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作者&投稿:茅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闯关东发生于17世纪-19世纪。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扩展资料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南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走西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中国民族迁徙史的三大壮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下一个应该是北上广。
北上广原指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和深圳)的简称,但逐渐也被用来指生存成本极高的现代化大都市。

闯关东: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满洲固有文化的“侵蚀”,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喧宾夺主”了。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直隶、山东两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下南洋: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走西口: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杀虎口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通过走出山西或陕西这么一种形式,来到繁华的地段,抓紧机遇和机会挣钱。
就像在金融危机里面一样,有的人破产了,有人发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不过也可能会赔光,也可能大赚,也可能只解决温饱,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从16世纪末开始,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的主要关口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

闯关东http://baike.baidu.com/view/607757.htm
下南洋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9271.htm
走西口
http://baike.baidu.com/view/52590.htm

小日本侵华时!

民国


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什么?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移民,在...

简单说明,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指什么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了满族。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清朝末期的人口流动你知道哪些呢?
1. 走西口:在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由于耕地有限和天灾人祸,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民众被迫离开家园,向蒙古草原等地区迁移。他们开辟了与中原腹地的经济和文化通道,推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之一。2. 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受灾害,清朝政府却...

中国三大移民史诗:闯关东,走西囗,下南洋 是什么逼得他们背井离乡?_百度...
近代中国,作为人口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人口暴涨,再加上清末兵荒战乱以及连年饥荒,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形成最著名的三股移民浪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第一浪潮:闯关东 闯关东,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清末民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山东...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1.闯关东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那些地方
走西口:西口,指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许多人都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但是,那里土匪也是很多的,所以,才流传下来那首“走西口”。呵呵...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

中国近代四次人口大迁徙,你知道哪些?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地区以及周边的部分区域。向南亚的足迹北至越南南部,南抵所罗门群岛,东至菲律宾以东。西宁、斯里兰卡。南阳市,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在明朝时期就有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南阳被西方列强发现并开始知名,随后吸引大量的华人前往开发。在二战时期,很多的海外华人...

下南洋走西口和闯关东,跟如今的北漂哪个更不容易?
了解近代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人类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闯关东,闯的“关东”,则是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闯关东”。闯关东 走西口,走的“西口”,则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

清代民国中期内战是如何引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并且,”闯关东“还有”走西口“包括”下南洋“不是仅仅在清朝民国时期才有的事情,详解如下:一、关于闯关东:1、简介: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东北地区),清代认为是满...

修武县13417621003: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
房帜薄芝:[答案]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

修武县13417621003: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潮.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 -
房帜薄芝:[选项] A. “闯关东” B. “走西口” C. “客家人迁徙” D. “下南洋”

修武县13417621003: 走西口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走西口、闯关东那个是什么
房帜薄芝: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

修武县13417621003: 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人口迁徙分别是什么? -
房帜薄芝:[答案]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闯关东(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

修武县13417621003: 简单说明,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指什么 -
房帜薄芝: 旧社会,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别处去经商,所以有了这些典故.这些都是讲述离乡背井去经商的往事.

修武县13417621003: 地理问题:关东指哪里,闯关东是什么意思 -
房帜薄芝:[答案] “关东”.这是指中国版图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因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闯关东”何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从清朝初...

修武县13417621003: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分别从哪来、到哪去? -
房帜薄芝: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修武县13417621003: 中国人三大迁徙 -
房帜薄芝: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修武县13417621003: 走西口.闯关东. -- 分别是什么意思? -
房帜薄芝: 走西口指山西地区的人为了谋生外出经商.因为出山西必须经过西口,所以把这些经商的活动成为走西口. 闯关东指山东地区的人们到东北地区谋生.关指山海关,山海关以东称关东或关外.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关东地区是他们的发源地,为了保护而长期关闭不许别人进入.开关以后,由于东北地区的生活水平较高,很多山东地区的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去关东闯荡,称为闯关东.

修武县13417621003: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
房帜薄芝:走西口和闯关东、下南洋并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徙.西口,现在具体的意思有争议,有说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有说是河北张家口以西.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张家口以西的广大内蒙地区,如包头等地.由于这里是清政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