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藏戏资料

作者&投稿:仇由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详细的 藏戏资料~

藏戏流传】
zàngxì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随心所欲,没有舞台。与群中围在一起,优哉游哉。



【藏戏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装,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顿节”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故雪顿节有“藏戏节”之称。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扩展资料
藏戏历史悠久,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戏 (传统戏剧)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对民间著名的职业、半职业戏班演出的剧目,包括脚本、演出形式、唱词等审查控制十分严格;对每年参加雪顿节演出的戏班出场的先后顺序、演出剧目均有严格规定;对具体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厦的意图对每一个剧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规范,凡违反或不能达到要求的,均要面临严厉处罚。藏戏艺人大都是农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劳动和流浪卖艺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觉木隆巴(蓝面具戏演出戏班),也只有可在全区各地流浪卖艺的权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个月的时间要由演员自谋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即找觉木隆巴联系,中央代表张经武和西藏工委负责人张国华、谭冠三、范明等领导先后看望了觉木隆藏戏艺人。觉木隆巴戏师扎西顿珠曾于1951年代表藏剧艺人向张经武等提出请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剧团,以获得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1956年陈毅率中央代表团抵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觉木隆巴找到代表团汇报戏班情况,并组织演出了藏剧,受到称赞。从此工委宣传部和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就经常组织觉木隆巴在各种重要场合演出藏剧。西藏工委还于1956年组织部分艺人随西藏文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演出结束后,觉木隆藏戏特技演员次仁更巴还被留下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于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他主演的《西藏热巴舞》获联欢节银质奖章。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藏戏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该年四五月,扎西顿珠从家乡赶回拉萨,向人民政府递交报告,要求将觉木隆巴改编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艺术团体。获准后,他将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觉木隆巴艺人找了回来,于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萨市藏剧队。同年十月一日,藏戏队以剧目《文成公主》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专业文艺团体献礼演出活动。1960年西藏歌舞团成立,藏戏团成为其中三个演出团体之一。1962年,西藏藏剧团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剧团陆续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与云卓》四个大型传统剧目和《苏吉尼玛》、《白玛文巴》的片段;创作了《解放军的恩情》、《幸福证》、《农牧交换》、《英雄占堆》、《血肉情谊》等一批中小型现代戏剧目。1980年年初,自治区藏剧团改编演出了大型传统剧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区举办了首届业余藏戏会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风格流派的藏剧演员演出了《卓娃桑姆》、《诺桑法王》、《苏吉尼玛》等传统剧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现代剧。同年,自治区藏剧团改编排演的藏剧《朗萨雯蚌》,并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受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的奖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清爽)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农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窟窿(代表农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对民间著名的职业、半职业戏班演出的剧目,包括脚本、演出形式、唱词等审查控制十分严格;对每年参加雪顿节演出的戏班出场的先后顺序、演出剧目均有严格规定;对具体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厦的意图对每一个剧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规范,凡违反或不能达到要求的,均要面临严厉处罚。藏戏艺人大都是农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劳动和流浪卖艺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觉木隆巴(蓝面具戏演出戏班),也只有可在全区各地流浪卖艺的权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个月的时间要由演员自谋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即找觉木隆巴联系,中央代表张经武和西藏工委负责人张国华、谭冠三、范明等领导先后看望了觉木隆藏戏艺人。觉木隆巴戏师扎西顿珠曾于1951年代表藏剧艺人向张经武等提出请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剧团,以获得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1956年陈毅率中央代表团抵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觉木隆巴找到代表团汇报戏班情况,并组织演出了藏剧,受到称赞。从此工委宣传部和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就经常组织觉木隆巴在各种重要场合演出藏剧。西藏工委还于1956年组织部分艺人随西藏文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演出结束后,觉木隆藏戏特技演员次仁更巴还被留下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于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他主演的《西藏热巴舞》获联欢节银质奖章。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藏戏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该年四五月,扎西顿珠从家乡赶回拉萨,向人民政府递交报告,要求将觉木隆巴改编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艺术团体。获准后,他将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觉木隆巴艺人找了回来,于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萨市藏剧队。同年十月一日,藏戏队以剧目《文成公主》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专业文艺团体献礼演出活动。1960年西藏歌舞团成立,藏戏团成为其中三个演出团体之一。1962年,西藏藏剧团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剧团陆续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与云卓》四个大型传统剧目和《苏吉尼玛》、《白玛文巴》的片段;创作了《解放军的恩情》、《幸福证》、《农牧交换》、《英雄占堆》、《血肉情谊》等一批中小型现代戏剧目。1980年年初,自治区藏剧团改编演出了大型传统剧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区举办了首届业余藏戏会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风格流派的藏剧演员演出了《卓娃桑姆》、《诺桑法王》、《苏吉尼玛》等传统剧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现代剧。同年,自治区藏剧团改编排演的藏剧《朗萨雯蚌》,并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受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的奖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清爽)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农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窟窿(代表农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流传】
zàngxì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随心所欲,没有舞台。与群中围在一起,优哉游哉。

【藏戏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装,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顿节”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故雪顿节有“藏戏节”之称。


藏戏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结构独特,分为三个阶段:开场的“阿若娃”仪式、主体的“雄”戏以及收尾的“扎西”祝福。"阿若娃",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目的是净场祭祀,祈福驱邪,并通过甲鲁、温巴和拉姆等角色的表演,引出剧情。甲鲁象征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为仙女,他们的角色源自《曲结洛桑》...

甘南藏戏有哪些特色?
甘南藏戏的演出,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等三个部分,其中正戏部分一贯到底,不分场次。为连贯剧情,戏中专设一名解说人,以韵颂表演承上启下。演员上场前,有笛子、扬琴、龙头琴、四胡、擦、鼓等乐器伴奏。演员出场后,则不配伴奏,由演员剧情的变化,细腻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甘南藏戏...

藏戏主要内容概括 藏戏课文的主要内容
《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出戏可以演三五天的特色。《藏戏》主要内容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藏戏和京剧各具特色,那到底藏戏和京剧有哪些不同之处
1、类型不同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2、起源不同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

藏戏课文主要内容
一、藏戏的起源与艺术特色 藏戏课文详细阐述了藏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源远流长,以及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文中通过描绘藏戏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文章首先指出藏戏有三个显著特点:演员戴面具表演、没有固定的舞台、剧情通过说唱方式展开。三、唐...

藏戏的重点是什么
藏戏的重点是: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藏戏》的主要内容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2、中心思想: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

藏戏课文主要内容
七、藏戏的演出结构 藏戏种类众多,其中以蓝面具藏戏为主流。演出通常分为三部分:“顿”、“雄”和“扎西”,分别代表开场祭神、正戏表演和结尾祝福。八、藏戏的服饰与面具 藏戏演员从始至终只穿一套服装,通过面具进行角色扮演,无需化妆。藏戏分为白面具和蓝面具两种,蓝面具藏戏又细分为多个流派。

藏戏和京剧有哪些不同之处
1、类型不同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2、起源不同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

课文《藏戏》的主要内容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

乐亭县13424449641: 详细的 藏戏资料 -
况背益母: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

乐亭县13424449641: 有关藏戏的资料,不要大多字,50字就够了? -
况背益母: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乐亭县13424449641: 关于藏戏的资料 -
况背益母: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

乐亭县13424449641: 介绍藏戏 200字 -
况背益母: 藏戏, 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600 多年的历史, 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 多年, 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

乐亭县13424449641: 藏戏介绍 -
况背益母: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

乐亭县13424449641: 有关藏戏的资料
况背益母: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乐亭县13424449641: 《藏戏》的主要内容200字? -
况背益母: 《藏戏》是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

乐亭县13424449641: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七课藏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况背益母:[答案] 藏戏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

乐亭县13424449641: 藏戏主要介绍了藏戏(),(),()三个特点.首先以三个反问句总启,以加强语气;随后以()故事介绍藏戏的由来;最后具体介绍三个特点和结尾.谁最... -
况背益母:[答案] 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