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作者&投稿:直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扩展资料: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之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举例:久而久之。
7、往,到;举例:“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4、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5、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8、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9、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11、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之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虽不是很全面但,应付一般情况也就够了。(摘自百度百科)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更多详细资料:http://dict.baidu.com/s?wd=%D6%AE

1的。例,吾之家
2去。之泰山
3语气助词。例如,行之。

要看是在哪里…一般的话是“的”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2、通“得”义...

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在古文中,这是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指的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现代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古文中所包含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手法也是相应的,在古文中,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十分重要,甚至可能对整篇文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需要具备一定的...

恨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遗憾;后悔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白话释义:我死也不遗憾了!2、违逆;不听从。通“很”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白话释义:现在不允许,因此怨恨秦国,听的,这是恨天下啊。组词如下:恼恨、悔恨、嫉恨、怨恨、忌恨、怀恨、可恨、含恨、解恨、泄恨、厌...

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zhidao,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

文言文上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7.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

皆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皆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基本字义1.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详细字义〈副〉1.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2. 同本义 [all;every]皆,俱词也。——《说文》百堵皆兴。皆死皆殡。——《左传·哀公十一年》予及汝皆亡。—...

古文中为的意思
古文中为的意思:1、成为,变成。例: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译文: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2、做,干。例: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3、作为,当作 例: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仅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称、自己。《说文解字》: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与吾、余、予、仆、愚是一样的。然而,就因为“用法”的不同,"我"与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区别。《说文解字注》有一段话:“ 施身自谓也。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

“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认错;道歉;谢罪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白话文:“于是宾客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2、辞去官职;推迟 南宋范晔《后汉书.鲁恭传》:“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白话文:“郡多次以礼相请,他推辞不肯答应。”3、告;问 东汉末年已轶汉乐府《...

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岂,难道:在文言文中,宁字有时用于加强语气,表示反问。例如,《左传》中的宁可无君乎?就表示难道可以没有君主吗?3、你,你们:宁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作代词,用来表示你或你们。例如,《左传》中的若不幸而没,宁僭不谧。这里的宁是指你。4、难道,宁愿:在古文中,宁字还可以表示一...

耀州区17788238590: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检毅洛那: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zhī①〈动词〉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②〈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

耀州区17788238590: 在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
检毅洛那: 之:的 国之重任 之:去,往 之虚所卖之,,吾欲之南海 之:人称代词 之虚所卖之(后一个之指那个孩子) 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等

耀州区17788238590: "之"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有哪些?之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有拿下那些啊? -
检毅洛那:[答案]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3.指示代词.这,此.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耀州区17788238590: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之有哪几种意思在文言文中.在文章中怎么分辨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
检毅洛那:[答案]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

耀州区17788238590: 之 有几种意思?举例说明在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举例子 -
检毅洛那:[答案]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弗怠之 “之”:指代. 非士之怒 “之”: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连接,不译

耀州区17788238590: 古文中的“之”字的意思有哪些? -
检毅洛那: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耀州区17788238590: 在古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
检毅洛那:[答案] ◎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

耀州区17788238590: 古文中“之”的意思 -
检毅洛那: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

耀州区17788238590: 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
检毅洛那: 强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

耀州区17788238590: 古文中之有几个意思“人之立志”里的“之 -
检毅洛那: 古文中,“之”可以是动词、代词、助词,具体用法可以参看字典,这里不做复制.仅仅解释 “人之立志”里的“之”. “人立2113志”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独立句子,假如要将它作为一件事,5261充当另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无论在文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