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作者&投稿:巢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讲的是什么历史故事~

晋文公重耳 退避三舍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得到楚成王的礼遇,一次成王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后重耳返国执政,就是晋文公,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之”。
这个成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19年。期间流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帮助,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曾表示:“要是托您的福,果真我能回国当政的话,晋国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与晋国的军队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故事。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译文: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

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背景:

起初,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成王问他: “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

重耳说: “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真回到了晋国。

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 。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

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

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宋人的损失。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

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

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成王听了不大高兴,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释宋之围。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使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听了非常生气,就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便叫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他们是臣子作帅,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

而狐偃说: “出兵要理直,气才会杜盛的。理亏气就会衰。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

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没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于是,战争开始了。

两军交战: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

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

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

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1] ,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菏泽市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成语“退避三舍”说的是哪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A.秦、晋 B.秦、楚C.晋、楚 D.吴、越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涉及那哪些人物,主要内容\/含义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 晋文公 就是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在他落魄时候的款待,在晋楚交兵的时候主动把部队后退三舍(也有人说是故意避其锋芒,总之就是战略性的撤退90里)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让步.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朝秦暮楚三令五申...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 百发百中:战国时期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 三令五申:春秋时期 一鼓作气:春秋时期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发生在什么时期?
春秋战国

退避三舍是出自于春秋时期??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①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

退避三舍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相遇于中原,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收到消息之后,连忙逃出了晋国,一直在外流浪。

避退三舍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春秋时期,...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后来,公子重耳果然当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后来楚国跟晋国开战,晋文公记得自己跟楚王的承诺,所以让大军往后退避了九十里地,楚军看到晋军一直在后退,以为晋军是胆怯了,所以便追了上去,晋文公知道楚军轻敌了,所以便命令战士们一鼓作气,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

退避三舍主要讲的什么故事?
退避三舍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是哪个时期、涉及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含义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 晋文公 就是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在他落魄时候的款待在晋楚交兵的时候主动把部队后退三舍(也有人说是故意避其锋芒)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让步。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 勾践为了报亡国之仇睡在柴草上,天天尝苦胆,不忘耻辱,终于灭了吴国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围...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重耳是晋国时期的第二十二任君主。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由于他文治武功卓越,因此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在什么历史故事里 -
道哀益心:[答案]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道哀益心:[选项] A. 原始社会时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发生在什么时期? -
道哀益心:[答案] 春秋时候此典故出自左传,讲的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吴下阿蒙约法三章卧薪尝胆纸上谈兵项庄舞剑一时瑜亮四面楚歌巧借东风.是哪个时期的事情 -
道哀益心: 春秋时期: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晋楚争霸)卧薪尝胆--勾践灭吴(吴越争霸)战国时期: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秦赵争霸)秦末时期: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楚汉争霸)约法三章--刘邦入城(楚汉争霸)项庄舞剑--鸿门宴 (楚汉争霸)四面楚歌--垓下之战(楚汉争霸)三国时期: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和成语“刮目相看”的故事同出一处)一时瑜亮--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凌霄之羽,一时瑜亮)巧借东风--赤壁之战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
道哀益心:[答案]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事 -
道哀益心: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由来源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记载: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的寓意,于故事内容和它的背景 -
道哀益心:[答案] 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城濮之战中,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出现源于西周的? -
道哀益心:[答案]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B.奴隶制C.禅让制D.分封制 选:D.分封制

睢宁县13460469837: 成语“退避三舍”属于哪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
道哀益心: 春秋时期

睢宁县13460469837: 退避三舍什么年代 -
道哀益心: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