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原因和影响

作者&投稿:独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程~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2.起源的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我国古代农业在地域上的差异:


南方

北方


土地属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麦


二.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原始社会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


唐代

曲辕犁


三.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兴修
时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战国

芍坡、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三国


翻车


唐代


筒车


古代中国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代表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时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夏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


春秋战国后

精耕细作


2.自耕农经济

A.自耕农的含义: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它们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B.自耕农产生的时间与原因:

①时间:春秋时期

②产生的原因:(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C.自耕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②以农为主,耕织结合,自食其力

D.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①积极方面: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情况下,农民的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②消极方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男女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E.自耕农经济的破产:统治者过渡剥削和压迫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2.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趋势:土地国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B.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

C.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历代政府通常采取均田,限田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成效不大。

六.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1.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构成:佃农、自耕农(佃客、佃户、田客等)

2.佃农的含义: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

3.租佃关系产生和发展:战士时期产生→宋代今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

4.租佃制下地主与农民的关系:A.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B.人身依附的关系

5.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产生的影响

A.农民取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支配农产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七.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中国古代的四大经济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按自然条件优劣把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中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A.两晋“永嘉之乱”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两宋“靖康之变”后

2.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B.统治者的压迫和土地兼并

3.古代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质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南迁的北方人给南方带来了许多新的发风俗习惯,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国古代重心的南移

A.经济重心的南移:山东、山西→江南地区

B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初步发展

②中唐后,随北方人南迁,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③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局面确立,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③南方本身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南方统治者大力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的政策

D.经济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①经济重心南移,使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冶炼技术: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冶炼技术的进步:A.春秋时期发明冶炼技术(块练钢) B.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C.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炼,明代流行

3.丝织技术的发展

A.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被成为“丝国”

B.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4.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A.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B.元代,松间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纺织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术的发展:

A.制陶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发明

B.制瓷(陶)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期

制瓷(陶)技术

时期

制瓷(陶)技术


原始社会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东汉

青瓷

元代

彩瓷时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斗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

清代

粉彩、珐琅彩


6.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C.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公官监督下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D.私营手工业:

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显著,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产生: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因为:剩余商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2.商周时期的商业:A。商朝:产生最早的商人和货币 B周代: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③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

5.宋元时代的商业

A宋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B.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6.明清时期的商业的新特点:

A.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D.出现了区域性商帮:徽商、晋商、闽商、等 E.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点:

①县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设市令或市长,商业交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县以上,一般禁止设市

②市和居民区分开(“市”“坊”分开)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B.宋代城市的特点:

①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②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明清时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②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矛盾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

①提出:战国时期;商鞅明确提出“重农抑商”

②西汉初年,严厉打击私营工商业:

汉高祖;苛重税、禁购地 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专营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④明清时期坚持重农抑商:加征商税;限制商人活动;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C.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自然经济,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十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及缓慢发展

1.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A.农业:①生产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②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产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 ④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观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业:①商品经济发达,大量使用白银 ②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D.国力强盛:①耕地扩大和人口增长 ②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

2.明请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A.时间:明中叶以后

B.明请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导致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②为市民文学的产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E.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严重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官府的 残酷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进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

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

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3、隋唐商业的发展:

(1)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2)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

(3)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③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4)市场发展:城市中“市”( 商业区:长安有东市、西市)“坊”(住宅区)分开,商业受空间限制;

(5)规定“日中为市”,商业受时间限制;

(6)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4、宋元商业繁荣

(1)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区别),“草市”比较普遍,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③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投向市场;

④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⑤出现娱乐场所:勾栏和瓦肆;

⑥贸易发达: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发达。

(2)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

①宋朝结束分裂、元完成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ZF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①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业中心崛起;

④海外贸易兴盛;

⑤纸币——交子的出现。

(4)宋朝的“商业革命”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学的保守性(存天理,灭人欲;重义轻利)使社会思想限于僵化;

④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

扩展资料:

一、重农抑商

1、政策简介

在我国漫漫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和波斯,缅甸,印度,埃及相似的东方专制封建农业帝国,与欧美迥异。

历代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2、产生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其实,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

大约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渐摆脱狩猎和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

在迈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与印度次大陆类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

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认识中国由氏族社会发展成国家的基点。”(摘自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显然,这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迥异。

二、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手工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产工具,它与农业一起,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和精湛的手工技术,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并且,它还推动着社会分工、商品货币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民间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胚胎。

但它的发展同时又受到封建经济关系的严重束缚。在民间手工业内部,也还存在着手工业者墨守成规、封锁技术、后期行会的束缚以及大型作场内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等问题,从而窒息着技术进步,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农抑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商品经济
(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2)对外贸易:
汉代: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欧洲的大秦;汉朝与朝鲜、日本和越南有频繁的贸易联系;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并进,与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并与欧洲和非洲国家有贸易联系;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认识:国家安定、统一、强盛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随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强盛而强盛,衰落而衰落;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社会解体
4、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缓慢发展: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3)局限性:它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成长,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复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农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注意掌握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握其发展线索,并认识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实质和影响;
掌握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缓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2、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3、 商品经济
(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但由于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2)对外贸易:
汉代: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欧洲的大秦;汉朝与朝鲜、日本和越南有频繁的贸易联系;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往来。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并进,与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并与欧洲和非洲国家有贸易联系;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认识:国家安定、统一、强盛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统治者的外交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随着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强盛而强盛,衰落而衰落;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社会解体
4、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缓慢发展:清朝时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3)局限性:它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的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政策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观念因素: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发展、成长,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复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农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注意掌握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握其发展线索,并认识它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实质和影响;
掌握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了解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缓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手工业有什么
问题一:手工业主要有哪些? 手工业并不是指哪一类产业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所以说只要是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或简单的工具的工业都可以称为手工业。 不过现在几乎没有多少手工业了,手工业基本上存在于现代的民间和古代。 在战国的时候手工业、冶铁是一种...

元朝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如何?
各级地方政府也办有种类不同、规模不一的手工业制造机构。元代的官办手工业由于有政府的特权,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工匠,资金雄厚,原料物美价廉,所以生产出来的手工业产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质量上乘,著名的行业有瓷器、毛毯、丝织、兵器、矿冶、制盐等。元代的私人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空前发展起来。这些...

商朝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
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

中国古代手工业
最先提出这个让手工业世代传习思想的人是管仲,他主张:商人,农民,工人,士兵,官员都不改变自己的职业,并且让他们的子女继承父辈的工作。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和富强(管子认为他们从小就熟悉这些行业,世代传承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国家的稳定)接着再次提出这种思想的是法家的商鞅。他认为:“为技艺...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中国社会到了商代,进入了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历史阶段,手工业不仅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之间又有了分工。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

金朝手工业发展概述
金灭北宋时,从汴梁俘虏的大批工匠很多都被安置到燕京,“各便生养,有力者营生铺肆,无力者喝货挟托,老者乞丐于市,南人以类各相嫁娶”。金迁中都后,随着经济恢复和人口增加,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金代中都地区的手工业,在经营管理、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明显发展。在经营...

古代的手工业是什么
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民间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者的发展。到明清两代,官府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间工业则不断发展。这时候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官府工业须有民间工业来支持,而且表现在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所占...

在机器化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手工业会不会因此破产?
不得不说中国发展的速度真的太快了,现在很多机器智能化的设备就用在了生产线上,加上现在的5G技术的成熟,未来人们将会面临无工可打的局面,完全的机器化设备和熟练的5G操控,工业又要面临大改革了,机器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也是有目共睹的,机器将会完全代替人工操作,而手工业也会因为工作效率慢而面临...

请问一下,魏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时的民间手工业为什么遭受摧残?谢谢_百度...
请问一下,魏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时的民间手工业为什么遭受摧残?谢谢 魏晋南北时代是由于各国之间的领土纷争,战争影响。两宋时,后期不断受金,西夏,辽,元的侵略。签订大量耻辱条约。两个时代的手工业都是由于战争原因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手工业受到摧残 魏晋南北时代是由于各国之间的领土纷争,战争...

康乾时期的手工业有哪些?手工业经济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的时候由于民营手工业得到不断发展,使得官营手工业丧失了其在手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官营垄断的局面,使得民营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手工业经济得到快速提升。在康乾时期,手工业经济非常发达,当时的发展规模比较大的手工业主要有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制糖业和矿产业。...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
戈蓉三元: 一)农业方面的表现是:①产于江南的水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向淮河和黄河流域推广,还从越南引入了优良品种占城稻;②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
戈蓉三元:[答案]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上:结束分裂走向统一,政局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以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之类政策都会促进了商品...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
戈蓉三元:[答案] 1 农业的发展 2 商业的发展 3政府的重视 4 手工业被销售国外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的商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断繁荣.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戈蓉三元:[答案]解析: ①长期的国家统一为商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奠定了商业繁荣的基础.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边地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交通的发达,科技的进步...

思南县13423359892: 影响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戈蓉三元: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陆交...

思南县13423359892: 分类概括整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原因及表现? -
戈蓉三元: 一、农业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2)农作物--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 二、手工业 (1)明中期以...

思南县13423359892: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
戈蓉三元: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
戈蓉三元: 一、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统治者重视和鼓励民间商业迅速发展. 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汉代:全国控制工商业发展. 中唐以来:对海外贸易鼓励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二、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的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清期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三、(第三个问题是不是不完整?)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
戈蓉三元: ①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②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③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⑤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思南县13423359892: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
戈蓉三元:[答案]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组织形式看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从土地制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 3.从农业生产结构(经济构成)看,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