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字最早里面有点吗

作者&投稿:卓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文字最早源自哪里?~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中国文字的演变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三次改革
  历史上,汉字的结构经历过三次改革:从古字改革为小篆、从小篆改革为隶楷,从繁体字改革为简化字。
  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三次改革过程:
  (1)从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2) 从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3)从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 “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 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 ① 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 ② 消除了一批异体字; ③ 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 ④ 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 有些字简化不合理; ② 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扩展资料
中国汉字的起源:
贾湖刻符——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
双墩刻符——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
半坡陶符——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
青墩刻符——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
庄桥坟刻符——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
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
陶寺朱文——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夏代水书——发现于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中国汉字的发展:
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字史

  ”国“字最早的写法应是”口“中从”或“,即现在的繁体字”国“,在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也就是在后汉时”国“字里是没有点的;但是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另外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国”简化为“国”,既避开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我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国的甲骨文写作“或”:

 

后来的国字框里面都是或:

——篆书

 

——隶书

 

——唐楷

 

此时,出现了一些“俗写”,已经和后来的简化字有类似了,国也能写成里面是“玉”的:

 

——唐代颜真卿的俗写楷书

 

当然,也有里面是“王”的,出现稍晚:

——明代唐寅的行书

 

——著名的太平天国,里面的国也是写作“王”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周代晚期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戈”作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武周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浓。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
"国"的诞生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繁体字“国”所不及。
简化字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国”简化为“国”,既避开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我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有点长,能看到这也谢谢你

国是简体字,繁体的国从囗从或。

国的异体字里面是个王字。



你好,最早的古文字国,里面也有点,也是这样写的:国。


国字有些什么意义
国字,即汉字,为中国官方语言汉语的文字。最早是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简体中文,台湾使用的是繁体中文。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

“国”字的由来
“中国”二字的由来:据于省吾教授考订:"商代甲骨文没有或,国二字".至周初,金文才出现"或"字,与国字相通,是指城邑.中国的名称出现于西周初期.商代虽然没有出现"中国"的名称,却已形成了以"中商","大邑商"居于中,称"土中"或"中土",四方诸候称东南西北土的制度与地理划分,对周围各族称之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一件叫做“何尊”的文物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专家们在这件青铜酒器内胆的底部发现乐一段铭文,这段字总共122个字,其中有两个字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中或”,而中国的国字用甲骨文来书写正是“或”,因此...

“国”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有几画
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又囯,《正字通》俗国字。囻,同国,民国期间俗字。组词:1、列国 造句: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我必揭起你的衣襟,蒙在你脸上,使列国看见你的赤体,使列邦观看你的丑陋。解释:某一时期内并存的各国:~相争|《东周~志》。2、国风 造句:未来的中国动漫...

明清时期就有简化的国字,国字间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准确的说那时候的不是简化的国字,而是叫俗字,不是在明清,而是在两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出现了,但官方一直不予以正式地位,直到清末,一个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开始正式推动俗字,比如我们现在简化字的国(里面是玉字的),在太平天国的各类政府文档中就已经正式使用了,后来民国时期也有...

国字有几种写法
最后郭沫若说:不如加一点,变成“玉”,国中有玉,吉祥。3,关于“囯”字(“囗”里面一个“王”)的写法,日文这样写应是有所本的,其根源还是在 中国。中国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就把太平天国的国号写成“太平天囯”。现在太平天国遗留的许多文物上都是写“囯”字的,如钱币。“囯”字在...

中国玉文化既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和田玉资讯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玉的精神,中华民族图腾是和田玉。 中国玉文化既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建国后,汉字简化,国家的国字中的或变成了玉,这说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无玉不成国,玉有文化、精神和思想,没有文化、精神和思想的社会不能称为国,玉是物质的,更是非物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

繁体国字的意义? 为什么繁体国会变成简体国? (有趣的发展历程)
古“国”中或字表示买卖,古代国家是以民间买办为主的商业经济,而玉字也存在与或字同样的含义,圈地经商交换货物为国!

国字是什么结构?
国字的结构是全包围结构,读音为guó,共有8划,部首是囗。国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国的部首是囗,拼音为guó,有以下释义:1. 有土地、人民、政体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

如何造中国字
(汉字书法):“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 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

德昌县13567196142: 国字最早出现在古代什么书 -
全飞尼扎: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说文解字》载:“国,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关于国有两种解释:1.邦也.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2.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德昌县13567196142: 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
全飞尼扎: 汉字字体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德昌县13567196142: “国”字的由来 -
全飞尼扎: “中国”二字的由来: 据于省吾教授考订:"商代甲骨文没有或,国二字".至周初,金文才出现"或"字,与国字相通,是指城邑.中国的名称出现于西周初期. 商代虽然没有出现"中国"的名称,却已形成了以"中商","大邑商"居于中,称...

德昌县13567196142: 国字的含义
全飞尼扎: 国这个字的含义是:本义是疆域,现在的含义泛指国家.国(拼音:guó)是汉语一... 国字的含义 国字,即汉字,为中国官方语言汉语的文字.最早是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

德昌县13567196142: 汉字的来历50字 -
全飞尼扎: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 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创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书 说, 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还 有 一 种 ...

德昌县13567196142: 汉字的历史 -
全飞尼扎: 商代之前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

德昌县13567196142: 中国最早的汉字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
全飞尼扎: 在公元1300年的丧.三国时期.

德昌县13567196142: 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 -
全飞尼扎: 一、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二、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

德昌县13567196142: 汉字的起源(简单回答) -
全飞尼扎: 楼上的写的有点乱,我修正一下,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