“反映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通过对街道邻居的走访,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4、调查时间 2008年8月。 正文一、调查目的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这30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

名词解释历史沿革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深入参与并享受其红利。改革开放精神是推动中国改革的重要力量,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放进取、海纳包容的精神。在改革开放...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小故事跪求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小故事要10篇每篇在100字左右! -
宫忽瑞芝:[答案]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要大概3分钟就行啊,要少而精 -
宫忽瑞芝:[答案] 改革开放年三十年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们的祖国在一步一步走向了富强. 我们的国家在08年将要开奥运会的时候,四川面临了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灾难——5.12大地震.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一个故事.要具体、生动、典型! -
宫忽瑞芝: 长这么大了住楼房也就在这俩年,以前的日子都是在平方小院里快乐的度过的.我们家以前有个独门独院,在二环边上,院子里地挺大,当时祖父祖母在世的时候喜欢养花,养鸟,家里以前有棵葡萄架每到秋天结的葡萄又大又甜,周围的孩子都上...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 -
宫忽瑞芝: 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路很窄,即使是通往集镇的“大路”也只有一米宽罢了.晴天倒也不觉得什么,一到雨天可就难走了.因为家乡的土粘度高,雨天的路泥泞得要命.深一脚浅一脚不说,单是那胶鞋上的烂泥就够你受了.那烂泥粘在胶鞋上...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30年小故事 -
宫忽瑞芝: 立春

岷县19542926666: 求改革开放的小故事,最好故事来源于长辈. -
宫忽瑞芝:[答案]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

岷县19542926666: 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讲故事稿,适合小学一年级的 -
宫忽瑞芝: 明天会更好 又是一个周末,妈妈做了一桌子好菜,我身为食肉动物绝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呼呼”一碗饭下肚啦,桌子上下了一场雪,到处是饭粒.妈妈沉下脸来,严肃的说:“你碗里没吃干净,太浪费.”我很不高兴,又不敢顶嘴.外婆忙...

岷县1954292666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故事 -
宫忽瑞芝: (自己出生年月)出生的我,改革开放伴随着我成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困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