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灾毁土地成因分类

作者&投稿:彭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废弃地分类国内研究进展~

( 一)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主要包括综合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三大类,其中综合分类是目前主要的分类体系,部分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见表 1 - 1。2002 年 1 月 1 日起试行的 《全国土地分类 ( 试行) 》将城、乡土地利用分类合为一体,并新增了一些更能确切反映我国当前土地利用状况的分类类型,例如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采矿地等,并将采矿、采石、采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划分为三级类。此分类体系仍是强调农业用地类型的细分,而对工业用地和采矿用地等第二产业用地未进行细分( 刘平辉等,2003) ,并且未对采矿等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土地,如塌陷地、挖损地、压占地、废弃地等进行细分。
按照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均涉及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通常隐含两种含义或两种含义之一: 一种是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或利用能力有限,土地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 二是当地土地资源的质量较差,利用价值低或利用起来困难、不经济,但存在着巨大的 “生态利用”价值。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没有人类不可利用的土地,因此尚未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土地,都可视为后备土地资源 ( 岳健等,2003) 。但在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未利用土地细分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细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永久积雪等,也均未对空闲地、废弃土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目前无法利用的土地进行细分。
表 1 -1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比较


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颁布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 TD/T 1007—2003) ( 以下简称 《规程》) ,将待复垦土地类型分为挖损土地、塌陷土地、矸石矿渣等堆积地、废旧建筑物或垃圾占地以及 “三废”污染地等。《规程》采用三级分类制,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地表形态、损毁废弃成因和类型、土地整理对象等,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类。该分类系统第一次针对待复垦土地和待整理土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待复垦土地根据成因和破坏程度及形态特征分为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损毁地、自然灾害损毁地 5 个二级类,其中塌陷地分为稳定塌陷地和不稳定塌陷地; 压占地分为矸石及粉煤灰堆积地,矿石矿渣、排土石堆积地和垃圾占地 3 类 ( 表 1 -2) ; 污染损毁地按成因分为 “三废”污染地、污水灌溉污染地和农业生产化学污染地 3 类; 自然灾害损毁地分为洪灾损毁地,滑坡、崩塌损毁地,泥石流灾毁地,风沙损毁地,地震灾毁地及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共 6 类。
表 1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中部分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损毁是一个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加剧,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地损毁面积逐渐增大,由损毁所造成的未利用地将会成为未利用地的主体,因此,此分类系统针对因采矿、工业和建设等活动挖损、塌陷、压占 ( 含城市生活垃圾压占及废弃建筑物压占) 和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所造成的目前暂未利用的土地进行了细分,即针对土地类型形态特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类型给予了关注,该 《规程》定义因损毁造成的未利用土地为损毁废弃地。分类的对象主要针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使土地表面 ( 或表层土壤) 的形态或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致使不能继续利用的土地,例如农用地、建设用地因采矿、工业和建设等活动造成损毁、塌陷、压占而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用途价值,由于自然灾害对土地的破坏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生产性和生产力。此分类系统为退化废弃地的分类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对废弃、撂荒和空闲土地与退化土地,不属于未利用地的土地类型缺乏关注,即主要针对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致使土地废弃、撂荒和空闲,或者土地表面 ( 或表层土壤) 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但仍可以利用或正在利用的土地未进行考虑。
( 二) 矿山废弃地分类
废弃地包括三种类型,即农业废弃地、工业废弃地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毁土地。其中,农业废弃地指由退耕、弃耕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多年未用的闲置土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动因研究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演化,对工业废弃地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采矿废弃地方面。李洪远等 ( 2005) 认为工业废弃地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或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而后废弃不用的土地,例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采矿废弃地是工业废弃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对采矿废弃地的称法较多,如矿山废弃地、矿业废弃地等,其相同的内涵即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 默格尔 R. P,1987) ,包括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 ( 李永庚等,2004) 。
按照废弃原因,朱红苏 ( 2002) 将贵州省废弃地分为自然灾毁型废弃地、采掘型废弃地、工业型废弃地、建设性废弃地等。陈芳清等 ( 2004) 针对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将废弃地分为矿业废弃地,工程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泥石流、滑坡地,火烧、砍伐迹地和弃耕、退耕地等。泥石流、滑坡地与火烧、砍伐迹地等废弃地多是一些土壤贫瘠的陡坡地和高山坡地,其植被类型多为草地或灌丛,植被退化程度相对较轻。矿业废弃地包括矿井采挖区倾倒的废弃石土、废弃矿渣堆积地、采挖导致的塌陷地等,前两种废弃地上原有植被被覆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裸地,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后一种废弃地上部分植物种类死亡,植被逐渐退化。工程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地,主要是一些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堆放与填埋形成,由于主要成分是工业与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
不少研究者基于矿山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在各自的案例研究中也提出较多分类体系,尤其是针对矿区土地利用和矿区土地利用过程所造成的损毁土地与空闲土地等,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矿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矿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可分为 4 种类型 ( 曹银贵等,2007) : ① 按照矿区土地破坏情况划分,分为挖损地、压占地、占用地和未扰动地 ( 原地貌) 。挖损地是指原地表的形态、地质层组、生物种群受到开采活动的直接摧毁以后所残留下来的土地类型; 压占地是指挖损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土堆置于原土地上造成原土地生产力丧失; 占用地是指原有的土地类型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其原有的地形地貌,例如建立容纳厂房、选煤场、运煤铁路、排土道路、供电通风线路以及给排水管道的工业广场等; 未扰动地是指矿山将土地征用后还未被开挖或被排土压占、占用的原始的土地类型还没有发生变化。② 按照矿区破坏土地复垦的情况划分,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未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已破坏已复垦地是指矿区经过挖损或压占以后,经过覆土、平整、复垦后的土地类型; 已破坏未复垦地是指土地受到挖损、压占等方式的破坏以后,在短期时间内地表状况还可能发生变化,不能进行复垦的土地类型; 待破坏待复垦地也是指未扰动的区域。③ 按矿区的立地特征来划分,分为已复垦边坡、已复垦平台、未复垦边坡、未复垦平台。已复垦边坡是指对排土后形成的边坡地进行覆土,覆土后再进行复垦所形成的土地类型,一般情况下缓坡的坡度为 5° ~15°,陡坡的坡度一般大于 36°; 已复垦平台是指对排土压占后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的宽阔台面进行覆土、复垦所形成的土地类型,已复垦平台的坡度一般控制在 0° ~ 5°之间; 未复垦边坡、未复垦平台是指排土后没有进行覆土、平整的土地类型。④ 按照复垦土地的用途划分,基于不同的植被覆盖,从矿区水土保持与矿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分为可复垦的林草用地与耕地。
矿业废弃地按来源和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随着矿物开采造成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坑废弃地,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分选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 郭焕成,1990; 宋书巧等,2001; 席嘉宾,2001) ,部分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展,认为矿山废弃地除了采矿剥离土、废矿坑、尾矿、矸石和洗矿废水沉淀物等占用的土地之外,还包括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矿山道路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 莫测辉等,2001; 麦少芝等,2005; 孙庆业等,2005; 魏艳等,2007; 李海英等,2007) 。类型划分见表 1 -3。
表 1 -3 采矿废弃地类型 ( 按来源划分)


不少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矿山废弃地类型进行了研究。如林亲铁等 ( 2000) 将矿山废弃地划分为排土场、塌陷地和矿山闲置的黄草坡等,排土场是指矿山分层剥离排土占压耕地而形成的区域; 塌陷地指地下矿产的开采引起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积水的区域; 矿山闲置的荒草坡是指原先分布于大小矿山之间的石质和土石质丘陵坡地的废弃地,土壤多为栗褐土,土体坚实,透水性差,坡度较大。白中科( 2006) 将挖损、压占和塌陷土地分别细分为两个亚类用于矿区土壤环境问题调查研究,将挖损地分为露天矿坑和砖瓦窑取土场,将压占地分为露天矿排土场和粉煤灰堆场,将塌陷地分为煤矸石山和井工矿沉陷地。苏光全 ( 1998) 对矿区废弃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按原地貌、气候、坡度等多个指标将矿区废弃土地划分为 5 大类、25 小类,划分指标包括地形 ( 地面坡度、海拔、相对高差) 、气候 ( 潮湿度、降水量) 、水文( 径流量、地下潜水深度、地下水补给量) 、土壤 ( 土体厚度、土壤质地、pH 值) 、矿种和开采方式 ( 井工、露天) 等,根据划分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划分为表 1 -4 中所示的类型系统。
从表 1 -4 可以看出,根据压占、挖损、塌陷的划分,可涵盖采矿废弃地类型,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细分,可有效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区废弃地监测与评价。随着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不少学者针对矿区探讨了基于遥感数据的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谢宏全等 ( 2004) 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实际情况及遥感的分辨率等条件,认为矿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分类体系可采用两种模式: ① 单一模式,即反映矿区特点的排土场、矸石山、由塌陷引起的积水坑、工矿区等,例如以 TM 遥感图像为数据源进行唐山市古冶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类别划分为积水坑、坑塘、工矿区、居民点、耕地、草林地和未利用地。② 多级模式,一级类可与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相一致,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二级类可依实际情况确定,将排土场、矸石山、由塌陷引起的积水坑等归入未利用地,经复垦的大面积水面鱼塘或精养鱼塘区可归入农用地,矿井所在地可归入建设用地; 其他分类可依据实际情况参考全国土地分类二级或三级类型。在确定分类体系的同时,还要对影像特征、判读标志和具体含义进行描述。
表 1 -4 矿区废弃土地类型系统及主要划分指标


续表


资料来 源: 苏光全,何 书金,郭焕 成 . 1998. 矿区废弃土 地 资 源 适 宜 性 评 价 [J] . 地 理 科 学 进 展,17( 4) : 39 ~ 46.
( 三) 其他废弃地分类
1. 灾毁土地
自然灾害损毁地是指因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按照土地损毁的外因动力,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包括洪灾损毁地,滑坡、崩塌损毁地,泥石流灾毁地,风沙损毁地,地震灾毁地,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按照土地损毁程度,吴树仁等 ( 2002) 根据滑坡变形过程中土地毁坏程度,将滑坡灾毁土地分为 3类,即土地完全毁坏、局部毁坏和拉裂破坏。土地完全毁坏主要是指土质滑坡或岩土混合滑坡发生整体的快速滑动,滑体经历了一定距离的剧烈位移和不均匀运动后,表层岩土( 含土地和耕地) 发生翻转、倾倒、重新堆积和埋覆,使表层土地完全毁坏,不能耕种;土地局部毁坏主要指斜坡滑体局部变形滑动,使表层土地局部发生倾倒、翻卷和堆积,破坏了原有土层结构,使其当年不能耕种。土地拉裂破坏滑坡在长期变形蠕滑过程中,滑体表层土地局部拉裂、撕开、陷落,使土地结构被破坏,不能灌溉和耕种。
2. 其他废弃地
其他废弃地包括撂荒地、废弃宅基地等。刘平辉等 ( 2003) 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划分的土地利用产业用地分类体系,该体系将农村闲置宅基地作为一个土地利用级别单独划分,最初被列为第一产业用地中农村住宅的一个下属利用级,经过分类体系的优化,将其归入后备产业用地中,并将农村闲置地独立出来,涵盖了空闲宅基地、荒地和其他农村闲置地三个土地利用级。空闲宅基地是指农村空闲地中原有房屋已坍塌、损毁但没有在其地基上重新建房或空置的土地,计划作为生产或生活用房的宅基地; 荒地是指没有进行过人工垦殖、人工投入或放牧养殖等加以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包含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地; 其他农村闲置地是指农民弃耕的耕地,由于多年不耕种而荒芜的土地。此外,《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 试用) 》在住宅用地中下设了空闲宅基地,指村庄内部的空闲旧宅基地及其他空闲用地。而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则将闲置宅基地归为未利用地,但两者均未对闲置宅基地做一个详尽准确的定义。
有关撂荒地研究,谭术魁 ( 2003) 将撂荒现象分为明荒和暗荒两种情况,明荒是指应种植 ( 通常达到一季) 而农民不种植任何作物,让田块荒芜的现象; 暗荒是指农民依旧在田块上播种农作物,但投入田块的人、财、物的数量有意识地降低 ( 明显达不到要求或低于常年水平) ,从而导致耕地利用程度下降、产出水平降低。本研究中的撂荒指明荒,学者们对撂荒地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撂荒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例如贾松伟等 ( 2004)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对退耕 1 年、3 年、5 年、7年、10 年、15 年和 25 年的撂荒地进行了对比分析; 郝文芳等 ( 2005)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撂荒地演替,采用了将撂荒地按撂荒年限分类的方法。此外,多数学者将撂荒按时间分为常年性撂荒和季节性撂荒,常年性撂荒是指农民承包地因无人耕种或不愿意耕种而造成的一年以上的撂荒; 季节性撂荒是指农民因某种原因,在某一季没有耕种造成的撂荒,季节性撂荒中有部分是因为休耕造成的 ( 文华成等,2003)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标准的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 4 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划分,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该分类体系按照统一的指标,同时划分城乡土地,实现了土地分类的 “全覆盖”,也保证了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
本研究中退化废弃地一级分类依据地表形态划分,二级分类依据土地利用状态划分,因此,该分类体系在二级层面与国家标准进行衔接。其中部分属于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类型,如塌陷及挖损土地属采矿用地,而压占、污染土地类型集中在采矿用地中。
此外,本研究的退化废弃地类型界定了部分因经济因素造成的废弃地,此类废弃地主要分布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的耕地、空闲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林地及其他土地中。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的退化土地是指传统的风蚀、水蚀及盐渍化土地,广泛分布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 灾毁土地主要是自然灾毁土地,因此,没有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与之对应,这部分土地类型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
因此,本研究的退化废弃地分类在很大程度上能与土地利用分类对应和衔接。具体对应关系见表 1 -7。
表 1 -7 退化废弃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衔接表


注: N S 代表 No Specific,即没有特定地类对应。

(一)气象灾害作用对土地的损毁

气象灾害具有种类繁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连锁反应和群发性突出等特点。气象灾害对土地的损毁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寒潮与冷冻灾害等对土地的损毁。

干旱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由于降水量不足,导致土壤内的水分急剧蒸发,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同时也会出现土地龟裂,原有农田丧失耕作条件,造成农作物歉收或绝收。旱灾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刻的,它造成地表水萎缩、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土地沙化、影响农业灌溉、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根据云南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17日,该省11个州市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部达特重旱,造成云南省323条中小河流断流,331座小型水库干涸,78.2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5.80万公顷,绝收面积8.53万公顷,林地受灾面积155.41万公顷,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人民币。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干旱,持续时间长达97天,土地龟裂严重,受灾乡镇多达53个,受灾人口3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25万公顷,成灾面积2.15万公顷,绝收面积0.30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21.8万元。

暴雨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在长时间的强降雨对地表进行打击、淹没和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对土地造成损毁;寒潮与冷冻灾害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在寒潮能够使土地表层温度急剧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同时也能够使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冻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的损毁。

(二)地质灾害作用对土地的损毁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物质运动或其他地质作用造成地质环境恶化、环境质量降低,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平衡,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一定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种类很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岩爆、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病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海水侵入等。

对土地的破坏程度较大且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堰塞湖等。这几种地质灾害往往在地震、洪涝灾区会连续、交叉出现,主要是因为地震发生,使原有山体发生松动或位移,岩石、土层间阻力减小,造成滑坡、崩塌,改变原有地貌特征,在降雨条件下,又形成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崩塌都会对发生区域的各类土地造成巨大破坏。例如,汶川地区、玉树地区和芦山地区在震后由于连续的降雨造成了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损毁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农田基础设施;2008年9月24日,特大暴雨袭击地震灾区,许多地方形成山洪、泥石流,对灾区土地产生二次破坏,“9·24”泥石流致使北川老县城堆积物达数米高,其他许多沟口都形成了厚度不等的泥石流堆积扇;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强降雨,致使县城北部的三眼峪、罗家峪形成了特大泥石流,泥石流由北至南冲向县城,造成沿途房屋被冲毁,掩埋了一个有300余户群众的村庄,同时泥石流还阻断了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据统计,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5人,失踪330人,受伤2062人;共毁坏土地面积70.8公顷,其中罗家峪20.8公顷,三眼峪50.0公顷(其中损坏城区面积3.0公顷,毁坏耕地及农田基础设施47.0公顷)。

夹杂泥土、石块的滑坡、崩塌及泥石流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致使上游水位上涨,淹没土地,而在堰塞湖溃决或泄洪时,形成洪水,湍急的河水冲刷下游土地(尤其是耕地),使下游土地遭到破坏。唐家山堰塞湖就是汶川地震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堰塞湖不但淹没大量土地,在泄洪时直接冲毁了下游9个乡镇的大片耕地。

(三)洪水对土地的损毁

洪水灾害包括暴雨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等。洪水的破坏力非常强大,其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在:①对表土的冲刷,造成土壤大量流失,同时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②洪水直接冲毁作物,使作物减产或绝收;③水冲沙压,破坏灌溉与排水设施和交通运输设施,从而影响作物灌溉和种植。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已发生数次巨大洪灾。据统计,1950—2000年,全国水灾共造成26.3万人死亡,11074万间民房倒塌,平均每年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0%和5%,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几百亿元以上。例如,1963年海河大水,水冲沙压造成失去耕作条件的农田达13万余公顷;1981年,四川盆地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暴雨,使江河水位猛涨,沱江、涪江、嘉陵江及川江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有的甚至超过最高历史调查水位,成灾巨大,洪灾造成四川省119个市(县、区)、3549个乡镇、15305个村民小组受灾,受灾人口1584万人,无家可归人数高达113万人,死亡888人(主要是房屋倒塌致死),伤13010人,牲畜死亡138812头,淹没房屋223.7万间,其中倒塌房屋139万间(包括冲走4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74000.00公顷,其中绝收228000.00公顷,冲毁耕地74666.67公顷,冲走粮食2.5亿千克,因灾减产13.4亿千克;1991年,江淮流域洪水灾害受灾人口4000万,死亡981人,受灾耕地面积866.67万公顷,倒塌房屋65万间,各项经济损失总和达756亿元;1998年,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广东地区遭受洪灾,农田受灾面积达2229万公顷,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11年,渠县“9·18”特大洪灾使县城渠江镇最高水位净涨25.36米,渠江出境段的望溪乡最高水位净涨25.00米,洪水导致渠江巴河、渠江流域超高水位运行达到30 小时以上,全县60个乡镇全部受灾,其中极重灾26个乡镇,重灾20个乡镇,轻灾14个乡镇,全县工业、农业、商业遭受重创,群众住房、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益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6.35亿元。

(四)地震作用对土地的损毁

根据地震成因,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人工地震指爆炸、化学爆炸、机械振动等引起的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我国地震活动广泛,频率较高,大部分地区遭受到地震的威胁。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全国地震基本烈度达到Ⅶ及以上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2.5%,处于Ⅶ及以上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6%,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占到70%。从地区分布来看,以华北、华南沿海和台湾、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的一些地区烈度最高,黑龙江、内蒙古、华中和华南地区烈度较低。

由于地震的发生,地壳内部应力释放,地壳发生位移,致使地面各类土地改变原有状态,造成土地的损毁,这类损毁主要由地震应力直接作用产生,表现为:①地面变化,包括地面起伏、地面凹陷、地面开裂等,断裂带附近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有的隆起,有的塌陷,直接破坏土地原有面貌(如汶川地震后,彭州市白鹿学校地面起伏高差近2米);②农田基础设施破坏,包括耕地地面开裂、田坎变形垮塌、渠道垮塌开裂、水管变形扭曲等,使原有农田丧失耕作条件;③地面建筑物倒塌、开裂、倾斜,包括农村居民房屋垮塌,城镇房屋垮塌(如北川县城、绵竹汉旺镇等地),工厂、学校、医院等建筑物的倒塌(如东汽工业厂房、北川中学、都江堰聚源中学、都江堰中医院等);④公共设施的毁坏,公路、桥梁、水管、输气管、电力、通信等设施的破坏(如都汶高速公路大桥垮塌,彭州小鱼洞大桥垮塌,通往北川公路严重变形、塌陷等),该破坏主要属基础设施破坏,且承载设施的土地受地形限制较为明显。

(五)后期营力作用对土地的损毁

后期营力作用对土地的损毁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但是它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为救灾而引起的,故这里把它纳入分析。后期营力作用造成的土地损毁是救灾占地和临时(安置)占地对土地造成的破坏或损毁。灾害发生后,一方面为了救助伤亡人员和抢救国家财产,救援人员、车辆和机械设备的通行,挖掘废渣的堆放,救援物质堆放等都会对土地造成破坏或损毁;另一方面,为了迅速安置灾民,将灾民转移到安全地方,为灾民解决急需的生活保障,常常在平坦的地方或耕地建立临时安置点、搭帐篷或建板房区,这也导致对土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损毁。




求征地农民困境原因?
一、“返还地”政策的成因改革开放以来,在沿海及内陆城郊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园区规模急剧扩张,大量的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土地也急剧减少,农民今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长远生计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征地前,农民依靠经营土地,自给自足,生活成本较低。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仍然在农村居住...

黑龙江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表2 2005年黑龙江省二级地类土地利用变化 3)耕地减少情况分析 全省2005年度耕地减少7 287.55公顷,减少去向主要是建设占用1 949.83公顷,灾毁163.27公顷,生态退耕4 291.51公顷,农业结构调整610.97公顷。 (1)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全省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 949.83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6.76%,占建设用地总量的0.10%...

中国领土面积是多少?
中国国土面积为959.6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中国领土范围:1、陆地领土: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附属各岛东沙...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问题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2.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那些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

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

关于一大块土地的利用,求高价值产出,谢谢。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

潞西市18442207956: 破坏的土地的几种类型是什么?
陆颖文清: 根据成因,破坏的土地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二是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

潞西市18442207956: 地质灾害所有种类和每个的成因? -
陆颖文清: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ر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ر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ر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

潞西市18442207956: 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
陆颖文清: 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

潞西市18442207956: 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 -
陆颖文清: 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潞西市18442207956: 按土的成因不同可分为那几种沉积土 -
陆颖文清: 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海相沉积层和湖沼沉积层.

潞西市18442207956: 关于“生态灾害”的例子
陆颖文清: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

潞西市18442207956: 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 -
陆颖文清: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Dyshine安全教育作业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1物流管理班 姓名:吴 彩 常见的自然灾 自然灾害种类一:气象灾害 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

潞西市18442207956: 七类自然灾害分类依据 -
陆颖文清: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

潞西市18442207956: 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
陆颖文清: “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使地质环境和地质体发生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事件.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热害等.

潞西市18442207956: 什么是地质灾害,分类怎样 -
陆颖文清: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