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解释

作者&投稿:长兴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晚春的解释是什么~

古诗《晚春》的解释如下: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一、原诗: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三、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拓展资料: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咏字是赞美、称道、歌颂的意思。诗中借柳树歌颂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榴花 张弘范
猩红谁叫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
赏析:夏天石榴花开得鲜红异常,绿枝上缀满一片红色,连蜜蜂都看错了,以为枝头着火,连忙趁风飞过短墙去了。用蜂的“错认”来反衬出夏天榴花的娇艳无比,写来风趣幽默。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天气炎热,林中蝉噪一片,而牧童为了要捕蝉,因怕惊蝉而突然停止了唱歌。把夏日的天气特点,牧童的天真可爱,活生生地表现了出来。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诗歌的常识:
1.韵脚:韵文句末压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
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
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编辑本段]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古诗就是这样子的。
古诗为我国中药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大家不要把它遗忘!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诗歌的常识:
1.韵脚:韵文句末压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
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
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编辑本段]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古诗就是这样子的。
古诗为我国中药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大家不要把它遗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晓 日
[唐朝]韩偓①
天际②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③日观④三更后,首送金乌⑤上碧空。
【注释】
①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
②天际:天边。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赏析】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榴花 张弘范
猩红谁叫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
赏析:夏天石榴花开得鲜红异常,绿枝上缀满一片红色,连蜜蜂都看错了,以为枝头着火,连忙趁风飞过短墙去了。用蜂的“错认”来反衬出夏天榴花的娇艳无比,写来风趣幽默。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天气炎热,林中蝉噪一片,而牧童为了要捕蝉,因怕惊蝉而突然停止了唱歌。把夏日的天气特点,牧童的天真可爱,活生生地表现了出来。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20首古诗加注释
(19)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2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

诗句解释大全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词语解释】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诗文赏析】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

古诗解释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

古诗解释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注释 】乃:才。潜:偷偷地,暗暗地。红:红色,这里指花的颜色。重:指颜色浓。【诗文解释】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

小学的李白诗歌作品及解释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求两首古诗的详细解释
【诗文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词语解释】山尖:山峰。【诗文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

山行解释诗句的意思
谁知道,如今天气好。这句诗是《山行》的结尾,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谁知道,如今天气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即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未来,但是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通过对《山行》中的诗句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山行不仅是...

古诗解释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李白有两首的《长相思》,你想知道哪首?长相思 两首 李白长相思·其一作者: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

古诗解释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注释]1. 土膏欲动:土地解冻的意思。土膏:形容泥土滋润肥沃。2. 雨频:雨下得很频繁,下得次数很多。3. 催:催促。4. 一晌(shǎng):片刻,一会儿。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5. 荒畦:没有栽种的荒地、荒园。6. 鞭笋...

诗歌解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

无极县13950171135: 语文古诗解释 -
雕侧美多:[答案]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赏析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赏析及意思解释 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 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 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 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 -
雕侧美多:[答案] 这是杜甫的《甘园》 赏析 在广德元年春作,盖梓州旧有甘园,非瀼西甘园也.【朱注】《益州方物赞》:柑,生果、渠、嘉等州,结实埒于江南,味差薄.李实曰:柑园在粹州城南十里,今犹名柑子铺,柑废.《唐书》:剑南眉、简、资等州,岁贡柑. ...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的解释 -
雕侧美多: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体诗,又称古风.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解释 -
雕侧美多: 王之涣《凉州词》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刘禹锡《浪...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解释 -
雕侧美多: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③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解释!!! -
雕侧美多: 对这句古诗的解释,可从四点来突破: ⑴佛有慈悲的心肠,佛言用心语重似泰山,一言一语诉说人间情,而佛是无形无相,修道成佛要修心,而人重相形,故反复诉说成佛难要修行. ⑵梦有美梦有噩梦,美梦是值得人留恋的,可没毕竟是幻境,...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 《鹿柴》的意思 -
雕侧美多:[答案]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但闻:只听到.但,只.返景...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的意思 -
雕侧美多: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

无极县13950171135: 四首古诗解释 -
雕侧美多: 1、山中留客 春光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客人啊)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的衣服. 2、宣城见杜鹃花 在四川曾听到过杜鹃鸟声声悲啼, 到宣城又看见了杜鹃花点点猩红, 杜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我听得肝肠寸断,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忆起我的故乡——三巴. 3、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4、送柴侍御 河水连接着你要去的武冈, 送行时,感觉不到离别的忧伤. 一路上的青山一路上的风雨,又同顶一轮明月, 怎能将你我分在两个地方呢?

无极县13950171135: 古诗中的注释和译文分别是什么意思?谢谢! -
雕侧美多:[答案] 注释是对古诗中某个词的解释,译文是对整篇古诗的翻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