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冤臣于谦被斩,他怎么得罪了明英宗朱祁镇

作者&投稿:超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揭秘朱祁镇为什么被~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杀于谦,具体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后人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判断,个人认为,杀于谦当然是为了巩固朱祁镇自己的地位,以此震慑那些支持景泰帝朱祁玉的人。
忠臣于谦死的的确是太过冤枉了,明明一生不贪不窃,为人正直廉洁,为国家为百姓都做了太多的事情,忠心耿耿,却到了最后还是成为了利益的牺牲品,不过他的伟大功绩永远流传于历史中,他的名字早已经刻在了忠君之臣的名列中。

明英宗是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话才率兵攻打瓦刺国,最后用兵不当,在土木堡的时候大败,不仅如此,就连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本人还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瓦刺国的首领并没有杀死明英宗而是拿着他去当向明朝索要物质人力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派兵前去攻打明朝,幸亏有于谦的带领下才抵挡住了瓦刺国的攻击。
打退了瓦刺国,于谦为首的众将士们就拥护着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以于谦的话来说就是“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成功当上了皇帝后,却不想再将明英宗接回来,他已经尝到了当君王的滋味,但是最后明英宗还是被接回来了,可是朱祁钰却将明英宗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就是长达七年的时光。
再一次事变中,明英宗成功的夺回了自己的皇位,他的弟弟也在不久后死去。
明英宗自然也清楚于谦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杀掉于谦,可以让他从新树立威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英宗反反复复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至少还是成熟了许多,杀掉于谦也是对当初拥护朱祁钰为皇帝的人一个告诫,不然不足以证明复辟之君王的威名与政治之权威,明英宗赐死于谦其实也是属于无奈之举。

少年天子
明英宗坐像轴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3]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4]

土木之变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5]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土木之变形势(点击看大图)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7]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8]

南宫上皇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9]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官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官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4]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10]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简单说,明英宗远征蒙古出了意外,被蒙古人给活捉了。
蒙古人想用皇帝作为筹码,要挟明朝一大堆好处,还想要让明朝投鼠忌器,不能正常地防御蒙古的入侵,事实上当时明军确实混乱了,很多城池将军不敢抵抗,怕蒙古以抵抗过于激烈为由杀了皇帝,锅却要扣在将军们身上,所以明军的军事指挥混乱了,基本崩溃,蒙古人打到北京城下了。
于谦说咱不能这样被动挨打,咱立刻立新皇帝,以绝了蒙古人拿朱祁镇要挟明朝的心思。于是新皇帝上位,明军重新有了主心骨,蒙古铩羽而归。
后来蒙古人想啊,我没打赢你,但是可以恶心你啊~于是就把已经不是皇帝的朱祁镇给放回去了。朱祁镇回到明朝当然不是皇帝,而且还被幽禁,防止夺权,可这货真有本事,居然真的夺权成功又当了皇帝,这下当年主张立新皇帝的主谋于谦就被清算了。
平心而论,于谦如果不主张立新皇帝,估计大明朝那一阵子就有可能玩完。有外敌入侵,没有继承人,所有皇室成员都有资格继位,那肯定会互相夺权分崩离析,所以于谦是有功的。但是对于朱祁镇个人来说,对于谦的憎恨也可以理解,所以朱祁镇就很不大气地杀了于谦。

于谦“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之议,既符合国难立长君的现实需求,又最大限度保证了宣宗一系的权益,使帝位不致落入旁支,对得起宣宗当年的君臣之遇。岂料这亦令此时沦为瓦剌俘虏的朱祁镇怀恨在心,认定是于谦勾结朱祁钰谋夺了他的皇位,并最终导致了于谦的遇害。其后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屡屡要挟明廷,于谦坚决主张社稷为重,严词拒绝一切寇虏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质失去利用价值。

一,因为英宗被俘期间他扶持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二,英宗被瓦刺军胁迫着去叫城门、索要财物都遭到于谦严令拒绝。


历史上于谦被处死的那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讽刺的是,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甚至行刑的刽子手都因为亲手杀了于谦而甘愿自杀谢罪。史籍记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要灭族,并且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被处死。最后刑部坚持原判这才消停...

于谦为什么被杀?
天顺元年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

忠臣于谦被杀,后人如何看待朱祁镇这一决定?
当然,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来说,他为了复位必须拿下于谦,但在更多人眼里于谦死的太冤,甚至是有刽子手自杀陪死。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对于朱祁镇的评价有了非议,但悲剧已无法挽回。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崇文门外,人山人海。是日,景泰朝的兵部尚书、北京保卫战的主持者、大明王朝的第一忠臣、挽...

一代名臣于谦最后为何会惨死?真相是什么
于谦是大明朝的一代名臣,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鞠躬尽瘁,可能大明朝早早就在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了。但就是这样一位忠臣贤臣,最后是被冤死,而且斩首示众,这何其辛酸!为什么于谦能成力挽狂澜之人,又为什么会被冤杀呢?于谦,字廷益,号节庵,诗人,文学家,明朝名臣,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时的浙江...

于谦被处死后监斩和审叛官突然死亡,是真的还是后人杜撰?
于谦,大名鼎鼎,明代的第一忠臣,如果没有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说不定蒙古人又一次建立统一的王朝了。于谦居功甚伟,但是为人谦逊节俭,锦衣卫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锁着的柜子,除此之外别无它物,心里想里面肯定是金银珠宝,但是打开一看却是景泰帝赐予于谦的蟒袍和剑器。据说连铁石心肠的锦衣卫...

于谦明朝的资料家人结局 于谦明朝的结局是怎样的
1、明朝于谦最后被朝廷所斩决。2、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3、于谦主要作品:《除夜太原寒甚》、《荒村》、《平阳道中》、《观书》、《暮春遇雨》、《入京》、...

于谦被杀,为何锦衣卫抄家时潸然泪下,刽子手自尽陪葬呢?
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其实于谦是明朝年间的一个清官,但是最终却遭奸人所害,死于非命,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就连当时的刽子手也都在杀完他后选择自杀。据当时民间传说记载,在于谦被问斩的那天,天空整个都是灰色的,老百姓看到这一幕都落泪了,但是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我们都知道,明朝...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当于谦被押送刑场的时候,京城百姓都闻讯赶来,跪地痛哭,为于谦鸣冤。在刑场,更是万人下跪求行刑官刀下留人,就连负责斩首的刽子手也不忍下手,几个先后自杀,都不忍杀掉于青天。而且当时一向冷酷无情的锦衣卫,奉命到于谦家抄家,但是看到这位柱国重臣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唯一抄出来的只有书籍和衣物...

于谦为什么被腰斩
于谦被诬陷谋立襄王之子被腰斩。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

明朝于谦满门抄斩原因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绥宁县17756591739: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明英宗杀死了
昌友阿奇: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

绥宁县17756591739: 大明风华于谦是好是坏
昌友阿奇: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忠臣,他忧国忧民,为官清廉,是受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只不过这样的他,最后却含冤而死.历史上于谦是因为个性刚直,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人害死的.

绥宁县17756591739: 古代诗人于谦简介 -
昌友阿奇: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

绥宁县17756591739: 孙承宗VS于谦 一个引恨自杀,一个百世流芳,不应该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吧,问题出在哪,内乱?
昌友阿奇: 没有于谦,明朝早在正统年间就灭亡了.于谦为人公正,推荐的石亨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清廉更不用说.但是孙承宗虽然也是少有的好官,个人认为和于谦差不多,有远见的军事才能.但是于谦的出名可能和他文学方面的造诣有关吧

绥宁县17756591739: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的?
昌友阿奇: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

绥宁县17756591739: 说出我国古代冤案? -
昌友阿奇: 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比较有代表性和比较有根据的,综合算起来有十一大知名冤案:第零一案是白起案,乃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被范雎谗杀之事 第零二案是浮尸案,乃战国时吴国名臣伍子奚被吴王阖闾冤杀之事 第零三案是韩信案,乃西汉...

绥宁县17756591739: 关于于谦的事情在明朝的正史中的记载(文言文) -
昌友阿奇: 于谦传--《明史》卷一七○[原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

绥宁县17756591739: 明朝于谦到底是怎样的人 -
昌友阿奇: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

绥宁县17756591739: 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
昌友阿奇: 政治: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军事: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文学: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