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洋务运动在福建做了些什么事情,在福建的遗址以及对福建的影响

作者&投稿:荤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务派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使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政府统治。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领土领海于日本,加重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击碎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美梦,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官员,在恭亲王奕昕的支持下,想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手段。于是洋务派先是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军,随后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工业等,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一)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等。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的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这些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使中国从对外国的器物从无知排斥到积极引进和学习探索,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这些军事工业有很多都在后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洋务派还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其中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是清朝海军的主力,它拥有包括“定远”“镇远”等铁甲舰在内的20多艘舰艇,是一支实力较强的近代海军。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它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2.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之后,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其中比较著名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所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企业的利润吸引中国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资新式工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这些民族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缫丝厂,也是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一)。、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的工和永丝厂等。这些商办企业虽然投资和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他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3.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历来分歧很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一次低层次的学习西方运动,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作用。它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留洋求学,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备类人才;办刊译著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互融合。提到洋务派对西学传播的贡献,便不得不提其开办的近代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及从事译书等活动。首先,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学堂。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此外,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洲的学生。清政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留学美国。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洋务运动还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首先,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对于西方学习,开了好的风气。

其次,随着洋务派创办报刊,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再次,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近代工业的产生,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一些官僚和士大夫开始重视工商业,甚至其中一些人还投资工商业。最后,随着西方科学和其他西方一些事物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开明的官僚士大夫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向西方学习是兴邦强国的重要手段。另外,在沿海一些城市,人们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二)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时间地点:
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人物:
中央代表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代表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崇厚(满洲贵族)
左宗棠(曾国藩的同僚,汉族士绅,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
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创设汉阳兵工厂)
刘坤一
唐廷枢
过程:
外交方面
在1861年3月11日设置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后来成为推动自强运动的主要机构。另为了应对外通商事务,于天津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将1844年在广州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衙门(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迁至上海,掌管当地的对洋通商事务。1870年李鸿章出任北洋通商大臣后,总理衙门的作用渐减,几乎所有外交事务都由在天津的李鸿章处理。

军事工业
唐山市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并按照福州船政局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办理。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的每年岁入中都有各省解还的军火费用。同时,各军火工厂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如果所产某种武器成本和售价过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火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这些军事工业逐渐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改革军队
如果说总理衙门成立,是洋务运动兴起标志,那么坚船利炮的诉求成为清中央政府的方针,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重要记号。因为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中心内容,就是从坚船利炮引发出来的。

洋枪洋炮和轮船的使用与购求,不自1861年始,但它得到清廷认可和成为它的方针政策,却是这一年开始的。是年奕䜣明确奏请购外国船炮,以期早平内患;清廷复谕说:“东南贼势蔓延,果能购买外洋船炮,剿贼必能得力。内患既除,则外国不敢轻视中国,实于大局有益。”并着赫德代为购办。
在东南前线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根据切身体会,也说出了“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的话。于是购买外洋船炮全面展开。无数历史事实表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跳跃,常常是从先进的军事技术发其端。两军对阵的主要目的是战胜敌人。为此,指挥员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寻求新式有效的武器。
中国近代史上有颇为典型的事例鸦片战争,在战争中有些人对于英国的坚船利炮深刻印象,因而对优越的西方武器感兴趣,很能正视现实的思想开明的林则徐,除向洋人购买新式船炮外,还打算自己设厂制造。这虽因顽固派的反对而未能实行,但研制新型武器,几乎成为关心国家大事的先进士子们的主要话题和行为方向。十三行商人的潘仕成于1843年仿造美国水雷成功,梁章钜称“武器甚好,非夷人之巧心莫能制造,非洋商(指十三行商)之厚力亦莫能仿成。”
姚莹向俘获的“黑夷目”诘以造船炮之法,以为自己仿造作准备。掌云南监察御史福隆阿主张“讯众夷犯,令将该国制造火药与千里镜、西瓜炮等诀法,明白陈说。所获夷炮,如果轻而易携,即应募匠照制。”
19世纪40年代前、中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制新式武器,一时成为风气,士子群起钻研军事技术并著书立说者甚多,粗略统计有:郑复光的《火轮船图说》,江伸洋的《铸炮说·附台炮》,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丁守存的《西洋自来火铳制法》,黄冕的《炮台旁设重险说》,陈阶平的《请仿西洋制造火药疏》,等等。这些仿造与著述,反映了人们把西洋先进船炮技艺转为已有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表明中国将西洋新技艺转为己有的愿望已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正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体现。
社会往往不是按人们臆想的模式发展。中国近代史上的“师夷长技”,不是在“制夷”中兴起的,而是在“制百姓”开始认真实行的。甚至某种程度还是在造反军使用新式武器促使清政府仿而效之实行的。事实表明,在清军和太平军两大敌对阵营的战争中,双方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同步实行“师夷长技”。两军对阵,指挥官和士兵对于敌方武器锐利程度感触最为敏锐,追求新式而有效战胜敌人的武器,最没有保守观点。太平军为了制胜清王朝而“师夷长技”,清军为了制胜太平军而“师夷长技”,这是历史的必然。 观将这一必然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7]
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事时,尚不知有先进新式武器,它的购置和使用洋枪洋炮是在1853年定都南京之后。其使用洋枪炮的具体思想虽无从查考和了解,但使用却是事实。两江总督怡良的一段话可以证明:[8]
“据吴健彰(苏松太道)禀称:盘获宁波钓船一只,内有夷人三名,洋剑一把,洋枪六千杆,洋刀四十把,洋硝一包、火药一罐,并在夷人身上搜出夷书一封,上有真命太平天国等字样,当即拆阅,查系英吉利奸商勒呐吐致镇江逆酋罗大纲一书,又附带上海逆首刘丽川逆书一件。讯据船户王阿莫等供称:系夷人雇装兵器至镇江卖给贼匪者。”
这段话清楚他说明,[9]太平军于1853年已与洋人有联系并购求新式武器。事实上此后即不断有太平军使用洋枪的记载。例如:1856年曾国藩攻陷安福县时,“夺获洋枪炮械藤牌四百余件”;1859年,曾国藩说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同年胡林翼奏称太平军杨辅清攻池州城“施放洋枪子落如雨。”1860年后李秀成经营江浙时洋枪洋炮就更多了,李鸿章说李秀成部“洋枪最多”,不为虚语。这些洋枪炮均为洋人所供给无疑。[10][11]
据萧一山清代通史第393页上记载: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供给太平军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万余磅,子弹18000发。太平军的洋武器除向洋行购买外,从敌军那里缴获的也不在少数,如1860年李秀成在解青浦之围中,杀洋兵600余人,得洋枪2000余条、炮10余尊,以故,李秀成部的战斗力大增,当他于1862年率13万大军赴援金陵以解天京之围,轰击湘军时,“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惊心动魄。”事后曾国荃向郭嵩焘叙述太平军洋武器的情况说:
“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年,洋枪队多至两万杆。”
左宗棠于1865年对此也有概括叙述:[12]“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上述材料表明太平军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普遍。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时势之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促使清军加快洋式武器购求的压力。清军中追求武器装备近代化,认真购求和使用新式武器并坚持下去加以发展扩大的,首推湘军和淮军。
曾国藩于1853年在湖南于湘乡于办团练于时,即派员赴广州购买洋式武器,1854年湘军水师已有夷炮六百余尊,并说“湘潭于、岳州于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此后,胡林翼、彭玉麟等军将领均不时购求洋炮,[13]其中多数用于水军。然而,曾国藩虽是较早倡导购置和仿造洋式武器者,但由于他是以封建卫道者自居,他意识到过多的使用洋式武器的后果将是“用夷变夏”,放进展不速,并屡戒其弟国荃少用或有限制地使用西洋武器。他只是迫于太平军的威胁和出于速胜太平军的考虑,才不得不源源起解新式火器给曾国荃。这种指导思想,就规定了湘军对洋武器的购求与使用进程是缓慢的。故总的看湘军武器近代化程度是很低的。[14]
迅速而全面使用洋式武器当推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于1862年4月间率淮军从安徽来到上海,一与外国军队接触,即惊叹洋枪洋炮的“神技”,他致书曾国藩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 实非中国所能及。”并推崇洋人的“战守攻具,天下无敌”。李鸿章要比曾国藩开明得多,他“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受辱”,以学习西人“秘法”。这样一种较为开明的视野,加上他所遇强敌李秀成部的洋枪洋炮最多,使李氏认识到“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始克有济,促使他更“坚意要学洋人”。这就使李鸿章淮军的洋枪化的速度较之湘军要快得多。[15]
据统计淮军1864年使用洋枪占全军80%以上,到1865年, 据李鸿章自己记载:5万人中“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基本上做到“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洋枪队”。反观曾国藩的湘军不及淮军远矣:湘军“每营五百人仅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而淮军“每营则用洋枪四百余,少亦三百余杆”。淮军于1864年且另设有洋炮队四营。淮军比之湘军的武器质优而量多,与淮军洋枪化武器相适应,练兵的方面也加以改变,这又是湘军所不能与之比拟的。[16]

海军建设
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并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水师购买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并在旅顺修建了新的军事基地。

民用工业
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这些民用工业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结果: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等。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的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这些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使中国从对外国的器物从无知排斥到积极引进和学习探索,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这些军事工业有很多都在后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洋务派还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其中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是清朝海军的主力,它拥有包括“定远”“镇远”等铁甲舰在内的20多艘舰艇,是一支实力较强的近代海军。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它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之后,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其中比较著名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所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企业的利润吸引中国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资新式工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这些民族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缫丝厂,也是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一)。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的工和永丝厂等。这些商办企业虽然投资和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他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
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历来分歧很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一次低层次的学习西方运动,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作用。它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留洋求学,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备类人才;办刊译著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互融合。 提到洋务派对西学传播的贡献,便不得不提其开办的近代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及从事译书等活动。首先,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学堂。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此外,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洲的学生。清政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留学美国。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还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首先,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对于西方学习,开了好的风气。
其次,随着洋务派创办报刊,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 留学,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再次,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近代工业的产生,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一些官僚和士大夫开始重视工商业,甚至其中一些人还投资工商业。
最后,随着西方科学和其他西方一些事物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开明的官僚士大夫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向西方学习是兴邦强国的重要手段。另外,在沿海一些城市,人们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消极作用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末设立福建船政后,随着福建船政制造厂和船政学堂的不断发展,马江附近的军港设施日益健全、船政制造的军舰和培训出的海军人才也渐成规模,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经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批准,将福建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首任轮船统领由原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福建水师与福建船政水师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福建省的旧式水师,就如同安徽水师、江南水师等),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巡洋舰、飞云、超武舰、靖远舰、振威舰、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经过数年发展后,至第三任轮船统领彭楚汉时,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在1884年8月22日爆发的马江海战中,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1864年,他曾在杭州制成一艘小轮船,“试之西湖,行驶不速”。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显然,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经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订合同,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厂址设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地方。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
  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部理船政大臣。
  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于1869年6月下水。至1874年2月,共造轮船15艘。至此,日意格等及法籍工匠数十人照原合同规定从船厂撤退,厂务和技术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接管。新造诸船,俱用华人驾驶。并由于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在1874年辞退全部洋匠。后来虽然也在采用新技术是雇用一些洋匠,但人数很少,雇用时间也很短。
  福州船政局建厂费用不40余万两,由闽海关四成结款拨付。常年经费每年60万两,亦由闽海关以六成洋税项下按下月以5万两拨付。后来又由闽省茶税项下和沈葆桢兼办台湾防务的费用中以‘养船经费‘名目,按月拨付2万两。至1874年,共用银535万余两。1878年以后,闽海关不能按照原来规定按期拨款,积欠甚多,以致造成经费短缺,生产困难。自1874年至1895年,生产萎缩,二十多年中共造船约20艘,平均每年不到1艘。
  船政局在办厂过程中,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造船技术方面则逐渐有所提高。最初只能制造150马力以下的木壳,到1887年则制成第一艘铁甲船,轮机也由旧式单机改为复合机,马力由150增至2400,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至中日甲午战时福建船政所造舰船如下:
  舰名 舰种 完工日期 排水量 造价 隶属 附注
  “万年青” 运船 1869.6.10 1,370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7.1.20撞沉
  “湄云” 木质兵船 1869.12.6 578吨 163,000两 北洋水师 1895.3.6被日俘
  “福星” 木质兵船 1870.5.30 515吨 106,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伏波” 木质兵船 1870.12.22 1,258吨 161,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安澜” 木质兵船 1871.6.18 1,258吨 165,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镇海” 木质兵船 1871.11.28 572.5吨 109,000两 福建水师
  “扬武” 木质兵船 1872.4.23 1,393吨 25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飞云” 木质兵船 1872.6.3 1,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靖远” 木质兵船 1872.8.21 572.5吨 110,000两 南洋水师
  “振威” 木质兵船 1872.12.10 572.5吨 110,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济安” 木质兵船 1873.1.2 1,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永保” 木质兵船 1873.8.10 1,353吨 167,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海镜” 运船 1873.11.8 1,358吨 167,000两 北洋水师
  “琛航” 运船 1874.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大雅” 运船 1874.5.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元凯” 木质兵船 1875.6.4 1,258吨 162,000两 福建水师 1894.11被日俘
  “艺新” 木质兵船 1876.6.10 245吨 5,1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登瀛洲” 木质兵船 1876.9.15 1,258吨 162,000两 南洋水师
  “泰安” 木质兵船 1876.12.2 1,258吨 162,000两 北洋水师 1937自沉
  “威远” 铁胁木壳兵船 1877.5.15 1,258吨 195,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6被击沉
  “超武舰” 铁胁木壳兵船 1878.6.19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康济” 练船 1879.7.21 1,310吨 211,000两 北洋水师
  “澄庆” 铁胁木壳兵船 1880.10.22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5.2自沉
  “开济”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3.1.11 2,153吨 38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6.22爆炸沉
  “横海” 铁胁木壳兵船 1884.12.18 1,230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6.2触礁沉
  “镜清”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5.12.23 2,200吨 363,000两 南洋水师
  “寰泰”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6.10.15 2,200吨 36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8.17撞沉
  “广甲” 铁胁木壳兵船 1887.8.6 1,296吨 22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9.17搁浅
  “平远” 钢甲钢壳兵船 1888.1.29 2,150吨 524,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广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89.8.28 1,11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7.25搁浅自焚
  “广庚” 钢胁木壳兵船 1889.5.30 316吨 60,000两 广东水师
  “广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1.4.11 1,03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福靖”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3.1.20 1,030吨 200,000两 福建水师 1898.7遇风沉
  “通济” 钢胁钢壳练船 1894 1,900吨 1,100,000元 中央海军 1937自沉

争论的焦点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祁龙威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牟安世认为: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孔令仁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这里有很全的:
争论的焦点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祁龙威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牟安世认为: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孔令仁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清末设立福建船政后,随着福建船政制造厂和船政学堂的不断发展,马江附近的军港设施日益健全、船政制造的军舰和培训出的海军人才也渐成规模,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经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批准,将福建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首任轮船统领由原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福建水师与福建船政水师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福建省的旧式水师,就如同安徽水师、江南水师等),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巡洋舰、飞云、超武舰、靖远舰、振威舰、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经过数年发展后,至第三任轮船统领彭楚汉时,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在1884年8月22日爆发的马江海战中,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1864年,他曾在杭州制成一艘小轮船,“试之西湖,行驶不速”。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显然,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经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订合同,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厂址设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地方。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
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部理船政大臣。
福州船政局制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于1869年6月下水。至1874年2月,共造轮船15艘。至此,日意格等及法籍工匠数十人照原合同规定从船厂撤退,厂务和技术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接管。新造诸船,俱用华人驾驶。并由于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在1874年辞退全部洋匠。后来虽然也在采用新技术是雇用一些洋匠,但人数很少,雇用时间也很短。
福州船政局建厂费用不40余万两,由闽海关四成结款拨付。常年经费每年60万两,亦由闽海关以六成洋税项下按下月以5万两拨付。后来又由闽省茶税项下和沈葆桢兼办台湾防务的费用中以‘养船经费‘名目,按月拨付2万两。至1874年,共用银535万余两。1878年以后,闽海关不能按照原来规定按期拨款,积欠甚多,以致造成经费短缺,生产困难。自1874年至1895年,生产萎缩,二十多年中共造船约20艘,平均每年不到1艘。
船政局在办厂过程中,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造船技术方面则逐渐有所提高。最初只能制造150马力以下的木壳,到1887年则制成第一艘铁甲船,轮机也由旧式单机改为复合机,马力由150增至2400,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口号?创办了那些企业...
最基础的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主要是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主要是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是什么?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

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还是自强、求福?为什么
1. 洋务运动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次自强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意味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的自我强化。2.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提议,他主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但当时清政府的领土主权已经受到破坏。3.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认为要强国必须先自强,因此洋...

洋务运动:一自我提升新政清政府内忧外患下的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师助剿,让一批手握实权的官僚对西方的船枪有了切身体会。于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开始倡导并主持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和生产为中心内容的繁荣运动。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洋务运动,主持和参与洋务运动的人被称为洋务派。1861年1月,首相洋务衙门的建...

洋务运动惊天动地,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中央: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张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 中国清 *** 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 *** 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 。1856~1860...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有哪些重要成果啊,我要具体点的 -
佼萧柯力: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在教育和军事上的成就分别是什么 -
佼萧柯力: 洋务运动在军事上创建了三大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海军曾在世界排名第七,亚洲第一.北洋海军中的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邓世昌)也曾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两艘军舰.洋务运动还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外交人才.………………………………………………………………………………

栾城县18237572126: 简答洋务运动改革的内容 -
佼萧柯力: 一、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筹划海防,洋务派用了哪些军队? -
佼萧柯力: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筹划海防,组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水师).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期间在南方地区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 -
佼萧柯力:[答案] 1862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 同治二年(...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筹划海防的意义 -
佼萧柯力: 洋务运动时,中国建立亚洲第一的造船厂—福建造船厂,和亚洲第一的舰队—北洋水师.从装备上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为中国的近代海军的建立创立了先河,加大中国抵御外辱的实力.但这一切皆是一个建立在强大经济上的表象,并未给中国的军事实力带来真正的提升.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佼萧柯力: 清政府也曾做过努力,不过他们以为只要按照人家的思路来做,一切就会变得很美好... 于是,开场华丽的洋务运动和满清政府成了现在学者们眼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

栾城县18237572126: 洋务派从事那些主要活动?急!!!
佼萧柯力: 1、创办一些军事工业;2、为辅助军事工业,又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3、创办新式学堂;4、派遣留学生;5、筹划海防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