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乐苗族乡的民族风俗

作者&投稿:扈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 、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区坐轿或骑马。宣恩一带新娘到夫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从东面进入夫家,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自东方来。黔东南一些地区,夫家要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东、贵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结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区婚后当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节日、农忙季节或夭家婚丧娶嫁之时,才接来住一段时间,这样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抄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的节日主要有吃年、端阳节、踩山节、民族场(苗场节)等。吃年即过春节(过年),苗族称“Ndaoxzhab”。时间为正月初一至十五,分小年和大年。年前4~5天时间,人们忙扫地、洗衣、磕粉面、杀年猪、炕腊肉等一系列准备活动。过小年时间三天。大年三十打糯米粑,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吃团年饭,饭前要先祭祖先即请祖先来过年。初一早上吃汤圆,中午吃新年饭;初三烙米粑送走祖人,初三至十四为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时间;十四偷青,周围熟人相互作恶作剧娱乐,但不偷猪牛牲口和大宗财产;十五过元霄节(即过大年)。
端阳节,苗语称为“NaoxDausYangx”。一年一度涨端阳水,人们借机祭龙神。节日气氛已经不太浓厚,主要是以改善生活为主。
踩花山,苗语称为“NGHOUKDaox”。全县苗族普遍举行,时间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即春节期间)。各地聚会时间不一致,枧槽的沟边、丰岩,是初一到初三;白腊的高漆林是初一至初四;黄坭的柏杨河是初一到初八;合乐的宝佤山是十三到十五;大树的草坝是十五。
踩花山起源很早,带有生殖崇拜之遗风,多为苗族结婚数年后无子嗣人家举办亦可多家合办。传说很早以前天造苗祖公苗祖婆不育后人,遍游天下,天神“OKBuad”给苗祖公看完三把米卦,叫苗祖公去跳花坛(trotnilndrual);给苗祖婆看完三个蛋卦,叫苗祖婆立花杆(zhangtnjexbangx)。由于踩花山,天神“NzuxNyongsLous”方让苗祖公和苗祖婆生儿育女,发旺如街市,因而欲求子就得踩花山。踩山结束时,祭司要做十二个泥蛋连同花杆送往下一举办者家中,这是因为远古时兄妹成婚生十二蛋才繁衍各族祖先。上面的传说或仪式都充分说明踩山的古老性和生殖崇拜之功能。现大,已发展演变成大型群众性文化交流娱乐活动。
踩花山的第一天上午举行立花杆仪式,标志踩山开始。这天,人们穿着最精美的服饰上山唱歌跳舞,热闹非凡。最后一天,举行倒花竿仪式,至此踩山结束。
踩花山是苗族的一次群众性春游踏青活动,人们会亲访友,相互交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男女青年可无拘无束地交谈、对歌,是表年交友、谈情说爱的极好机会。这和封建社会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形成鲜明对比,开了自由恋爱的先河。
赶民族场分春秋两季,仅限于合乐、震东、麻城、摩尼四处,每场只赶一天,各地时间不尽一致,合乐场是农历六月二十三,震东场、麻城场是二月初二和七月初二,摩尼场是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赶场天,人们早早来到场周围,相互打扮,换上最新最美的衣裙,汇集场上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成群结队,吹着芦笙,手牵着手,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地在场上活动。有的拉家常,有的交流生产信息和生活经验,未婚青年则注意特色意中人,或与意中人谈心,表达爱恋之情。 合乐苗族乡苗族服饰以女装样式最多,主要以下四种类型。Ⅰ型服饰:主要分布在分水、黄坭、两河、高峰、白腊、龙凤、叙永镇、落卜、后山、营山、观兴、枫槽、石坝、水潦等14个乡镇。该型服饰的妇女头盘青毛线,包青帕或头戴托圈,外绕青毛包白帕,穿绣花反托肩,花袖,花牌,右衽短衣,蜡染绣花百褶裙,花围腰,花飘带、白裹腿。Ⅱ型服饰:主要分布在摩尼、赤水、麻城三个乡镇。该型服饰蓝布,黄色为基调,男子包挑花白帕,穿翻花领右衽麻布长衫,拴花腰带;女子包挑花白帕,穿大花领牌右衽短衫,腰拴围膘,穿蜡染挑花褶裙。Ⅲ型服饰:主要分布在合东、震东两个乡镇。男子包白帕,右衽花领花牌长、短衫,拴绣花带;女子盘青毛线盘,穿右衽花领花牌短衫,拴小围腰,穿百褶裙,缠绑腿。该型服饰颜色以青布、黄色图案为基调。Ⅳ型服饰:主要分布在兴隆乡。女子头盘白长帕,穿绣花反托肩,花袖,花牌,右祍短衫,拴短围腰,穿长裤。
苗族服饰所用蜡染剌绣工艺独特,苗族姑娘或妇女用蜡刀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的工艺,以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为图案,在棉布或麻布上绘出各种各样形态逼真、线条流畅的优美图案。通过煮洗将蜡质去掉后,再在蜡染图案上点缀彩绣,巧妙地将蜡染艺术和刺绣艺术融为一体,制作出美丽的服饰。 苗族的婚姻,历来自由自主,男女双方自订终身。形式有两种一是节日先唱歌换腰带而后聘娶;二是通媒议聘资。一般来说,苗族青年男女相互接触较随便,但交友、恋爱、结婚则较严肃和慎重。未婚男女在踩山、赶场或其它场所(包括媒人介绍),相互结识了解爱慕。双方有了感情后,经父母允许便可订婚和举行婚礼。婚前,男方须送给女方母亲一定的奶母钱或奶母布,称为“njaot”。苗族办理婚事,有的从简,有的繁杂,一般经过提亲、看人户、吃放口肉、举行婚礼五个过程。吃放口肉、举行婚礼时,男女方的伯爷、叔子必须到场;较丰富。如吃放口肉、举行婚礼时,男女方的伯爷、叔子必须到场;接亲时,迎送双方都要各有一对结发夫妻负责接送;举行婚礼期,新娘都由女家陪伴女眷相陪食宿,新夫妇不得同食宿,须到女家“回门”后方可同宿等。
苗族家庭长期以来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因特殊情况有个别实行一夫多妻,如妻不育,经同意可娶妾,或家庭富裕者娶妾。苗族家庭内部,夫妻地位平等,对重大事件或财产的处理双方都先商量后办理。财产的继承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无子可抱养或招赘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的文学作品灿若星辰。这些作品与苗族的生产、生活密切有关,反映他们的历史、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苗族过去没有文字,这些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天地歌》、《祭祀歌》、《情歌》等等。这些古歌叙述了苗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繁衍人烟、战天斗地及迁徒转移等历史发展场景,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可谓是一部活生生的苗族历史。
近现代,研究和记录叙永苗族的书籍有莴逸夫所写的《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仪》(1962年台湾出版社出版),用国际音标翻译和各种风俗习惯,是一本比较系统研究叙永苗族的不可多得的书籍。另外,川大外籍教授葛维汉用英文所写《川苗习俗》,对叙永苗族也有记载。宜宾、泸州两地市有关县区合编《四川苗族古歌》,用苗文比较全面记载了川南苗族口头歌谣,填补了川南没有苗文编写记载苗族历史的空白。其内容包括了天地日月的形成和变化,人类物种的起源和发展,婚姻、丧葬的形式和过程等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民俗等思想和观点,是一部重要的民族古籍文献。由于川南苗族语言相同,风俗大同小异,该书也编入叙永搜集的部分苗族古歌,如《YangxLousNeNb》(即《杨娄右伦》)等。 合乐苗族乡苗族的丧葬,礼仪较多,大同小异。人逝世后普遍先停巳于堂屋西侧,合乐、麻城、摩尼、赤水等地的则在死者房间停尸,请祭司用未经阉割的雄鸡一只、弓一张和竹卦一对为死者“指路”,指引亡魂回到东方故地黄河去与老祖宗会聚。然后给死者穿寿衣,移尸进堂屋入棺,棺材横置于堂屋上方。在堂屋中间立木(树木要新砍的,上端要留一带叶杈枝),吊上大鼓,笙鼓齐奏,追掉祭奠。子侄媳及弟媳要通夜轮换手执火把为亡人照明,祭司、家属、亲戚要唱丧歌悼念死者。子女、亲朋要杀猪、打牛、杀鸡或宰羊进行祭奠,名为交牲口。最后,按下吉日进行土葬。解放前,多为横葬,即头东脚西葬式。苗族多有坟山,聚集而葬多者上千坟墓,少则几百。采用这种独特葬法是因为苗族祖先是从东方迁徙而来,好让亡魂回到东方故土与祖先亡灵聚会。后来受汉俗影响,逐步改为顺葬,且多信风水,须择地而葬,不再聚集。
数年后,子女亲属要为死者“uatvanhb”(做斋)再次追悼祭奠死者。为死者解去魂魄。“uatvanhb”完备将死者魂魄送家门丧事基本结束。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

苗族有什么风土人情?
苗族历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湖南等等。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等。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当然苗族的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

苗族风俗有哪些?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饮食 1.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2.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呀?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婚丧习俗...

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苗族是一种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区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风,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这几种。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一、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

少数名族中的苗族有什么风俗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

代县13053841507: 泸州有什么民风民俗?我要写作文! -
茆呢胃乐: 泸州民俗节日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 云峰庙会...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的礼仪有那些? -
茆呢胃乐: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的“踩山节”是什么时候举行?
茆呢胃乐: 2月中旬拉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
茆呢胃乐: 苗族风俗习惯 一、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是怎么过春节的? -
茆呢胃乐: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流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节日期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
茆呢胃乐: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

代县13053841507: 泸州各个县区的乡镇 -
茆呢胃乐: 泸州市辖三区四县: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江阳区面积649平方千米,人口62.6万.区人民政府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辖大山坪、南城、北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

代县13053841507: 泸州叙永县有哪些乡镇是少数民族 -
茆呢胃乐: 泸州叙永县有以下乡镇: 叙永镇、江门镇、马岭镇、天池镇、水尾镇、两河镇、落卜镇、后山镇、分水镇、摩尼镇、赤水镇、向林乡、大石乡、兴隆乡、龙凤乡、震东乡、黄坭乡、营山乡、麻城乡、观兴乡、合乐苗族乡、白腊苗族乡、枧槽苗族乡、水潦彝族乡、石坝彝族乡少数民族乡镇有5个民族乡:合乐苗族乡、白腊苗族乡、枧槽苗族乡、水潦彝族乡、石坝彝族乡.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的习俗70字以内 -
茆呢胃乐: 重视礼仪,相见先问姓. 节日:赶秋节,羊马节,赠带节,踩花山,赶苗场.除夕洗脚 苗族的传统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 女喜戴银饰,刺绣精美,男包头.

代县13053841507: 苗族的民居特色 -
茆呢胃乐: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