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与和尚有何区别?

作者&投稿:壤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分类: 社会/文化 >> 宗教
解析: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传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征求金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 *** 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 *** 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 *** 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 *** 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 *** 指定。凡是不经 *** 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 *** 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 *** 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的生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盘的方法;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已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著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分,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分,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作‘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 *** 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分。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沙门与和尚的区别
性别不同,称谓不同。1、性别不同:沙门是佛教中出家修行者的统称,包括比丘和比丘尼,即和尚和尼姑,而和尚特指男性出家者。2、称谓不同:沙门是一个宽泛的称谓,而和尚是比丘的一种特定称谓。

沙门与和尚的区别
性质不同、使用地区不同、特指不同。1、性质不同:沙门是出家修佛道的通称,和尚是对出家人的尊称。2、使用地区不同:沙门在古印度时期使用,和尚在中国使用范围更广泛。3、特指不同:沙门特指佛教僧侣,和尚特指出家人。

沙门与和尚有何区别?
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

和尚还俗门犯戒
出家本为寻求内心的清净与无欲,然而,14岁的妙某却因个人欲望而偏离了正轨。他作为寺庙的小助手,享受着高薪和舒适的生活,却在网络中邂逅了一位重庆女孩,情感的萌动使他忘记了佛教的戒律。"盗"和"淫"在佛教戒律中皆为大忌,妙某不仅有了女朋友,还大胆窃取寺庙财物,妄图过上俗世的幸福生活。面对...

什么是沙门?
而能宏化的出家行者才能受之。今人又或对出家之皈依师称为师父,这也是顺俗之演化,如我们接受皈、接受戒、接受法的出家比丘,我们是应该专称为和尚的。和尚译义为力生,是亲教之意的。我们既然求他授皈、授戒、授法,都有亲教之意的,如对出家的比丘尊称为和尚,那是至高无上的尊敬。

真比丘(和尚)与假比丘的区别
称呼比丘为沙门是现代的说法,其实古代指出家人,不一定是佛门的比丘。【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沙门】 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分别
一、要求不同 1、和尚: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2、法师:唯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二、意思不同 1、和尚:其本意是博学之人,最初也不是...

文言文中“户”与“门”的区别是什么?
…所以需要较完整的句子联系前后文来解释其中的单词单字。在没有更多辅助判断的情况下,我只能说,一般”户“是指”家“的意思,出户可以是出家(当和尚那种),也可以只是指离开家门,甚至有时只是政事上文吏对人丁簿造的某些操作。二、例文: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和尚与太监有什么区别?
和尚有性器,太监无 和尚能长胡子,太监不能 太监能喝酒吃肉,和尚不能 和尚要念经,太监不用 太监侍奉皇宫贵族,和尚侍奉神佛 和尚有八戒,太监无 太监声音阴阳怪气,和尚声音如常人一般 太监能留头发,和尚不能 太监做错事被杀头,和尚做错事下地狱 ...

和尚还俗门悔过
他回忆起自从妙某入寺以来,总是不停地在寺内奔跑,一圈又一圈。他含泪道:“我们共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他本质上并不坏,只是在某一刻迷失了方向。”他并不知道妙某沉迷于网络,更没想到妙某偷偷结识了网上的女朋友。尽管他想和妙某交谈,但始终没有机会,只能默默地看着他的离去,心中充满惋惜。

桃山区13954646950: 什么是沙门? -
戴乐彼优: 僧伽——这里必先要说明的,有许多人以为出家的人叫做僧伽,其实僧伽是指受具足戒的和合众,也就是说能守持戒律的行者,达三人以上的清净团体;单独的个人不能称为僧伽.出家男,受具足戒的只能称为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意)...

桃山区13954646950: 真比丘(和尚)与假比丘的区别 -
戴乐彼优: 称呼比丘为沙门是现代的说法,其实古代指出家人,不一定是佛门的比丘.【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沙门】 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

桃山区13954646950: 佛教中 沙门僧 受业僧 分别是做什么的 二者有何异同呢 -
戴乐彼优: 沙门是修行的意思,受业,凡夫没有不受业的.这两个词不是僧人的分类,只是形容

桃山区13954646950: 沙门和比丘有一回事吗? -
戴乐彼优: 沙门 梵文 Samana 意为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可以泛指不同流派的修行者,例如印度教,佛教等. 比丘 梵文 bhikkh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一般专门指佛教的出家男众.

桃山区13954646950: 对“和尚、道士、尼姑”的称谓分别有哪些? -
戴乐彼优: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

桃山区13954646950: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螺旋杆菌感染)
戴乐彼优: 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心,在第一功夫领会鸡、蛋世界事!异读:禽和尚氏菌病是由多种和尚氏菌惹起的禽类病症的总称,一致生存于养鸡场,是最要害的卵传性传抱病之...

桃山区13954646950: 和尚和喇嘛有什么区别. -
戴乐彼优: 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喇嘛(上师) .“上师”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桃山区13954646950: 比丘和沙弥有何不同? -
戴乐彼优: 1、年龄不同 比丘: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2、戒律不同 比丘: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

桃山区13954646950: 老衲、贫僧、洒家这三个自我称呼有什么区别… -
戴乐彼优: 词目:老衲拼音:lǎo nà释义:衲是僧衣,故称老僧为老衲.语出:戴叔伦《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详细解释 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自称.亦有借用于道士者.词目:贫僧 pín sēng僧人谦称自己.例句:...

桃山区13954646950: 和尚和道士有什么不同 -
戴乐彼优: 和尚属于佛教,由唐朝时从印度传入我国.道士属于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起源于黄帝和老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近代道士以内丹、武术、服气、吐纳、导引、周易、中医等术修行,研究宇宙、生命人体及长生术.道教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