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彻底汉化改革,能否成就一代盛世?弑帝的南坡之变揭示了答案吗?

作者&投稿:紫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01 老话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

您见过政变杀皇帝,可您见过大舅哥政变,杀亲妹夫皇帝吗?

您见过政变夺皇位,可您见过自己辛苦搞政变,却请哥哥大老远来当皇帝吗?

还有呐,您见过立太子,可您见过哥哥做皇帝,立弟弟为“皇太子”吗?

元朝皇帝(大汗)列表

在政局混乱、政变频仍的元朝中期,这都不叫事。那时节,短短26年间,元朝中央就有8个人当了9任皇帝,平均算来,每个人还混不到4年本科毕业,就从人世间被劝退了。

唯一算得上事的,是1307年,元朝色目官僚集团推了一位穆斯林宗王阿难答,作为皇位人选,如果真要成了,那东土大唐可就要全面伊斯兰化了。后来还是经过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汉化派PK掉了色目派,由两位倾向于儒家的宗王,先后登台做了皇帝。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七百年前,蒙元帝国一场夺位之争,却阻止了中华文明的全面异族化。

这两位扭转了中华文明历史走向皇帝,是一对亲兄弟:元武宗海山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全程参与政变者,是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当时的局势不可谓不凶险,对手“身居九重,八玺在手,四卫之士,一呼而应者累万”,弟弟冒险拼命夺下来的皇位,怎么甘心拱手相让呢?

哥哥:元武宗海山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

哥哥海山在事变之前,受封为怀宁王,长期手握重兵镇守漠北,军功卓著;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和老妈一起,被外放到河南沁阳,潜心儒家经典。这么一算,虽然弟弟政变有功,但主要是借助了朝中汉化派大臣力量,自身实力确实比哥哥逊色太多。

按照草原生存法则,爱育黎拔力八达暂时还成不了“狼王”。

就在弟弟政变当月,哥哥海山也尽起漠北精兵,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奔元大都而来,这意图何在?路人皆知。

刚刚击退了色目派,难道汉化派内部又要火并吗?

02 你来我往“君子协定”

这时候,兄弟俩老妈:答己太后向海山传话了,儿啊,我找人给算过了,你要是即位,年岁不长久啊,要不还是让给弟弟做吧?

老太太心思,和今人其实也差不多——一个大家庭里,当妈都是心疼小儿子(小闺女)吗。可哥哥海山不干了,俺就是在位干一天,死也值了,不然话,哼哼……

兄弟俩的母亲:答己太后

当然,弟弟小爱也是功劳比天大,毕竟是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下来天下。况且他自幼倾心儒术,身边聚拢了一群汉人士子和蒙古汉化派臣僚,势力也不容小觑。于是这一家子一合计,一个折中方案出台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也就是说,皇位让哥哥先坐着,百年之后不给亲儿子而是让弟弟接班;弟弟升天后,再交回大哥家大侄子,然后再传回自己家的儿子……循环轮转,帝位就让咱两家包圆了。

由此,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奇葩一个现象: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被册封为“皇太子”。后人考证说,也许因为蒙古人不熟悉汉家制度,以为“皇太子”就像丞相、枢密使一样,是个官职,不论辈分,就这么封了——看看,没文化害死人啊!

说到这儿,了解历史朋友都知道,世上最不牢靠,就是这种“君子协定”。

元武宗海山活着时候,身边就有人不断吹风:


皇子渐长,父作子述,古之道也。

未闻有子而立弟者。


海山派人,自然想皇帝行废立之事,自家永保大权。但归根结底还是实力对比的原因,元武宗信守诺言,终生也没有对弟弟出手。

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战战兢兢过了四年多,哥哥武宗病逝,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元仁宗,哥俩关于皇位继承君子协定,因此也被称为“武仁授受”。仁宗一上来就搞编制改革,把哥哥基本盘一网打尽,该杀杀,不然就流放——此时,哥哥才死了刚三天。

所谓人亡政息,那当年口头协议,今后还算数吗?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
二、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

历史课本上的汉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个战争狂人
初中历史课本介绍南北朝历史时,只重点讲了一下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孝文帝给人的印象,大概是一位谦谦君子,对汉文明充满真挚的感情。 然而揆诸史实,我们会发现,这位对汉文明极度热爱的汉化改革名星,其实骨子里仍然流淌着游牧民族好战的热血。 也正是这位孝文帝在位期间,曾经固若...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些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
汉服;③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④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⑤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⑥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这次改革的性质是封建化(彻底汉化)改革!

韩国是什么时候去汉化
所以这样的去汉化努力是不彻底的,只能作为开始而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即二战结束),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 而这两个国家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全面废止汉字的改革措施...

泰和三年是哪个朝代
泰和三年指的是金朝。泰和是金章宗的第三个年号。金章宗完颜璟,小字麻达葛,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允恭之子,金宣宗完颜珣之弟。初封金源郡王,进封原王、判大兴府事,官至尚书右丞相,册立为皇太孙。大定二十九年,即位为帝。修正礼乐刑政,为一代之法。在位初期,...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

什么是汉化改革?
孝文帝迁都前后,还颁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①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达溪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把汉族的高门世族列为甲、乙、丙、丁四等,亲自制定条例,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

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是为什么
如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等。他只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行事罢了,因此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国的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

洛阳龙门石窟简介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代有没有相对而言称得上“盛世”,民众承平的时期 -
兀有东喜普: 首先是元成宗:平定海都安定了西北,重新打通和四大汗国的联系确立起元朝皇帝兼任正统蒙古大汗的地位,扭转了忽必烈“僭位”的尴尬地位.在位期间主动放弃了对缅甸和日本的入侵方针,并多次减免江南赋税,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然后是元仁宗,恢复科举,编撰法典. 再就是元英宗,继续推行仁宗的政策,逐步汉化,施行“至治改革”,基本上是下决心改造这个汗国不是汗国、帝国不是帝国的庞然大物了. 如果照着重用路子走下去,元朝是有可能长久下去的…… 然而,南坡之变,元英宗被蒙古守旧派所害,此后元朝就开始一团乱麻了.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朝对汉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 -
兀有东喜普:[答案]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

龙亭区13718997346: 忽必烈为什么要仿效汉法进行改制 -
兀有东喜普: 首先,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而拓跋鲜卑在南下前长期附塞居住,与农业社会有较多接触(契丹情况亦然),女真(满族)人则很早就开始进行粗放的农业生产.因此前者认...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朝采取了哪些汉法措施 -
兀有东喜普: 一.元朝的汉法措施经济上:1.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漕运和海运促进了经济交流. 3.城市商业繁荣,泉州的对外贸易发达.政治上:中央: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行之有效的统治. 地方:1.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朝的皇帝会说汉语吗?
兀有东喜普: 以前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住中原后,都要学习汉族的文化.元世祖忽必烈不通汉语,但是令他的皇子皇孙以及宗室子弟都必须学习汉语,熟悉汉族的文化. 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利于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因仰慕汉族文化.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朝与隋朝在汉化方面的异同?隋朝汉化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哪蒙古族?
兀有东喜普: 隋朝的政治策略可以追溯到北魏的时候,实行的是全盘汉化.全盘汉化的代价便是北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不过战争也使汉化带来的弊端开始调和. 元朝的汉化则是畸形的发展,保留了蒙古的制度,又掺杂进去汉人的制度,比如说官僚,政府机构等都是汉化的表现.但是却将元朝分成了“四等人”.人数最多的汉人分别被划入第三,第四等.这对于汉人的统治是很不利的.过激的民族歧视必定会使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举步维艰.

龙亭区13718997346: 为什么蒙元不到百年就被赶回大漠,满清二百年才被推翻? -
兀有东喜普: 蒙元人的文化与我们汉人的文化有很大差异,不适合当中原的统治者,而满清统治中原后已经被汉化得差不多了,所以才能统治几百年.

龙亭区13718997346: 满清入关以后被汉化,元朝没有被汉化吗? -
兀有东喜普: 没有,元朝完全不接受汉人的文化.汉文化在这一朝没有政治地位.

龙亭区13718997346: 北魏孝文帝时期和元朝都是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为什么北魏孝文帝都能汉化,而元朝没有接收汉化? -
兀有东喜普: 元朝也接受汉化了,只是程度和方面大小而已. 元朝周围几个蒙古汗国之所以怼元朝,就是因为元朝接受了汉化. 元朝就因为汉化的不到位,才让本该强大的元朝,不满百年就亡了. 尤其是科举制度,引用的晚且还中断,人分等级,歧视中原,都是大坑.

龙亭区13718997346: 元代占据中原后,推行汉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
兀有东喜普: 起到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和联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进步,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