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层出不穷的东北大鼓是什么?

作者&投稿:祗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1、中国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当代中国四大文学奖。
2、文学巨匠
古希腊诗人荷马; 意大利诗人但丁;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 英国积极浪漫主意诗人拜伦;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清代以来,在沈阳流传的各种大鼓中,东北大鼓与西河大鼓两个曲种影响最大。要说东北大鼓,还得先从“弦子书”讲起。弦子书又叫“一人班”。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中记述的“一人班”是:

手处口,两相应。

打家伙,手乱动。

二黄梆,生旦净。

乐不拘,世俗称。

从这段记述看,“一人班”是一个人自己打家伙,学唱二黄、梆子戏的生旦净各种角色的唱段。所以,弦子书俗称“一人班”。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盛京文盛书房刊行的清音子弟书《绝红柳》中有:“一人班弦子书他腿上绑着两块板。接骨断筋的架式(势),还捆着一根犯法绳。满把撸的弦子弹的总是老八谱,嗓子别(憋)的红头仗(涨)脸恰似出恭。”这也说明“一人班”就是弦子书。

弦子书又叫弦子果,一人操三弦演唱,桌角上有两块板,有绳牵动,另一头绑在艺人腿上,可击打节奏。这个曲种以说唱中篇曲目为主。有《回龙传》《刘公案》《回杯记》等几十个曲目。

学大鼓书的青少年

已故东北大鼓弦师张洁朴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曾到奉天献艺,对后来的奉天大鼓影响很大。早期奉天大鼓艺人车德宝、赵壁、王德生、蒋瑞都说过弦子书。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一书中所记的“大鼓”是:

讲通套,说的妙。

大鼓书,梅花调。

慢西城,拔高帽。

如狼嚎,似鬼叫。

鼓皮紧,使劲造。

胡说瞎闹。

“梅花调”是西河大鼓初名,“慢西城”本为曲牌名称,当时奉天的文人就用此名来称呼刚刚产生不久的本地大鼓,就是后来的东北大鼓。

光绪四年(1878年)缪东霖的《陪京杂述》中记述:“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评词,次慢西城,又其次为大鼓梅花调,文既荒唐,词句又多鄙俚。”

民国初年奉天教育司审定的新唱本

缪东霖是清末翰林,他把子弟书列为一等说书,评词即评书为二等说书,把慢西城、梅花调列为三四等说书。这些文人,听惯了雅曲子弟书,最看不起梅花调。刘世英说慢西城艺人表演“如狼嚎,似鬼叫”,是嫌弃刚进城的屯大鼓土气,演唱时大喊大叫。缪东霖说梅花调“文既荒唐,词句又多鄙俚”。但是下层群众都非常喜欢听从直隶(河北)传来的这种大鼓。因为艺人善说长篇大书的野史传奇,情节曲折,故事热闹,唱词通俗,一听就懂。这正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慢西城(东北大鼓)与梅花调(西河大鼓)两种大鼓同聚东北大地,艺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相互排斥,自以为是。两行鼓曲艺人不断争夺听众,到后来更加激烈。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艺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到奉天献艺收徒,后来弦子书吸收了当地的土调,演变为奉天大鼓。二是原为辽西农村的屯大鼓,后来被艺人带进了城,形成了奉天大鼓。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将原先东北的盛京特别行政区划分为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刚刚创办一年左右的《盛京时报》,把在奉天形成的地方大鼓取名为奉天大鼓,经常在报上登刊奉天及周边几县大鼓艺人的活动消息及评论。从此,奉天大鼓这一曲种名称便得到了艺人与听众的承认。1929年奉天省改名辽宁省后,奉天大鼓也一度改名为辽宁大鼓。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才定名为东北大鼓。

表现唱堂会的明代刻本

清末民初,奉天大鼓极为盛行。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头二十年,是奉天大鼓的黄金时代,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听奉天大鼓。东北各地,名家辈出。奉天大鼓原先在奉天省内有三大派,传到吉、黑两省后,发展形成了以奉天(沈阳)为中心,包括中、西、南、东、北各方的五大艺术流派。

奉派大鼓,以奉天为中心,包括了周边的开原、铁岭、新民、辽中、辽阳、鞍山、抚顺、本溪各市县。演员以唱短段为主,也兼唱中长篇书,唱腔委婉缠绵。善于演唱《忆真妃》《黛玉悲秋》等爱情段。代表艺人主要有车德宝、门振邦、霍树棠,女演员金蝴蝶、刘问霞、朱玺珍、王桂影、陈香兰等。弦师有贺宝升、贺福全,人称“二贺”。

西城调以锦州为中心,南城调以营口为中心,东城调以原吉林省会吉林市为中心,江北派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东北大鼓的五大流派,遍及东北三省,也传到了天津、北京、河南与内蒙古等地。

东北大鼓早期分为“梅、清、胡、赵”四大门户。每门下传十个字,一个字是一辈。各门各代新入门的弟子都要按排字起艺名。一至四代,多为清朝艺人;五代与六代,多为民国时艺人;第七代后则是新中国艺人。实际上,后来的许多艺人也没有完全遵守旧规,按字取名。此外,有的门户还有一些分支,另传几个字。因此,就有一些同门两支的艺人。

早在清末宣统年间,奉天大鼓艺人王玉琳就赴天津献艺,收徒马宝山,久占天津。1930年,傅凌阁带七个女儿傅凤云、傅紫云、傅翠云、傅佳云、傅慧云、傅小云、傅艳云进北平(北京),傅家班在北平献艺长达两年之久。1945年后又有萧云和、萧金荣父女在北平献艺多年。霍树棠、那月朋等在1948年也一度去北平献艺。在河南省开封市,1930年前后有奉天大鼓女艺人红牡丹、绿牡丹二人。在内蒙古的东部,清末有民间艺人杨传基、傅斌、陈星光等,民国初年有女艺人陶梅、方卉萍等,他们都扩大了东北大鼓在各地的影响。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国头二十年是奉天大鼓的黄金时代。前边说过,1914年3月30日,奉天教育司创办的奉天评词鼓书研究社毕业的鼓书艺人有三十四人,绝大多数为奉天大鼓艺人。这次考试,名列鼓书榜首的王宪章(1854—1932),艺名王福顺,二十岁时,在当地就与于七齐名,有“南于七,北宪章”之说。光绪六年(1880年),到东北献艺,民国后,他常上大帅府唱堂会,得到了张作霖与五姨太的赏识。他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创办了奉天大鼓学校(又称大鼓学会),年过花甲的王宪章自任校长。虽然他本人是平谷调大鼓艺人,但是学生学的并不全是平谷调,也有不少人是学习奉天大鼓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及热河省。次年强行建立了伪满洲国,已经改名三年多的辽宁省,又改回叫奉天省,辽宁大鼓也改回奉天大鼓旧名。奉天大鼓艺人举步维艰,到处受气,有许多艺人在茶馆说书唱曲,都挨过伪警察、汉奸的打骂,伪警察还常常“飞帖打桌”,隔几天就送来一张帖子,不是他家老人过生日,就是他的孩子满月、庆百日,都得拿钱去送礼,否则就得被找借口赶出茶馆。有许多辽宁的艺人全家都闯江湖,上黑龙江省北大荒去献艺求生。

到20世纪30年代末,奉天大鼓艺人的生存越来越难,奉天大鼓艺人过去专唱短段,分为子弟书、三国段、草段(通俗唱词)三类。前民国时,在沈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爱听唱词典雅的子弟书,而如今听众大都是城市平民,他们听不懂像唐诗宋词的子弟书段,听三国段,也要看过小说《三国演义》后才有兴趣,只能听听《小拜年》之类的草段。因此出现了“子不如三,三不如草”(即“子弟书”不如“三国段”,“三国段”不如“草段”)的现象。奉天大鼓艺人会说的长篇大书不多,主要是“袍带书”“花袍带”“短打书”三类。袍带书是讲史书,如《大隋唐》等;花袍带是指以女将为主,有小将到处招亲和敌我双方神怪斗法等情节的野史传奇书,如《樊梨花》《天门阵》等书;“短打书”是公案侠义类。由于当时评书界的《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武侠书盛行,有的“海青腿”(外行)晚上看小说,白天就去说,也有听众爱听。因此,奉天大鼓书目中一时出现了“袍不如花,花不如打”(“袍带书”不如“花袍带”,“花袍带”不如“短打书”)的问题,听众见少,艺人收入太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不少艺人也开始学说武侠书,或自编大书,怎么热闹怎么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物资匮乏,经济极为困难,东北人民缺衣少食,书曲艺人也更加困苦,都盼日本帝国主义早点完蛋,伪满洲国早点垮台。

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后,奉天大鼓定名为东北大鼓(只有辽宁省还一度叫过辽宁大鼓)。

清末民初,东北大鼓名家辈出。“西城调”名艺人在光绪年间有辽西的程焕章等人,民国后有宋修仁等人。“南城调”名艺人,有营口的梁福吉,号称“关东第一大鼓”。光绪年间,他曾进京入宫为皇上表演《鲁达除霸》。民国后有辽阳的窦桂山(他与沈阳的王明山、李明山、朱俊山合称“四大名山”)与徐香九等人。下面记述的是久占沈阳的东北大鼓代表艺人。

金蝴蝶(1875—1895)第一代女艺人,她是营口市名艺人梁福吉的女弟子。随丈夫王维恒来沈阳献艺,色艺双绝,名震一方。不料被看守东陵的姚远山(人称姚殃子)强行霸去,受尽凌辱,含恨而死,年仅二十岁。

子弟书《阔大烟叹》描写了一位北京阔少,成天吃喝玩乐吸大烟,到处游山玩水,听书看戏。此曲写他到沈阳,见到了沈阳第一个“女大鼓”艺人金蝴蝶,唱词中写道:

这日来到奉天省,

住在得胜(德盛)大南关。

叫个说书女大鼓,

说的廷秀打赵昂(男)。

王二姐思想那位张廷秀,

好像真的一样般。

此人名叫金蝴蝶,

全城人等知的全。

从上面唱词中可以看出,这位北京来的阔少爷,是把“女大鼓”叫到旅馆住所来演唱的,说的是《回杯记》中王二姐思夫,张廷秀私访的故事。

车德宝(1862—1935)沈阳人。《沈阳十县简志》中说他是“奉调小口大鼓艺人”,传说他的演出风格是“传统的规矩一派:并着步,站着唱,目不斜视”。演唱特点是:嘴皮子功夫硬,有底气;鼓正、板正、句句求真,耐人寻味。他既能唱小段儿,也能唱长篇;又会弹弦,还会说评书。1912年他带头演唱过《上学堂》《早婚害》等新曲目,晚年说评书《百鸟朝凤》。有弟子多人,其中吉林市的任玉明(任占魁)后来是“东城调”创始人之一。

民国后成名的沈阳东北大鼓名艺人,主要有以下几位:

霍树棠(1902—1973)原名霍润南,辽宁省北镇县人,幼年家贫,十四岁在家乡拜冯景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十六岁登台献艺。他嗓音宽厚甜润,并善于兼收并蓄,广学百家。少年时学的是家乡“西城土调”,后来吸收“南城调”唱腔。进沈阳演出之后,又吸收“奉调”唱腔,此后便一直演唱奉调。霍树棠在表演上,第一个破除演员目不斜视、手不乱动的清规戒律,做到“稳中有动,动中有静”,能够生动地表现节目内容。他演唱的“三国段”,气魄雄伟,铿锵悦耳,人送绰号“火车头”。1928年被艺人们选为“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副会长。40年代初,应邀在电影《玉渊情侣》中演唱了《赵子龙赶船》,成为第一个上银幕的东北大鼓演员。他演唱的拿手段是“三国段”,如《斩华雄》《虎牢关》《凤仪亭》等,并演唱子弟书,如《忆真妃》《青楼遗恨》《锦水祠》《望儿楼》等。长篇大书,有《马潜龙走国》《彩云球》《粉妆楼》等。30年代,多次在电台和茶社演唱。据说灌制唱片的曲目有《南北和》《百年长恨》《全德报》《绕口令》《蝴蝶梦》《大烟叹》《四郎探母》《白门楼》。1949年3月,当选为沈阳市艺曲协会副会长,带头演唱新曲。

新中国初期霍树棠到部队慰问演出,三弦琴师为贺宝升(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演唱现代曲目。1958年他表演的《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同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60年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及辽宁省政协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收徒江玉洁、刘兰芳。“文革”中他受到迫害,病倒多年,还念念不忘东北大鼓。1972年曾求艺友写一段《杨子荣打虎上山》,说:“病好后,我还要唱。”他有“三国段”录音与《三国故事鼓词选》一书传世。

霍家后人仍有坚持唱东北大鼓的。如他的女儿霍桂兰自幼随父学艺,1952年登台,1959年加入沈阳市曲艺团。1962年改行到工厂,仍常参加业余演出。他的长孙霍大顺少年时得到祖父亲传,次孙霍志航师从贺福全,弹一手好弦。兄弟二人,20世纪80年代后,搭档献艺,近年来,常在庙会、公园为群众演出,还多次走上荧屏,受到了专家的关注。

“奉天鼓王”刘问霞演唱,其妹刘丽霞伴奏

刘问霞(1900—1944)女,山东省沾化人,清末随父到奉天投亲。十六岁拜艺人刘连甲为师学唱东北大鼓,专工短段,擅长演唱子弟书段《黛玉悲秋》《宝玉探病》《黛玉望月》等“红楼”段,成为“女大鼓”中的佼佼者。刘问霞成名之前,曾在铁岭“闯宅门子”,有一位老艺人陶文宝,慧眼识真才,向她传艺,还资助她进沈阳,一炮打响。她突破东北大鼓“目不斜视”的老规矩,“女大鼓”们纷纷效仿。从此,她一直在奉天凝香榭、鸿泰轩、万泉等茶社唱“大轴”。为了得到名家指点,她设“免费茶座”,请奉天名士马二琴等人常年听她演唱,不但不收费,而且虚心求教。马二琴常在各报上发表评论刘问霞书艺的文章。刘问霞还经常到子弟书作家缪东麟家去唱堂会,缪是清末翰林,对她帮助极大。她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水平,先免费演唱三天,然后再拿包银。1924年,当时在哈尔滨工作的书法家沈延毅先生,久闻刘问霞大名,特意乘火车到奉天小河沿凝香榭茶社看了一场刘问霞演唱的子弟书段《糜氏托孤》,果然字正腔圆,名不虚传。沈当场赋诗一首:“小榭凉亭四面风,荷花初绽俗尘空。英雄儿女伤心史,都付韩娥一笑中。”把她比作春秋时的名歌手韩娥。1931年,刘问霞到天津演出,誉满津门,被称为奉天大鼓的“鼓界大王”。刘问霞嗓音清脆,表演稳重大方,声情并茂,长于借助表情动作抒情达意。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红娘下书》《大西厢》《刘金定观星》《小拜年》《宝玉探病》等六张唱片(弦师赵精一、琴师王瑾塘)。《盛京时报》1931年1月8日七版,载有《古书场的姐妹花》一文,评论说:“刘问霞演唱之《黛玉望月》,抑郁悲凉,缠绵委曲。其嘱咐紫娟、雪雁一段,不忍卒听,而问霞也将有不忍卒歌之情。”民国二十二年曾应邀去朝鲜新义州灌制唱片。1944年遭敌伪迫害,含恨而死。刘问霞的唱段,曾被编入中国音乐学院教材。

当年刘问霞灌制的唱片

朱玺珍(1913—1978)沈阳人,自幼拜鼓曲艺人于秀山为师学唱东北大鼓。

九岁登台,一下唱红,人称“九岁红”。当时她梳着两条小辫儿,一走一颤,天真活泼,观众亲切地称她为“朱小辫儿”。她歌喉婉转,字句清晰,嗓音洪而不放,高而不暴,低而不靡,细而不涩,抑扬得法,顿挫咸宜。表演顾盼神飞,惟妙惟肖。擅长演唱子弟书曲目《黛玉望月》《双玉听琴》《黛玉悲秋》《忆真妃》《糜氏托孤》等短篇。1931年,她进关到天津演出,得到京韵大鼓“鼓王”刘宝全和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的指点,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的唱腔,丰富了东北大鼓的音乐,书艺大有长进,达到唱腔、表演、鼓板浑然一体,被誉为“三绝”。各家演出海报,纷纷写出“辽宁大鼓鼓皇朱玺珍”。从此,“鼓皇”的称誉传遍了关内外。1936年胜利唱片公司以高价为她演唱的《密建游宫》《宝玉哭黛玉》《黛玉葬花》等曲灌制了唱片。20世纪40年代初,天津著名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艺名小彩舞),曾向朱玺珍学习过《剑阁闻铃》(即《忆真妃》)。60年代初,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得知其家庭困难,曾予以救济。晚年贫病交加,病故于沈阳郊区。她临终前告诉亲属:“我死后把鼓、板、键子都放入棺材之中。”由此可见朱玺珍一生也没忘记东北大鼓。

当年朱玺珍灌制的唱片

那月朋(1919—)黑龙江人。在那氏姐妹中排行第二,与姐姐那月邻、三妹那月辉、四妹那月华、五妹那月娥,幼年同拜萧云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十二岁登台,颇得好评。1931年到沈阳献艺。擅长演唱《樊金定骂城》《双玉听琴》和《白帝城》等子弟书段。1941年春,与姐姐那月邻、著名男演员霍树棠一道应邀去长春,他们不仅在电台演唱播放,还到长春各茶社演出。

他们演出的都是“三国段”,霍树棠演唱《古城会》,那月邻演唱《芦花荡》,那月朋演唱《甘露寺》。三弦伴奏于景堂,四胡伴奏白连生。场场客满,座无虚席,轰动长春。当时的报纸曾发表了演出消息和评论文章。

霍大顺(后排左二)一家看望老艺人那月朋(前排左二)

那月朋不仅书艺高超,而且鼓套子(书曲演员在乐队间奏中打的鼓点)打得十分精彩。她的鼓套子音美、韵足、传神,能巧妙地表现东北大鼓各种曲牌。在书场演出,她打过一通鼓就能叫来“满堂彩”。

1945年,那月朋与“鼓王”刘问霞的五妹刘丽霞一道再次应邀去长春专门表演鼓套子。两个鼓棒同举同落,配合默契,鼓点叮咚,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给她俩伴奏的是赫赫有名的琴师贺宝升,四胡伴奏是于景堂和于增厚(外号“于老五”)。那月朋与刘丽霞二人共同表演了十五分钟,受到热烈欢迎。1949年3月,她参加了沈阳市艺协东北大鼓组。2006年八十七岁高龄时,还口述曲目数十段。

1946年出版的钱公来著《辽沈小记》一书中说:“入民国后,张作霖任奉天北路巡防营统领,军幕常携鼓书艺人刘德。张剿匪安边,宿营饮宴,每召部属非刘德打鼓说书不可,当时张营、哨营、管带、稽查、蓝旗皆为此后改编二十七师之干部,亦即后来东北各省之封疆重吏如孙烈臣、汤玉麟、张景惠、张作相等,皆习闻刘德说书而悦者也,刘德之奏艺也渊渊伐鼓。宛如大将登坛,号令三军,似歌非唱,何异虎啸龙吟,无怪四座抑气,草莽吞声也。刘常说的书目,如《宁武关》演一门忠烈;《全德报》演落魄英雄;《战长沙》演黄忠不老;《草船借箭》演诸葛多谋;《黛玉悲秋》怜孤女;《青楼遗恨》悼名妓,皆其最善(擅)长者。”由此可见刘德书艺之高。

在奉军中,还有辽阳人邢立亭(生卒年不详)。他原为奉军五十三旅稽查,由票友下海,1921年前后,于奉天大西门里鸿泰轩茶社献艺。擅长演唱《糜氏托孤》等“三国段”。钱公来在《辽海小记》中称他:“鼓音清脆,宛如聚雨疾风,引吭高歌,又如晴空霹雳,声震屋瓦。”邢立亭还善于声音化装,唱什么人用什么嗓音,听众可以从他的唱腔中分出生、旦、净、丑来。如演唱《宋江坐楼》,唱阎婆惜用小嗓,唱宋江则用大嗓,闻其声如见其人。邢立亭为人仗义,他常帮助艺友排忧解难,深受同行的称赞。

左甸禹(生卒年不详)字占春,开原县人,家住城里左家胡同。曾于沈阳小西门里石头市鸿泰轩茶社演出。左家是开原县的富户。左甸禹自幼喜爱东北大鼓。庚子年(1900年)后,家道衰落,他由玩票而下海演唱东北大鼓。钱公来著《辽海小记》记载:“自请弦师,招朋引类,居恒家学唱。亦复自备轿车,自带弦师,出城充票友,应堂会。当日城乡人家,婚丧宴集,能起动左大爷甸禹鼓书玩票为无上风光。”他每每于“开场白”(艺人称为“定神话”)中引用时人的讽世诗或自己撰写小诗,针砭时弊,深受群众欢迎。如他在演唱甲午海战的《大东沟战役》时,定场诗是:

中原何故打东洋,(东洋指日本)

定老无能左太刚。(指钦差定群与奉天翼长左宝贵)

假作聪明两只鹿,(指两翼长瑞禄)

虚张声势一根糖。(指钦差唐矮子)

善能退兵山东宋,(指淮军老将宋庆)

永不出头塞北常。(指黑龙江将军长顺)

逞勇总称依大帅,(指盛京将军依克唐阿)

讲和难拗李鸿章。(李是清廷政府中堂)

这首诗中赞美了爱国将领,嘲笑了无能的官员,代表了当时的民心。

在东北大鼓众多弦师中,贺宝升与贺福全齐名,人称“沈阳二贺”。

贺宝升(1898—1961)辽宁省新民县人。十二岁正式拜盲人邢某为师学弹三弦。出徒后,开始在沈阳为东北大鼓名家傅翠云伴奏。

后又为王桂影伴奏,曾多次同王桂影到大帅府为张作霖演唱。在与王桂影合作的九年时间里,走遍了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鼓界大王刘问霞灌制的《小拜年》《宝玉探病》《刘金定观星》等唱片,都是贺宝升伴奏,他还帮助刘问霞改进了东北大鼓的唱腔。以后又为刘问霞的两个妹妹——刘丽霞、刘妙霞伴奏,前后十余年。贺宝升熟悉东北大鼓各个流派,不论演员在台上有什么微妙的变化,他都能随和适应。50年代后曾为霍树棠、那月朋、郑奇珍等鼓曲名家伴奏。

贺福全(1906—1982)沈阳人。十五岁拜东北大鼓艺人陈连升为师学艺。贺福全不满足于“只会唱不会弹”,他自己苦心钻研,同时学习三弦。三年学徒期满,贺福全不仅是一位能独自演唱的演员,还是一位“工于弹,耳音好,手音准”的好弦师。十八岁开始以卖艺为生浪迹四方,走遍东北各地。二十五岁时被东北大鼓名家刘问霞聘为公余茶社“坐弦”(即茶社固定弦师)。并与刘问霞一道,多次到电台演唱,颇受听众欢迎。刘问霞去世后,又为霍树棠、严丽华等演员伴奏。解放后参加沈阳曲艺团。七十五岁高龄时,依然有求必应,为诸多东北大鼓演员伴奏。他的弟子有梁国军、霍志航(学三弦)、霍志玲(女)、霍志坚(学四胡)。有遗稿改编本东北大鼓《新儿女英雄传》。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的著名演员,主要有沈阳的郑奇珍、江玉杰,鞍山的孙慧文、刘兰芳(后改说评书),抚顺的严丽华,海城的国桂荣,锦州的陈青远和他的女儿陈丽君、陈丽杰(后均改说评书)。

新中国出版的东北大鼓鼓词选

东北大鼓的曲目与书目。短篇传统曲目约有二百段左右(今有一百五十多段),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和“草段”(通俗鼓词)三类。“子弟书段”中,《忆真妃》《香楼遗恨》《黛玉悲秋》等爱情段子流传最广。“三国段”大多数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片断,也有的源于三国戏与三国人物传说,其中关公段最多。

“草段”中《小拜年》《王二姐思夫》《夜宿花亭》《游西湖》等曲目广为流传。许多曲目都来自清末沈阳程记书房、会文山房刻印的子弟书、鼓词唱本,也有少数是民国后文人与艺人编写的曲目。

民国初年,奉天市教育司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倡移风易俗,就组织编写了古今唱本一百二十种,供艺人演唱。其中有新编历史故事段,也有许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新曲目,被称为“改良大鼓”。

奉天大鼓《紫罗袍》唱片

在历史曲目中,多为宣传爱国主义的唱本,如《火牛阵》《花木兰》《甘州城》(杨门女将故事)、《梁红玉》《崖山泪》(南宋亡国,君臣投海自尽的故事)等作品。现代曲目,题材很广。有宣传辛亥革命的《民国成》《共和魂》;倡导民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的《新国民》《从军乐》《义勇少年》《民国捐》《上学堂》;有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实业的《谈地说天》《地球谈》《破迷信》《斗风鉴》《蚕桑谈》《田家乐》《渔家乐》《牧牛谈》《崇俭方》;有宣传移风易俗,反对尘俗恶性的《剪辫子》《天足乐》《小脚泪》《早婚害》《烟鬼叹》《赌棍叹》等。其中许多唱本都被奉天大鼓(东北大鼓)艺人采用,成为世代相传的保留曲目。现有艺人口述本为证。

伪满时期,奉天东都石印公司翻印出版过上百种小唱本,主要是传统鼓词、子弟书曲目。奉天大鼓艺人张青林、李青泉都在偏僻山村演唱过自编的《还我河山》《卢沟桥事变》等现代曲目,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出一些文化干部来到东北。同年11月初,东北书店在沈阳成立,1946年转移到哈尔滨,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又迁回。东北书店在东北解放战争时


为何东北60岁老人,出售神秘传家宝却遭专家警告?
现如今各大鉴宝节目层出不穷,大家对于上面的文物也是有所了解。其中有关清朝的文物是最多的,可能这跟溥仪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溥仪在三岁登上皇位之后,便开始在皇宫当中生活,这样是得他常常接触到的对象便是太监、宫女等人。因此溥仪跟太监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甚至流传至今。在上世纪...

东北的二人转对棚是啥意思
办丧事没人来,就没面子。以至于本来悲伤的事,比结婚还热闹,被恶俗绑架了,已经恶性循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丧事流程与传统习俗,但基本上都比较严肃、庄重,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然而,现如今“丧事喜办”的现象层出不穷,要么是劲歌热舞、要么是低俗表演,让传统文化“蒙羞&...

丫蛋不再隐瞒,说出被赵本山抛弃的真实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
虽然丫蛋的直播间里并没有爆出过负面新闻,可是因为身材问题和直播模式问题也不断遭到人们的吐槽,人气不断下降。现在的丫蛋又别出心裁地想要做导演,由她导演的处女作《伏魔济公》上线之后,再一次刷新了烂片的底线。从剧情到人设全部都是抄袭,刻意添加的东北风格,反倒成了四不像。主角一开口就是东北大...

为什么当年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才敢出兵?看看他的家底就知道了_百度...
因为他的民众公信力很高,因此当时东北民间抗议日本的游行,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更别提当时的张作霖地位超然,日本眼看没有办法将张作霖变成傀儡,便直接炸死了张作霖。张作霖离世以后,奉系军阀就开始出现动摇,当时为了保住东北,张学良接手了张作霖的位置,但是张学良的公信力完全比不上张作霖,很多人都不听...

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人物,为什么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好呢?
西南联大,是民国最为有名,也是名誉最高的一所学校,由诸多名校合办而成,它虽然仅仅存在了8年多的时间,但是它所教授出来的人才,比之前北大,清华30年的总和还有多,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等人,皆是西南联大出来的。民国大师层出不穷,实际上看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学校的包容...

东北复制数字浙江,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能终结吗?
这最终导致了你需要带着一大堆证明在各个部门间来回跑,也是各种“证明我是我”奇葩现象层出不穷的源头。 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什么都怪到公职人员的态度问题上,不是他们想让你跑,而是源于过去数据不通情况下的机制困境,信任困境。 很多人在吐槽公职人员办事效率时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中国政府,是典型的“大...

真龙降临东北轰动全国,老人意外得到5块龙骨,专家化验,真相是什么?_百度...
引言 都说华夏子女是龙的传人,庞大,凶狠,神秘并且法力无边……然而这一切只是后世的猜测,它的存在始终是一个谜。有人说世界上是真的存在龙,也有人说真龙不过是无稽之谈。随着时间的推移真龙降世事件层出不穷,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胡编乱造的可能性,可是在2004年有一位老人直言见过龙,并且将...

为什么火遍全国的东北二人转现在遇冷了?
再一方面就是现在生活多姿多彩,各种的直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欣赏各种风采。而东北二人转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曝光率,更多的是拿来被恶搞或者玩,没有了民间艺术的文化。虽然是民间艺术,但是它的精髓和传承还是很正统,很多的二人转演员急功近利,有的转战别的行业。所以现在二人转是...

东北著名黑老大狄青之死对宋朝的历史影响将领危在旦夕
以官守兵,不足以治天下。”紧急情况迫使法院将此事搁置。当狄青取得胜利,成为唐朝的使者时,这种怀疑和焦虑达到了顶峰。官员们提出了建议。他们不仅一直反对狄青中的官员,如威胁罢官的王,而且多次称赞狄青战功、被誉为“好将军”的庞吉、欧阳修也强烈反对任用狄青。欧阳修,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继东北雪乡之后,北方依旧存在许多“宰客”景区?
来到景区后很多游客刚开始体验感觉不错,后来游客发现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完全呈现了车水马龙的景象,小编对此也是非常向往。白洋淀景区大门票40元一个人,然而,不要觉得这个门票费用好像不高的样子,要知道,这40元只是给的景区的大门票费用而已。白洋淀主要是由一百多个湖泊所组成的一个大湿地...

南丰县13094671078: 大鼓是那的曲艺形式 -
冀和盐酸: 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类别,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澧州大鼓等数十种.大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1人自击鼓、板,1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南丰县13094671078: 大鼓是什么地方的曲艺 -
冀和盐酸: 西河--河北、京津 京韵--京津 梅花--京津 京东--天津 乐亭--天津河北 东北--东北 琴书--北京

南丰县13094671078: 中国有哪些民间曲艺形式? -
冀和盐酸: 五音大鼓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说的如相声、百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度;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专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 花鼓等.正因为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属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南丰县13094671078: 什么地方有大鼓 -
冀和盐酸: 山东有一种曲艺形式叫“山东大鼓”.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和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山东大鼓过去曲调缠绵婉转,解放后按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已有所改革.传统曲目有《黑驴段》、《拎娃娃》等.2006年5月20日,山东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4.大鼓曲艺在很多地方流行,比如:西河大鼓~河北;京韵大鼓~京津;梅花大鼓~京津;京东大鼓~天津;乐亭大鼓~天津 河北;东北大鼓~东北;琴书~北京……

南丰县13094671078: 曲艺项目大鼓流传地在哪? -
冀和盐酸: 这个问题有点不清.大鼓是分地域的.比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唐山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所以你的流传地一说.得看你问的是哪种大鼓. 一般都和名子有关.比如乐亭大鼓.就是河北乐亭的本地曲种.

南丰县13094671078: 有京韵大鼓还有什么大鼓 -
冀和盐酸: 滑稽大鼓,湖北大鼓,铁片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

南丰县13094671078: 戏曲有哪些种? -
冀和盐酸: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南丰县13094671078: 过去【说书】的拿个鼓和弦子是属于什么曲艺? -
冀和盐酸: 大鼓、坠子均属于我国北方曲种.其中大鼓包括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梨花大鼓、东北大鼓、北京琴书...而每个曲种的伴奏基本上都在四胡、琵琶、三弦、扬琴范围内,有的可能只用一种,有的可能都用,视曲...

南丰县13094671078: 评书有着怎么样历史?
冀和盐酸: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