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鲁迅的故乡

作者&投稿:爱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故乡》如何续写?~

乌篷船缓缓地在湖面上行进,随着涟漪轻轻晃动着,透过篷隙向外看,我不觉一惊:岸边一片蒙蒙胧胧的绿,随着微风一波又一波地荡漾开来。一片柳树林也显得婀娜多姿,错落有致的村庄上冒起袅袅炊烟,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才是我的故乡啊!
我赶忙拍了拍坐在身边的侄儿宏儿,宏儿出神地望了半天,高兴地问我:“大伯,这次回去能看见水生吗?”
我一怔:“能,当然能!”解放了,水生和宏儿不会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了吧!我不禁有一丝欣慰。那么,现在的闰土呢?
这次回来,是来整理买回的老院——这是母亲临终前交待的。
终于到了家门口,远远的便闻到了煮饭的香味儿,进门便是一条藤萝花,大概是几个已搬回来的本家种的,浅绿中间几个淡紫色的花苞探头探脑的。
宏儿的眼中充满了惊喜,问:“大伯,这是我们家吗?我,怎么有些不记得了!”
我微微点了点头,是啊,这对宏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乡,而对我来说,这才是我记忆最深处的儿时的故乡啊!
正想着,一位本家出门倒水,见到我们,急忙撂下水桶,呀然一惊:“呀!这不是迅哥吗!这个是宏儿吗?都这么大了!”
喊声惊动了全院人,大家都急急忙忙赶出来,帮我搬了行李进屋,嘘寒问暖的。
他们还说,自他们搬回来,闰土时常来问起我,希望可以见见我。
我的心忽地快活起来——闰土一定不像二十年前了!
此后的三四天,我便在整理整理屋子,井井有条地摆上了几件家具。
一天,正在歇息的当儿,一个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声音传来:“迅哥儿!”
我高兴地迎了上去,回了一句:“闰土哥,你来啦!”
而身旁,宏儿与水生已兴奋地抱在了一起。
闰土又变了,脸色虽黄却有了光泽,头戴一顶干净立整的毡帽,身穿深蓝色大褂,一身精气神。
他让水生递给我几个袋儿,说:“这些都是自家种的菜蔬,你尝尝,还有个西瓜,就是小时候和你提起的海边西瓜地里的西瓜,可甜了!”
我们进屋坐下,不由自主地谈起了我们小时候:什么角鸡、跳鱼儿、贝壳儿、猹……
他说:“现在解放了,老百姓也能当家作主了,生活条件也好了,真是党的政策好呀……”
“说得真好呀!”一个老太太的声音响起,我抬起头——原来是杨二嫂!
他拄着拐杖,身体已微微发胖,再也看不出她曾是细脚伶仃的圆规。他大约已经七十岁了,面色也和善得多。手上提着几个包,说是家里面的一些好东西,让我尝尝。
看出我的惊讶,她赶忙说:“这不解放了吗,我也跟着大伙儿去种菜,这是去年过冬的,不太新鲜了。”
家乡的人又变了,变得让我感到亲切、熟悉,相隔四十余年,我终于回了这个原汁原味的故乡

这是我找的看看合适不
鲁迅专题研究
2002年08月22日 张丽芬



今天是我们这门课是“鲁迅研究四题”的辅导课。我们这门课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个内容我们将用四节课的时间来进行。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我们知道,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学习鲁迅也一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可能的基础上再去读有关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

一、学习常识提示

这些常识都应该是“大专阶段”(或者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能“知新”。对于其他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对此,任何同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1.关于鲁迅生平

“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个主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传统的态度”。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对传统的态度,则必须首先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最简单、最快速同时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主要就包括“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

(1)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2)青年时代。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日本留学。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6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4)回国“幻灭”。1909年(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

(5)排遣寂寞。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6)彷徨之路。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再到上海(同年9月),直至病逝。

(7)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2.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

F.“看 / 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

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 《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

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

如果说我们这门课涉及的以作家为主的“研究专题”,在作家的常识部分不仅仅限于主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还包含有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文学史内容,那么,在学习重点所涉及的问题上,则大致局限于主教材之内。而把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学会学透,我想也是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

要解答的问题局限于教材之中,但我们的眼光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除了阅读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外,阅读这些总是所涉及的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自己去阅读了原著,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什么叫“有感而发”,那就是“有感”才有可能“阐发”。


我们将“重点”分为大与小,仅仅是我们从主观上认为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小重点”,就是我们认为难度不大的重点,并非它就没有“大重点”重要。也许,可以这样说,所谓“小重点”只是重点,而可能不是难点;“大重点”则既是重点,可能又是难点。
在这里,我特别要说明的是,考试的试题肯定不会是思考题或练习题的简单照搬,在试卷上,大小重点是没有区别的,也无法区分的。
第一、 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

(1)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小重点)

这是一个带有比较性的题目,但仅止于说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简单地说,第一,鲁迅:主要是批判,甚至表现为一种“决绝”,一种“偏激”。要再进一步说,则是由关心引起的思考,由思考引起的焦虑,由焦虑引起的否定。第二,胡适:主要也是批判,但态度比较温和,富有建设性。第三,周作人:也是带批判性的,但很快就有所改变。鲁迅的态度是必须要了解的,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深化: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态度。

(2)举例: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历史地位看,二是从“语境”看(两道题一如何看待鲁迅在批判中的偏激?二是进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为什么?)

A、如:《狂人日记》是怎样表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历史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传统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这时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小说,一方面含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因此,直接地表达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
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谈〈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说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时期,鲁迅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的狠“绝”。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返顾的语言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宗千元,天球河图,今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B、如:鲁迅不主张读中国书,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语境)

光就言论来看,鲁迅的言论太绝对了,但我们要结合“语境”来分析,鲁迅在1925年,〈青年必读书〉中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的要“少看中国书”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正寿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正面临王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所处立场以及发言论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

(3)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大重点)

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


(4)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大重点)

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7-8页中所介绍的内容,如果同学们自己还有新的补充当然更好。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要大家重视并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传统确实是“全盘否定”的,但又不应当简单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


第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1)理解鲁迅的用心---------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 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如:《示众》里的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夹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是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2)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大重点)

我们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3)举例:《阿Q正传》要理解《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知道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还应能够说明鲁迅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品,则当推他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Q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而且充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出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

第三、 鲁迅对文化传型的思考有那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注?
(1) 吸收外来文化 如《拿来主义》
(2) 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3) 科学的态度
具体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 (大重点)

第四、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鲁迅《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小重点)

在教材第18页上,这样说道:《呐喊》、《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风波》、《阿Q正传》和《示众》。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要求大家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大重点)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忧愤深广”,这不是难点,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又说鲁迅的小说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从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鲁迅已进入中年,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都是其他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气氛”。而最能代表鲁迅气氛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
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

  我应该不能为你写吧!作文自己写才可以啊!不过我会帮助你

  鲁迅的家乡:绍兴都昌坊口的资料
  浙江省绍兴市内都昌坊口新台门。鲁迅 (1881 ~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此,至1898年 去南京读书止,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 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时居于此,此后至1919年间几次回 乡也在此居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台门原是周氏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约建于1810 ~1813年,为典型的绍兴台门式民居。鲁迅家居在新台 门西首,为纵长式院落建筑,南北长90米,东西宽 5~ 22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皆为砖木结构,青 瓦粉墙,石板地面。1919年鲁迅举家迁往北京,部分建 筑被改建。故居前后 6进,中间隔天井,正面为两扇黑 油石库门,原系新台门的边门。进石库门,前二进为门 厅、过道及厅堂的平房建筑。厅堂原为 3间坐西朝东的 平房,被改建为坐北朝南的厅堂。厅堂前的一株四季桂 还是周家故物。后四进为鲁迅家的居室和生活用房。第 三进是5间楼房,后经改建,原为鲁迅家早年的住处。第 四进为2间南北向的楼房,是鲁迅家的原屋。楼下中间用 板壁隔断,各分成二小间,有门相通,是鲁迅祖母、母 亲住处和吃饭会客的地方。1910~1912年间鲁迅在绍兴 工作时,经常在此接待亲友来访,并在此写作了《古小 说钩沉》和第一篇小说《怀旧》等作品。楼房的北面二 进是灶间和堆放粮食、杂物的平房,中间有门通向后院。 故居的北部是百草园,原为周家与别家共有的菜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鲁迅故居多次进行修缮, 并建立了鲁迅纪念馆。

  鲁迅的名言

  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象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倘若看书,便成了书橱。
  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不耻最后"。即使慢,驶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目标。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
  感情正烈的时候,容易封杀美。
  月缺花残,潸然泪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揆(kui)〕准则,道理。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散胙(zuo)〕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所供的肉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小见大》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坟.娜拉走后怎样》

  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

  《两地书.八》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还不很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三闲集.铲共大观》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关于奴隶与奴才

  ……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虽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个个以为这正是他自己。这样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俭,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从地上站起来,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声:撞罢。一个个发麻腿还在抖着,就撞过去。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来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

  ……

  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的。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准风月谈.爬和撞》

  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由此看来,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无论什么,都会惯起来的。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鲁迅全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〇年九月
  简介
  总 目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
  第十二卷 书信
  第十三卷 书信
  第十四卷 日记
  第十五卷 日记
  第十六卷(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朝花夕拾
  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卷目如下:
  1973年12月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
  《第一卷 坟 呐喊 野草》
  《第二卷 热风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故事新编 华盖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 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稽郡故书杂集 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 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月界旅行现代小说译丛 地底旅行现代日本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 小彼得 表 俄罗斯的童话 附: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 艺术论(卢氏)》
  《第十六卷 壁下译丛 译丛补》
  《第十七卷 艺术论(蒲氏) 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 文艺与批评 文艺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 毁灭 山民牧唱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九卷 竖琴 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灵》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2005年,《鲁迅全集》以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继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约10万字,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 新在何处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数字解读 :新版《鲁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改动达1000处,新增注释900余条,新增佚文23篇。 专家点评 :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割裂了翻译和创作的联系,不能更好的体现鲁迅的精神。
  [编辑本段]2005年版《鲁迅全集》总目
  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 一 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 二 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 三 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 四 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 五 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 六 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 七 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 八 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 九 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 十 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希望帮得到你

声明:此教案来自网上!

《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生字词(略)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构
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
2、在故乡(6--77) 杨二嫂
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
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
二.变化
(一)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
“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
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 “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
(二)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
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
聪明勇敢:捕鸟、刺猹
和我的关系:好朋友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
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
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
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
(三) 杨二嫂
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
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
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
语言:尖酸刻薄、虚伪
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四)小结
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
景: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与闰土 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释原文。
“无所谓”——“说不上”。
2. 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
3.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
4. 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三.扩展阅读
这样类似的句子,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如: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关于“走”——《过客》
建议同学们在课后,或放假时把这些文章读一读,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也长大成人了.回想起当年养育我的母校,便情不自禁的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真想回去看一看。

说干就干,这天下午,我没有什么事做,便来到了我的母校.来到门口一看,咦,怎么没有机器人看守呢?说罢,门自动打开了,奇怪,它怎么回自动开呢,难道认识我?这是,陆老师走了过来,我便问她,她告诉我说:“这是因为在门的上方有一个隐型的监视器,可以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就算没有机器人看守,也不会有坏人进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也会有安全感。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心里也不住的赞叹:母校的变化真大啊。

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教室,我向里面一望,咦,怎么没有学生在呢?原来,学生们全都在上课时隐身了,因为这样,上课才能像在看电影一样,既好玩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电影似的学习,学生们很喜欢,所以个个学生都很爱学习,学习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之后,我来到了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像一片海洋,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我都陶醉在其中,过了一会儿,我回过神儿来,问陆老师: “现在的草操场都变成了花园,那学生们上课怎么办?”陆老师没有回答,带着我来到乘飞毯的地方,乘飞毯来到了学校的楼顶,我好奇的问:“您带我来这儿干什么?”陆老师还是没有回答,她把我推向前,我走进去,顿时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看见了绿草茵茵的操场,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只见陆老师按了“操场”的按钮,操场就出来了,而且还有很多在开心活动的同学,我问老师:“为什么刚才我没有看见一个学生呢”“因为你刚才看到的是一个虚幻的操场,真正的操场要按钮才会浮现。这里还有许多按钮,操场只是学生做早操和上课的地方,如果要踢足球,就按“足球场”,打篮球就按“篮球场”。”陆老师自豪地对我说。我听了之后,也点点头,心里不住的赞叹:“母校真是太妙了,发展的太快了,中国的经济真是太了不起了!”

是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今后一定会制造出更多更妙的社会


鲁迅的《故乡》摘要
鲁迅的故乡,写了鲁迅冒了严寒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去,他这次回去是搬家,和故乡告别,回到老家见到了母亲,谈起了润土,鲁迅便又回忆起了与润地一起玩耍的时光。过了几天,润土真的来了,两人见了面,已很陌生,鲁迅很想象童年一样跟润土平等相待,但润土叫鲁迅少爷,两人这间好象隔了...

鲁迅的《故乡》选自哪儿?
《故乡》选自《呐喊》。《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

鲁迅的《故乡》简介60字左右?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

鲁迅所回忆的家乡300字作文
鲁迅所回忆的家乡 以及快乐的世界,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鲁迅在这篇小说描写了两个故乡、守规矩”的人。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角鸡,“红的绿的”都有,而且变成“讲道德,而以前充满活力的闰土也变得麻木,那里有迅哥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精神变得麻木了,...

鲁迅故乡的写作背景
,写于1921年1月,在这一年多以前,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鲁迅故乡之行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回乡的行程,个中的繁杂与艰辛尽在其中。但令鲁迅震惊的是,他亲眼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一篇小说,把眼中的故乡描绘得淋漓尽致。

鲁迅故乡写作背景
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创造背景如下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

用1—2句话概括出鲁迅的《故乡》的内容.
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及回故乡的目的,写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最后写作者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并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鲁迅对他的故乡的描写
1、“苍黄的田地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写在船上远望之景物,只寥寥几笔就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的气氛,几衬托了我悲凉的心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

鲁迅《故乡》缩写 500字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已经是深冬,天气又阴沉沉的,眼中的故乡没有一丝的活气。这也许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因我这次回乡,是专为了告别他而来的,所以本就没有什么好心情。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母亲出来迎接我,还有八岁的侄儿宏儿。母亲很高兴,和我...

描述鲁迅的《故乡》300字 ,谢谢!
小说中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故乡续写,鲁迅再回故乡故乡续写,鲁迅回到现在的故乡的情形会是怎样 结合如今的社会状况,400字左右 -
之征依托:[答案] 这个你要把故乡熟读,理解好意思,明白鲁迅对故乡的期盼,最后在整理好思维.我写作文时从来不需要写提纲,因为它固定了我的思维.努力抓好中心,你就会信手拈来!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鲁迅《故乡》续写,《水生,宏儿二十年后再相会》 -
之征依托:[答案] 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可这夜幕下的小镇却还似当年一般,静谧中透着几分萧索,时而吹过一阵冷风.站在摇曳的船上我如是想到.爹,夜凉了,回船舱吧,再过几个时辰就到鲁镇了.宏儿低着头说道.哦,也是,回了吧.第二日清晨在漫天的迷雾中,我们...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续写鲁迅故乡六百字 -
之征依托: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在文章中描写了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邻居们的多事,圆滑以及爱占小便宜(如杨二嫂),和原本被自己视为小英雄的闰土到了中年后的麻木,低三下四,不再有小时侯的纯真的友谊.这些使作者十...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续写鲁迅故乡《宏儿二十年后回归故乡》600字左右按宏儿回故乡与水生之间发生什么事… -
之征依托:[答案] 到家了,正值冬日,水流泛着细碎的金辉,载着宏儿,远方黛色的群山起起伏伏,仿佛儿时一样的场景.对了,那个瘦瘦小小的水生呢?他在哪儿,我们大约三十多年没见了吧.正想着,船已驶到家门,宏儿望见了母亲,母亲向...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鲁迅<故乡》续写 -
之征依托: 狗尾续貂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续写鲁迅的《故乡》主要写宏儿中年时再回故乡的事 -
之征依托: 可以写与鲁迅同样经历,也可以写不同经历的. 同样:到家了,正值冬日,水流泛着细碎的金辉,载着宏儿,远方黛色的群山起起伏伏,仿佛儿时一样的场景.对了,那个瘦瘦小小的水生呢?他在哪儿,我们大约三十多年没见了吧.正想着,...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续写鲁迅的那篇《故乡》,他侄儿和闰土儿子长大以后 -
之征依托: “宏爷”,水生高抄兴地叫了起来,“您现在怎么样啦?”周宏很是不好意思.“是不是他们也已经知道了我的事情?真可谓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呀!但是,他们怎么会知道呢?我已经做得那么严密.”周宏还是很快地反映过来了,...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鲁迅故乡续写20年后水生于宏儿再相遇急.COPY的不给分.200字左右 -
之征依托:[答案] “宏爷”,水生高兴地叫了起来,“您现在怎么样啦?” 周宏很是不好意思.“是不是他们也已经知道了我的事情?真可谓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呀!但是,他们怎么会知道呢?我已经做得那么严密.”周宏还是很快地反映过来了,到底是见过...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续写《故乡》鲁迅 -
之征依托: 宏儿和水生啊…… 应该是和闰土一样的命运,但是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目睹了世界的变革…… 另外嘛……写几个人饿死了,然后大家被战争拆散了等等等等…… 根据年份,中国抗日战争时闰土那几孩子都应该还活着 话说你让我写我都不写……

张家界市13430583855: 鲁迅故乡续写20年后水生于宏儿再相遇,怎么写? -
之征依托: 宏儿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你就是闰土伯伯的孩子,我叫宏儿···水生眼里充斥着激动和茫然,他不知道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少年是谁?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忘记了好多甚至是自己的父亲.“厄...”彷徨和无助中他选择了这个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