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千字

作者&投稿:主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00字左右~

读三国演义笔记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2、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汉巴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合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合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合,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合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4.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5.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6.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合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马谡大败,不敢见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狱中。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合所钳制,无法突破张合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合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殿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败便告终。

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一样,玄之又玄。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然而他所到之处,总能受到尊重和款待,曹操甚至认为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

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笔记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
2、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汉巴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合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合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合,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合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4.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5.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6.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合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马谡大败,不敢见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狱中。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合所钳制,无法突破张合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合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殿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败便告终。

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一样,玄之又玄。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然而他所到之处,总能受到尊重和款待,曹操甚至认为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回复
23楼
2010-02-11 13:33
举报 |

吧友116.30.160.*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回复
24楼
2010-02-11 13:33
举报 |

吧友116.30.160.*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回复
25楼
2010-02-11 13:33
举报 |

吧友116.30.160.*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自己读 自己写


从社会学的角度写关于三国演义的的读书笔记5000字
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书中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魏,蜀,吴,魏国代表曹操,蜀国代表刘备,吴国代表孙权。读了《三国演义》之后,那是感叹万千啊!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孔明智退司马懿》是我最喜欢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孔明在西载县带着五千兵马搬运粮草,但是遭到了司马懿和他们...

谁能给我5篇《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2.“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是《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战斗场面。这次战斗因何而起?结果如何?请简述之。孙策为了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把传国玉玺交给袁术为质,换来了精兵前去征讨刘繇,刘繇手下大将太史慈自告奋勇前去与孙策交战。此时孙策带领部将来到神亭岭上,与太史慈相遇,两人展开一场大战,连战马...

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读书笔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天下高见,不一而足。 临敌千万,不如老将经验。 为将者,能通天文、晓地理、识阴阳、知奇门,方可为真将。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有功推己成人之美,有过引咎自责替人受过。 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

写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三顾茅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

三国演义每一回的读书笔记,一共120回,一共要写2万子以上,2万5千字以 ...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操欲废帝,程昱谏止.操将董承等 七百余人及董贵妃皆处死. 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备使孙乾往河北见袁绍,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 张飞献计刘备劫操寨,中计,张飞败走至芒砀山上去了.刘备往青州投袁绍. 操爱云长武艺,欲计取之于下邳. ●第...

紧急啊!求3篇三国的读书笔记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

写《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写五章字数600字以上,多了不要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不如此。汉桓帝、灵帝不崇信宦官,汉朝不为三国。大将军窦武拥兵自主,反而被曹节所害,以机事不密、谋略不足。无独有偶,何进也被常侍所害。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一在于皇帝亲信宦官,宦官在朝夺权,...

《三国演义》、《红楼梦》读书笔记500字
我是五年级的,开学上六年级,老师让看《三国演义》、《红楼梦》,还要写读书笔记,请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我不是懒的写,是从来都没写过,请大家帮帮忙(要写一个五年级孩子的水平)... 我是五年级的,开学上六年级,老师让看《三国演义》、《红楼梦》,还要写读书笔记,请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我不是懒的写,是从来都...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5000字 -
通残法益: 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0字 -
通残法益: 1、三国演义每回读书笔记——“三顾茅庐”在暑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刚放暑假时,因老师布置了作业,要写《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我便买了一套《三国演义》.一开始我以为是古文,不好懂.但没想到它...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2022
通残法益: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的内容主要是说了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2022,...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
通残法益: 《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篇1在劳动节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公园一八四年黄巾军棋艺至二三零年西晋建立统一了中原.这本书...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怎么写? -
通残法益:[答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2000字 -
通残法益:[答案]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 读后感1000字千万要注意:要1000字哦!答出就加多20分. -
通残法益:[答案] 暑假中,我读完《三国演义》,从中受益非浅――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

东丰县15712506687: 202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
通残法益: 《三国演义》是记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战的故事,那么《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欢迎阅读...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0字(赏析式)差不多就行了,但字数要高于1500字 -
通残法益:[答案]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历史故事.罗贯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国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负...

东丰县15712506687: 三国演义初一读书心得
通残法益: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期间发生的事情.书中刻画了将近200个人物.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三国演义初一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