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舜,傅悦,胶鬲,管夷吾等人士,请你再举出一个例子

作者&投稿:浑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谁知道?~

我知道, 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shun the name of aiegendary monarchin ancient china〗。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傅说(音悦,yuè),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
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
  胶鬲,殷商时人,起初隐居在商地。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后来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胶鬲到鲔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实情。周武王军队到了鲔水后,胶鬲便问武王说:「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问:「什么时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于是胶鬲回朝覆命。当时刚好下雨,但武王仍带兵疾行,军师认为不可。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覆命,如果我不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才能救得了胶鬲。」|由此故事,可见武王之守信义,与胶鬲贤能而为文王、纣王、武王所重视。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楚国期思县潘乡人(今河南固始县),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决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县境的史河),而灌云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大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国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蚡冒之后,“世为列姬,国地朝廷”。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楚人把他当作奸细,绑了起来问他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虞国人,亡国出来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养牛,不久他养的牛比别人的都强壮,楚人便称他为“看牛大王”,连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看马。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后来他又推荐了蹇叔,蹇叔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来到了秦国。百里奚的妻子杜氏自从百里奚走后,就独自带着儿子逃荒,辗转来到秦国。听说百里奚做了相国,就想尽办法去相国府洗衣裳,机缘巧合下,与百里奚相认。

姜太公(姜子牙)

比如明孝宗朱佑樘,从小就历经磨难,很不容易才能长大成人并继承皇位。而且因为他父亲平庸无能,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所以他在位的时候很是兢兢业业,从不沉湎享乐,勤政十多年最终留下了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公元前465年),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姒姓越氏,名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放归返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谁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的。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如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的是人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会不断奋发向上,在安逸的环境中就会安于享乐,懈怠停滞不前。在我生边我的一位朋友在困苦的条件与艰难的环境下被不断打磨,他出生贫苦,一直明白努力的重要性,一直坚持不懈,最终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一番成果,实现破茧,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翻译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0d\\x0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x0d\\x0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x0d\\x0a...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在艰苦困苦的环境中成长,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但一旦安逸舒适,就容易失去斗志和进取精神,最终走向衰落。这句话告诫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面对,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成长,而不是沉湎于安逸和舒适,否则很容易失去前进的...

固原市1962720838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播喻风朗:[答案]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固原市19627208387: 古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1.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播喻风朗:[答案]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国家存亡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忧患激励人奋进,因而得以生产发展;安逸享乐使人颓靡不振,因而走向灭亡.

固原市19627208387: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共列举了6位大臣,从他们的成长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一个国家如果“无敌国”“无忧... -
播喻风朗:[答案] 越挫越勇(第一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空) 成为人才(第三空) 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第四空) 好了

固原市19627208387: 一个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播喻风朗:[答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固原市1962720838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现在的话说是什么孟子两章 中的后一章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早就人才,二是_____;得出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播喻风朗:[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一种态度,一种最佳的精神状态,当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请记住以后所吃的苦,或许只有真正体验过苦的人还能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幸福感觉 孟子两章 中的后一章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早就人才,二是{...

固原市1962720838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得出结论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什么 -
播喻风朗: 讲了治理国家和造就人才的两方面,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安乐而衰亡

固原市1962720838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讨论了哪两个问题?要简练 -
播喻风朗: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固原市19627208387: 求助两道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 2.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
播喻风朗: 主要讲的是人与国家吧.论点应该是说:人和国家只有在困境中才能为了谋求生存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

固原市19627208387: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头列举的六个名人,他们按历史时间顺序是?他们的身份分别从什么变成了什么? -
播喻风朗:[答案] 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舜成了帝王,傅说成了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胶鬲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官居上大夫,管仲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孙叔敖为楚国名臣,百里奚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

固原市19627208387: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问题?
播喻风朗: 《鱼我所欲也》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词性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空乏其身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在国内 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则无敌国外患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