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之间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发生?

作者&投稿:倪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与战国之间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发生?~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中国春秋之后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但前人也把春秋、战国合称东周,还有称战国为列国和六国者。战国和春秋一样,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初年,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至秦统一,已多与汉民族融合。 1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与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规定同盟之国要言归于好,还不要乱筑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说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肴(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肴之战”。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弭兵”运动的背景。弭兵之会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2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 3 春秋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5 “合纵”与“连横”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盟;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6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7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8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9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后,幽禁太后,罢免吕不韦,以尉缭、李斯为辅,秦国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次年赵王被俘,赵公子嘉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与代王嘉同时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军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嫪毐、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周王册封为诸侯。 春秋战国只是后来的史家对东周这段时期的细分。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司马迁的分期方法,即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界,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三家分晋时并被册封为诸侯是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按中国的传统纪年为周威烈王21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年开始记的。在司马光看来,这一年才是战国的开始。

“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总起来说,“三家分晋”事件被史家看作是我国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如我们熟知的史学大家司马光,便是以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封的“三家分晋”事件作为战国年代的起始年开始编写他的《资治通鉴》的,表明从这年开始,中国历史已经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了,也就是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了。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中国春秋之后秦统一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但前人也把春秋、战国合称东周,还有称战国为列国和六国者。战国和春秋一样,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初年,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战国初也称雄一时。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至秦统一,已多与汉民族融合。 1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与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规定同盟之国要言归于好,还不要乱筑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说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肴(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肴之战”。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弭兵”运动的背景。弭兵之会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2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 3 春秋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5 “合纵”与“连横”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盟;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6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7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8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9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后,幽禁太后,罢免吕不韦,以尉缭、李斯为辅,秦国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次年赵王被俘,赵公子嘉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与代王嘉同时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军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嫪毐、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满意请采纳


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有区别吗?
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3、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而在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呢?
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不明显,那就是因为,两者是逐渐形成差别的,并非一蹴而就,所有的人为划分,都是以某一事件为标志,并不能彻底划分两段历史时期。人们执意要将春秋和战国划分开来,说明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样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来进行区分,实际上都...

春秋和战国具体区别是什么?
不过合纵之策虽败,但由于其实施,直接影响了秦国统一霸业的完成时间,起码为战国时期的延续持久了一百几十年。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即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 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时候
魏、智氏四家瓜分。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指的是什么
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吴王阖闾。而在战国时期,中国则出现了七雄,他们分别是秦、楚、魏、赵、韩、燕和齐。那么,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春秋到战国中间的50年空白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出国内部的矛盾也是不断加剧,尤其是贵族阶级与国君之间的矛盾加深。楚国封君太多,贵族权势太大,反过来对国君形成掣肘。楚声王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想要改变这种局势,反而为“盗”所杀。燕国虽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很重要的诸侯国,但是它地处东北,与中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中原战事参与度很...

春秋与战国时期有什么区别吗?
开始了几个大诸侯之间斗争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春秋与战国,最重要的区别不是赵魏韩瓜分晋国,而是道德与战争的改变。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都有浓厚的血缘连接,周朝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联姻,使周王朝保持相当的凝聚力,巩固其天下共主的权威。战国时代开始,除去燕国早已摒弃姬姓,因为魏国始于姬姓,所以法理...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
在“三家分晋”之后,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黜了晋静公,并将他迁往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随后,这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因此,韩、赵、魏三国也常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更是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这场事件不仅影响了晋国本身...

到底,什么是春秋?什么是战国?
由于顺应了大众心理和实际需求,所以迅速得到响应。齐恒公、晋文公们在不同时期分别担当着天下盟主的角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在相对有序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开展贸易,积累资源,为应对以后的风云变幻打下基础。春秋与战国时期的交界,在学界是有争议的。一般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春秋和战国标志分界事件是什么? -
邬航迪可: “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总起来说,“三家分晋”事件被史家看作是我国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如我们熟知的史学大家司马光,便是以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封的“三家分晋”事件作为战国年代的起始年开始编写他的《资治通鉴》的,表明从这年开始,中国历史已经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了,也就是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了.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以什么事件作为标志?为什么? -
邬航迪可:[答案]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而这是公历哪一年? 郭沫若认为,依据《史记》是公元前475年,大部分教科书也依照...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东周由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邬航迪可: 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周王册封为诸侯. 春秋战国只是后来的史家对东周这段时期的细分.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司马迁的分期方法,即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界,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三家分晋时并被册封为诸侯是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按中国的传统纪年为周威烈王21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年开始记的.在司马光看来,这一年才是战国的开始.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
邬航迪可: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晋分三国春秋五霸落幕战国七雄开启
邬航迪可: 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 晋阳之战是一个具有标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代表了春秋时期最大霸主晋国被赵、韩、...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邬航迪可: 根本原始是由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变成了战国时期以士大夫为主的封建社会.标志性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掌握国家政权.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史称三家分晋.《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求历史上与春秋战国有关的大事件,要课本上没有的 -
邬航迪可: 肴之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春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标志事情是什么.战国又是从什 -
邬航迪可: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为: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按司马迁的划分,春秋为前770年~前476年,即战国从前475年开始,这年是周元王元年,齐国发生剧变,也就是熟知的“田氏代齐”. (按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是为了叙述方便.) 而按司马光的划分,战国从前403年开始,这年是周威烈王23年,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尼勒克县15263517068: 三家分晋的故事 -
邬航迪可: 三家分晋的故事如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