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孟子六

作者&投稿:栾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离娄上

  △离娄之明章

  "'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傥'上无道揆',则下虽有奉法守一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个行,不敢逾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条法,只是他冒法以为奸,便是不信度也。"因叹曰:"看得道理熟,见世间事才是苟且底,鲜有不害事。虽至小之事,以苟且行之,必亦有害,而况大事乎!只是信不及,所以苟且。凡云且如此作,且如此过去,皆其弊也。凡见人说某人做得事好,做得事无病,这便是循理。若见人说某人做得有害,其中必有病。如今人所以苟且者,只为见理不明,故苟且之心多。若是见得道理熟,自然有所分别,而不肯为恶矣。"〔卓〕僩录略。

  "上无礼,下无学",此学谓国之俊秀者。前面"工",是百官守法度者;此"学"字,是责学者之事。惟上无教,下无学,所以不好之人并起而居高位,执进退黜陟之权,尽做出不好事来,则国之丧亡无日矣,所以谓之"贼民"。蠹国害民,非贼而何!然其要只在於"仁者宜在高位",所谓"一正君而国定"也。〔僩〕

  问:"责难之恭,陈善闭邪之敬,何以别?"曰:"大概也一般,只恭意思较阔大,敬意思较细密。如以尧舜三代望其君,不敢谓其不能,便是责难於君,便是恭。陈善闭邪,是就事上说。盖不徒责之以难,凡事有善则陈之,邪则闭之,使其君不陷於恶,便是敬。责难之恭,是尊君之词,先立个大志,以先王之道为可必信,可必行。陈善闭邪是子细著工夫去照管,务引其君於当道。陈善闭邪,便是做那责难底工夫。不特事君为然,为学之道亦如此。大立志向,而细密著工夫。如立志以古圣贤远大自期,便是责难。然圣贤为法於天下,'我犹未免为乡人',其何以到?须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非者而去之。如日用间,凡一事,须有个是,有个非,去其非便为是,克去己私便复礼。如此,虽未便到圣贤地位,已是入圣贤路了。"〔淳〕

  "'责难於君谓之恭',以尧舜责之,而不敢以中才常主望之,非尊之而何。'陈善闭邪谓之敬',此是尊君中细密工夫。"问:"人臣固当望君以尧舜。若度其君不足以为善而不之谏,或谓君为中才,可以致小康而不足以致大治,或导之以功利,而不辅之以仁义,此皆是贼其君否?"曰:"然。人臣之道,但当以极等之事望其君。责他十分事,临了只做得二三分;若只责他二三分,少间做不得一分矣。若论才质之优劣,志趣之高下,固有不同。然吾之所以导之者,则不可问其才志之高下优劣,但当以尧舜之道望他。如饭必用吃,衣必用著,脾胃壮者吃得来多,弱者吃得来少,然不可不吃那饭也。人君资质,纵说卑近不足与有为,然不修身得否?不讲学得否?不明德得否?此皆是必用做底。到得随他资质做得出来,自有高下大小,然不可不如此做也。孔子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般言语是铁定底条法,更改易不得。如此做则成,不如此做则败。岂可谓吾君不能,而遂不以此望之也!"〔僩〕

  问"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曰:"恭是就人君分上理会,把他做个大底人看,致恭之谓也。敬只是就自家身上做,如陈善闭邪,是在己当如此做。"〔焘〕

  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尊士为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焘〕

  规矩方圆之至章

  问"规矩,方圆之至也"。曰:"规矩是方圆之极,圣人是人伦之极。盖规矩便尽得方圆,圣人便尽得人伦。故物之方圆者有未尽处,以规矩为之便见;於人伦有未尽处,以圣人观之便见。惟圣人都尽,无一毫之不尽,故为人伦之至。"〔焘〕

  问:"'欲为君'至'尧舜而已矣'。昨因看近思录,如看二典,便当'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某谓尧所以治民,修己而已;舜所以事君,诚身以获乎上而已。"曰:"便是不如此看。此只是大概说读书之法而已,如何恁地硬要桩定一句去包括他得!若论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是事事做得尽。且如看尧典,自'钦明文思安安'以至终篇,都是治民底事。自'钦明文思'至'格于上下'是一段,自'克明俊德'至'於变时雍'又是一段,自'乃命羲、和'至'庶绩咸熙'又是一段,后面又说禅舜事,无非是治民之事。舜典自'濬哲文明'以至终篇,无非事君之事,然亦是治民之事,不成说只是事君了便了!只是大概言观书之法如此。"或曰:"若论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二典亦不足以尽之。"曰:"也大概可见。"〔僩〕

  或问:"'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不仁何以亦曰道?"曰:"此譬如说,有小路,有大路,何疑之有!"〔去伪〕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犹言好底道理,不好底道理也。若论正当道理,只有一个,更无第二个,所谓"夫道一而已矣"者也。因言"胡季随主其家学"云云。已下见胡仁仲类。〔僩〕

  三代之得天下章

  废兴存亡惟天命,不敢不从,若汤武是也。〔吕焘〕

  爱人不亲章

  圣人说话,是趱上去,更无退后来。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都是趱向上去,更无退下来。如今人爱人不亲,更不反求诸己,教你不亲也休;治人不治,更不反求诸己,教你不治也休;礼人不答,更不反求诸己,教你不答也休,我也不解恁地得。你也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我也不仁不义,无礼无智;大家做个鹘突没理会底人,范忠宣所说"以恕己之心恕人"。且如自家不孝,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亲;自家不忠,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君;自家不弟,也教天下人不消事其兄;自家不信,也教天下人不消信其友,恁地得不得?还有这道理否?又曰:"张子韶说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到'事父'下点做一句。看他说'以圣人之所难能',这正是圣人因责人而点检自家有未尽处,如何恁地说了?而今人多说章句之学为陋,某看见人多因章句看不成句,却坏了道理。"又曰:"明道言:'忠恕二字,要除一个,更除不得。须是忠,方可以行其恕。'若自家不穿窬,便教你不穿窬,方唤做恕。若自家穿窬,却教别人不穿窬,这便不是恕。若自家穿窬,也教大家穿窬,这也不是恕。虽然,圣人之责人也轻,如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教他且存得这道理也得。'小人革面',教他且革面也得。又不成只恁地,也须有渐。"又曰:"'尧舜其犹病诸!'圣人终是不足。"〔贺孙〕

  为政不难章

  吴伯英问"不得罪於巨室"。曰:"只是服得他心。"〔佐〕

  天下有道章

  "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是以贤德论。"小役大,弱役强",全不赌是,只是以力论。〔振〕

  郑问:"'小役大,弱役强',亦曰'天',何也?"曰:"到那时不得不然,亦是理当如此。"〔淳〕

  "仁不可为众。"为,犹言"难为弟,难为兄"之"为"。言兄贤,难做他弟;弟贤,难做他兄。仁者无敌,难做众去抵当他。〔端蒙〕

  "仁不可为众也",毛公注亦云:"盛德不可为众也。""鸢飞戾天",注亦曰:"言其上下察也。"此语必别有个同出处。如"金声玉振",儿宽云:"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必是古语。〔〈萤,中"虫改田"〉〕

  "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今之为国者,论为治则曰,不消做十分底事,只随风俗做便得;不必须欲如尧舜三代,只恁地做天下也治。为士者则曰,做人也不须做到孔孟十分事,且做得一二分也得。尽是这样苟且见识,所谓"听天所命"者也。〔僩〕

  自暴者章

  问"自暴、自弃"之别。曰:"孟子说得已分明。看来自暴者便是刚恶之所为,自弃者便是柔恶之所为也。"〔时举〕

  自暴,是非毁道理底;自弃,是自放弃底。〔赐〕

  "言非礼义",以礼义为非而拒之以不信;"自暴",自贼害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自谓不能,而绝之以不为;"自弃",自弃绝也。〔闳祖〕

  先生问梁:"自暴、自弃如何?"梁未答。先生曰:"'言非礼义',非,如'非先生之道'之'非',谓所言必非诋礼义之说为非道,是失之暴戾。我虽言而彼必不肯听,是不足与有言也。自弃者,谓其意气卑弱,志趣凡陋,甘心自绝以为不能。我虽言其仁义之美,而彼以为我必不能'居仁由义',是不足有为也。故自暴者强,自弃者弱。伊川云:'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梁云平日大为科举累。曰:"便是科举不能为累。"〔卓〕

  问:"向所说'自暴',作'自粗暴',与今集注'暴,害也'不同。"曰:"也只是害底是。如'暴其民甚','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要去非议这礼义。如今人要骂道学一般,只说道这许多做好事之人,自做许多模样。不知这道理是人人合有底,他自恁地非议,是他自害了这道理。"〔贺孙〕

  "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自人身言之,则有动静;自理言之,则是仁义。〔祖道〕

  居下位章

  诚是天道,在人只说得"思诚"。〔泳〕

  敬之问:"'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莫须是明善否?"曰:"明善自是明善,思诚自是思诚。明善是格物、致知,思诚是毋自欺、慎独。明善固所以思诚,而思诚上面又自有工夫在。诚者,都是实理了;思诚者,恐有不实处,便思去实它。'诚者,天之道',天无不实,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它恁地。圣人仁便真个是仁,义便真个是义,更无不实处。在常人说仁时,恐犹有不仁处;说义时,恐犹有不义处,便著思有以实之,始得。"〔时举〕

  问:"'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此是以实理见之於用,故便有感通底道理?"曰:"不是以实理去见之於用,只是既有其实,便自能感动得人也。"因言:"孟子於义利间辩得毫釐不差,见一事来,便劈做两片,便分个是与不是,这便是集义处。义是一柄刀相似,才见事到面前,便与他割制了。"〔时举〕

  伯夷辟纣章

  才卿问:"伯夷是'中立而不倚',下惠是'和而不流'否?"曰:"柳下惠和而不流之事易见,伯夷中立不倚之事,何以验之?"陈曰:"扣马之谏,饿而死,此是不倚。"曰:"此谓之偏倚,亦何可以见其不倚?"文蔚录云:"'如此,却是倚做一边去。'文蔚曰:'他虽如此,又却不念旧恶。'曰:'亦不相似。'"刘用之曰:"伯夷居北海之滨,若将终身焉,及闻西伯善养老,遂来归之,此可见其不倚否?"曰:"此下更有一转,方是不倚。盖初闻文王而归之,及武王伐纣而去之,遂不食周粟,此可以见其不倚也。"〔僩〕文蔚录意同。

  求也为季氏宰章

  至之问:"如李悝尽地力之类,不过欲教民而已,孟子何以谓任土地者亦次於刑?"曰:"只为他是欲富国,不是欲为民。但强占土地开垦将去,欲为己物耳,皆为君聚敛之徒也。"〔时举〕

  "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如李悝尽地力,商鞅开阡陌"。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僩〕

  恭者不侮人章

  圣人但顾我理之是非,不问利害之当否,众人则反是。且如恭俭,圣人但知恭俭之不可不为尔,众人则以为我不侮人,则人亦不侮我;我不夺人,则人亦不夺我,便是计较利害之私。要之,圣人与众人做处,便是五峰所谓"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者也。〔道夫〕

  淳于髡曰章

  "事有缓急,理有大小,这样处皆须以权称之。"或问:"'执中无权'之'权',与'嫂溺援之以手'之'权',微不同否?"曰:"'执中无权'之'权'稍轻,'嫂溺援之以手'之'权'较重,亦有深浅也。"〔僩〕

  人不足与适章

  "'大人格君心之非',此谓精神意气自有感格处,然亦须有个开导底道理,不但默默而已。伊川解'遇主于巷',所谓'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正此意也。"或曰:"设遇暗君,将如何而格之?"曰:"孔子不能格鲁哀,孟子不能格齐宣。诸葛孔明之於后主,国事皆出於一己,将出师,先自排布宫中府中许多人。后主虽能听从,然以资质之庸,难以变化,孔明虽亲写许多文字与之,亦终不能格之。凡此皆是虽有格君之理,而终不可以致格君之效者也。"〔谟〕可学录云:"问:'有不好君,如何格?'曰:'其精神动作之间亦须有以格之。要之,有此理在我,而在人者不可必。'"

  "人不足与适",至"格君心之非",三句当作一句读。某尝说,此处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皆须急忙连下句读。若偶然脱去下句,岂不害事?〔方子〕

  人之患章

  孟子一句者,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类,当时议论须多,今其所记者,乃其要语尔。

  孟子谓乐正子曰章

  德修谓:"乐正子从子敖之齐,未必徒哺啜。"曰:"无此事,岂可遽然加以此罪!"〔文蔚〕

  仁之实章

  或问"事亲、从兄"一段。曰:"紧要在五个实字上。如仁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义是长长、贵贵、尊贤。然在家时,未便到仁民爱物;未事君时,未到贵贵;未从师友时,未到尊贤,且须先从事亲从兄上做将去,这个便是仁义之实。仁民、爱物,贵贵、尊贤,是仁义之英华。若理会得这个,便知得其他,那分明见得而守定不移,便是智之实;行得恰好,便是礼之实;由中而出,无所勉强,便是乐之实。大凡一段中必有紧要处,这一段便是这个字紧要。"〔胡泳〕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此数句,某煞曾入思虑来。尝与伯恭说,"实"字,有对名而言者,谓名实之实;有对理而言者,谓事实之实;有对华而言者,谓华实之实。今这实字不是名实、事实之实,正是华实之实。仁之实,本只是事亲,推广之,爱人利物,无非是仁。义之实,本只是从兄,推广之,忠君弟长,无非是义。事亲从兄,便是仁义之实;推广出去者,乃是仁义底华采。〔文蔚〕

  问仁义之实。曰:"须是理会得个实字,方晓得此章意思。这实字便是对华字。且如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但是爱亲乃是切近而真实者,乃是仁最先发去处;於仁民、爱物,乃远而大了。义之实亦然。"〔夔孙〕

  "事亲是孝,从兄是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今人将孝弟低看了。'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直是如此。"窦问:"'仁之实,事亲是也。'窃谓,实者,是事亲得其驩心,当此时,直是和悦,此是实否?"曰:"不然,此乃'乐之实,乐斯二者'之事。但事亲、从兄是仁义之根实处,最初发得来分晓。向亦曾理会此实字,却对得一个华字。亲亲,仁也;仁民、爱物,亦仁也。事亲是实,仁民、爱物乃华也。"〔德明〕

  问:"事亲、从兄有何分别?"曰:"事亲有爱底意思,事兄有严底意思。"又曰:"有敬底意思。"问:"从兄如何为义之实?"曰:"言从兄,则有可否。"问:"所以同处如何?"曰:"不当论同。"问:"伊川以为须自一理中别出,此意如何?"曰:"只是一个道理,发出来偏於爱底些子,便是仁;偏於严底些子,便是义。"又曰:"某怕人便说'理一'。"〔节〕

  问:"事之当为者,皆义也,如何专以从兄言之?"曰:"从兄乃事之当为而最先者。"又问:"事亲岂非事之当为,而不归之义,何也?"曰:"己与亲乃是一体,岂可论当为不当为!"〔柄〕

  问"义之实,从兄是也"。曰:"义是那良知良能底发端处。虽小儿子莫不爱父母,到长大方理会得从兄。所谓'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此义发端处。"〔植〕

  问:"孟子言'义之实,从兄是也',中庸却言'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甚不同,如何?"曰:"义谓得宜,'尊贤之等',道理宜如此。"曰:"父子兄弟皆是恩合,今以从兄为义,何也?"曰:"以兄弟比父子,已是争得些。"问:"五典之常,义主於君臣。今曰'从兄',又曰'尊贤',岂以随事立言不同,其实则一否?"曰:"然。"〔德明〕

  问:"孟子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又曰:'义之实,从兄是也。'不知羞恶与从兄之意,如何相似?"曰:"不要如此看。且理会一处上义理教通透了,方可别看。如今理会一处未得,却又牵一处来滚同说,少间愈无理会处。圣贤说话,各有旨归,且与他就逐句逐字上理会去。"〔木之〕

  问:"性中虽具四端五常,其实只是一理。故孟子独以仁义二者为主,而以礼为'节文斯二者',智为'知斯二者'。柄谓仁义二者之中又当以仁为主。盖仁者爱之理,爱之得其当,则义也。"曰:"义却是当爱不当爱。"〔柄〕

  问:"'仁之实,事亲是也'一段,似无四者,只有两个。以礼为'节文斯二者',智是'知斯二者',只是两个生出礼智来。"曰:"太极初生,亦只生阴阳,然后方有其他底。"〔节〕

  问:"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知之实,知斯二者。'礼、知似无专位。今以四德言,却成有四个物事?"曰:"也只是一处如此说。有言四个底,有言两个底,有言三个底。不成说道他只说得三个,遗了一个,不说四个。言两个,如扇一面青,一面白,一个说这一边,谓之青扇,一个说那一边,谓之白扇。不成道说青扇底是,说白扇底不是。"〔节〕

  专言仁则包三者,言仁义则又管摄礼智二者,如"智之实,知斯二者;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德明〕

  问"节文"之"文"。曰:"文是装裹得好,如升降揖逊。"〔节〕

  节者,等级也;文,不直,回互之貌。〔节〕

  朱蜚卿问"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曰:"如今恁地勉强安排,如何得乐 到得常常做得熟,自然浃洽通快,周流不息,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只是要到这乐处,实是难在。若只恁地把捉安排,才忘记,又断了,这如何得乐,如何得生。"问:"如今也且著恁地把捉。"曰:"固是且著恁地,须知道未是到处。须知道'乐则生'处,是当到这地头。恰似春月,草木许多芽蘖一齐爆出来,更止遏不得。"贺孙问:"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这个不是旋安排,这只就他初发上说。"曰:"只如今不能常会如此。孩提知爱其亲,如今自失了爱其亲意思;及其长也知敬其兄,如今自失了敬其兄意思,须著理会。孟子所以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须要常常恁地。要之,须是知得这二者,使常常见这意思,方会到得'乐则生矣'处。要紧却在'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二句上。须是知得二者是自家合有底,不可暂时失了。到得'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既知了,又须著检点教详密子细,节节应拍,方始会不间断,方始乐,方始生。孟子又云:'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与'知斯二者,节文斯二者'一段,语势有不同,一则说得紧急,一则说得有许多节次,次序详密。"又曰:"'乐则生',如水之流,拨尽许多拥塞之物,只恁地滔滔流将去。"〔贺孙〕

  天下大悦章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得乎亲"者,不问事之是非,但能曲为承顺,则可以得其亲之悦。苟父母有做得不是处,我且从之,苟有孝心者皆可然也。"顺乎亲",则和那道理也顺了,非特得亲之悦,又使之不陷於非义,此所以为尤难也。〔僩〕

  恭父问:"'不得乎亲',以心言,'不顺乎亲',以道言,道谓喻父母於道。恐如此看得'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两字出。"曰:"'人'字只说大纲,'子'字却说得重。不得乎亲之心,固有人承亲顺色,看父母做甚么事,不问是非,一向不逆其志。这也是得亲之心,然犹是浅事。惟顺乎亲,则亲之心皆顺乎理,必如此而后可以为子。所以又说'烝烝乂,不格奸';'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贺孙〕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是无一事不是处,和亲之心也顺了,下面所以说"瞽瞍厎豫"。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尽性"。〔人杰〕


根据提示写四字词语,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出自】:茅盾·现代《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5、柱天踏地 【解释】:指顶天立地的事物。【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

关于“顶天立地”的成语有哪些?
出处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释义;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5、柱天踏地 [zhù tiān tà dì]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

形容缺少恒心毅力的四字成语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曰:‘有头无尾时如何?’师曰:‘吐得黄金堪作什么?’”《朱子语类》:“若是有头无尾底人,便是忠也不久。”【举例造句】: 倘若不幸而至于有头无尾,你又有颁布者什么说?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四五回 【拼音代码】: yw ...

希望能指点你是啥意思?
明·杨巍《早秋登龙门城楼》诗:“指点云州地,真为汉北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有人指点道:“入得班门里,靠东第五家黑角子门便是。”晋·葛洪《抱朴子·正郭》:“硕儒俊士,未或指点,而吾生独评其短。”《朱子语类》卷五一:“大抵说得...

指点与指导意思一样吗?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六回《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有人指点道:“入得班门里,靠东第五家黑角子门便是。”评说;指责 ①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硕儒俊士,未或指点,而吾生独评其短。”②《朱子语类》卷五一:“大抵说得宽广,自然不受指点;若说得亲切,又觉得意思局促...

朱文公朱熹所做《不自弃文》全文是什么?
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五行以...

无往不利是什么意思
2、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所谓推之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贫道今日幸把些尘垢全都拭净,此后是皓月当空,一无渣滓,诸位才女定是无往不利。”4、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他这次下来是越有越有,以后水大舟高,多财...

无往不利的意思解释
反义词: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例句:1、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所谓推之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2、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他这次下来键樱是越有越有,以后水大舟高,多财善贾,更是无往不利了。3、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原来这书竟同...

无往不利什么意思
例句: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所谓推之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贫道今日幸把些尘垢全都拭净,此后是皓月当空,一无渣滓,诸位才女定是无往不利。”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他这次下来是越有越有,以后水大舟高,多财善贾,...

凿空是什么意思?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访寻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宋·蔡绦《西清诗话·池底铺锦》:“李石开成中承诏録文宗论德宗奢靡云:‘闻得禁中老宫人,每引流泉,先於池底铺锦。’则知建诗皆摭实,非凿空语也。”《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固不可凿空立论...

洮南市13873719133: 形容“最后”的词语. -
麻米复方: 临了[ lín liǎo ] 到最后;到末了.出处:《朱子语类》卷五六:“人臣之道,但当以极等之事望其君,责他十分事,临了只做得二三分;若只责他二三分,少间做不得一分矣.” 末了[ mò liǎo ] 最后;一连串事物的最后部分;最后;结束或完成一...

洮南市13873719133: 朱子语类 翻译 -
麻米复方: 熟读精思——朱熹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

洮南市13873719133: 朱熹的“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是什么意思? -
麻米复方: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仁爱之心,这本来就是从自己的亲人那里建立起来的.这句话就是说,因为亲人爱自己,自己才学会去爱自己的亲人,而对待其他人,就不会这样了,即使有爱,那也会有所偏差.《朱子语类》卷第五十五,孟子五,墨者夷之...

洮南市13873719133: 硕大的意思 -
麻米复方: 1.高大.《韩非子·难二》:“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有木有木,硕大而长.”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

洮南市13873719133: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麻米复方: 你想问什么?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朱子语类》卷15) 这反映的是典型的朱熹...

洮南市13873719133: 朱熹与陆九渊的不同? -
麻米复方: 宋明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做本体论的证明,这当中的内容包括论证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善的可能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由此产生了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及争论.朱陆之争作为其中的...

洮南市13873719133: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麻米复方: A试题分析:“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说的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是心学家的主张;C.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张;D.学术流弊是道德沦丧的根源,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理学的特征: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洮南市13873719133: 《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五经的? -
麻米复方: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 四书五经 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洮南市13873719133: 朱熹先理后气和二程先理后物的区别?这里的“气”指什么?和“物”又有什么区别? -
麻米复方: 二程和朱熹的”理气论“基本相同.但是朱熹在物前面加了个”气“的概念,这里的气就是物的意思.“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朱子语类》卷一)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朱子语类》卷一) 就是说”理“是万物的本原是那种最原初的本.然后由理而生”气“气是组成物的基础,气是没有形态的,气如果成形了就成为了不同的物体.

洮南市13873719133: 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麻米复方: 这是朱熹的观点,出自朱子语类,原文是:“当时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则道理流通自得矣.”(《朱子语类》卷八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