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庄子《大宗师》与茶道养生

作者&投稿:戢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庄子的《大宗师》一篇道家学者已经有简单的说明,我们先参考一下前人对本篇主旨的说明,从文章中提取与茶道养生有关的证据以表明道家养生对于茶道养生之家的作用和深层关系。我们先看本篇的大概内容介绍。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一,真人与茶道养生

我们都以为喝茶很重要,但在道家庄子看来,不是外在的物质重要,而是我们人自身很重要,我们的目的不是在于茶等这些外物怎么用,而是怎样把我自己变为真人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庄子也说出来了真人的特征,我们看一下。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这真人的结果是有真知。这真人看起来确实不是一般人,好像是神仙在人世间活着的人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时因为他们活在世上,已经有了真知,所以能够超然物外。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已经与天合一,都能够与道合一了。那么从茶道养生怎么来看呢?

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不是认为通过茶道要修炼成神仙这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拿现在的心态揣摩古人的心态。古人特别是道家目的就是一个修炼成神仙真人,茶道的目的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与天道合一长寿长生,这也是《茶经》推崇的道家七碗茶歌虽说的“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境界了。

按照这篇文章来看,我们要达到茶道养生的目的。首先得有对于茶和道的真知。第一步就是茶的真知。如果不了解茶的话,何谈超越茶之外去养生呢?茶的专业知识是通过古人传承再加上现代科学的研究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虽然不一定完全是真理,但是足够认识一片茶叶的大部分。除了认识茶之外,还有认识茶之道。这个道就是蕴含在茶中间的天道。这就跟道家的道有紧密的联系了。精神领域往往具有相通性。超然物外,超然自我的想法才能真正体悟真道。真道往往同在的人也就是真人。茶道同在的人也可以称之为真人了。只要找到茶道的真人,我们就能够明白茶道养生的要点了。不过,从庄子看来,这茶道的真人就是对茶和道的真知拥有的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并加上自我的深刻领悟,何来真知呢?况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沉浸在物欲横流之中,谁能超然物外谁能超然自我的意念,完全融入天道呢?茶道养生达到长生长寿的境界不是很容易的,但是只要朝着茶道养生方面努力学习并不断体悟会有比以前时代超越的结果的。

二,有情有信之道与茶

在道家庄子这里,发现了一个有情有信的道。这个有情有信的道表现出来的却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这个创生出天地的道是怎么来的呢?庄子接着说它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我们看一下原文怎么说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1,有情有信的道与茶道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中国人不一定像现在的我们这样理解天道的或者天或者道。古人认为我们人能够跟天或者道发生互动联系,而且跟道发生互动联系时,能从内心感到道是很讲情谊很受信用的,所以才说这道是有情有信。一般来说有情谊有信用指的是人类世界,不是指的大自然,可见道家庄子在这里说的道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向有人格化的宇宙的本原道。这道既然有人的情和信,那么就能跟人类发生关系。但是发生关系的时候却发现道是无为无形不可见,只能体会内心得到的。这样的道不得了,从养生方面来说,谁得到了就能养生长寿,从治国来说谁得到了就能拥有治理的智慧。从对自身到对别人和社会都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可见这个道包含了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具有人的属性,另一方面在做事时却表现出自然的属性。从人本身的构成也可以理解这个道。古人认为人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组成。灵魂是有情有信的无为无形,肉体是可见的也是可以得到灵魂的也可以失去灵魂的。养生和执政的关键在于得到道也就是得到灵魂才行。

这个道实际上就是指的人,也是指的人的灵魂。人要想养生,不是只关注看得见的肉体,而是要关注看不见的灵魂或者道。这就是我常说的人要想通过茶道养生,必须喝两杯茶。一杯是肉茶即保健我们肉体健康的物质的茶。另一杯是灵茶即保健我们灵魂的健康的精神的茶。

肉体的茶来保健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做加法,即努力学习茶和茶文化的专业知识。灵魂的茶来保健我们,我们需要做的是减法,即努力除去我们自身的心思意念,把茶之道的精神装进我们的内心,让灵茶始终在我们内心保健我们,这样我们才能从内到外实现茶道养生的目的。这就是茶道的真知,体悟这个之后会成为茶道之真人。成为茶道之真人,才能帮助别人通过茶道养生。

三,道与仁义与茶道养生

现在我们泡茶或者喝茶礼仪越来越多,造成很多人无所适从,或者茫然不知所措。这到底与茶道精神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我们先看庄子的观点。

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这段可以看出庄子是以道为师,为什么呢?因为道有仁义,道的仁义表现在不是刻意的为了仁义而生养万物的,道本来就是把恩泽给予万物而不求回报的。是道本身具有仁义,所以行出来的就是仁义。道教赞成的是这样的仁义,而不是刻意的仁义。我们现在很多是进行刻意的规定要怎么样做到仁义,实际上我们往往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儒家的颜回可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让孔子大大称赞并且说要在颜回后面跟着颜回学习。我们看一下原文。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达到自然的仁义的方法颜回给出的办法是“坐忘”,什么意思呢?后面解释到是离形去知,同于打通,也就是离开自己的形体和知见,与大道连通,这样让道运行与心中,这样才能自然而然达到仁义。

这一点对于茶道养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喝茶讲究的越多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不讲究我们人为做出来的这些标准,忘掉这些标准和知见,直接回到茶里面回到茶之道里面,这样才能与茶合一与茶道合一,达到最高的养生状态。但是我们一般人需要有一个规程,怎么能够去掉自己的知见呢?前途是你得有正确的知见,去掉的是错误的知见,而不是所有的都去掉把自己变成傻瓜。如果是全部弃掉,就与庄子的思想不一样了,庄子在开始的部分强调真人得有真知,怎么可能让我们变成傻子呢?是表面看起来是傻子,实际上内心全是真知,这真知才是智慧。

我们喝茶讲究很多礼节,按照传承来说,确实受到儒家礼仪的影响,但是目的不是为了这些礼仪,而是为了茶道养生。所以得忘掉这些礼仪的束缚,直接与茶见面接触感受。内心不要有任何知见,直接体会茶的味道。这当然很难做到,因为本来就是没有茶的知识。

另外就是要忘记茶的精神层次的礼节和文化。因为灵茶保健我们心灵,这灵茶需要通过人来讲了之后你听到了才能喝到,喝到心里才能起到保健作用。这个时候如果有自己的知见和心思意念,那么灵茶你就喝不进去了,那么就不能保健你得心灵。即使你再会喝茶,你的内心是不健康的,是高傲的,是充满自己的,是没有生命的。因为道不在你里面。只要茶之道完全装在自己内心,才能达到颜回说的坐忘的境界,这里说忘掉自己的知见,不是忘掉一切,忘掉自己知见之后要体会真知也就是茶的真知和茶道真正的精神,这样才是真正的坐忘。

总结一下,我们以茶道的道为师,让这道进入我们内心教导我们,保健我们,我们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是很难的,因为找到有情有信的道的人很难,这就需要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去体会茶道精神,既然道有情有信,我们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的心会体会到道的帮助的。


成语莫逆之交典故
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北史·司马膺之传》中有“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景等并为莫逆之交”之语,为其出典。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典出《庄子�6�1大宗师》。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

《庄子》内篇 大宗师:何谓真人?
其与物也有宜而莫知其极,其状也不可以比象形容,知死生为命而与天为徒,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然是大宗师也,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知之者其惟真人乎?”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庄子浅说?大宗师》篇末附见:“《大宗师》一篇,说理深邃宏博,然浅人恒做不到。庄子似亦知...

...江湖”—— 《庄子.大宗师篇》谁能解释这段文字的意思?
原意是, 泉水乾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识的来得好。“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 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

出自《庄子》成语及解释
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利害相关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莫逆之交成语典故
莫逆之交,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庄子·大宗师》。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两个人志趣相投,情谊深厚,如同知己好友。在原文中,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位虚构人物通过对话表达了对那种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深入理解生死存亡一体的人的敬佩,他们因此结为莫逆之交。庄子,即庄周,...

《大宗师》中的“撄宁”之道,指的是什么?
原文:《庄子·内篇·六大宗师》:“诸事皆迎,诸事皆迎,诸事皆灭,诸事皆成。它的名字叫颜宁。比别人强的也是后来的。”没有生命就没有死亡,想留在生命中就没有生命。“道”作为一个事物,都是给予和欢迎的;一切都毁了,一切都成了。这就是所谓的“颜宁”。颜宁的意思是不被外界事物打扰,...

读庄漫笔——《大宗师》第八
然而,在庄子看来,圣贤是学不来的。读书人“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被多少昏聩之君给残酷的扼杀了。想要做个明君,结果偏成了庸主。理想和现实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用我们普通大众的话讲,这就叫“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会是这样?根由就在,我们自己用心过度,矫枉过正。《人间世》里面的那几位...

《庄子》主要有哪些篇章?
可以算是。《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胠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

请问庄子大宗师中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庄子生死观》第六讲之四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子。子梨往问之,曰:“叱!避!无怛(da)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

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但忘了外物的存在,我连自身的存在也暂忘了。停用肢体,关闭耳目,灵魂脱离躯壳,心境扫除思维,同大道保持一致。原句出自于战国庄子的《庄子·大宗师》。原文: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坠肢体,黜聪明,离形...

淮安市13778459448: 道家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
索菡凯宝: 一、贵生论 《让王》:“天下至重也……尊生者” 《在宥》:“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 以此进化出“养生论” 《在宥》:“至道至精,窈窈冥冥,形乃长生” 但与现代“物养”不同,重在“心养” 二、苦生乐死 不把死看成十分恐...

淮安市13778459448: 庄子的《内七篇》是什么啊! -
索菡凯宝: 《庄子》内七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庄子作品:《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

淮安市13778459448: 关于《庄子》的语段寓意感悟. -
索菡凯宝: 坐忘:《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淮安市13778459448: 哲理短句赏析(好句子就行,描写的如果好也算) -
索菡凯宝: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选自《庄子.大宗师篇》赏析:道家的修身方法之一就是“坐忘”.所谓“坐忘”即是:人在有意无意间忘记外在事物,忘记自身存在,因性顺情,顺其自然,达到与“道”合而为一的境界……这样,...

淮安市13778459448: 推荐一些《庄子》中的名篇. -
索菡凯宝: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秋水,盗跖 ,渔父,大宗师,天下等

淮安市13778459448: 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全句和出处. -
索菡凯宝: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淮安市13778459448: 哪部书是道家的传世之作?
索菡凯宝: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33篇.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异同,各篇的真伪、年代,争论已久.中国...

淮安市13778459448: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茶道有相似的地方吗?
索菡凯宝: 《茶经》把茶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的精 神和自然统一起来,从炙茶、碾末、取火、选水,到 煮茶、斟茶,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茶人利用自然服务 于自己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 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极其相近.正是因为道家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的精神之中,中 国的茶人才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才能 使人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境地.

淮安市13778459448: [原创]教你怎么“坐忘”!我要推荐 -
索菡凯宝: 在道家的相关著作,特别是在庄子的许多篇章里,都经常提及一个“忘”字.对此,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该“忘”些什么,又不该“忘”掉什么?怎么“忘”?此中大有深意.在《南华经·大宗师》里,有一段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

淮安市13778459448: 如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
索菡凯宝: 要想深入了解就得通读庄子作品,通读,精读之后 再用生活,用心去领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