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的诗意

作者&投稿:鲁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按照36种动物对照表》请附加解释~

青云--仙鹤 追问: 请附加解释....谢谢

【酬灵彻公相招】

刘长卿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

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



人啊,真能琢磨,人家一首诗,改这儿来猜谜了

诗人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他的五绝,篇篇可诵。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造诣尤高。五古有盛唐馀风,以此高棅奉他为名家。他的五排,才气横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过。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实是有所恃而言。他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甚多。而七律尤为后人所推重,许为中唐之首。七古在诸体中稍弱,然亦有可观者。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其创作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位置。
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

一、含蓄蕴藉 兴在象外

唐诗自陈子昂力倡汉魏古风的传统,力主兴寄之后,诗贵含蓄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接受,许多人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有些人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式》则更明确提出诗应当“旨冥句中”“情在句外”,这样一种思潮也给刘长卿的创作以很深的影响。
“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德体内蕴”“风律外彰” (《诗式》)才是他的最终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刘长卿确实写了不少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使人心旷神怡,能给人带来回味不尽的韵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彻上人》)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2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长卿的诗得风人之旨,做到了含蓄蕴藉,兴在象外。这一特点,前人多有论述。所谓“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 (《吟谱》,见《唐诗癸签》)“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以此求之,则成句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方东树《昭味詹言》),它的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 (宋荦《漫堂说诗》)。
刘长卿是擅长写景的诗人。他写景时,不是胶着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不局限于诗歌形象本身,使得他的诗更深远隽永。所谓说其“专注情景”,是说他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上,得诗的三昧,高人一筹。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如在象外”,在诗的意境中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读之,则得其神理于形象中,正如严羽所说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⑵这种含而不露的诗,特别耐人玩味与咀嚼。比如《送方外上人》诗,就是兴在象外的诗篇。如: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写方外上人孤云野鹤,飘然世外,远离人间,有一股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气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富,含蓄蕴藉。
总而言之,刘长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其诗“兴在象外”,从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外,如“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贾侍郎自会稽使回》),“功名满青史,祠庙惟苍苔” (《归沛道中晚泊留侯城》)等等,感情含蓄,境界深远,实有一唱三叹之妙。

二、“工于铸意 巧不伤雅”

“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也”这是清代沈德潜对刘长卿诗的评价,他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刘长卿在诗歌意境提炼方面的特色与成就。
中国文学历来重“意”。“意”是艺术的中心,而“象”“言”都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如“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周易略例·明象》)。到了唐代,陈子昂力倡“兴寄”之后,“意”成为了诗歌的中心。诚如今人赵昌平所说的“在唐诗的艺术思维中,先于语词的营构,有一个取境立意,—即以意为主,对芜杂的外物取舍组合的过程。它使原始形象形成一定的,有立体性间架的景象。”⑶
刘长卿的诗歌也是沿着这样的一条路走下去的。他注重意境的取舍和提炼,并把它当作诗歌艺术思维的核心。他通过物象的选择,情景的设置,画面的布局,色彩的调和,情感的表达等手段,使诗歌的意境能够巧妙而精致地表现出来。他能够熟练地把握客观事物,用白描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得主观感情的表达更加顺畅。他在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那灵动的生动画面和他的真情实感达到了恰到好处的默契。诗在他手里成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刘长卿的诗之所以被称为“工于铸意,巧不伤雅”,在于他对于感情脉络的了悟,语言的巧妙运用。同时,他的诗能够做到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而且其情景的配合极为工巧,二者浑然一体,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送别诗是刘长卿诗集中出现较多的类型。其送别诗也最能够充分表现他取境立意的工巧。他的送别诗大多写离愁别绪,基调伤感。但由于它情深意切,又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环境气氛及人物动作,能够把惜别时复杂微妙难以捕捉的各种感情细致有序地表达出来,使得他的送别诗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感情真挚,意境谐和,从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被胡应麟称为“ 中唐妙唱”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诗薮》内编卷五):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此诗感慨深沉,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其对友人感情之真挚,恐怕只有经过战乱流离颠沛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青春早逝,白首重逢。今又言别,何时再逢。谁又能知?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3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又如《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此诗起笔就用一个“望”字,将送别时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摄入诗中。江水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洲白苹,这几组景物都烘托出诗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同时诗人又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对此作进一步渲染,下一篇又将眼前景物移开,借助想象,写友人征帆远去后在落日中观赏湖上春色的境界;最后,又折回到送别现场,写自己伫立汀洲,怅望苹花的惆怅孤寂的形象。全篇情景交融,回环跌宕,首尾呼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再如《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这也是其送别诗中铸意工巧的诗篇之一:
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子陵滩。怜君更去三千里,落日秋山江上看。
诗中写诗人使还将归偶遇故友,重逢又将远别的凄离感情。前两句交待了时间地点。这是何等的凄凉。一个是迁客,一个是归人,又是“晚”,又是“寒”,又是“孤舟”,又是“暂泊”,无处不显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氛围。他们只能是借酒浇愁以摆脱惆怅愁苦的心情。后两句是抒情,写友人别后,以后再也不能相聚了,只能在夕阳下江上共看萧瑟的秋山。他们的愁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都一一跃然纸上。诗人的想象在不断跳跃,画面也随之跳跃不已。诗中画面阴郁感伤,但无疑是一幅生动的别开一面的送友图。这首诗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刘长卿的送别诗追求一种意脉完整意蕴深远的境界。他的送别诗情深意切,铸意巧妙精致,但又不流于纤细卑弱,用力精工却又无斧凿之痕。他的送别诗能够摆脱旧套,并时有翻新,少了一般送别诗的应酬客套之言,而多了一份自然亲切之情,感情真挚自然,意境清新阔大,从而达到了以景寓目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刘长卿擅长写怀古咏史诗。而且这些诗是最能充分表现诗人用心铸意,构思巧妙的艺术特点。由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挫折,所以他的一些怀古咏史之作写得诗意盎然,感伤迷离,情韵悠远。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全篇笔意沉着,音节浏亮,用典入妙,属对精工,情景悲凉萧瑟,既写了贾谊的不幸遭遇,也抒发了自己的凄凉悲愤的感情,有力的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时,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孙权故城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篇,都通过缅怀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慨遥远。而《登余干古县城》咏唐初迁移县治后逐渐废弃的旧县城。其中,用“秋草”“夜鸟”“平沙”“落日”等意象,点染出一幅空旷而荒寂的古城日落图,渲染出一种无比孤寂的气氛,以及一切都缺乏生气的氛围。诗人对于沧海桑田,人事变幻的深沉感慨融于景中,引人沉思不已。
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那些直接描写安史之乱及其后景象的诗篇蕴含着诗人感时伤乱的真实感情。这些构思巧妙的诗篇,迅速而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随着时势的不断恶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痛心疾首,他胸中积聚的愤慨只有在诗中才能激荡起来。诗人是善于写时代的离乱和感伤的。他把哀时怨乱的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他的感时伤乱,充满了时代的忧郁,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也是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他写这方面的诗很多,比较著名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写安史乱后情况尤为逼真: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诗人写百战之后社会残破,蓬蒿遍野,满目疮痍,令人感伤凄离。其中“幽州白日寒”一句,用日光的阴冷慑人,形容北方的荒凉破落,用意巧妙,贴切精工,浑成天然,笔力苍劲。全诗渗透着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全诗凝重沉郁,近似杜甫诗风,是其铸意力作。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4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又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新年抒怀,写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吐婉辞委,属对精工。特别是“老至”一联,构思新巧而又不失浑重,有意在言外之妙。所以沈德潜说:“巧句。别在盛唐,正在此种。” (《唐诗别裁》)
另外如《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单父》,《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吴中闻潼关失守奉寄淮南萧判官》等篇,揭露了安史叛军骄横残暴,斥责朝廷腐败无能,军队无所作为,讴歌广大人民奋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三、清冷淡远 细密委婉

刘长卿的诗名得益于他的山水诗。虽然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移使鄂州次见阳馆怀旧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岳阳楼中望洞庭湖》),“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清明后登城远眺》)等阔大境界,也有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等苍凉豪赡风格,但他的这类诗其实并不多,即便是以上的诗句,也由于雄浑不足,而且其中内蕴感情也不深,显得有心无力。意上都只是他想象驰骋的一面,终未能成为他诗歌的主流。
刘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皆自取之”⑷由于性格的原因,他的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阴暗的。在这时,他就往往使用“清”“冷”的色调。如在刘诗中经常出现的“秋水”“寒雁”等物象。同时,他在行走江南中又深交了许多佛道上的朋友,一方面,他并未最终放弃“仕进”,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向往隐逸飘然世外的生活,这样,他在写给一些“出世”的朋友的诗中,“淡”“远”的美学追求就不断出现。自大历开始,诗人的诗歌内容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到内部。这样,他们在诗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描写的“细密”,刘长卿当然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刘长卿是个扛大旗者,引领着时代“潮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的思想表达不可能太过张扬,他们只能委婉曲折地说出来。在这样狭仄的环境下,诗人仍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实属不易。刘长卿善于运用贴切精工、凝练自然,清冷淡远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而且往往是借景抒清或融情入景;感情真挚,哀而不怨;造意清新妙致,思虑幽远细密。所以,卢文弨在指出“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⑸这可谓深中肯綮。因此,刘长卿的诗歌在许多方面表现为清冷淡远细密委婉的艺术特色。
在刘长卿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那些衰飒,萧条的景物。他善于用白描来塑造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他的白描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他善用淡素的笔触,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幅幅清冷淡远,凄凉孤寂的画图。比如“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寒潭映日月,秋雨上青苔”“孤云飞不定,落叶去无踪”“众岭猿啸立,空江人语响”“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等等,诗人让这些寒山落日,秋雨苍苔,孤云落日,空林旧垒,孤雁哀猿,替他倾诉人生的凄楚,前途的黯淡,或者宣扬超生绝俗,忘却世事的禅理。
如以上所举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既是其“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代表作品,也是其表现“清冷淡远”的典范之作。以上两篇更是其白描中的精品,其表现细微,清冷淡远,语言平白如话,情韵悠远,组成了一幅幅色彩谐美,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幅,画中又能见到诗人的行动、个性与心境,这就是其白描技巧的高超了。像这样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其“清冷淡远”美学追求的句子诗篇确实不少。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5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长卿由于仕途不顺,心情难得晴朗,暗淡的心绪使出现在他诗中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凄清阴冷的色调。如以下的句子:“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润上春衣冷,声连暮角愁”“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沉”“多雨茅檐夜,空洲草径春”“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等等,像这样的诗句在刘长卿的诗集中不胜枚举。像以下《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篇最能表现其“清冷”的艺术特色: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通过对“荒村”“返照”“落叶”“古路”“寒山”“野桥”“雨”“涧水”“白云”等物象的描写,写出了他碧涧别墅的清冷,然后又通过“乱纷纷”的落叶,古路的“无行客”,“独见君”的一点安慰,还有雨断野桥的描写,都能从侧面描写其居住地的清冷氛围,写出诗人凄凉暗淡的心境,从而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来访的惊喜之情。
淡远的意境和心情是刘长卿在其创作后期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够从混乱的时代黑暗的官场中彻底解脱出来,所以,在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中,这种“淡远”一直绵绵不断在其诗中涌现出来。他的“淡远”和“清冷”的美学追求,是使他的诗名能在后来传之久远的主要原因。其淡闲悠远的句子很多,如以下:“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棹发空江响,城孤落日晖”“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春风吴草绿,古木剡山深”“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风寒未度水,日暮更看山”“日暮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等等,通过以上这么多句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美学追求他用力甚深。他不是属于那种有“句”没“篇”的诗人,他在整首诗方面所表现的“淡远”同样十分出色,如以下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对“莓苔” “履痕” “白云” “静渚” “春草” “闲门” “松色” “溪花”等意象的精心塑造使读者远远就感到一种闲淡的氛围。随着诗人想象的跳跃意脉的流动,读者也如诗人一样,走在那清新幽雅的山中,面对着这近乎远离人间的山中景色,忘却了世间的喧嚣烦恼。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完全澄澈清灵。读者同诗人一样,都感受到禅机在不经意中了悟于心的悠远境界。刘长卿这首诗心境闲淡境界悠远,达到了“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诗歌创作中的高深境界,不愧为刘诗中的名篇。
细密委婉是大历诗人的共同特色。但刘长卿较之其他诗人其特色更明显。在刘长卿的早期作品中,虽不乏慷慨悲怆,如其五古《从军六首》,七古《疲兵篇》等边塞诗,但随着时势的恶化,仕途的曲折,其在描写方面变得从细处着眼,注重描写中的密度。而在诗歌表达方面,特别是贬谪南巴后,其康慨之气顿衰,而哀怨之音陡增,显示出委婉的特点。
刘长卿的白描名声显著,这跟他敏锐的观察力有很大的关系。而敏锐观察力对其描写事物的细处大有帮助。刘长卿的咏物诗是其诗歌细密特色的最主要体现者。而这其中尤其是《龙门八咏》、《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和《湘中纪行十首》,特别是后者。如:赤沙湖“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花石潭“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石围峰“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浮石濑“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横龙渡“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云母溪“白发渐皎镜,清光媚渊沦”;洞山阳“空谷无处径,深山少落晖”;秋云岭“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斑竹岩“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湘妃庙“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刘长卿能够捉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从细处着眼,把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又能把握事物的神韵所在,所以,在对事物的具体描写中,他做到了形神俱备,韵远情长,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诗句对仗工整,并且都显示出一种清雅苍秀的韵致,耐人回味无穷。

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是中唐前期诗坛的重要诗人。
刘长卿字文房,郡望河间,籍贯宣城,因成长洛阳,故又自称洛阳人。他一生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他的五绝,篇篇可诵。五律写得最多,佳作屡现,造诣尤高。五古有盛唐馀风,以此高棅奉他为名家。他的五排,才气横溢,情感真切,除杜甫外,少有人能超过。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实是有所恃而言。他的七绝仅三十余首,但名篇甚多。而七律尤为后人所推重,许为中唐之首。七古在诸体中稍弱,然亦有可观者。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其创作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评家对他的诗也多有赞誉。如皇甫湜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擎。”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位置。
通过对刘长卿诗歌的粗浅阅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含蓄蕴藉,兴在象外;二是“工于铸意,巧不伤雅”;三是清冷淡远,细密委婉;四是整赡流畅,工秀炼饰。

一、含蓄蕴藉 兴在象外

唐诗自陈子昂力倡汉魏古风的传统,力主兴寄之后,诗贵含蓄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接受,许多人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有些人对此作了理论上的探讨。戴叔伦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式》则更明确提出诗应当“旨冥句中”“情在句外”,这样一种思潮也给刘长卿的创作以很深的影响。
“直而鄙”、“正而质”、“有力而意薄”、“有态而语嫩”⑴的诗歌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作为唐诗名家刘长卿当然力避此陈陋。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而是从诗内外作认真的追求。“德体内蕴”“风律外彰” (《诗式》)才是他的最终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刘长卿确实写了不少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使人心旷神怡,能给人带来回味不尽的韵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彻上人》)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2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长卿的诗得风人之旨,做到了含蓄蕴藉,兴在象外。这一特点,前人多有论述。所谓“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 (《吟谱》,见《唐诗癸签》)“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以此求之,则成句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方东树《昭味詹言》),它的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 (宋荦《漫堂说诗》)。
刘长卿是擅长写景的诗人。他写景时,不是胶着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诗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不局限于诗歌形象本身,使得他的诗更深远隽永。所谓说其“专注情景”,是说他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上,得诗的三昧,高人一筹。他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而达到“含不尽之意如在象外”,在诗的意境中饱含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读之,则得其神理于形象中,正如严羽所说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⑵这种含而不露的诗,特别耐人玩味与咀嚼。比如《送方外上人》诗,就是兴在象外的诗篇。如: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写方外上人孤云野鹤,飘然世外,远离人间,有一股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气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富,含蓄蕴藉。
总而言之,刘长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其诗“兴在象外”,从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外,如“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贾侍郎自会稽使回》),“功名满青史,祠庙惟苍苔” (《归沛道中晚泊留侯城》)等等,感情含蓄,境界深远,实有一唱三叹之妙。

二、“工于铸意 巧不伤雅”

“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也”这是清代沈德潜对刘长卿诗的评价,他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刘长卿在诗歌意境提炼方面的特色与成就。
中国文学历来重“意”。“意”是艺术的中心,而“象”“言”都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如“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周易略例·明象》)。到了唐代,陈子昂力倡“兴寄”之后,“意”成为了诗歌的中心。诚如今人赵昌平所说的“在唐诗的艺术思维中,先于语词的营构,有一个取境立意,—即以意为主,对芜杂的外物取舍组合的过程。它使原始形象形成一定的,有立体性间架的景象。”⑶
刘长卿的诗歌也是沿着这样的一条路走下去的。他注重意境的取舍和提炼,并把它当作诗歌艺术思维的核心。他通过物象的选择,情景的设置,画面的布局,色彩的调和,情感的表达等手段,使诗歌的意境能够巧妙而精致地表现出来。他能够熟练地把握客观事物,用白描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得主观感情的表达更加顺畅。他在客观事物和主观感情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那灵动的生动画面和他的真情实感达到了恰到好处的默契。诗在他手里成为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
刘长卿的诗之所以被称为“工于铸意,巧不伤雅”,在于他对于感情脉络的了悟,语言的巧妙运用。同时,他的诗能够做到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而且其情景的配合极为工巧,二者浑然一体,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送别诗是刘长卿诗集中出现较多的类型。其送别诗也最能够充分表现他取境立意的工巧。他的送别诗大多写离愁别绪,基调伤感。但由于它情深意切,又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环境气氛及人物动作,能够把惜别时复杂微妙难以捕捉的各种感情细致有序地表达出来,使得他的送别诗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感情真挚,意境谐和,从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被胡应麟称为“ 中唐妙唱”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诗薮》内编卷五):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此诗感慨深沉,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其对友人感情之真挚,恐怕只有经过战乱流离颠沛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青春早逝,白首重逢。今又言别,何时再逢。谁又能知?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3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又如《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此诗起笔就用一个“望”字,将送别时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摄入诗中。江水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洲白苹,这几组景物都烘托出诗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同时诗人又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对此作进一步渲染,下一篇又将眼前景物移开,借助想象,写友人征帆远去后在落日中观赏湖上春色的境界;最后,又折回到送别现场,写自己伫立汀洲,怅望苹花的惆怅孤寂的形象。全篇情景交融,回环跌宕,首尾呼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再如《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这也是其送别诗中铸意工巧的诗篇之一:
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子陵滩。怜君更去三千里,落日秋山江上看。
诗中写诗人使还将归偶遇故友,重逢又将远别的凄离感情。前两句交待了时间地点。这是何等的凄凉。一个是迁客,一个是归人,又是“晚”,又是“寒”,又是“孤舟”,又是“暂泊”,无处不显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氛围。他们只能是借酒浇愁以摆脱惆怅愁苦的心情。后两句是抒情,写友人别后,以后再也不能相聚了,只能在夕阳下江上共看萧瑟的秋山。他们的愁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都一一跃然纸上。诗人的想象在不断跳跃,画面也随之跳跃不已。诗中画面阴郁感伤,但无疑是一幅生动的别开一面的送友图。这首诗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刘长卿的送别诗追求一种意脉完整意蕴深远的境界。他的送别诗情深意切,铸意巧妙精致,但又不流于纤细卑弱,用力精工却又无斧凿之痕。他的送别诗能够摆脱旧套,并时有翻新,少了一般送别诗的应酬客套之言,而多了一份自然亲切之情,感情真挚自然,意境清新阔大,从而达到了以景寓目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刘长卿擅长写怀古咏史诗。而且这些诗是最能充分表现诗人用心铸意,构思巧妙的艺术特点。由于诗人一生坎坷,屡遭挫折,所以他的一些怀古咏史之作写得诗意盎然,感伤迷离,情韵悠远。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全篇笔意沉着,音节浏亮,用典入妙,属对精工,情景悲凉萧瑟,既写了贾谊的不幸遭遇,也抒发了自己的凄凉悲愤的感情,有力的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时,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孙权故城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篇,都通过缅怀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慨遥远。而《登余干古县城》咏唐初迁移县治后逐渐废弃的旧县城。其中,用“秋草”“夜鸟”“平沙”“落日”等意象,点染出一幅空旷而荒寂的古城日落图,渲染出一种无比孤寂的气氛,以及一切都缺乏生气的氛围。诗人对于沧海桑田,人事变幻的深沉感慨融于景中,引人沉思不已。
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那些直接描写安史之乱及其后景象的诗篇蕴含着诗人感时伤乱的真实感情。这些构思巧妙的诗篇,迅速而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随着时势的不断恶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痛心疾首,他胸中积聚的愤慨只有在诗中才能激荡起来。诗人是善于写时代的离乱和感伤的。他把哀时怨乱的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他的感时伤乱,充满了时代的忧郁,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也是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他写这方面的诗很多,比较著名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写安史乱后情况尤为逼真: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诗人写百战之后社会残破,蓬蒿遍野,满目疮痍,令人感伤凄离。其中“幽州白日寒”一句,用日光的阴冷慑人,形容北方的荒凉破落,用意巧妙,贴切精工,浑成天然,笔力苍劲。全诗渗透着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全诗凝重沉郁,近似杜甫诗风,是其铸意力作。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4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又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通过新年抒怀,写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吐婉辞委,属对精工。特别是“老至”一联,构思新巧而又不失浑重,有意在言外之妙。所以沈德潜说:“巧句。别在盛唐,正在此种。” (《唐诗别裁》)
另外如《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单父》,《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吴中闻潼关失守奉寄淮南萧判官》等篇,揭露了安史叛军骄横残暴,斥责朝廷腐败无能,军队无所作为,讴歌广大人民奋勇抗敌的精神,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三、清冷淡远 细密委婉

刘长卿的诗名得益于他的山水诗。虽然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移使鄂州次见阳馆怀旧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岳阳楼中望洞庭湖》),“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清明后登城远眺》)等阔大境界,也有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等苍凉豪赡风格,但他的这类诗其实并不多,即便是以上的诗句,也由于雄浑不足,而且其中内蕴感情也不深,显得有心无力。意上都只是他想象驰骋的一面,终未能成为他诗歌的主流。
刘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皆自取之”⑷由于性格的原因,他的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阴暗的。在这时,他就往往使用“清”“冷”的色调。如在刘诗中经常出现的“秋水”“寒雁”等物象。同时,他在行走江南中又深交了许多佛道上的朋友,一方面,他并未最终放弃“仕进”,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向往隐逸飘然世外的生活,这样,他在写给一些“出世”的朋友的诗中,“淡”“远”的美学追求就不断出现。自大历开始,诗人的诗歌内容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越来越深入到内部。这样,他们在诗歌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描写的“细密”,刘长卿当然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刘长卿是个扛大旗者,引领着时代“潮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的思想表达不可能太过张扬,他们只能委婉曲折地说出来。在这样狭仄的环境下,诗人仍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实属不易。刘长卿善于运用贴切精工、凝练自然,清冷淡远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而且往往是借景抒清或融情入景;感情真挚,哀而不怨;造意清新妙致,思虑幽远细密。所以,卢文弨在指出“随州诗,固不及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⑸这可谓深中肯綮。因此,刘长卿的诗歌在许多方面表现为清冷淡远细密委婉的艺术特色。
在刘长卿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那些衰飒,萧条的景物。他善于用白描来塑造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他的白描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他善用淡素的笔触,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幅幅清冷淡远,凄凉孤寂的画图。比如“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寒潭映日月,秋雨上青苔”“孤云飞不定,落叶去无踪”“众岭猿啸立,空江人语响”“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等等,诗人让这些寒山落日,秋雨苍苔,孤云落日,空林旧垒,孤雁哀猿,替他倾诉人生的凄楚,前途的黯淡,或者宣扬超生绝俗,忘却世事的禅理。
如以上所举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既是其“含蓄蕴藉,兴在象外”的代表作品,也是其表现“清冷淡远”的典范之作。以上两篇更是其白描中的精品,其表现细微,清冷淡远,语言平白如话,情韵悠远,组成了一幅幅色彩谐美,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幅,画中又能见到诗人的行动、个性与心境,这就是其白描技巧的高超了。像这样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其“清冷淡远”美学追求的句子诗篇确实不少。

作者:远山狼 2005-9-14 09:15 回复此发言

--------------------------------------------------------------------------------

5 论刘长卿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长卿由于仕途不顺,心情难得晴朗,暗淡的心绪使出现在他诗中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凄清阴冷的色调。如以下的句子:“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润上春衣冷,声连暮角愁”“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沉”“多雨茅檐夜,空洲草径春”“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等等,像这样的诗句在刘长卿的诗集中不胜枚举。像以下《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篇最能表现其“清冷”的艺术特色: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通过对“荒村”“返照”“落叶”“古路”“寒山”“野桥”“雨”“涧水”“白云”等物象的描写,写出了他碧涧别墅的清冷,然后又通过“乱纷纷”的落叶,古路的“无行客”,“独见君”的一点安慰,还有雨断野桥的描写,都能从侧面描写其居住地的清冷氛围,写出诗人凄凉暗淡的心境,从而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来访的惊喜之情。
淡远的意境和心情是刘长卿在其创作后期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够从混乱的时代黑暗的官场中彻底解脱出来,所以,在他后来的一些作品中,这种“淡远”一直绵绵不断在其诗中涌现出来。他的“淡远”和“清冷”的美学追求,是使他的诗名能在后来传之久远的主要原因。其淡闲悠远的句子很多,如以下:“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棹发空江响,城孤落日晖”“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春风吴草绿,古木剡山深”“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风寒未度水,日暮更看山”“日暮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等等,通过以上这么多句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美学追求他用力甚深。他不是属于那种有“句”没“篇”的诗人,他在整首诗方面所表现的“淡远”同样十分出色,如以下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对“莓苔” “履痕” “白云” “静渚” “春草” “闲门” “松色” “溪花”等意象的精心塑造使读者远远就感到一种闲淡的氛围。随着诗人想象的跳跃意脉的流动,读者也如诗人一样,走在那清新幽雅的山中,面对着这近乎远离人间的山中景色,忘却了世间的喧嚣烦恼。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完全澄澈清灵。读者同诗人一样,都感受到禅机在不经意中了悟于心的悠远境界。刘长卿这首诗心境闲淡境界悠远,达到了“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诗歌创作中的高深境界,不愧为刘诗中的名篇。
细密委婉是大历诗人的共同特色。但刘长卿较之其他诗人其特色更明显。在刘长卿的早期作品中,虽不乏慷慨悲怆,如其五古《从军六首》,七古《疲兵篇》等边塞诗,但随着时势的恶化,仕途的曲折,其在描写方面变得从细处着眼,注重描写中的密度。而在诗歌表达方面,特别是贬谪南巴后,其康慨之气顿衰,而哀怨之音陡增,显示出委婉的特点。
刘长卿的白描名声显著,这跟他敏锐的观察力有很大的关系。而敏锐观察力对其描写事物的细处大有帮助。刘长卿的咏物诗是其诗歌细密特色的最主要体现者。而这其中尤其是《龙门八咏》、《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和《湘中纪行十首》,特别是后者。如:赤沙湖“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花石潭“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石围峰“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浮石濑“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横龙渡“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云母溪“白发渐皎镜,清光媚渊沦”;洞山阳“空谷无处径,深山少落晖”;秋云岭“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斑竹岩“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湘妃庙“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刘长卿能够捉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从细处着眼,把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又能把握事物的神韵所在,所以,在对事物的具体描写中,他做到了形神俱备,韵远情长,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诗句对仗工整,并且都显示出一种清雅苍秀的韵致,耐人回味无穷。


送刘道士诗的原作者是谁?
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戍闻。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云。岁晚心谁在,青山见此君。酬灵彻公相招 唐· 刘长卿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酬秦系 唐· 刘长卿鹤书犹未至,那出白云来。旧路经年别,寒潮每日回。家空归海燕,人老发江梅。最忆门前柳,闲居手自栽。酬屈突陕 ...

关于禅的古诗句(有关于蝉的诗句)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

求《耿弇·后汉书列传》译文,译文如下,求历史高人帮忙,闲人别捣乱...
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敢死队员直闯敌阵,匈奴失利,于是,便在疏勒城下扎营,断绝涧泉之水。耿恭城中缺水,命将士掘井。但掘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将士干渴不堪,连马粪汁都挤出来喝了。耿恭见状,仰天长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于是,整顿衣裳,对井...

李白的诗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写过的诗都有哪些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孤独的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求张继的全部古诗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会稽郡楼雪霁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冯翊西楼 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北风吹雁声能...

李白有哪些诗?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咏山樽二首 ( 此首一题咏柳少府山瘿木樽 ) 观放白鹰其一 拟古其三 拟古其六 独酌 夏日山中 对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观猎 咏槿 白田马上闻莺 自代内赠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越女词其五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江夏...

写张谷英村的古诗词
披星别怀州,乘月赴古晋。渐见山势险,忽觉太行峻。绿坡青叶满,红蔟野花润。不闻涧泉喧,但听翠鸟问。灯影照洞幽,飞桥跨壑近。郊童樵旁耍,山叟鹤两鬓。客急无暇顾,略览三晋韵。莫忘故乡月,归心何其迅。注:怀州,济源别称。古晋,三晋,山西别称。入梅感怀 门前艾将谢,池心荷初芳。

非鬼亦非仙的下一句是什么
非鬼亦非仙的下一句:一曲桃花水。诗词名称:《生查子·独游雨岩》。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张继的古诗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华清宫 唐朝张继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朝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

宾川县17229554280: 谜语: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谜底是什么? -
剧董羟基: 【酬灵彻公相招】 刘长卿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人啊,真能琢磨,人家一首诗,改这儿来猜谜了

宾川县17229554280: 石涧泉声久不闻打一动物
剧董羟基: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打一动物 仙鹤

宾川县17229554280: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发 猜一谜语 -
剧董羟基: 天良-黄鳝

宾川县17229554280: 刘长卿的七言绝句句诗有哪些mmm -
剧董羟基: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 七言绝句 押元韵显示自动注释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青苔满地无行处,深笑桃花独闭门. 按:《新撰类林钞》卷四,据小川环树录文.按:《全唐诗》卷一五○收本诗,内容大异,今重录.《千载...

宾川县17229554280: 代有“路”的诗句 -
剧董羟基: 不要太多啊,数也数不清.我列10个 官坡馆联句 崔常侍 床头锦衾班复班,架上朱衣殷复殷.空庭朗月闲复闲,夜长路远山复山.怀从弟 齐己 孤窗烛影微,何事阻吟思.兄弟断消息,山川长路岐.日沈栖鹤坞,霜著叫猿枝.可想为怀抱,多愁...

宾川县17229554280: 石润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猜一动物 -
剧董羟基: 白头翁 应该是吧

宾川县17229554280: 古诗《墨梅》 -
剧董羟基: 墨梅 作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

宾川县17229554280: 刘侗《水尽头》的译文 -
剧董羟基: 水尽头[1][明] 刘侗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2];皆石,石皆壁之余[3].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4].燕故难竹[5],至此,林林亩亩[6].竹,丈始枝[7];笋,丈犹箨[8];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9],孙大于母[10]...

宾川县17229554280: 赞梅的诗句 -
剧董羟基:[答案]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

宾川县17229554280: 一首描写梅花的诗 -
剧董羟基: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