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出现后,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者&投稿:童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阳明心学的影响有多大呢?~


阳明心学一直被国内视为唯心主义哲学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哎悲剧这看似是个大而虚的问题,其实很实际,因为命中注定阳明心学不可能改变当时的中国。
1王阳明从1508年创建心学到1529年去世,二十年中,他提出了各种心学概念和理论,比如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静坐、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最后提出四句教心法,他认为这是百川入海,终定于一。
实际上在他还活着时,门下弟子就已对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产生分歧。
你可以说,四句教心法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但这体系如梦如幻,想象空间太大,所以最终才导致了心学分裂为左派和右派。左派认为,既然心是无善无恶的,由心发出的意也是无善无恶的,那我何必去为善去恶,只按现成良知做就是了,凡是念头就是正确的。右派认为,心无善无恶,意却有善恶,所以我们必须累吐血似的为善去恶,忽略了良知的力量,由此转入理学。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告诉你,王阳明直到去世也没有为自己的学说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体系。
2王阳明说,我的学说是简易明快的,类似于禅宗的刹那顿悟,但又不是。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经过诸多磨难和生死考验后才悟的道,创建心学。他门下弟子几乎没有他这种事上磨练的机会。同时,王阳明本人的智商是出类拔萃的,这帮助了他创建了看似简易明快的心学。但真若想把他的心学搞明白,必须要经历王国维所说的为学三境界。这期间,是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尤其是考验一个人的悟性。
遗憾的是,王阳明门下所有弟子,有毅力的多,但有悟性的太少,几乎没有。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遗憾:后继无人。
3心即理的提出,让王阳明心学不可能在帝制时代生存。所谓心即理就是,一切天理、真理、道理都在我心中,不在外部,不在孔子石像那里,不在《四书》那里,更不在皇帝那里。如果孔子说的话,和我的心不契合,他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如果皇帝说的话和我的心不契合,那他的狗屁圣旨就不是圣的,是错的,就不是真理。
既然不是真理,我为什么要听?
反过来,如果一个屠夫说的话和我的心很契合,那他的话就是真理,等同于孔子说的话,等同于狗皇帝说的话。
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肯发自良知说出的话,就是真理;每个人只要不肯发自良知说出的话,就是邪说。皇帝、公知、屠夫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你可以说,这是王阳明心学在那个时代的照人光彩,但就那个时代而言,这也是遗憾。
太遗憾了!你王阳明居然在“圣君贤相”的时代说这种大逆不道之言,简直该凌迟!
4 第四个遗憾,满人的入关。1644年,李自成农民造反兵团攻陷明帝国首府北京,山海光军区司令吴三桂本来是听从李自成的召唤去北京投降的,但半路上,他听说小老婆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凌辱了,于是他冲冠一怒回到山海关,向大清(当时明朝人称大清为北朝)借兵。
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吴三桂是向大清借兵,收复北京,同时许诺丰厚的报酬。想不到,满人进入北京城后,不走了。
这是千万古的奇闻,后来的历史就是,满人建立大清帝国。它以蚂蚁的身躯吞了一头大象,消化起来加了千万分的小心。深怕汉人有一点点健康的心理。而阳明心学恰好是让人有健康的心理,于是,意料之中的,在满人的压制下,阳明学销声匿迹。
能量是守恒的,阳明学在中国的莫大缺憾,东方的日本填补了。这就是明治维新,其思想基调就是王阳明心学。
为什么阳明学改变了日本,这就是另外的,让中国人扼腕长叹的问题了。

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遍及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特别是泰州王门将阳明心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引领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动。

第二阶段,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在近代民族危亡的背景之下,阳明心学在清末重新复兴起来,从曾国藩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再到孙中山、蒋介石,都很重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精神。孙中山在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演讲,就特别讲到王阳明对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的影响。

后来很多中国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就非常关注阳明学。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提出“力行哲学”。蒋介石曾经三次来到贵阳修文,还有留影和题字。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把他的行宫改成“阳明山”,把书房取名为“阳明书屋”,后来又专门建了“阳明大学”。

1949年之后,在港台地区的现代新儒家也“接着王阳明讲”,提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心性之学,认为包括阳明心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对未来的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潮,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封建统治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

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例如1905年时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刻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扩展资料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形成过程

程朱理学与佛老思想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中指出:“先生(指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王阳明自己也曾自述过:“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迩,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溺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朱子晚年定论序》)作为明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曾“泛滥于词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封建知识分子猎取功名的必由之路。

明朝建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把尊经崇儒、遵奉程朱理学作为基本政策。早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中明确指出:“申明我中国先王之旧章,务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今后若有犯先王之教,罪不容诛”。这就把纲常道德和儒家经典确定为统一思想的武器和进行教育的“圣经宝典”。

陈鼎在《东林列传》中曾记述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后,“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文皇帝,益光而大之,令儒臣辑《性理全书》,颁天下。”

在这种独尊儒术、推崇程朱的政治、学术气氛下,一般知识分子都是墨守朱子旧说,无所发明,“此亦述朱,彼亦述朱”,“格物穷理”、“修心养性”的思想学说盛行于当时。青年时代的王阳明曾“遍求考亭(朱熹)遗书读之”就毫无奇怪了。

他曾依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坐官署竹园中“取竹格之”,后由于格竹失败而致劳成疾。从此,王阳明由信奉朱熹之学,走向怀疑朱熹之学,成为后来他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契机。

当然,王阳明对佛教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他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攻击其学说为“禅学”而深感不满。

“心学”的基本形成

由于明王朝面临深重的社会危机,王阳明深感统治思想界达二三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和佛老思想于世无补,因此,他开始对理学和理学教育进行检讨、反省、批判。他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

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化的批评、否定,目的在于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实践的实处。所以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王阳明主张从“格心”入手,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从而达到消除明王朝的政治危机和思想危机。

他曾写了题为《睡起偶成》的诗,曰:“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王阳明对他的“致良知”的“格心”之术颇为自信。他认为自己那一套唯心主义的“心学”是能够把昏睡中的人们唤醒的。《明史·儒林列传序》曾记载说:“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

这说明王阳明适应了当时明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抛弃“即物穷理”的理学模式,创立了一种进行内心主观的直接反省的“心学”思潮。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力图把儒学加以刷新和改造。

阳明学的确立和传播

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去世,从事教育、学术活动凡二十多年。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思想、学说逐步左右了思想界。王阳明将封建的伦理道德说教,改造得更为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传播和推行。这无疑为行将衰败、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新的兴奋剂和麻醉剂。

阳明学派的形成自然与阳明学有密切联系。所谓阳明学派,实际是以王阳明为宗师和以阳明学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它是一个弟子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体系庞杂,势力浩大,影响久远的思想、教育流派。

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王阳明在政治、军事、学术、教育上的成功,为社会普遍承认,因此他成为明中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企望而实际又满足了这个愿望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典型代表人物。

其弟子对宗师崇拜和爱戴,四处讲学,倾动朝野,风行天下,亦为明代空前未见,有力地促进了阳明学派的形成和确立,使阳明学成为一代之学,王阳明成为一代名师,并奠定了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阳明学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飙,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封建统治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起于宋,是儒学的发展)在思想界占据主流。它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到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显现出阻碍作用。到明代中期,一个新的学派开始兴盛并开始占据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学。 心学发端于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则是明代中期的阳明先生——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
(1) 王守仁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状元,读的是朱熹之学。但王守仁小时候便展现了他不拘泥于程朱理学的一面,经常提出一些让教书先生觉得有悖传统的想法,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还立志做圣贤。十八岁后开始读朱熹之书,并将朱熹之理付诸于实践,亲自格物致知——格竹子,他一直在竹子前按前人之学“格”了几天几夜。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对“道”的大彻大悟,反而让他得了风寒。十年后,王守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这是阳明沿朱学路径对圣贤之学的再次求索,结果却依然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所以“益委圣贤有分”了。自此王守仁对朱熹产生了怀疑,开始了自己对“道”的追寻。
(2) 中年时王守仁谪居于当时极其荒凉的贵州,就在这一阶段他提出了“‘理’在心中”的思想,完善了自己的致良知说,并发展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摆脱了朱子“去人欲”的束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之后他一边亲身实践,一边讲学传道。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就这样,阳明心学传播开来。 王守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习过武,平定过宁王叛乱和福建叛乱,这里暂且不表。史料上如此评价王守仁: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3) 论及阳明心学产生的原因,与之前的心学人物有很大不同(王守仁之前的白沙,因为科举不顺,未曾做过官,在几志难伸的情况下,想独创一门学问,以扬名流芳)。它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当时“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教条学风,亦即朱学教条化所形成的理论压力。由此看来,王守仁的突破性和自觉性更大,而阳明心学产生的影响也是前人心学所不能比拟的。
王守仁死后,心学迅速传播,他的弟子无数,各色人物皆有,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比比皆是。在朝廷上,他的传人形成一股势力,他们拥有良知,敢于直谏;在思想界,他的传人更是将心学发扬广大,独领风骚。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予归娶。丁父忧,服除,补故官。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4)徐阶(1503~1583年),汉族。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放被冤之人,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所以能久安于官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得知皇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在任期中,徐阶一眼相中张居正,并提拔,而正是因为这次提拔,让张居正得以施展抱负,成为一代名臣,力挽狂澜。
王艮,原名王银,字汝止,号心斋,被后世评价为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三十八岁时,远赴江西师从时任江西巡抚的王守仁。王阳明一开始认为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他自幼向往圣贤之道,拜师后常与师争论“道”。王阳明死后,他在泰州创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学派——泰州学派(王艮是泰州人)。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此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最著名的思想家当属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的李贽。
李贽,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王阳明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其著名的哲学理论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阳明心学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的学说贯穿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引领了那个 时代的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开启了近代思想的开端。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请问:不是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为何六祖还怕神秀追杀呢?当年佛祖被...
若遇探求此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唯有于佛法中可证,届时欢迎楼主加入菩萨道的行列,若能开悟明心证本心,那后学亦当随喜赞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熊猫油油 推荐于2016-03-05 · TA获得超过718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2万 ...

佛家、道家、儒家都研究心性学,那这三家的理念有何异同?
儒家的知心悟性,是指内明本心,悟入本性。这个心也跟佛家和道家类似,都是生命先天带来的那个灵性生命本体。通过知心,能够见到本体,在通过对宇宙自然,生命规律乃至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明悟,达到本心与万事万物的本真合一的境界。就是悟性。儒家跟佛道不同的地方是,儒家以入世见功立德为修行的方式。而...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此性为何意,是广义的性,还是狭义的有特定意义的性...
楼主 您好 后学简单举例,即可明白佛法所说的性,为何义。心是体,性是用,譬如大海水为体,而波浪、浪花、漩涡、乃至海啸,都是其展现的体性之一(功能性),以大海水为体,风力、暗流为缘,则有波浪的功能展现出来。若遇地震为缘,则有海啸的功能显现。然而不管任何功能性,都是以某个实体为根本因...

开悟前兆是什么样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二:开悟的境界是什么? “开悟”也被称为为“生命动力开发”,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的受力反应和突破现象。生命动力开发是以心理学巅峰体验制造技术和中国古代禅宗开悟技术为基本手段,以禅师方式激发个人源动力,使当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作用,让人的力量与智慧发生根本...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格物致知与明心见性
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格致方法上“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差异正反映了儒学对佛学从不同角度的吸收。从总体上看,理学的修学方法受佛教中渐修顿悟法的影响较大,而心学的修学方法则基本上是不假渐修的顿悟法的翻版。正是吸收了佛学的明心见性的顿悟法,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比《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内涵丰富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
没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是一具身体,有善意有恶意是心灵有了动摇,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有良知,为了善念除去恶念就是格物致知。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

大慧宗杲的焚书
从禅宗本身的宗教立场来看,《碧岩录》在禅门的流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与它原来的目的相背的,尤其是新进后学,往往熟记其中的语句以当“悟”,而忽略了本分的实修,明心见性成了某种停留于口头的言词黠辩。希陵在《碧岩录后序》中曾提到宗杲毁板的直接原因:“后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

赏析《论语·学而》之十四
这一段文,夫子似以“安贫乐道”为好学家风,以“就道而正焉”强调求贤师、择益友对敏事慎言的无比...近代天台后裔观宗谛闲法师尝撰《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序》云:“古之大德高人,痛念身世靡常,未明己躬...佛门以戒律之轨为明师,以正释子之言行;禅门以善知识为良导,以启悟学人而印证悟后知见。据《摩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是谁说的
明代学者陈献章。出处:明·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白话释义: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有小的的疑问和困惑(并去...

宋代怀疑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如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本文的怀疑与考辨。宋儒认为孔子死后道术分裂,门人弟子各得孔学之一偏,而罕窥圣道之全体大用。历经战国、秦、汉,“经伪史驳”,学者不见“全经”,儒家典籍遭遇焚毁以及后儒的窜乱,一方面出现了残缺,另一方面被增益、附会,因而失真,造成经典内部的矛盾。

衡阳市17066989419: 请教儒家思想发展到明朝的状况已经对明朝的影响 -
资柱解郁: 儒学到明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官学,也就是宋儒的程朱理学.第二种是王阳明的心学.这两种都是当时的大儒派,不过官学有皇家支撑,比较流行于上层,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多的是走近百姓和社会阶层.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王阳明心学对中国的儒家和哲学的影响十分的大,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哲学和事物认知上的演变.不再像程朱理学一样的死板.

衡阳市17066989419: 王阳明 心学的基本特征 及其 对明清之际思想变革的影响 -
资柱解郁: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正如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不过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心学显然面对的问题要更多.若以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体系看,其形而上的理论架构的...

衡阳市17066989419: 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是理学还是心学? -
资柱解郁: 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明朝的中晚期才开始出现并传播开来的,虽说明末清初传播极广,弟子众多,但官方科举考试还是采用的朱陆的理学.其实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加入了佛教禅宗的一些教义.

衡阳市17066989419: 理学和心学是明清的官方哲学吗 -
资柱解郁: 明清两代官方哲学是以理学为主,心学一直不能成为主流.阳明心学知道明中晚期才在社会上流行,但一直不能进入庙堂.心学不是理学的简单改变,更不是加入佛教禅宗的一些教义.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在于是心即理还是性即理,知行关系等,其实是对宇宙、人生考虑的不同道路.心学在阳明先生处得以完整、发扬,成为能够和理学分庭抗礼的思想流派,阳明先生的学生王龙溪由于自身认识的问题,只取心学一端,思想更近老释.由于代表大汉民族的明朝被清朝取代,明末清初诸多思想家开始批判理学、心学、老释,从而发展出汉学、宋学,从训诂入手,试图还原经典本意.

衡阳市17066989419: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尽量详细一些,每一步100字以上 -
资柱解郁:[答案]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

衡阳市17066989419: 为什么明清时期会以理学为官方思想 -
资柱解郁: “明代前期,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着士入的知识范围和思想源泉.科举制度的实施,更是强化这种控制.这种冷酷的思想控制,对维持一定时期的社会秩序或许有用,但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或者培育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未必有...

衡阳市17066989419: 王明阳明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
资柱解郁: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 “ 立功 ” 、 “ 立言 ” 、 “ 立德 ” ,史 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 平定闽南古藤的暴...

衡阳市17066989419: 请讲解一下王阳明的心学 -
资柱解郁: 我眼中的王阳明心学 读《杨国荣讲王阳明》 王阳明是心学之宗师,儒家学说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叛经离道,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回归.发正,儒家学说在明朝的王阳明那里已经不在关注天理,而更加重视个体,是对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