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信佛教?

作者&投稿:东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信佛才正确?麻烦告诉我~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大法门,一是弥陀净土,一是药师净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 我们要想求得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就能得到一个平安幸福、光明洒脱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同样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为什么法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终归都要依法而证解脱。佛是亲证法的导师,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说是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所以法是中心。在过去是讲佛法,很少讲佛学,也很少讲佛教,现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其他的宗教并列而称,所以才有佛教这个词汇。 (三)信僧 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稀有难得的无上之宝。得到了这个无上之宝,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量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师父。然而,我们不仅仅只是皈依了一个他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众生的生死,做为生命的一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脱有生必有死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众生的生命形式,却是各不相同,乃至差异悬殊。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就是因果业力的作用。因果业力,这是生命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牵引力量。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我们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业障。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就不能得解脱。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来求得解脱。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相关连接:修身进德嘉言录(忍)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百战百胜,不如一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变大。△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忍百忍者,百福之源。△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作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是不能担当任务和成就什么的。△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走天下。△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说你两句好,你就笑;说你不好,就拉长脸不高兴。这样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这不是被人玩的傀儡是什么?你若真的是强汉,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跑!△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用计较为?故学道之人当达物我两空,安心如地,一任牛马犬羊践踏,不生一念瞋恨之心,是名忍辱。△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想犯下错误,之所以会犯下错误,乃是他的无知。”故而,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怒、生气、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法国有句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怒不变容,喜不失节。△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恰恰是讥讽毁谤,方显出伟大的人格和圣贤的节操。△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脑后,他们吃了亏也不懊丧后悔,因为吃了亏的人能够得到海阔天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其他的大问题。△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地培一点子种孙收。△忍片时,风恬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辱我、骂我、毁我、负我,本来无我。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言:“无他言,汝等只要学吃亏。”△吃亏人,常在世。△周兴安说:“我在数十年的实践体验中,深深感觉到: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少烦恼。 遇到别人无礼相加或言语相侵,不加报复,不与争执。他占了便宜,欣然自得;我吃了亏,不予挂心,心安理得,更免却不少是非。”△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要爱你的仇敌”,所憎恨的只是他恶行,而不是他本身。他的不好行为必然基于身不由己,因为他有一个幕后指挥者——魔鬼(坏心理、坏习惯……),他是无知的,他是善良的,或许,他会因你的宽恕而觉醒过来,从而明白自己的不对。△原谅别人已经认识到的过失,是一种美德。△宽恕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呢?不是的,为什么?因为凡是能够宽恕他人过错的人,都是明理、开朗的人。他们不会与人斤斤计较过去,或争是非斗意气,反会原谅别人。他们说:犯错误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为,他们已经染下了恶习难以自拨,他们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灵是贫穷痛苦的。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非常贫穷痛苦的人,是可怜他还是痛恨他呢?正因为我们看见了他心灵的贫穷,所以我们宽恕他。△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骂人骂不得吗?如果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我执,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习气,骂你说你就是接引你,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何必断呢? 气怎么不能生呢?在关键时刻,往往生一下,对人对己对国家民族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可生一下气?强凌弱,众暴寡,你不生气;民族国家受到侵略,你不生气,你还能叫做人么?反之,如果出发点不干净,出于自私自利,什么善事完全都可以成为坏事。古今圣贤都特别重视忍辱,但,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如文王一怒而天下安,身心挺安然自在,这正是大机大用啊!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好,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来源中华佛教网)

在刚刚入门时
如果感到不能确信
就去从日常的人伦道理入手
讲求十善
在渐渐信心增长之后
开始接触更多的内容
比如放生、诵经等
逐渐的接触佛教中的基本思想
慢慢消化
不要急躁
且行且证
有一天
你会发现
你深信其中的一些道理了
然后
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你可以帮助别人去解决日常的一些困扰
当然
不要去给人灌输
也不要去刻意标榜佛教
你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自己得到的道理
能够得到实际的运用
并且能够帮助别人
这是一种布施
当然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
要量力
自己不清楚的东西
不要随便去说
呵呵
免得说错了
如果你对佛教的兴趣非常浓厚
有一天你也许会开始比较正式的修行
当然
现在的人
多半是去念佛
佛教中真正的修行是禅修
只有少部分人去做
呵呵
但是那是佛教目标的根本体现
呵呵

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大法门,一是弥陀净土,一是药师净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
我们要想求得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就能得到一个平安幸福、光明洒脱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同样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法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三)信僧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稀有难得的无上之宝。得到了这个无上之宝,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量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师父。然而,我们不仅仅只是皈依了一个他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朋友你好,以下是我对佛教的一点认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首先、要认识佛教是教育而非迷信,是师道而非宗教。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世尊四十九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 佛教的目标 佛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解脱轮回之苦!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全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苦恼,是从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环境真相里面产生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天天在打妄想,想法、看法全都错了,於是所作所为也就跟着错。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导,想错了一定就做错了,做错了那当然就带来苦难的结果。佛教指导我们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其次,要清楚学佛的方法,修行的方法
  1:亲近明师 明师,是真正明白修学次第和修学内容,有真正修行悟道的老师。

  2:皈依三宝 皈依不是皈依哪一位老师,而是皈依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 。过去我们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污染。皈依就是我们从迷回头,依靠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依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是学佛的基本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感情用事,这叫真皈依!皈依了,才能突破分别,执著,等开悟了,才有能力辨别真妄,是非,邪正。

  修行的方法,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总之,我们想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必须一门深入。那么先学《了凡四训》,《感应篇》,再学《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念佛法门简单、容易,义理却十分幽深,为一切诸佛所赞叹。专心念佛,终成正果!

很多人学佛的起因,是因为生活中遇到疾病、痛苦、贫穷、失败等人生困境。刚开始学佛时,往往会感觉特别快乐,好似心灵鸡汤,给人精神寄托。但假佛法是个很可怕的怪圈,是包着美丽糖衣的毒药,让人不知不觉中毒。等初期的蜜月期过后,会发觉人生越来越迷茫,修行更会陷入困境。
人道成而后佛道成。学佛最重要孝敬父母,照顾好配偶孩子,尽好为人的本分和责任,学一技之长,千万不要一头热,跳进假佛法的陷阱,寄希望于念佛诵经持咒放生产生功德福报,特别是念诵咒语不仅没有功德,还会伤害到灵性,损及个人福报和运势,身体力行行善积德才是改善命运的良方。
当代修行人最大的问题:不知命不安份不守本。不知命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不能针对性修除自己的偏差错乱;不安份不了解事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天天妄想念佛、持咒、诵经,福报会从天上掉下来;不守本是不知道家中父母是两尊大佛,要把孝道做出来,家庭照顾好,修行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长时期熏习错误的佛法知见,早已有刻板印象,认为学佛就是要念佛、诵经、持咒、吃素、放生、受戒、供养三宝等,其实这些跟真实的佛法修证内容毫无关系,但却被奉为圭臬。
真正的解脱,是身心灵都要解脱自在。灵体若不自在,身体、心体根本不可能自在,很可惜,真修之法几乎已失传,现代学佛人仅停留在吃素、放生、念佛、持咒、抄经等表象佛法上,这样修一辈子也不可能真正解脱。
真正的佛法,朴实自然,传播爱与关怀,解决众生的实际问题,越修越健康快乐。相由心生,学佛得力之人,慈眉善目,面色红润,身体健康。如果越修越烦恼,越修越痛苦,越修越不顺利…就要反思是否修行方法出了问题。
正确的修行是解脱自在,快乐美好,轻松愉快.如果越修越烦恼,越修越痛苦,越修越压抑…就要检讨是否自己修行的方法出了问题.
学佛要正信,不要迷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大家把念佛无限上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冤亲债主真正要的是讨回公道、修复灵体、离苦得乐。就像我们受伤时,念佛并不能止痛、止血,还是需要用药。
我也是无意间看到薇博@灵芝师姐,了解更多真相的

信佛教能得到什么?
佛教不能让你长生不老,不能让你下辈子更好,也不能让你幸运……如果你相信别人说的虚无飘渺的将来,那就与佛教思想相勃。
佛教能让你心情舒畅,能让你更正确处事,能间接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好……这些都不是“只要信”,就毫无理由的得到。
佛教是思想哲学,需要学习、理解,在懂得道理之后应用在各方面,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就如科学家学习“数理化”,再发明创造一样。

建议在你还没任何认识时,可以先看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再看一些出名的现代大师写的有关佛教的书籍,例如南怀谨的《金刚经说什么》。再进一步你可以去看佛经了,有现代文翻译是很好的事,但要注意不要让翻译者的言论误导,经过自己脑袋的理解消化才行。

佛经确实是很好的书籍,多看些无妨,但那不是世界的全部,人生还有很多事要做,也就有很多针对性的书籍要读。我在看过一些经典之后,却有了另一个信仰——唯物主义,此乃别话了。

在刚刚入门时 如果感到不能确信 就去从日常的人伦道理入手 讲求十善
在渐渐信心增长之后 开始接触更多的内容 比如放生、诵经等 逐渐的接触佛教中的基本思想 慢慢消化 不要急躁 且行且证
有一天 你会发现 你深信其中的一些道理了 然后 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你可以帮助别人去解决日常的一些困扰 当然 不要去给人灌输 也不要去刻意标榜佛教 你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自己得到的道理 能够得到实际的运用 并且能够帮助别人 这是一种布施
当然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 要量力 自己不清楚的东西 不要随便去说 呵呵 免得说错了
如果你对佛教的兴趣非常浓厚 有一天你也许会开始比较正式的修行 当然 现在的人 多半是去念佛 佛教中真正的修行是禅修 只有少部分人去做 呵呵 但是那是佛教目标的根本体现 呵呵


如何信佛教
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一)信佛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

我想信佛教都要准备些什么?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

我感觉我对佛教有兴趣了、怎么样信佛教
听闻佛法是学佛的第一步,先从基础知识,可以先从看善知识开示视频,如传喜法师的《佛教的科学性》,还有基础书籍《正信的佛教》、《慧灯之光》系列书籍等

怎么才能做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我要最权威的答案}
【前佛後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明广陵传戒沙门寂光︰《梵网经直解》卷2︰【佛佛祖祖,无不以此心地法门,光明金刚宝戒,以心印心,灯灯相续。】●了菴...

想把佛教当成信仰该如何学起呢?
2、学佛是件愉悦的事情,不是给自己找绳索捆绑的事情;3、至于清规戒律,循序渐进就好--用佛教的话说,随缘、不执著而已;4、有时间或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听一些高僧大德讲经的音频或者视频;5、读经书--深通经典意趣,你会发现:自己沉着淡定了,心情开朗随和了;事情也慢慢顺利了,烦恼的心情也...

对佛法的信心主要有哪几种
皈依,要以虔诚心为基石,要对上师及佛、法、僧三宝产生完全的信任之心。对佛法阐述的真理毫无怀疑,逐渐加深信解,产生真实无伪的信心、虔净的信心。切莫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外表信佛,内心却有各种各样的怀疑。信心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清净信 有些人在见到高僧大德、寺庙、经堂、经书、佛像...

我如何皈信佛教?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

我想做一名佛教的信众,但是不知道一开始要怎么做,如果供奉一座佛像...
三皈五戒

信佛教需要注意什么
2、不以己所学去要求别人。不想怨恨众生。愿与众生喜乐。3、不以自己所解,说成是佛这样说的。与人争论不修。4、愿解如来真实义,愿利益众生。愿修习正法,想做善人,圣人,想成菩萨、佛。发大愿。5、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6、初信安心看经,抄写,...

一般人信仰的佛教是啥
首先,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他们大多是怀着对鬼神的敬畏和一颗祈求的心来信仰,但对佛教教义和一些常识都不懂,所以他们的信是没有根据的信,是迷信。而真正修学佛法的人,是通过了自己的学习后了知道理,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并确认佛经所讲是正确的,这才是真信。 其次,现在一般人大多学的是佛教里的净土宗...

崇州市17595266953: 我想把佛教作为信仰,应该怎样做? -
傅侦生化: 多看看入门初学的佛书,再进一步看看经书原文. 入门初学的佛书著作和经书原文,国内较全的是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建议联系广化寺,请购一些自己喜欢的佛书经书来看. 在了解了皈依的意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去本地寺庙皈依.从此作为一个在家佛弟子. 送你一句话: 善根甚深,诚心恒心,发菩提心,信心为功德之根基; 解脱非难,念佛成佛,修因证果,念佛乃成佛之捷径.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样信佛才正确 -
傅侦生化: 信仰佛教的前提是相信四谛或四圣谛.当年释迦牟尼佛初传法给五位弟子的时候讲的,当五位信后就有了信佛的人,所以信佛先要信四谛. 〖四圣谛的次序〗 ㈠、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

崇州市17595266953: 我怎么才能信仰佛教 -
傅侦生化: 注意:首先你的说法就不对,为什么呢?一,信佛不是你想让自已信就信得了的.二,佛不是我怎么能才信进去的,三,不能要求我如何信佛.综上所述如你有佛缘你自然而然也就来到了这佛国了,就象现在的你一样,你以达到初步的佛缘了.如想在进一步的做到信上,那你首先就得从佛理上下功夫,先弄清佛是什么,佛在讲什么,学佛干什么,弄明白了你就不用去找信了.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样信佛呢 -
傅侦生化: 信有三个层次:1、迷信:不懂道理就信2、正信:了解道理,但没做到.3、真信:既了解道理,又能做到.初入佛门,难免有一个时期是属于迷信的时期,但是渐渐深入经典,了解实质之后就应该要升起正信了,这个也要有善根,有善根才能...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么样才可以信佛教?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佛教徒? -
傅侦生化: 正信佛教,佛教,即非宗教,亦非迷信,而是释迦牟尼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2636436佛49年来的 说法教育,留给世人的教诲.学佛,其实就是在学做人 .佛法:完成生命觉醒的 方法.修行则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么信仰佛教 -
傅侦生化: 信仰佛教贵在一颗恒心一颗决心和一颗信心,要有深入藏海,探求未知,不怕困难,学习精进的恒心,接下来要有坚信正道,发愿向佛的决心,最后,要正信正解正思维,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经文、佛陀的教导,要树立良好的信心.

崇州市17595266953: 如何信佛教 -
傅侦生化: 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一)信佛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样才算信佛啊? -
傅侦生化: 其他看你需要什么无论中国的外国的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他已经变成了一种哲学最简单的是可以让你有一种信仰,有一种依靠.进而是是修心再而是成佛我喜欢楼上说的回归本心其实无他,唯己而已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么才会信佛?
傅侦生化: 觉得生死轮回无有止境,想要了这些苦,所以才要信佛,有学佛的因缘,有善根福德因缘,才会信佛,首先自己是不是想做个觉悟的人,想做一个了生死的,想做一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信因果,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样才会信佛!

崇州市17595266953: 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呢 -
傅侦生化: 要坚定对佛法的信心,一是多看佛教方面的书,了解佛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佛法,怎样亲近佛法,应用佛法等;二是认识佛教的基本精神后,信任佛法,体会佛法的精妙之处,实践佛法的要义;三是有可能的话参阅佛教大师文章论著,佛经,有机会的话与佛教大师们请教指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