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可以减少犯罪的方法是什么?

作者&投稿:进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雕塑像-最新报价,欢迎来电咨询~

无讼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第十三章)(孔子说:我像别人一样也审理案件,但是我努力使国内不发生诉讼案件。)孔子在鲁定公时期,担任鲁国的大司寇官职,大司寇是负责国内治安、掌管审理刑事案件的官。听讼,即审理案件,做出刑事判决。他希望能做到不发生刑事案件,当然也就无须刑事惩罚了,这是古今无数仁人志士在司法问题上的最高理想。

怎样才能做到“无讼”呢?(这里有问号)《礼记礼运》篇,据说也是记录孔子的言论,虽无确考,却可信是孔门的言论,其思想渊源也来自孔子。《礼运》篇描绘了一幅“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动人图景,其中说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窃乱贼而不作”。没有人犯罪,当然就没有刑事惩罚了。那样的大同世界离我们还很遥远,孔子认为现阶段可以做到减少犯罪。他有两段讲话:

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三章)(孔子说:用行政命令引导百姓,用刑罚来齐一他们的行为,百姓会避免犯法,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来齐一他们的行为,他们有羞耻之心,就会行为方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第十八章)(鲁国执政者季康子苦于国内盗贼多,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欲,就是有奖赏,他们也不盗窃。”)上一章的“格”,意为方正,有人认为是“恪”的假借字,皆通。这一章说的是对人民进行道德和礼义的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礼义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下一章说许多为盗为窃者是为饥寒所迫,而他们生活无着的原因,则是统治者需索过多,过分的剥削使他们沦为盗贼;施行德政,使百姓人人安居乐业,谁还犯法去做盗贼呢?(这里有问号)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安居乐业,人人明礼义,人人有工作、有饭吃,犯罪自然减少。



孔子对治理国家表述相当到位的,尤其对于犯罪问题,如下章节的表述,说的就很透彻。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胜残去杀”

详解:这一章,千古以来错解无数。其中最离谱的是,基本都把“善人”当成“好人”来解,“善人为邦百年”竟然可以解释成“好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简直胡解到了极点,根本连文言文最基本的语法都没搞清楚。朱熹虽然知道“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却把“去杀”解释为“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实在是不得要领,把“善人”和“胜残去杀”的语法并列关系给完全搞混了。

其实,这一章是接着上一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来的。“好勇疾贫”和“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的乱相,可不是指一般的乱相。“乱”,在音乐和文学上是指乐曲的最后一章和辞赋的最后一段,引申为最后的乱相,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最后的乱相就是亡国之相。那么,怎么才能“不相”这亡国之相而“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呢?必须要“善人”和“胜残去杀”。只有这样,才是“诚哉是言也!”,这话才是真实无谬。

之所以都错解这句话,主要是没搞清楚其中的语法结构。“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可以”是“可”+“以”,“以”是介词,全句是“以胜残去杀亦可矣”的倒装。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的意思就是“善人”可“为邦百年”,“胜残去杀”亦可“为邦百年”。

“胜残”、“去杀”都是动词+名词的结构,而“善人”也是。这三个词的语法结构是一样的,“残”、“杀”名词化了,而“善”是动词化了。这种词性的活用,在文言文里极为常见。

“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说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就是好的意思。“亦”,“腋”的本字;“可”,相称;“亦可”,像人的两腋一样一体而相称。“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并列是一体的,如两腋之于人,双翼之于鸟,钱币的两面之于钱币。“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实就是上几章所说的对“贫富之相”的“不相”。对“好勇疾贫”和“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相的“不相”,也就是对“贫富之相”的“不相”,“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包括贼王暴君、贪官污吏、奸商恶霸等等,所谓杀一暴君而救亿万者乃真大仁矣;

“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等,都可以归之于“善人”之数。

但必须强调的是,站在人和社会的整体角度,没有一个人是在任何方面都是“富”者,也没有一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贫”者,但对于现实中的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地位、权力等角度的“贫富”之相才最具有现实力量,这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孔子、《论语》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明确提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互相成的,不可能光“胜残去杀”而不“善人”,也不可能光“善人”而不“胜残去杀”。对于“胜残去杀”来说,只有“胜残”才能“去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不“胜残”是不可能“去杀”的。




举例分析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道德发展与经济基础具有不同步性...
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则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违法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杀人,抢劫,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

刑法规定贩毒可以减刑吗
贩毒也是可以减刑的,减刑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犯罪嫌疑人在司法机关调查阶段就有良好的认罪态度。在此基础上,毒贩子在监狱服刑期间有认真的接受教育改造,有立功表现的话才可以减刑,对于立功表现的认定标准是有重大技术革新或检举揭发犯罪活动的。一、刑法规定贩毒可以减刑吗?因贩毒被量刑的话满足法定条件的话...

你认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 ...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目前所要面对的大事之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目前所要面对的大事之一。近年来,青少年...

如何才能减少出卖亲生子女犯罪案件?
引言:孩子是父母的亲骨肉,很多时候父母都会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一些人的道德意识比较的薄弱,甚至会选择用金钱去出卖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会减少亲生子女出卖的这种犯罪案件呢?一、父母出卖亲生子女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都出现在家庭经济不太好或者是父母的道德水平不太高,才会发生这样让人...

青少年犯罪案例
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罗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罗某某犯故意伤害罪的事实及罪名成立。被告人罗某某作案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被告人罗某某在案发后及在庭审中认罪、悔罪,具有坦白情节,可以从轻处罚。

防止青少年犯罪与自我保护作文400子
只要学好文化课,学不学法律没关系;五种认为自己年龄小,即是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被判刑坐牢。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接受法制教育,不仅是守法的需要,也是用法的需要,没有认识到,不知法、不懂法,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寸步难行。常言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园。”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无法可依,一个...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则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违法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杀人,抢劫,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

申聪被拐案即将开庭,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意义何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加,但是有些人为了获得幸福感、获得感而不折手段,采用非法的方式,拐卖妇女儿童便成为了这些人牟取暴利的一种方式。 我国坚决打击“人贩子”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在我们生活中也是人人喊打的一种行为,人贩子为了钱可以丧尽天良,拆散一个个原本幸福...

女性犯罪心里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些职业女性以贪污、挪用公款等来满足其情人、恋人的物质需求,从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同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一样,减少、预防女性犯罪的本身也是保护女性权利。因此,为了减少、预防女性犯罪,保护女性权利,必须动员全...

道德调整和法律调整的界限是什么
道德是预防犯罪的手段,刑罚则是事后的惩罚,道德教育的宣传也可减少犯罪率。一般来讲,违法犯罪的人,有的虽然法律观念不强,但更多的是道德沦丧如杀人,抢劫,纵火等犯罪,大多没有人权观念。盗窃的犯罪大多是想不劳而获,而贪污,渎职等是没有社会责任心或职业道德。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前面,已经...

下城区1392177215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乱,有耻且格”是哪位思想家的什么理论? -
后胆护固: 这是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1.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是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主张. 2. 孔子说到“以德治民”时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约束人民,这样人民虽然可以避免犯罪,但心里不知羞耻;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教化)人民,用礼制来统一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会改正过错. 在孔子看来,用政令和刑罚治理人民,倒不如用道德和礼制去治理人民.这种看法,虽然有些偏颇,但其强调了用道德和礼制去感化人民的重要性.这一政治主张是符合儒家思想核心“仁”的.

下城区13921772151: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讼 -
后胆护固: 孔子“无讼”论,即孔子关于消灭犯罪不能单靠法律,杀人不能止“讼”,依靠“礼教”实现“无讼”,依靠“人治”实现“无讼”,依靠“人情”实现“无讼”,依靠“旌善”实现“无讼”的思想.孔子的“无讼”思想,就是让天下大治,消灭一切犯罪现象.它立足于儒家的仁,以礼教为途径,依靠“人治”、“人情”、“旌善”等各种手段达到“无讼”.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法律哲学的思想,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本文即从“无讼”入手,去探索孔子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系列主张,为发展中国法律哲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城区1392177215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乱,有耻且格是哪位思想家的什么理论 -
后胆护固: 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 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下城区13921772151: 论语中立德的句子 -
后胆护固:【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

下城区13921772151: 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 -
后胆护固:[答案] 以德教化人民: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让人民认识到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可以让人民懂得道理,犯了错误还感到耻...

下城区13921772151: 论语 立德名言 -
后胆护固: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下城区13921772151: 跪求、、有关于道德的句子 -
后胆护固: 道德是大树的树干,没有树干纵然再枝繁叶茂也是昙花一现 道德是宇宙的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普照万物的光明

下城区13921772151: 百善孝为先下一句是什么?
后胆护固: 万恶淫为源“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才能防止损德败行事情的发生几率,减少违法和犯罪事件的发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

下城区13921772151: 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
后胆护固: 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 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 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

下城区13921772151: 孔子的思想 -
后胆护固: 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1〉 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2〉 孔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