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胶州的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刘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胶州的历史事件~

胶州有着4500多年历史,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2006年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中国秧歌节于2008年在我市成功举办,并确定每两年在我市举行一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


  胶州市1911年以前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1世纪(夏)
  胶州南关三里河村一带已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

  公元前1120年(西周武王十三年)
  西周分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国开国郡主。建都于计(即计亓城,今南关城子村)

  公元前770年(东周平王元年)
  莒国南迁(今莒县一带)。计成为莒国属城,改名介根。

  公元前631年(东周襄王二十一年)
  春,西周分封介国(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今南杜村乡城献村西1公里处)。
  冬,介国国君葛卢赴鲁朝见僖公。

  公元前549年(东周灵王二十三年)
  秋,齐国大夫崔杼领兵攻打莒国,侵犯介根。

  公元前517年(东周敬王三年)
  孔子从临淄东游至回车岭(距今市区西南5.5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秦灭齐,实行郡县制。始设黔陬县(古介国遗址),属琅邪郡(治所设在琅邪,今胶南县)。

  公元前119年(西汉元狩四年)
  计亓(介根)设盐官,专买盐铁;禁止百姓煮盐、铸铁。

  公元39年(东汉建武十三年)
  黔陬侯国由徐州刺史部琅邪郡改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公元118年(东汉建安三年)
  设城阳郡(治所在东武,今诸城),辖黔陬县。

  公元289年(西晋太康十年)
  城阳郡治所由莒县迁移于黔陬县。

  公元319年(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
  黔陬辖于后赵青州(治所设在广固城,今青州市西北)。

  公元464年(南朝宋大明八年)
  撤消高密郡,黔陬改属北海郡。

  公元556年(北朝北齐天宝七年)
  冬,设立平昌郡,郡治在黔陬。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设立胶西县,址在胶河、墨河之间,辖于高密郡。同时,把黔陬北部地区划归胶西县。

  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
  撤消黔陬县,并入胶西县。

  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
  撤消胶西县,并入高密县;设立板桥镇(今胶城胜利桥西北处)。

  公元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
  复设胶西县。次年把板桥镇作为胶西县,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五处市舶司之一。提举市舶司蒹临海军使。

  公元1142年(金熙宗皇统二年)
  设立板桥榷场。南宋的茶叶、香料、药材、丝织品、木棉、象牙等与金的毛皮、马、北珠、人参等互市。

  公元1149年(金皇统九年)
  胶西县城在今胜利桥西北处始建文庙。1937年东移建于内城东南隅(今政协办公楼处)。

  公元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复设胶州(因464年在今诸城立过胶州,故为复设)。辖高密、即墨、胶西3县,属于益都路。州治设在胶西城。

  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秋,开凿胶莱运河。1282年开成,南由胶西县陈村店海口向系北达于胶河,长30公里。

  公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
  胶西县造船业兴盛。胶莱海道漕运南粮2万余石。1285年达60万石,时占江淮年运粮总数的60%,为海运粮的6倍。

  公元1350年(元至正十年)
  冬,胶州设兵马指挥使司分司。

  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
  春,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安徽阜阳人)派将领毛贵攻占胶州。
  是年,胶州治所东迁于新城(即胶州内城)。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
  撤消胶西县,改为胶州。辖高密、即墨2县。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
  夏末,倭寇侵扰胶州。1374年夏,再次侵扰。
  是年,胶州建州署于内城。

  1375年(明洪武八年)
  胶州用砖石砌内城。周长2公里,高7米,厚4米。池宽8米深5米。城门3:东为迎阳门,男为镇海门,西为用成门。

  公元1376年(明洪武九年)
  胶州属于莱州府领州,仍辖高密、即墨2县。

  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唐赛儿(女,蒲台人)领山东农民起义军连克胶州等州县。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
  疏浚胶莱河干道(新河),建水闸9处,设官署管理。此后,漕运又兴盛十四五年。

  公元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
  胶州始修志书。知州余邦辅修、赵慎修纂《胶州志》。

  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
  夏末,地震,大雷雨。城墙、庙署、民房倒塌,死90余人。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胶州知州孙蕴韬修、高国 纂《胶州志》六册八卷。

  公元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
  设胶州水师营。至1841年有战船4只,大炮8门,威远跑10门,劈山炮4门,字母炮16门和子炮94门。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秋,水灾。胶城一次平地水深3米,城垣倾倒过半。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清著名左手画家高凤翰所辑《砚史》初稿完成。卷首自题“墨香开国”4字,并由李硕夫(果)作序。道光末年由王惜庵付梓传世。

  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
  高凤翰将38年间所作2366首诗整理成38卷,并作跋。

  公元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
  夏,塔埠头(今码头村)遭海风袭击,漂没待运米1760石。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秋,胶河改流,东入胶莱河。
  是年,知州朱若炳主持立珠山书院。址在水寨街北头。1882年移建于墨河桥北路东。1835年倒塌,遂并入胶西书院。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
  春,增筑胶莱河、大沽河河堤25公里。

  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知州于智、宋文锦修、刘恬纂《胶州志》8册8卷。

  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
  知州张玉树主持建立胶西书院(址在今档案局院)。1843年失火,翌年重建。1905年停办。

  公元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
  胶州开垦海滩14543亩。

  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
  夏,查获胶州和历城藏匿贩卖鸦片犯法梦书、张启育等22人烟土4600余两。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夏旱、蝗灾、秋淫雨,损伤禾苗,粮食减产五成以上。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5月,重修胶州城,并立碑于北极台。
  是年,胶州绿营设副将1员、步兵460名和马兵111名。

  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3月,《重修胶州志》出版,知州张同声修,李图纂。共8册40卷。

  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
  胶州秧歌于包烟屯(今马店镇小后屯村)形成基调。

  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4月,知州张廷扬下令修土圩子防捻军。土圩子周长13.3公里,壕沟面宽6.7米,深3~5米。
  9月13日夜,李成率捻军万余人执火攻城,突破南圩,迫使知州交出银12000两、烟土 1200包。10月1日凌晨,捻军由高密进军攻克胶州外城,知州殷嘉树督军死守内城,并交出1200两银子和妇女首饰一宗,捻军西撤。

  公元 1866年(清同治五年)
  大沽河左岸周家村西决口,毁田淹禾9.7万亩。

  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
  捻军进军胶莱谷地。山东巡抚丁宝桢来胶州设营阻击。

  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
  始设胶州电报局,址在东关大街路南。

  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大沽河左岸周家村后决口,周家村房屋被冲倒,毁地淹禾10.8万亩。

  公元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11月13日上??,德军少将棣利司奉命乘旗舰“羚羊”号,率3艘军舰侵入胶州湾。14日德国海军以演习为名,在胶州湾登陆,侵占胶州、即墨等地。
  12月,德国侵略军复扰胶州城,占据考院数日。
  是年,胶州邮政局建立,址在估衣市街东头路北。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胶州塔埠头沿海的45个村被划入胶澳租界。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6月28日,侵驻青岛的德国侵略军乘船至塔埠头登陆,占据胶州,并在郝屯(今阜安街道办事处境内)设立军邮站。
  9月9日,德国入侵者开始在胶州境地修建胶济铁路。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9月,德国侵略军以保护铁路为借口,派兵驻扎胶州,并在老火车站以北修建营房。
  是月,塔埠头乡民傅二联络民众组成“抗德义勇队”,抵抗侵胶德军。
  是年,大辛疃义和团率众抗击德国侵略军建大沽河铁路桥,痛打德军及其包工头,焚其耶稣教堂,迫使其加宽了桥洞,避免了水患。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胶州为筹“庚子赔款”加征银2961两。

  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6月4日,胶州改为直隶州,增募新兵营4个。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设立师范讲习所,为胶州师范教育之始。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
  胶州浸信会在胶城建医院,设床位。有西医5名,内有中国人于舜伍、万子庄。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
  秋,连月降雨,河水涨溢,大沽河东岸孙家村西南决口,冲断胶济铁路400米,毁田伤禾。

  胶州古代人口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长相当迅速,年平均增长高达14‰。建国前后人口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公元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束了人口生产的失控状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不断增强。

  一 人口数量
  明代始有人口记载。1586(明万历十四年),18474 丁,约9万人。明末清初,人口减少,至1653年(清顺治十年), 13848丁,约7万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约9万人。1713年,清廷规定:“新增人丁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人口统计数大幅度增长,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约50万人。1919年(民国 8年),总人口510526人。至1944年,总人口达 712755人。
  建国后,胶州人口发展较快,1949-1987年38年间,人口增加24万人,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间人口增加6.9万人。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间减少4.2万人。1962-1972年,经济开始好转,人口呈迅速增长趋势, 11年间人口增加12.8万人。1973-1987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5年间人口增加8.1万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国以来,人口密度逐渐增大。1919年(民国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为546人,分别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胶州北部平原区占全市面积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为2848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为4142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区占全市面积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总人口的4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镇人口38057人,占总人口的7.6%;农村人口464788人,占总人口的 92.4%。此后10余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1978年起,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较大幅度增长,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平均每年增长2673人。

  三 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分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自然变动 民国时期,胶州人口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类型。建国后,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口死亡率总的趋势逐渐下降。进入70年代后,死亡率稳定在6‰左右,增长趋势与出生率基本一致。1949~1987年,出现过两个生育高峰期、一个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为第一个生育高峰期。1958~1961年,群众生活困难,营养不良,出现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减少2250人。1962-1970年,出现第二个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长136389人。从70年代起,计划生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长76703人,自然增长率8.47‰。
  机械变动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迁居胶州定居,另立村庄二百余个,为明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人口计划迁移。民国时期,遇有灾荒年景,佃农、破产农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饭,或到东北三省谋生,俗称“闯关东”。年景好转大多数又转回家乡。建国后,胶州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1954~1987年,迁出人口441705人,迁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多95261人,平均每年迁移净减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迁移净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构成
  胶州自古以来主要为汉族人居住。建国后,来胶州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渐趋增多。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502845人,其中汉族502802人,占总人口的99.99%;少数民族43人,占总人口的0.01%。少数民族中,回族25人、满族5人、高山族4人、朝鲜族3人、壮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维吾尔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个民族,比1964年新增4个民族(水族、藏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减少1个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为656096人,其中汉族655878人,占总人口的99.9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总人口的0.03%。少数民族中,回族88人、满族87人、朝鲜族24人、蒙古族7人、壮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锡伯族1人、达斡尔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1985年有少数民族人口 130人。其中112人分布于胶城镇,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庙、大庄、冷家村、北王珠、小麻湾、南杜村、铺集7处乡镇。

  五 性别构成
  民国时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国18年),男性299685人,占总人口的54.87%;女性246476人,占总人口的45.13%。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总人口的52.55%;女性338234人,占总人口的47.75%。建国后,人口性别比例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性220775人,占总人口的49%;女性229781人,占总人口的51%。1970~1987年,男性略多于女性。1987年,男性349700人,占总人口的50.9%;女性337536人,占总人口的49.1%。

  六 年龄构成
  据人口普查资料,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1982年与1964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由41.1%下降为30.5%,65岁以上人口(含65岁)比重由3.9%上升为5.9%,人口年龄中位数由20.1岁上升到24.7岁。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已由“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人口社会负担系数明显下降。1982年与1964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55%上升到63.6%,被抚养人口(0-14岁,65岁以上)比重由45 %下降到36.4%。人口社会负担系数由1964年的81.7%下降为1982年的57.3%。年平均1.2个劳动人口抚养1人,1982年平均1.7个劳动人口抚养1人。

  七 姓氏构成
  1985年,共有姓氏463个,其中复姓3个,分别为东野、颛孙、澹台。
  万人以上的姓氏 王、刘、张、李、赵、孙、高、宋、周、姜、杨、陈、韩13个。
  五千人以上的姓氏 于、马、郭、徐、冷、崔、朱、杜、薛、吴、魏、郑12个。
  千人以上的姓氏 匡、迟、纪、贾、臧、胡、吕、董、叶、邱、范、傅、黄、隋、肖、庄、袁、潘、管、况、任、习、栾、逢、战、孟、曹、法、毛、乔、罗、梁、陆、尹、逄、石、阎、牟、殷、唐、夏、安、彭、鹿、葛、许、丁、史、田、黑、冯、尤、相、万、谈、林、戚、邓、苑、白、苏、曾、解、侯、兰、常、代、金68个。
  五百人以上的姓氏 窦、蔡、宁、辛、柳、曲、仲、邹、耿、段、贺、谭、苗、程、姚、贤、鲍、郝、秦、果、卞、邵、雷、律、翟、鲁、武、官、齐、蒋、汪、柴、祁、江34个。
  百人以上姓氏 台、颜、单、苟、尚、户、邢、井、钟、车、胥、綦、别、滕、逯、芦、鞠、巩、温、毕、陶、戴、方、祝、牛、裴、汤、初、仉、荆、雒、孔、怀、米、宫、慈、房、谢、寥、位、顾、卜、衣、生、甘、施、龙、仇、聂、焦、由、穆、矫、远、沈、廉、修、仪、时、关、娄、季、联、沙、雍、丰、宗、堵、岩、余、展、腾、游、庞74个。
  五十人以上的姓氏 岳、谷、何、明、盛、楚、樊、门、倪、宿、丘、康、边、连、阚、从、依、邰、匙、将20个。
  十人以上的姓氏 文、英、籍、姬、善、左、惠、郎、詹、闻、章、剑、伊、池、严、钱、朝、华、龚、甄、申、洪、丛、泰、郄、霍、司、熊、褚、盖、娣、吉、阮、班、舒、亓、佟、古、乌、圣、刑、占、费、平、威、审、晁、乞、路、商、富、徒、童、巴、所、冉、来、伟、延、德、澹台 61个 。
  九人以下的姓氏 算、包、邸、麻、洛、历、呙、原、景、疆、楼、柯、禚、文、种、向、尼、绍、郇、柏、封、荣、蔺、靳、云、桑、优、凌、朴、邬、海、公、长、臬、库、书、笺、屈、冠、遇、梅、前、项、成、晏、邴、睦、咎、贲、迁、乘、佐、斗、苘、会、厚、国、良、继、蒲、銮、奚、暴、狄、郎、东、应、强、贩、栗、业、桥、溪、郁、鄢、席、实、汉、骆、莫、冀、杆、扈、闯、尉、韦、超、风、豆、翁、同、记、俞、萧、胜、往、葵、禾、殴、臣、桓、冲、赤、粟、巨、伍、西、荒、肃、银、升、恩、居、桃、戌、郐、玄、拌、翠、蓬、萑、岱、佑、寇、响、槐、浓、伪、亢、雪、泽、君、宦、裘、婵、祈、嵇、戈、佘、壮、柒、孝、汝、玉、莒、卓、粘、竹、帮、千、昌、染、易、瞿、达、密、亭、空、兹、举、漂、终、炎、弥、诸、能、菜、晓、脱、寽、艾、晶、荷、寻、率、委、厉、湛、缉、东野、颛孙181个(其中一姓一人或二人者109个)

  八 从业构成
  胶州人民自古以农业劳动为主。民国时期,农业人口在90%以上,非农业人口不足9%。建国后,工商业和其它行业稳步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渐减小。1982年在业人口 343619人,占总人口的52.4%。八大职业中,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在业人口比重最大,为78.6%;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次之,比重为12.5%;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比重偏低,两类职业人员合计仅占在业人口的2.7%。

  九 身体素质
  建国前,人口平均寿命在35岁左右。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比建国前大幅度下降,长寿老人明显增多,人口寿命延长。1981年,平均寿命70.84岁,其中男性69.30岁,女性72.35岁,均高于全省水平。1964年,80岁以上长寿老人1495人,其中90岁以上者29人;1982年,80岁以上长寿老人4487人,其中 90岁以上者 257人。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有显著提高,身体发育正常,身高等健康指数逐步增长。1988年儿童健康检查,在检查范围的0~7岁儿童12127人,实查9160人,身长达到及超过均值(全国九城市标准)的有8236人,占受检儿童的90%;体重达到及超过均值的有8392人,占受检儿童的92%。

  十 文化素质
  民国时期,人口中95%以上为文盲或半文盲。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都有大幅度增长,文盲、半文盲大量减少。1964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54951人,占总人口的30.81%。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1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246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134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40825人。文盲、半文盲211119人,占总人口的41.98%.1982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01596人,占总人口的61.21%。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01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3594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372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240915人。文盲、半文盲169378人,占总人口的25.8%。其中男性52542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31.02%;女性116836人,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68.98%。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1、表演形式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的人物行当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行政组织方式。民族民间舞是植根于民间生活的自娱性歌舞艺术。胶州秧歌有火爆红火、粗犷豪放、爽朗泼辣、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秧歌演员们大方开朗、热情泼辣的表演,欢乐喧闹的音乐伴奏,宣泄了劳动人民紧张的思想情绪,表达了人们祈盼幸福和...

高姓氏的由来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

灵山卫街道的名胜古迹
灵山卫历史悠久,历史上人才辈出。明初,因所居皆军户,以武将著名。阳武侯薛禄,在“靖难之变”中英勇善战,首夺九门,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赐名,后转战北方,屡立战功。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赐诰券三代侯爵。明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太子太保。灵山卫显姓望族中,明清时期先后出过进士、举人、...

胶州有哪些复古风十足的咖啡馆?
胶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复古风十足的咖啡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以下是一些胶州具有代表性的复古风格咖啡馆。老街咖啡馆 老街咖啡馆位于胶州市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上,这里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清朝时期的特点。咖啡...

关于高姓的起源
2、源于鲜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3、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

山东古村落旅游景点介绍大全 山东古村落哪个最好
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天后宫庙田碑记》所载,当时金口已成为商港。 金口天后宫就坐落在该村,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庙产雄厚、历史悠久、在全国沿海地区的天后宫中属上乘而闻名遐迩。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 3.韩家民俗村青岛韩家民俗村位于胶州湾北部,青岛高新区南端,坐落于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

中国近代史(清朝以前)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

胶州秧歌为什么叫扭断腰
胶州秧歌又是典型中的一朵奇。 (一) 胶州秧歌的历史和分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流行与胶州湾一带的农村,跟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在宋、明时期,相传有赵、马两户人家在胶州湾一带定居,他们运用唱民间小调加舞蹈的这种艺术形式,挨家挨户的进行表演,来维持生计,这便形成了胶州秧歌的?

急求十个清末时期到民国时期文化名人 的事迹!最好具体一点!注意是文 ...
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

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即墨金不换,明朝第3次即墨保卫战
次日,柯永盛便在胶州斩首了黄大夏和周六。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后,叛乱基本平定, 历史 告诉我们;秋后是一个算账的时期,对于攻打即墨城的人并不例外. 首先清算的是郭家,郭尔标没有老婆孩子,但郭氏家族还是受到了冲击,比如郭琇家,郭琇年轻时候,读书非常艰苦,史料说他读书的四舍山上“狐啸狼鸣”,郭琇就在这样...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山东胶州的名人和事迹
万衬复合: 庸谭,西汉时庸村人.以讲授《齐论》、《尚书》而名闻齐鲁,为世人称作“胶东大儒”.四方慕名前来求学者甚众.死后,后人为他修建了“庸生祠”.匡翼之,字朝敬、云溪,明胶州人,成化十六年(1480年)进土.任贵州巡按时,闻千户...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明清时期胶州有四大家族,请问是哪四大家族,最好有事迹简介 -
万衬复合: 范、曾、孙、王在胶州被称为四大家族 曾家是当年胶州首富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说一下胶州的简介 -
万衬复合: 胶州市位于胶州湾畔,青岛市近邻.1987年2月在青岛地区率先撤县建市,是山东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市现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 胶州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胶济、胶黄、胶新铁路横贯境内,济青、环胶州湾、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纵横交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胶州大白菜名扬海内外,4000多年前,先民曾在这里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三里河文化.唐宋时期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是“扬州八怪”画家高凤翰的故乡,胶州大秧歌和胶州茂腔的发源地,素有“金胶州”之美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山东胶州历史是胶州府吗 -
万衬复合: 胶州历史上一直是胶州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胶州大沽河历史和传说.快!快!快!快! -
万衬复合: 大沽河为省辖河道,古称“姑水”.发源于烟台市招远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处的山溪之中,自招远市由北曲折南流,途径招远、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等市(区)流入胶州湾.全长179.9公里,属常年性河流. 古时候,大沽河是一...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胶州土不土,咋样,好不好? -
万衬复合: 土啊!特别的土,经济也不咋地,2011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才第30名.遍地都是小工厂,小老板,没什么大企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549.46亿元.没什么大酒店,就一个破喜来登,绿城什么的.超市也是3家利群一家银座,一家国货,一家佳乐家,一家维客,一个崂山百货.在胶州这种小地方根本看不到什么好车,只有悍马,保时捷,大黄蜂,宝马小跑,奔驰小跑什么的!布加迪,劳斯莱斯跟本没有.人口才100万左右,工资也不高,一般才2500以上.作为一个胶州人都不好意思跟您说这些啊!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青岛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
万衬复合: 青岛是个倚山傍海,面积1万平方公里.工业以家用电器(海尔、海信、澳柯马)、港务运输为主.另外青岛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城市.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胶州到底好不好呢 -
万衬复合: 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称.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汉祓国旧址,明代养马城“牧马城”遗址,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左笔高手高凤翰故居旧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具有300 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 wellcome to jiao zhou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3268247766: 历史上胶州是县吗 -
万衬复合: 秦代,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以介地设置黔陬县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胶南县夏河城). 西汉时,市境内除黔陬县外,还有计亓县(治所在计斤城)、邞县(治所在今铺集镇黔陬村,新莽时更名为纯德县)和祓侯国(治所在今里岔乡牧马城,新莽时国除).均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诸城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