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秋雨的一篇文章 《听雨》 找了很久没找到

作者&投稿:闭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 @ 秋 @ 雨@ 的散文怎么样~

非常棒,对人的自身涵养提升有很大帮助。希望你能细细品读它,理解它的表达意境,最后别忘了思考。它会让你别有收获。望采纳

  啊,看来最狠的还是我们老师,去年寒假要求写读后感+摘抄10000字,我选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原文如下,仅供参考:
  文字的真正力量,是我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感受到的,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受很多人的影响,我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一本书已经是他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之后又读过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
  余秋雨的文字是走出来的,同样也是读出来的。读是在山腰上的中正图书馆,也许读书很多的人不少,大学读文科的人大都回被老师逼迫地读上一车,但是有谁会像他一样不停地旅行,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余秋雨先生是:“行万里路,写万卷书”。写出来的文字是沉淀了时间的。不像某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无病呻吟,飞絮残花毫无力度,甚至有些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为了诋毁别人。
  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还有文化大革命。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书页上全都是血。我十分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加庆幸我没有活在六七十年代。
  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
  “买些什么书呢?”
  “这么多呢?挑挑……”
  “余秋雨的?”
  “嗯?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
  有点什么呢?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如果没看过,又是听谁说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
  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依然会读余先生写的书,一直读下去,感受文学的重量。
  这一万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过深沉的感悟,这也可能与思想还不健全,或者与性格的不健全相关,写出这些一小半是为了作业,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挤心中的郁闷。看与不看都是一样。这一篇看山故乡是序的东西,也属于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写的。
  写在电脑上也是为了方便算字数,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
  1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答案补充
  上面是一部分的原文.这里还有一大半那么多
  至于描写江南的,那篇江南小镇,这里有;cid=143

听雨

西出阳关,
去安慰飞天和那泣血的残阳;
东下三峡,
去欣赏范文正心中的浩浩汤汤。
一场笔墨官司,
从苏州城打到苏州河,
打破了万三的沉寂,
打断了小小的甜梦,
打乱了藏书的心境,
从此天一阁一片风雨苍茫。
流放的人们,
只证明了都城的衰亡;
构成王朝背影的,
是暗角与绝响。
十万进士,那一个
晓得“走西口”的悲怆;
东坡的涛声,
岳麓的书声,
到底谁弱谁强?
思绪从天涯拉回,
我低声问他:
“故园的杨梅收成怎样?”

宁静的河面盖上了严霜,
易安的抽泣,公瑾的长叹,
在枪声中分外的响亮。
轮回千年的慨叹,
终于有游子来应和,
只苦了法老的沉默,
巴比伦的墙。
有人说这是退步,
而我更想把它比作一条路,
从阳明山,
到马赛港——
先知行得太快,
跟随者却怨他跟不上。
哪里是要做江郎,
只不愿再写白发苍苍的文章。
还记得丹柯的故事吗?
在黑暗中,
领路人用心灵放出的光,
是你唯一的仰仗。
这光,照亮了路;
这路,伴着现实的血和泪,
曲曲折折,
通向远房。

写于《道士塔》之后。

有咯
我只知道
《夜雨诗意》


彬县17019646970: 求一篇叫《听雨》的散文 -
辟迫丹参: 喜欢听雨,喜欢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当看到满池的荷叶在风吹雨打的流年中日渐枯败 时,便会生发出许多千古之幽思,从南朝民歌《西洲曲》直到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那些有 关荷的诗篇全一股脑冒了出来. 若光是观...

彬县17019646970: 找一篇余秋雨的文章(要出处),并对其中一处进行赏析.谢谢 -
辟迫丹参: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

彬县17019646970: 想写一篇叫《听雨》的文章,请高人指导~ -
辟迫丹参: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冬雨凄凄.这三季的雨声听来总觉得阴冷沉暗,容易勾动人的满怀愁情,他乡的游子,弥久的病人,更是不堪听闻.惟有烈烈夏雨,来得慷慨激壮,仿佛一曲轰响的交响乐,听来别是一番意味.暴烈的日子,夏雨往往突...

彬县17019646970: 苦求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是关于雨的,题目好像叫《雨》 -
辟迫丹参: 应该是《夜雨诗意》吧 http://wenku.baidu.com/view/ef3027d276a20029bd642db4.html

彬县17019646970: 急求余秋雨的全部散文 -
辟迫丹参: 《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行者无疆》有些上余秋雨博客也能找到的

彬县17019646970: 余秋雨短篇散文.300字以内. -
辟迫丹参: 无题——余秋雨 一声轻微的叹息 在第二个世界响起 血液配合着她急促的心跳 似海的喧嚣荡漾 一个声音高喊 睁开你潮湿的眼瞳 我已跋涉在路上 一缕缕金色是不是带来 他又一次悄然窥视你的笑颜

彬县17019646970: 求余秋雨的一篇文章
辟迫丹参: 题目为 历史与遗佚 {归类为文艺就行]文章在 余秋雨人生哲言 上有选段 全文:年迈的皇帝祭祖,仪毕,在陵园门口看见一个躬身相送的老人. 皇帝凝视守陵老人,皱眉、摇头、叹气,上辇离去. 臣子们不知圣上何意,立即排查守陵老人的履历...

彬县17019646970: 钱钟书、王蒙、季羡林、刘墉、余秋雨的短篇优美散文 -
辟迫丹参: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

彬县17019646970: 余秋雨300字摘抄+赏析 -
辟迫丹参: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文/郑扬摘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

彬县17019646970: 急求于秋雨的散文 -
辟迫丹参: 余秋雨比较有名的散文包括文化散文集主要有《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需要的话可以到E书吧看看,有的话可以下载,一般是免费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