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汉语中的“除了”句式

作者&投稿:素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汉语中句式有多少种?~

1、【文言句式 】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2、【判断句式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3、【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被动句式 】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5、【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6、【省略句式 】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7、【疑问句式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8、【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句式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等。
1.判断句: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3.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倒装句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6、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7、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摘自百度百科

除了,表关涉对象的介词,主要有5义:
(1)表示不计算在内——跟名、动、形、小句组合,后面可加“外、以外、之外、而外”。“除了…”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除了附表和说明,这篇文章不过二千五百字。
(2) 排除特殊,强调一致——后面常用“都、全”等呼应:除了老王,我都通知到了。
(3)后面用“不”、“没 [有] ”,强调唯一的事物或动作:除了小张,没人来过。
(4) 排除已知,补充其他——后面常用“还、也”等呼应:这儿懂朝鲜语的,除了他还有两个人。
(5)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
这几天除了刮风,就是下雨。

除非 除非 chú fēi
(1) [only if;only when]∶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相当于“只有”
除非在这里修个水库,否则不能解决供水问题
(2) [unless]∶在除…外的任何情况下;除…情况之外
除非有两个证人作证明,否则,此案不成立
(3) [except]∶表示不计算在内;除了
这事除非他,谁也不能告诉

除了 【词语】:除了
【注音】:chú le
【释义】:1.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 2.跟"就是"连用,表示二者必居其一。

除外 【词语】:除外
【注音】:chú wài
【释义】:在范围以外,表示不计算在内。
在数学领域,有时使用“上至等价关系甲关系乙”来表示事物所在的由甲关系确定的等价类具有关系乙。
举例
在八皇后问题中,若把八个皇后看做不同的个体,则不同的解有3,709,440个。一般将八个皇后看作完全相同,此时有92(= 3709440/8!)种不同的解,上至皇后间的不同排列组合(所对应的等价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将单个皇后的位置不同,但所有皇后所占棋盘位置集相同的解等价起来,并只考虑不同的等价类。
在上述解中,如果同时将可由棋盘旋转、翻转来互相转换的解等价起来,则只剩下12个不同的解(等价类)。
群论中,称G集中同一轨道上的元素上至群运动等价。
群论中,上至群同态,只有两种不同的四元素群。也就是说,所有四元素群通过群同态仅组成两个不同的等价类。
范畴论中,由泛性质确定的态射如存在多个,则它们之间上至同构相等(又称本质相等),或者说,由泛性质所确定的态射上至同构唯一。
并发理论中,证明进程间的互模拟往往需要构造很大的互模拟关系。而借助“上至……互模拟”技术,可仅构造已知包含在互模拟关系中的某种“上至……互模拟”关系来简化证明。

看看吧!!

太难了,建议你去查 辞海,我在百度搜了半天什么资料都没有!!!


除的本义为台阶的由来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这里的“扫除”指的是赵王亲自清理宫殿台阶,以主人的身份欢迎魏国公子信陵君。现代汉语中“大扫除”的说法即源于此。朱柏庐《治家格言》开头便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其中的“除”亦指台阶。清代王士祯的诗句:“雁声初堕地...

除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已经取消?
没有取消。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余数和除数的差的绝对值要小于除数的绝对值(适用于实数域)。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3、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除和除以有什么区别吗?
1. 数学中除与除以的区别 在数学运算中,"除"和"除以"虽然都与除法相关,但在使用和含义上有所区别。2. 运算结果的差异 - 除:它表示将被除数分成若干等份,每份的大小是除数。例如,3除6表示将6分成3等份,每份是2。- 除以:它表示被除数是除数的多少倍。例如,3除以6表示6是3的2倍。3. ...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从、自、自从、朝、向、顺着、沿着、随着、于、打、到、往、在、当、按、照、因、由于、因为、对、对于、把、向、除了、被、叫、比等。介词分类: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

除的本义为台阶的由来
“除”字的去旧之义,在现代汉语里随处可见。如清除、除弊、斩草除根、除暴安良等。由“除”字去旧的意思还引申出过去和尽的意思。如《诗经·国风·蟋蟀》中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不及时行乐,岁月将如流水过去。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现代汉语中的除阻含义,鼻辅音韵尾发音时,除阻阶段不发音?
除阻:顾名思义,就是阻碍解除。现代汉语语音发声母时,阻碍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成阻-一阻碍开始形成;(2)持阻一一阻碍持续;(3)除阻-一阻碍解除。鼻辅音韵尾发音时,除阻阶段不发音,即发“唯闭音”。所谓“唯闭音”,是指辅音发音的三个阶段中,持阻期发音,除阻期不发音...

除文言文什么意思
除谓之阶。――宋·李诫《营造法式》 除〈动〉 拜受官位 封建时代指任命官职。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

文言文除指的是什么
1. 文言文中除是怎么说的 除有三种读音,分别如下: chú 1. 宫殿的台阶。 例:《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 2. 泛指台阶。 例: 宋叶适《王氏读书堂》诗:「矧今治华室,山翠涌前除。」 3. 阶梯,楼梯。 例:《文选•班固〈西都赋〉》:「周庐千列,徼道绮错,辇路经营,...

论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异同
一、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相似处 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都是事物,当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说,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人家英语也有。你会说“学生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人家就会说"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话里面三种词都出现了。汉语里头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玩意儿,英语里头也...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就是在文字方面,古代汉语基于象形造字方法而来,所以字形整体比较复杂,但现代汉语除港澳台一些地区外,大陆则主要是通行简化字了.还有一点与哲学相关,据说还很关键,(3)就是古代汉语缺少像英文中“is”功能那样的“是”动词,由此就不能出现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论.但这是以西学绳中学,并且对中学的了解也不深,...

岗巴县18394932638: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除了”句式 -
点沈蜂胶: 除了,表关涉对象的介词,主要有5义: (1)表示不计算在内——跟名、动、形、小句组合,后面可加“外、以外、之外、而外”.“除了…”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除了附表和说明,这篇文章不过二千五百字. (2) 排除特殊,强调一致——后面常用“都、全”等呼应:除了老王,我都通知到了. (3)后面用“不”、“没 [有] ”,强调唯一的事物或动作:除了小张,没人来过. (4) 排除已知,补充其他——后面常用“还、也”等呼应:这儿懂朝鲜语的,除了他还有两个人. (5)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 这几天除了刮风,就是下雨.

岗巴县18394932638: 现代文学句式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什么?古代文言文的4中句式又是什么? -
点沈蜂胶: 现代文句式有4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古代文言文句式有4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岗巴县18394932638: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句式,常见的句式有哪些 -
点沈蜂胶: 句式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语后置...

岗巴县18394932638: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在句序上与现代汉语有什么差距 -
点沈蜂胶: 这是常见的文言句式,是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定语放置在所修饰词(多是主语或宾语)之前,而古汉语中定语多后置到中心词之后,句中用“有”,“者”或“之”做标志,此句中的者即为标志,改成现在汉语时应去掉.本句的现代语序应为“遂率荷担子孙三夫”,译为“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儿子和孙子三个人……”

岗巴县18394932638: 现代文三大句式 -
点沈蜂胶: 现代汉语中单句基本句型,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主谓句,包括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一.)、动词谓语句(同学们认真做作业.)、形容词谓语句(肇庆的端砚十分精美.)、主谓谓语句(河边绿草茵茵.). 二是非主谓句:包括名词性非主谓句(大象! 大年初一的早晨.)、动词性非主谓句(下雨了)、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好!高!实在是高!)、叹词句(哈哈!嗬!)、拟声词句(呼——!呼——!).

岗巴县18394932638: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句式有多少种? -
点沈蜂胶: 1、【文言句式 】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2、【判断句式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

岗巴县18394932638: 现代汉语 句式 -
点沈蜂胶: 分类方式不一样,就像人分类一样,可以分成男人和女人,也可以分成老人和年轻人. 你举出的"肯定句、否定句……"是在较低的层级上分的,现代汉语教学如果这样分,那就太小儿科了.

岗巴县18394932638: 语文现代特殊句式有哪些 比如运用叠词什么的 -
点沈蜂胶: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一、按结构划分: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 叹词非主谓句 并列关系 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选择关系 总分关系 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因果关系二、按作用划分:陈述句 否定句 疑问句 感叹句

岗巴县18394932638: 汉语单句中的特殊句有哪些?
点沈蜂胶: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

岗巴县18394932638: 求一篇分析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的文章,急! -
点沈蜂胶: 浅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在书面语中,“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