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潮汐性质

作者&投稿:郅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有何特点~

近海海流
中国海的海水流动,除周期性的潮流外,还有在较大范围内的水平及垂直方向流动的海流。海流是海洋中热量与物质的输送者,它也蕴藏着很大的动力能源。我国沿岸海域潮流性质、运动形式、历时与流速复杂,随潮汐类型、海岸和海底形态等条件变化。在潮流性质上,有正规半日潮流、不正规半日潮流,以及不正规日潮流等,其运动方式主要是往复流,部分为旋转流。潮流历时,在开阔海面,涨、落潮差不大,流速较小;河口区,由于受径流下泄的作用,涨潮流历时较落潮流历时长,退潮流速也大得多;在海峡区,历时因地而异,流速变化也比较大。
海流,在中国还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与季风漂流。黑潮暖流,源头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主干沿台湾以东,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顺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去。在台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支支流,流向浙闽沿海,一般称为台湾暖流。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以南,又发生一次大的分流,分出的西支沿九州西岸北上,称之为对马暖流。对马暖流流至济州岛东南海面再一次分支,主支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一只流向西北进入黄海,通常称为黄海暖流。黑潮主干在九州以南转入太平洋,一直流到东经160°,与北太平洋大洋环流相接。黑潮主干流域的平均宽度不足185 200米,其中主流宽度为37 040米。黑潮流随季节、区段和水深而变化。
(1)渤海、黄海、东海暖流与沿岸流
黄海海域的沿岸流是该区陆地入海的冲淡水流,由渤海起经渤海海峡南部,绕过成山角,并与黄海暖流汇合流向长江口,沿途又有冲淡水流并入而加强。强大时可绕过长江浅滩进入东海;东海沿岸流,其生成主要是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两支淡水流在夏季汇合于长江口外,并合成一支流向东北,势力强时可抵达济州岛附近。冬季,则向南流去,沿岸经台湾海峡直入南海。
(2)南海表面环流
南海海域的海流,由于南海其长轴为东北—西南向,能够在季风影响下形成相应风向下的漂流,东北季风时为西南漂流。在广东外海,冬季期间,在较深的水深处,有一支狭窄的逆风向海流,而且流速比较大。

潮汐
中国沿海的潮汐主要是太平洋的潮波传入所产生的,在受到各海区的地转和地形的影响下,产生各自的潮波系统。中国沿海的潮汐类型的分布,是由主要潮波系统的分布决定的。一般说来,除南海外,中国沿海大多为半日潮类型;南海大多为混合潮类型,而北部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日潮海区,这是因为该海区的固有振动周期接近24小时的缘故。
海水的温度
由于中国海南北跨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差别明显,加之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因子等的影响,使得近海表层温度的地理分布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左右,南海26℃左右。一年之中,南部海域变化幅度小,北部海域变化大。沿岸区域温度受潮汐和河流影响较大,潮流使沿岸水温呈周期性日变化。一般在夏季涨潮时水温降低,退潮时水温升高,冬季的情况正好相反。
海水的盐度
中国海表层海水盐度变化同样受到许多地理条件的影响,但其中突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大陆径流所形成的低盐的沿岸水;而是外海流入的高盐海水。其次还受到蒸发、降水量等的影响。
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为31,东海33-34,南海34以上。
盐度地理分布有以下特点:一是河口区的盐度普遍较低,其中长江径流量最大,所以盐度仅有1左右,珠江口次之为10。北方河流径流量偏小,河口盐度低的幅度大大小于南部海区;二是南海因外海的高盐度海水直逼近岸,因此盐度偏高,其中海南岛沿岸水域盐度最高,为33.5-34。
盐度在季节上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夏季偏低,冬季偏高。各海区冬、夏两季盐度变化幅度均在1左右。

6.4.1.1 中国近海的波浪
6.4.1.1.1 波浪分布概况
风系性质和中国近海区域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近海波浪情况的分布特征:冬季盛行偏北向的风浪,夏季盛行偏南向的风浪;渤海、北部湾风浪波高较小,台湾海峡的风浪较大;太平洋的波浪可通过琉球岛链传入东海、黄海,通过巴士海峡传入南海,在黄海、东海、南海都可生成涌浪,并在济州岛东南海区、台湾岛东北海区、东沙岛东南海区易形成大浪;气旋风活动时,有较强的巨浪,这种突发性海浪常在东海、南海和黄海出现,北部湾、渤海也会出现。
每月出现5级(3m)以上大浪的频率不低于20%的叫大浪频繁出现月,频率小于20%的叫大浪较少出现月。现将我国各海域每月的风浪情况列表6.2予以说明。根据表6.2有关内容,将与中国大陆相邻各海区的每月最多浪向为偏北向的月份和偏南向的月份以及各海区的大浪频繁出现月与大浪较少出现月的情况概括于表6.3。从表6.3可知,中国(中)东部沿海海域的偏北浪向和大浪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表6.2 中国各海区主风浪浪向、频率.5级以上风浪浪频在各月份的分布

资料来源:王颖等(1996),中国海洋地理,科学出版社。

表6.3 每月最多浪向为偏北、偏南的月份和大浪频繁出现月份与大浪较少出现月份分布表

6.4.1.1.2 特殊天气系统下的波浪
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冷空气大风可控制从渤海到南海北部的广大海域,对南海中部甚至南部都有影响。我国又地处中纬度地区,温带气旋从秋末至翌年初春均可在渤海、黄海、东海生成或在沿海陆上生成后移入上述海域。夏秋期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可频繁影响南海、东海、黄海,有的还可伸入渤海。以上是构成中国沿海海域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也是产生中国沿海海域主要灾害性海浪的天气系统。这些灾害性海浪不仅会冲决海塘使海水涌入平原,同时也能在一些潮间浅滩及水下岸坡掀起大量泥沙,在一些有侵蚀陡坎发育的潮间带或水下岸坡有时还会产生大范围坍塌。现将这些灾害性海浪的分布特征分别简述如下。
A.冷空气大风所形成的波浪。冬季中国海域从北到南都会出现西北风、北风、东北风,形成风力8~9级、风向稳定、持续时间达数天甚至10余天的大风。中国海的波浪自北至南随风区增大而增强,冷锋所在海区往往形成浪高4~8m的巨浪区,浪高最大可达9~11m。冷空气大风所形成的海浪,其波向从渤海到南海皆以西北向、北向、东北向变动。这些波向的巨浪即是形成涌浪的渊源。
注:根据表6.2有关资料编制。
B.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所形成的波浪。热带气旋风是快速移动的逆时针旋转风系,中心风速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热带气旋范围内的风浪,波向不时地随风向调整,在气旋移动方向右侧有利波浪生成,因而巨浪区大多在气旋移动方向的右侧出现。气旋近中心多风浪,边缘为涌浪。东海已记录到气旋大浪波高为17.8m的狂涛,南海亦已记录到波高为14m的狂涛。
C.温带气旋所形成的波浪。温带气旋的活动范围虽不及热带气旋,但由于它的突发性强,发生的季节长,故对它所形成波浪的危害不容忽视。它的最大风速可大于10级,在渤海可产生7m狂浪,在黄海、东海可产生8m狂浪。
6.4.1.2 中国近海的潮汐与风暴潮
6.4.1.2.1 中国近海的潮汐
据沈育疆(1980)、丁文兰(1985)等研究,中国近海区域的潮振动主要为太平洋传入的潮波所引起的谐振动,来自日、月引潮力所产生的独立潮很小。由图6.1可知,太平洋潮波是从琉球岛弧与巴士海峡分别进入我国东海与南海,形成东海、黄海、渤海的潮振动与南海潮波运动。

图6.1 传入我国海域的潮波示意图

大洋潮波为许多频率不同、振幅不等的分潮波所合成。在诸分潮中,主要太阴半日分潮(M2)、主要太阳半日分潮(S2)、太阴太阳合成日分潮(K1)和主要太阴日分潮(O1),这4个分潮的振幅之和一般约占实际潮波振幅的70%左右。其中M2分潮和K1分潮由于分别在半日、全日分潮族中的振幅和比重均最大,故可以这两个分潮为代表来了解中国海域的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的活动情况。
图6.2反映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波运动的基本特征。图6.2所示潮波自琉球岛弧传入后大部分以前进波形式经东海向黄海传播,进而进入渤海;小部分则在台湾北部沿海形成所谓“退化旋转潮波系统”,以左旋方向进入台湾海峡。

图6.2 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在渤海、黄海各有两个M2分潮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前者两个无潮点分别位于辽东湾口和黄河口外约13km处,后者两个无潮点分别位于山东半岛成山头附近与连云港外海。
在台湾海峡的半日潮中,一支由东海南下,另一支由太平洋经巴士海峡传入南海,后向北进入台湾海峡。两分支在金门—台湾马公一带汇合,呈驻波性质(丁文兰,1983;郑文振等,1982)。
与半日潮相比,渤海、黄海、东海的全日潮振动较弱(见图6.3、图6.4)。由于周期较长,全日分潮(包括K1分潮和O1分潮)在渤海、黄海皆只能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另外,整个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中部海区全日潮波的运动均为驻波性质(丁文兰,1984)。
整个南海区潮汐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平洋经巴士海峡传入的潮波,其次是引潮力在整个海域产生的独立潮,两者叠加构成了南海潮汐系统。南海潮振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日潮波大于半日潮波(见图6.5、图6.6)。K1、O1两个主要全日分潮合成的潮差在南海大部分海域为1~1.5m,而M2、S2这两个主要半日潮合成的潮差在大部分海域为0.5~1m。
6.4.1.2.2 中国近海的风暴潮
“风暴潮”是指海面在风暴强迫力场作用下偏离正常天文潮的异常升高或降低的现象。导致我国沿海风暴潮发生的主要风暴为热带气旋、强冷高压系统和温带气旋三种。
每年影响我国海域、沿海甚至内陆的热带气旋平均约20次,每年影响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约5~6次,而每年影响我国海域的温带气旋多达近50次。我国沿海平均每年发生增水1m以上的风暴潮有14次,2m以上的严重风暴潮2次,构成重大灾害的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我国沿海是世界上各类风暴潮的一个频繁多发地区。我国沿海风暴潮的分布概况如下。

图6.3 渤海、黄海、东海K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图6.4 渤海、黄海、东海O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图6.5 南海M2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


图6.6 南海K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

A.黄海、渤海地区。在江苏沿海,主要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导致的风暴潮,其中以前者为主。此类风暴潮每年一次多。在8114号台风期间,吕泗(四)、射阳河口及小洋口最大增水分别达到2.38m、2.95m及3.81m。
在渤海寒潮大风是产生风暴潮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天气形势为“冷高压配合气旋”和“横向冷高压”这两种类型。前者一般发生在春、秋两季,后者多出现在秋末—冬初。在渤海南岸这类风暴增水不但频率极高,且增水极为显著。在1958~1974年间,增水大于1m的出现61次,平均每年3.4次,超过2m的有23次,3m以上的2次。
B.东海地区。本区的风暴潮基本以热带风暴潮为主。其中每年袭击、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为6.8次,袭击、影响浙江沿海的3.7次,长江口一带平均每年约1次以上。
浙江自1949年以来,台风增水超过1m者已有20余次,其中1956年8月1日特大台风袭击时,镇海最大增水2.33m,澉浦达4m以上。
C.南海地区。影响南海海域及其沿岸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多达13次,约占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总数的五分之三。其中在广东沿海登陆的平均每年5次,在广西沿岸登陆的平均每年2.5次。每年影响时间达6个月之久(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以汕头为代表的粤东岸段,在1955~1977年的23年间,台风增水超过0.5m者多达63次,超过1m的11次,最大增水3.02m;在粤中珠江口黄埔一带,1950~1974年的25年间,台风增水超过0.5m者多达90次,超过lm的有18次,超过1.5m的有11次,最大2.45m;在湛江出现5.94m的特大增水峰值(至今为世界纪录的第3位)。
以上叙述了中国近海海域波浪、潮汐、风暴潮的分布情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北射阳—吕四以东海域存在两个潮流系统,一个是太平洋的前进波,通过中国近海大陆架到达黄海地区;另一是太平洋的前进波通过中国近海大陆架碰到山东半岛后形成反射波。前进波和反射波汇集形成辐射状潮流场。据王颖(2002)资料,这个地区的平均潮差达4.5m,最大达6.5m,但已测到9.28m,表明该区的潮流作用很强。另一方面,苏北射阳—吕四沿海岸滩以淤泥(沙)质为主,在波浪、涌浪、潮汐、风暴潮、涌潮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容易被掀起成为悬移质。同时,在苏北射阳—吕四滨海分布众多的沙洲(见6.4.3节),在这些凸出的沙洲处波浪往往出现辐聚,能量集中;尤其是在冬季偏北浪向和大浪盛行,风场稳定,强劲的波浪使先前堆积的泥沙被重新掀动悬移。在后文(见6.4.2节)有关中国近海浑浊流的论述中将指出,遥感影像显示中国近海浑浊流的最大宽度和含泥沙量最高处出现在苏北射阳—吕四以东海域,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6.4.1.3 中国近海的海流
从图6.7可知,对中国近海影响较大的海流有:黑潮、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季风飘流,现分别简述如下。
(1)黑潮。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北赤道流西进至菲律宾东岸受阻后分成两支:一支南下;另一支(主体)北流(称黑潮),从台湾东北部进入东海,然后折向NE,经吐噶喇海峡出东海重入太平洋。
黑潮的流幅较窄,约150km,大于0.8节流速的黑潮主流宽度变化于70~110km之间,在东海的厚度为800~1000m。如以700m深度作为起算面,黑潮在东海的平均流量约为21×106m3/s(相当长江径流量的676倍)。
(2)黄海暖流。在北纬30°以南,东经125°以东地区,由黑潮主干分出一支流向日本海方向的对马暖流,对马暖流又在济州岛南分出一支从东海流向黄海的支流——黄海暖流。该暖流从南到北纵贯整个黄海,最后进入渤海。黄海暖流从黑潮分离出来后能长驱直入渤海湾,这与潮波的全程相随、助推有密切关系。
该暖流在进入黄海南部时的流速约为0.2节,在北上途中受海底地形影响不断有分支分向沿岸,其中在北纬34°左右有一条向西的分支分出,致使苏北如东以东的沿海浑浊流在形态上产生明显异常(见后面的图6.9);约在北纬37°附近向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较大分支分出,分别与南下的朝鲜西海岸沿岸流和苏北滨海的黄海沿岸流汇合;黄海暖流的主要部分经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在抵达渤海西北部时又分成两支,北支沿辽东湾西北岸北上,汇入辽东湾,南支南下与黄河等入海的径流汇合形成沿山东半岛北部流动的渤海沿岸流。
(3)台湾暖流。这是黑潮主干在台湾东北海域向北分出的一个终年具有高温、高盐特征的支流。它自黑潮主干分出后,沿东海大陆架底坡北上,沿途受海底地形影响,流速逐渐减弱。该海流除表面易受季风影响外,中、下层的流向比较稳定,终年向北。其前锋在长江口外与南下的沿岸流混合,然后折向东北,其中一部分海水汇入对马暖流,另一部分汇入黄海暖流。冬季东北风盛行时,迫使海水向岸输送,暖流方向与沿岸流方向相反,此时台湾暖流势力减弱,流幅变窄。在浙江近海的暖流和沿岸流之间形成向西倾斜的锋面,锋面以西为沿岸流南下,以东为暖流北上。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迫使海水离岸输送。这时台湾暖流与沿岸流同向,两者汇成一片,流幅宽而势力强,几乎遍及东海西部的浅水区。

图6.7 中国近海海流分布示意图[根据王建(2001)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图6.18和引自http://www.ngdc.noaa.gov的地形等资料编制]。

(a)近海冬半年海流分布;(b)夏半年海流分布
(4)南海季风飘流。据孙相平(1996),南海的表层流流向随其季风的更迭而改变,故称南海季风飘流(见图6.8)。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为东北季风飘流,主要靠近我国华南和越南、马来半岛近岸,经卡里马塔、卡斯帕海峡流入爪哇海。部分黑潮水也经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并折向西南。表层流流速一般(南海)北部为1~1.5节,南部为1节,主流流速一般为2节,最大3节。6~8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时期海流转为向东北流,流速除越南近海及海峡内较大外,南部大部分海区的表层流流速较小,一般为0.5节。强流区出现在马来半岛及越南南部沿海,流速1节,最大2节。至南海北部,大部分海水经巴士海峡及巴林塘海峡流出南海汇入黑潮干流,小部分继续北上流入台湾海峡。

图6.8 南海冬、夏季风飘流图(根据王颖等,1996)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1964)资料,在北部湾,冬季由于受东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作逆时针方向运动,流速为0.2~0.4节。在春季湾内仍有一个较大逆时针环流。夏季受偏南风的影响,海水作顺时针方向运动,形成一个与冬季海流方向相反的环流,流速为1节左右。秋季时,湾内西侧海水已改变为逆时针方向运动,仅雷州半岛仍为顺时针运动。
(5)沿岸流。中国大陆沿海的沿岸流因其成因不同可分成南北两部分,即北沿岸流和南沿岸流,两者大致以分布于台湾海峡的驻波地域为界。
A.北沿岸流。流向一年四季均由北向南。对于北沿岸流的成因,我们认为并非是传统观点认为的主要是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所形成(孙大文,1992;孙湘平,1996等)。我们认为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向两侧分出的流向相反的分流和抵达渤海西北部时产生的回流是构成北沿岸流的主体,江河入海的径流主要是对沿岸流的盐度有局部冲淡的影响。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受海底地形影响,不断向两侧分出的流向相反的分流。在抵达渤海西北部时,受陆地阻挡,按质量守恒要求,必然要向其两侧形成回流(参见图6.7(a)):一支向东北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岸—朝鲜半岛南端;另一支向南,并且沿途不断得到由M2、K1和01分潮在渤海、黄海形成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所加强,沿山东半岛南下,经苏、沪、浙沿海直至台湾海峡南端与南沿岸流汇合。沿途相继与海河、黄河、灌河、射阳河、长江等入海河流的冲淡水混合,从而形成中国(中)东部大陆沿海的北沿岸流。北沿岸流的分布和强弱随冬、夏更迭而有所变化:在冬半年时(大致是9月至翌年4月,共8个月),受较强的偏东北风影响,北沿岸流的规模增大,流速加快;在夏半年时(5月~8月,约4个月),北沿岸流规模萎缩,流速减缓,至闽北海域全然消失(参见图6.7(b)。
B.南沿岸流。主要由季风飘流派生而成,故流向随季风飘流的更迭而转换。在冬半年时(10月至翌年4月,共达7个多月),流向由北往南。从台湾海峡南端开始沿两广沿海,进而沿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南下。夏半年时(4月至8月、9月,长达5个多月),流向从南往北。南起越南的金兰湾附近海域,北上至福建厦门附近的海域最终消亡(这与台湾海峡中所存在的驻波地域相吻合)。
南沿岸流与北沿岸流相比,最大的差别有以下三点:①南沿岸流主要由风浪流派生而成,北沿岸流则主要与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向两侧分出的分流和抵达渤海西北部时产生的回流有关,并不断被M2、K1和01分潮在渤海、黄海形成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所加强。②南沿岸流流向随风浪流的更迭而变化,北沿岸流流向始终自北而南不变。③南沿岸流流势较弱,规模较小,而北沿岸流流势较强,规模较大。
综上可知,黄海暖流、季风飘流对中国沿岸流的形成与变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潮波对中国沿岸流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夏半年期间,北沿岸流于闽北海域消亡,与东海潮波垂直这一岸段直冲而来有关。因为此时北沿岸流行进到这一岸段附近海域,本来前进的力量已不是很强,自然这直冲海岸而来的潮波便成了它一道不可逾越的“坎”。②在台湾海峡,南下、北上的潮波于海峡南部相汇,致使在交界地区形成了一条横亘海峡的驻波带,这条驻波带便成了夏半年期间从南海沿岸北上的南沿岸流难以逾越的障碍。③在江苏昌四以东海域是前进潮波与旋转潮波相交汇的地方,致使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潮流系统,自然北沿岸流行进此地亦受到强烈干扰。④在水深小r等于λ/25波长的滨海地区,潮流成了往复流,这时对沿岸流运动影响很大。另外当遇到风暴潮和大规模涌浪时,正常的沿岸流格局亦会被彻底打乱。

我国拥有18000多千米的漫长海岸线和辽阔的领海海域。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除渤海为内海外,其他三个海都是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的边缘海,只有台湾省的东岸可以直接濒临太平洋。

我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性质如图6-4所示。

图6-4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潮汐性质分布图(据宁波海洋学校1986年资料改编)

1.渤海海区

主要表现为规则潮汐和不规则半日潮。受障碍物衍射影响,在烟台威海外海为不规则半日潮;受烟台—旅顺一线波栅影响,在渤海湾的山东、河北、天津与辽宁海域和海岸为不规则半日潮;只有秦皇岛附近的一小块海区表现为全日潮,这显然是障碍物加波栅共同作用的严格条件区。

2.黄海海区

除与日本九州岛为障碍物衍射区及九州岛和大隅海峡、屋久岛等组成的单孔衍射和双孔衍射成像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外,其他海域表现为规则潮汐。只有日照—连云港的外海,有一片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这可能与该海区的小型海礁石和海底地形对潮汐波的影响有关。

3.东海海区

舟山群岛附近海域肯定为不规则半日潮分布区(由于比例尺小,图6-4中不可能将所有小范围的潮汐性质表示出来),东海的邻近琉球群岛的海域,受波栅影响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其他海域均为半日潮。至于沿岸具有单孔和双孔结构的海岸为什么不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完全是因为衍射所造成的位相差太小,以至被忽略。

4.台湾海峡

台湾岛显然应该成为障碍物衍射体,所以,在台湾岛的南端和北端所作用的海峡区域内,是发生障碍物衍射产生不规则半日潮的海域。但是在台湾岛北部的外海,存在先岛诸岛,这些岛屿产生的衍射影响无疑对台湾岛北端的衍射具有干涉作用,所以,在台湾海峡的北部,应该是全日潮或者其他性质的潮汐,事实证明为半日潮。可以肯定此半日潮非彼半日潮,它是经过了多次影响的半日潮。

5.南海海区

菲律宾群岛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影响,加上南海海区众多礁群的衍射和降速作用,使宽广的南海海域的潮汐性质十分复杂。图6-4反映南海大部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这无疑是十分初略的认识。随着考察的逐步深入,相信有关南海海域的潮汐性质图会大变,只有那些具有严格结构的海域才有全日潮,其他应以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在本海区内是否具有不同波长的潮汐波的叠加,从而导致潮汐波的消减和增强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6.世界名潮

发生在我国海域内的世界名潮有钱塘江大潮和北部湾全日潮。尽管在前面的分内容叙述中已经提到过,但此处有必要强调一下。

钱塘江大潮发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它是由于来自东海的潮汐由宽阔的海面逐步到缩小的海湾,形成水体的大量堆积,而地球的自转使这些堆积的海水相对西行,从而造成“天下之伟观”。这种潮汐首先仍然是源自太阳对公转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作用,动力为潮汐力;其次是月球的引潮作用。每年的秋分月(9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轨道处于让倾斜地球的左侧正对太阳,正对处回到了赤道附近,为月球—地球—太阳处于一线提供了空间条件。

这种空间条件在两个方面具备了形成大潮的可能。

第一是人们已经接受的认识。即当月球“飞”过时,就会在一条线上加强和减弱太阳的作用潮汐,这时,并非任意时刻都是最大值,只有当潮汐波的波峰来临时刻,月球也恰巧来到,从而形成大潮。

第二是主要的结果。秋分点是地球公转轨道径向加速度为零的点,这时地球的径向速度和合速度均为最大(参见第三章第五节),因而海水质点具有最大能量,潮汐振幅最大,所以出现了大潮。

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潮汐波的干涉作用。由于潮汐波的波长是地球纬线的半个长度,所以,当地球转到第二天、第三天时,才是干涉的最强点(结合式(6—4)和式(6—5))。

简言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同时具备了四个方面的条件: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具有速度极大值,能量最强;月球在最小角度对潮汐产生影响;潮汐波的干涉加强。

北部湾全日潮实际上是潮汐波衍射和干涉的共同结果。良好的地形组合,使来自太平洋的潮汐波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后发生第一次衍射和衍射波的干涉。这种合成波在经过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衍射后,发生了明显的相位和振幅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比较规律性的全日潮。




太平洋海域面积有多大
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此外,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海底还有丰富的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
近期勘探及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深层(>3800m)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大型煤成气(油)田的资源基础。深层油气资源以苏堤构造带最好;保俶斜坡及龙井-西泠构造带次之;三潭和白堤深凹也具有前景,是未来勘探的潜力区带。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也是中国近海海域前景最...

关于太平洋的地理知识介绍
渔业: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近海大陆...

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区划建议
我国近海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主要考虑以下5种因素:①海砂的主要类型;②海砂的分布与资源量;③海砂开采的经济性需求;④海砂开采的环境限制;⑤矿政管理与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规划的衔接。综合考虑上述5种影响因素,特别是海砂需求的市场驱动,我国建筑砂砾石勘查开发区划可以分为与主要沿海经济区相关的3个区域分别为:①...

舟山环境污染状况
2005年4~11月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排污口水域的氨氮、粪大肠、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化学耗氧量(COD)、油类和悬浮物部分超标;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该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

湿地的种类有哪些?
C - 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 - 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 - 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州、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 - 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 - 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 H - 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I - 潮间带森...

世界第一大洋是哪个洋
海底可以分为中部深水域、边缘浅水区及大陆架三部分。北半部有巨大的盆地,西部孤岛众多,岛弧内有深海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域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间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脉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最强烈...

浒苔的成因及对青岛的影响
近期,青岛近海海域大量漂浮海藻(浒苔)爆发,特别是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已呈大面积分布。从青岛海域水情监测图中可看到,山东省青岛、日照、胶南等市的近海海域水面上茫茫海藻辽阔无际。这些浮游生物都是因为水域被污染以后才会生长繁衍的,其蔓延速度极快,就像蓝色幽灵般地在不断地裂变、扩张,其中...

太平洋到底有多深,多长和多宽面积总的是多少
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

马来西亚指南s岛旅游马来西亚的岛屿旅游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兰卡威岛及其邻近岛屿为世界地质公园。因此,它不仅具有地质勘探价值,还具有考古、生态和文化价值。有着4亿年历史的Machinchang...邓卡兰海洋公园,又称仙本那群岛公园,位于沙巴东侧的近海水域。它是由八个小岛组成的海洋公园,也是沙巴最大的海洋公园。虽然与马来西亚其他海洋公园相比并不...

澄海区17669016339: 中国近海海域的平均潮差是多少 -
濮肤小儿: 中国沿海潮差分布的趋势是东海沿岸最大,渤海、黄海次之,南海最小.平均约2-3米.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又称潮幅.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条件的影响,随时间及地点而不同.

澄海区17669016339: 海边钓鱼涨潮还是退潮好钓 -
濮肤小儿: 我是深圳这边的,个人经验而言,要区分你在什么地方钓,钓的是什么. 感觉岸钓退潮好钓,风浪不要太大,钓的多是些珊瑚礁鱼类,不大. 出海钓的话,太阳下山之前,风浪不大钓钓小泥猛什么的,9月份左右正好,太阳下山之后,抛竿钓钓...

澄海区17669016339: 中国海洋资源情况 -
濮肤小儿: 我国的海洋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大陆入海河流每年将约4.2亿t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入海洋,致使海域营养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20278种.根据长期海洋捕捞生产和海洋生物调...

澄海区17669016339: 中国邻近的海洋是? -
濮肤小儿:[答案] 1.如果你问的是细分海域的话 中国的近海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国的内海.这四大海域都为太平洋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细分的海域,如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中国和越南陆地之间的海域)等. 2.当然,你如果问...

澄海区17669016339: 中国近海的基本特征 -
濮肤小儿: 您好:中国的近海(marginalsea ofChina)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们中国的近海位于北太平洋的西部边缘. 东西横跨约32个经度,南北纵贯44个纬度,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 各海区地理概况 渤、黄两海以老铁山角经庙...

澄海区17669016339: 中国海洋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
濮肤小儿: 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

澄海区17669016339: 海洋中哪里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
濮肤小儿: 海洋矿产资源 又名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按矿床成因和赋存状况分为: ①砂矿,主要来源于陆上的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包括海流与潮汐)、冰川和风的搬运与分选,最后在海滨...

澄海区17669016339: 1·海洋和陆地的性质:近海、沿海、海上( ),离海远的内陆( );原因是( )2·我国的季风主要成因是由于(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 ),陆地气... -
濮肤小儿:[答案] 1海洋和陆地的性质:近海、沿海、海上气温变化缓慢,温差小,降水量大,离海远的内陆气温变化迅速,温差大,降水量小. 原因: 近海、沿海、海上属海洋性气候, 海洋吸收热量速度慢,对热量储存量大,白天吸收储存热量,晚上释放储存的热...

澄海区17669016339: 我们初二要写关于中国海洋的探究报告,600字以上 -
濮肤小儿: 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澄海区17669016339: 我国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和水温年较差最小的分别是 ( ) -
濮肤小儿:[选项]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