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中国有哪些叫法?

作者&投稿:敖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中国,对母亲的称呼有几种?~

一般的有妈妈、娘、母亲。称呼别人母亲“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先妣”。
“奶子,是重庆部分农村对母亲的称呼。
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
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
“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
“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
“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妈”、“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一般的有妈妈、娘、母亲。称呼别人母亲“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先妣”。 “奶子,是重庆部分农村对母亲的称呼。 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 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 “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 “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 “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妈”、“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麻烦采纳,谢谢!

口语中,母亲有不少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来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阿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又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要特别注意,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

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后,称呼通常为妈等。而另一些称呼,如妈咪、娘、阿妈等,可见于大多年龄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作皇额娘。英语“母后”(Queen Mother)一词是指现任国王或女王的母亲,即王太后,但王太后包括并非现任君主母亲的前任王后。

在中国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亲的正妻相对于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称嫡母为“大妈”、“大娘”。父亲的妾相对于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会把庶母称为“小妈”、“X妈”(X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称呼相信是源于一些地区对母亲妹妹的称呼。

是这样的简单的说
”爸爸” ”妈妈” 这一语音是来自日本(发音是一样的),而日本又是在西方的这一称呼基础上的, 近代我国大部分的现代词语也是来自日本.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 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 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四、看得见的数量与看不见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 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每当我想到我们用以思考、演说、写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营造时,我就寻思起这样的问题:这一事实100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可以说,日语“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对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对100年来的中国文化,对10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产生了影响。但用现代汉语在整体上思考这种影响,却又很困难。因为在思考日语“外来语”的影响时,必须运用日语“外来语”,这便像是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应该是摆在西方汉学家面前的一个极好的课题。

虽然不能在整体上谈论日语“外来语”的影响,但在具体的例子还是可以举出一些的。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史学界数十年间争论不休。但争来争去,实质都是概念之争,分歧在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样的历史事实,有人认为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人则认为不能。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争,也就归结为什么是“资本主义”之争,而“资本”和“主义”这两个词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资本主义来译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为。倘若“capitalism”被译成另一个汉语词,这场争议是否还会发生?即使发生了,是否在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有所谓“丑学”一说。“丑学”是相对“美学”而言的。“美学”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对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倘若一开始就没有“美学”这种译法,而译成别种模样,例如译成“感性学”,那所谓“丑学”是否还能成立?

我们今天将短至数百字长至数百万字的虚构性作品都称为小说,只是有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之分。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这种命名,只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别,此外什么也没有说明。于是,有所谓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审美的意义上是否有本质性差异的研究和争论,有人说二者意味着不同的审美方式,有人则说二者的差别仅仅在字数上。其实,我们今天使用的“小说”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对英文“novel”的翻译,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较长篇幅的作品,至于短小的作品,则用“short story”来表示。两种不同的命名,就已经强调了二者并非一类。应该说,用“小说”来译“novel”,未能全面地传达出原意。如果我们不是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称作“小说”,而是分别有不同的称谓,那我们对二者的认识是否会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而关于长篇与短篇的争议,是否还会发生?

五、旧的不去与新的在来

例子还可举出许多。最后我想说:由于我们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就永远地隔着一个日本。

不知这说法,是否能成立?

六、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 形容词+名词

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 副词+动词

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例:

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

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

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

[动词]

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

(1) 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 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 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 (4) 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5) 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 (6) 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等(7) 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等 (8) 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 (9) 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 (10) 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 (11) 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 (12) 线: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等 (13) 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 (14) 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等 (15) 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 (16) 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 (17) 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 (18) 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19) 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 (20) 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 (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等 (22) 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等 (23) 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母亲.在中国的叫法我知道的有妈妈,母妈,娘。我内弟的爱人喊她妈做阿姨,因为她小时候她妈要工作,在一个邻居家生活的时间多,喊其邻居为大妈,而叫自己的妈为阿姨,久而久之喊妈妈为阿姨,一直到其妈妈去世。

一般的有妈妈、娘、母亲。称呼别人母亲“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先妣”。
“奶子,是重庆部分农村对母亲的称呼。
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
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
“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
“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
“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妈”、“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妈妈
母亲
阿妈
妈咪
老母


中国有哪些外来节日?
2.情人节。这完全是西方的节日,是少男少女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日子,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民间很看重这个节日,尤其是年轻人。3.感恩节。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说的感恩。4.父亲节、母亲节也是外来的节日,在传统中国节日里没有这两个节日,其实是感恩节的...

娱乐圈都有哪些明星母女?
根正苗红的星二代女儿应该是中国内地流行女歌手窦靖童,母亲王菲是中国天后级的流行女歌手,父亲窦唯也是中国很出名的摇滚歌手。‍‍1998年,还不会说话的窦靖童在母亲王菲的歌曲《童》中初试啼声。1999年,两岁的窦靖童还在王菲的歌曲《只爱陌生人》中献声“Come on,baby!”。窦靖童上学...

古代和现代对父母的称呼都有哪些?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在古代皇室中,儿女对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最好每个朝代都写到,谢谢!) 父亲 母亲 阿玛 额娘 太后 老佛爷等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都有哪些 自古至今,中国...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按顺序排列全部
你好,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农历12月8日 腊八节 公历1月1日 元旦节 农历12月31日 除夕节 农历1月1日 春节 农历1月15日 元宵节 公历3月8日 妇女节 公历4月5日 清明节 公历5月1日 劳动节 公历5月4日 青年节 公历6月1日 儿童节 农历6月5日 端午节 公历7月...

中国有哪些节日?
1、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被称为端午节,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

关于妈妈的歌有哪些?
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变化,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母”发ma音。 在任何一个社会文化中,都有对于母亲应扮演角色职责的期望和规范,此即母亲角色(Motherhood),例如在传统中国,母亲被期望...

我国的纪念日有哪些?
我国有哪些纪念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

中国古代始祖神话有哪些?
中国古代始祖神话有:1、女娲造人: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

牡丹区19745848654: 在中国对母亲的称呼有几种?
纳莫昊欣: 一般的有妈妈、娘、母亲.称呼别人母亲“令堂”.提到已经去世的母亲“先妣”. “奶子,是重庆部分农村对母亲的称呼. 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把母亲称为“娅”. 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 “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 “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 “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妈”、“姥”、“大人”、“慈”、“家家”和“姊姊”等.

牡丹区19745848654: 请问大家知道的我国各个地区对“母亲”的不同称呼有哪些?常见的如:
纳莫昊欣: 温州方言:阿妈(ǎ'má) 武夷山方言:meiye(低音) 闽南、广东一带:阿姆(ǎ'mù) 不知是哪个地方有称母亲为姐的

牡丹区19745848654: 有哪些称呼表示"妈妈"的?在中国,有哪些称呼表示"妈妈"的?
纳莫昊欣: 母后,母亲,额娘,娘亲,娘.

牡丹区19745848654: 爸爸和妈妈的古代称呼有多少
纳莫昊欣: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

牡丹区19745848654: 古文中母亲的称呼 -
纳莫昊欣: 根据朝代、民族、地域、对象的不同,其称呼亦各不相同. 家慈、家母, 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语词.萱堂,母亲的代称.高堂 指父母亲.慈闱 亦作“慈帏 ”.古时母亲的代称.娘、娘娘,家家,娘亲,额娘.

牡丹区19745848654: 古时候对女人有哪些称呼 -
纳莫昊欣: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

牡丹区19745848654: 中国人古代称呼母亲为娘,好像近代才称呼为妈 -
纳莫昊欣: 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

牡丹区19745848654: 网友们,汉语对母亲的称呼,有妈妈、yi、娘,还有什么?拼音也行 -
纳莫昊欣: 姆妈

牡丹区19745848654: 我国古代口语中称呼母亲也唤作“妈妈”吗? -
纳莫昊欣: 爸:爸,父也.——《广雅·释亲》.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 妈:妈,母也.——《广雅·释亲》 《广雅》是中国古代韵书 从“妈”到“妈妈” 古代还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 “妈妈”在宋朝时指鸨母 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清朝转为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俞樾《七侠五义》 大概是新文化运动之后 与英文相结合 妈妈就成了现在这个意思

牡丹区19745848654: 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
纳莫昊欣: 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母:即位成熟雌性个体,对于人类而言即位女性 亲:和个体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之直系亲属 母亲:从传统角度是生育并抚养某个个体的,和之血缘关系最近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