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作者&投稿:夕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大乘有八个宗派,华严宗,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修行方法是发“四愿弘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学普贤十大愿,修学禅定坐法,睡眠的修行方法(洗脚,右卧,观想光明)。据说读诵《华严经》,能得到很大利益,此类灵怪事例也很多。寺院有山西省五台县的显通寺,山西省台怀镇的塔院寺,陕西和山西的华严寺。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主要经典是《无量寿经》。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认为人生苦海,从而寄希望于超脱现实,往生极乐净土世界。净土宗较为普及,有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修行方法是念佛,发愿。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安徽省宣城市的弘愿寺,北京市的红螺寺,沈阳市的慈恩寺,上海市的龙华寺、圆名讲堂。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律繁多,修行不易。修行方法是以戒为师,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发智慧,而达到解脱。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广西阳朔县的鉴山寺,陕西省长安县的丰德寺,江苏省句容市的隆昌寺。法华宗因创始人智常住在浙江天台山,又名天台宗。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及“六即佛说”为中心思想。“一念三千”即“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是一念心造。提出实相和止观。止是定,观是慧,摄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使凡夫明了佛法相通,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修行方法大多是以修持禅定为中心。三种止观:渐次、不定、圆顿;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常坐三昧,专心一意坐禅,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口中称念。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常行三昧,在规定一定的时间,站立行走,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此外,也有诵念《法华经》的。寺院有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山东省青岛市的湛山寺。三论宗认为如来所说经教,不分高下优劣,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而有种种法门。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此宗章疏曾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杨文会居士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修行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寺院有浙江省绍兴县的嘉祥寺,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寺,陕西省西安市的草堂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万法唯识,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认为认识对象是由认识主体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的,即认识对象是“唯识所变”的。要求以万法唯识的观点,去除对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别执着,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本宗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等,义理繁琐。晚唐以后,逐渐衰微。但唯识思想,为王夫之、谭嗣同等引用。修行方法分为五个阶位:资量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最终转识成智,识是我们自己,是生命的根本;智就是佛性。寺院有陕西省长安县的护国兴教寺,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禅宗的经典有《楞伽经》和《六祖坛经》。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要求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真正认识自我。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禅宗有一传说,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修行方法有生活中的喝茶吃饭劳动等,有棒喝,有打坐。寺院有广东省韶关市的云门大觉禅寺,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上海市的玉佛禅寺。 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  成实宗和俱舍宗习惯上被视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两个小乘宗派,其实它们仅是两家专重研究的学术派别而已,其在师资相承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宗派的规模,其教义理论的特点,与一般宗派所需具备的结构也相去甚远。  成实宗: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成实师”。  《成实论》的思想含有许多大乘义理,当时不少学者往往也融《成实》来讲大乘,所以一般以为《成实》为大乘的一类。首先对《成实》学发难批评的是三论宗学者。该派学者认为,《成实》托名谈空,但此“空”非大乘究竟义,实为小乘,且乱了大乘中观之正义。而《成实》派学者也相应地作出反驳,双方往来论争,一时难辨高下。至陈隋之间三论学大家吉藏(549~623)以其渊博的常识和在当时的名望,指出《成实》学不明二谛,没有完整的判教学说,不得归入大乘流,以大乘学统评判《成实》不够纯正。从而使《成实》学派的性质得到了确定,并导致了此学派日趋消沉。唐初法相唯识学兴起后,作为一个学派的“成实师”也就消失了。  俱舍宗:中国佛教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世亲大师的《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因《俱舍论》在中国有新、旧两种译本,所以俱舍宗也分新、旧两个时期。俱舍宗所研究的范围多属小乘教义,故此宗被判为小乘。  《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意“对”,“达磨”意“法”,“俱舍”意“藏”,合言“对法藏”。又“阿毗”还有“更上一层”的意思,故此论也叫“大法”、“无比法”。古印度世亲大师著。为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的著作。主要介绍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和修行的学说。《俱舍论》第一个译本是南朝陈真谛大师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称“旧译”本。后唐玄奘大师重译,名《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六卷,称为“新译”本。  在俱舍宗出现之前,中国已有专研“毗昙”学的“毗昙师”,毗昙是阿毗达磨的缩写。毗昙学主要通过分析佛教法相名理之学来表述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由此揭示解脱成道之路。此学盛行于南朝宋、齐、梁诸代。真谛译出《俱出释论》后,毗昙学开始被俱舍宗取代。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
  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大乘有八个宗派,华严宗,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修行方法是发“四愿弘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学普贤十大愿,修学禅定坐法,睡眠的修行方法(洗脚,右卧,观想光明)。据说读诵《华严经》,能得到很大利益,此类灵怪事例也很多。寺院有山西省五台县的显通寺,山西省台怀镇的塔院寺,陕西和山西的华严寺。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主要经典是《无量寿经》。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认为人生苦海,从而寄希望于超脱现实,往生极乐净土世界。净土宗较为普及,有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修行方法是念佛,发愿。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安徽省宣城市的弘愿寺,北京市的红螺寺,沈阳市的慈恩寺,上海市的龙华寺、圆名讲堂。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律繁多,修行不易。修行方法是以戒为师,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发智慧,而达到解脱。在家也可修行。寺院有广西阳朔县的鉴山寺,陕西省长安县的丰德寺,江苏省句容市的隆昌寺。法华宗因创始人智常住在浙江天台山,又名天台宗。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及“六即佛说”为中心思想。“一念三千”即“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是一念心造。提出实相和止观。止是定,观是慧,摄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使凡夫明了佛法相通,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修行方法大多是以修持禅定为中心。三种止观:渐次、不定、圆顿;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常坐三昧,专心一意坐禅,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口中称念。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常行三昧,在规定一定的时间,站立行走,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此外,也有诵念《法华经》的。寺院有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山东省青岛市的湛山寺。三论宗认为如来所说经教,不分高下优劣,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而有种种法门。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此宗章疏曾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杨文会居士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修行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寺院有浙江省绍兴县的嘉祥寺,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寺,陕西省西安市的草堂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万法唯识,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认为认识对象是由认识主体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的,即认识对象是“唯识所变”的。要求以万法唯识的观点,去除对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别执着,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本宗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等,义理繁琐。晚唐以后,逐渐衰微。但唯识思想,为王夫之、谭嗣同等引用。修行方法分为五个阶位:资量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最终转识成智,识是我们自己,是生命的根本;智就是佛性。寺院有陕西省长安县的护国兴教寺,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禅宗的经典有《楞伽经》和《六祖坛经》。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要求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真正认识自我。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禅宗有一传说,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修行方法有生活中的喝茶吃饭劳动等,有棒喝,有打坐。寺院有广东省韶关市的云门大觉禅寺,浙江省杭州市的灵隐寺,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上海市的玉佛禅寺。 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  成实宗和俱舍宗习惯上被视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两个小乘宗派,其实它们仅是两家专重研究的学术派别而已,其在师资相承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宗派的规模,其教义理论的特点,与一般宗派所需具备的结构也相去甚远。  成实宗: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成实师”。  《成实论》的思想含有许多大乘义理,当时不少学者往往也融《成实》来讲大乘,所以一般以为《成实》为大乘的一类。首先对《成实》学发难批评的是三论宗学者。该派学者认为,《成实》托名谈空,但此“空”非大乘究竟义,实为小乘,且乱了大乘中观之正义。而《成实》派学者也相应地作出反驳,双方往来论争,一时难辨高下。至陈隋之间三论学大家吉藏(549~623)以其渊博的常识和在当时的名望,指出《成实》学不明二谛,没有完整的判教学说,不得归入大乘流,以大乘学统评判《成实》不够纯正。从而使《成实》学派的性质得到了确定,并导致了此学派日趋消沉。唐初法相唯识学兴起后,作为一个学派的“成实师”也就消失了。  俱舍宗:中国佛教学派,以研习、弘传古印度世亲大师的《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因《俱舍论》在中国有新、旧两种译本,所以俱舍宗也分新、旧两个时期。俱舍宗所研究的范围多属小乘教义,故此宗被判为小乘。  《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意“对”,“达磨”意“法”,“俱舍”意“藏”,合言“对法藏”。又“阿毗”还有“更上一层”的意思,故此论也叫“大法”、“无比法”。古印度世亲大师著。为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的著作。主要介绍一切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和修行的学说。《俱舍论》第一个译本是南朝陈真谛大师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称“旧译”本。后唐玄奘大师重译,名《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六卷,称为“新译”本。  在俱舍宗出现之前,中国已有专研“毗昙”学的“毗昙师”,毗昙是阿毗达磨的缩写。毗昙学主要通过分析佛教法相名理之学来表述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由此揭示解脱成道之路。此学盛行于南朝宋、齐、梁诸代。真谛译出《俱出释论》后,毗昙学开始被俱舍宗取代。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大乘有八个宗派,华严宗,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大乘八宗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1. **华严宗**:主张一切万法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强调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行方法包括发四宏誓愿,修学普贤十大愿,以及禅定坐法。2. **净土宗**: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主要经典是《无量寿经》。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认为人生苦海,寄希望...

佛教大乘八宗各自的经典是什么?
6.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7.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依据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8. 密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

汉传佛教的八宗(一说十五宗),请分别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回答:中国大乘佛教八宗是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佛教八宗偈诵:富密贫禅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此偈简单叙述中国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 - 密宗,禅宗,净土,唯识(法相) ,嘉祥(三论) ,华严(贤首) ,律宗及天台宗。八宗修学各有...

佛教大乘八宗各自的经典是什么?
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

为什么佛教要分成十几个宗派?每个宗派都主修的是什么?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个擅...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八个宗派总的来说,重点思想是讲:佛法是净化心灵的,要修心。心不净,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就会被六尘...

佛教的五宗,八宗和十三宗是如何分的?之间有什么区别
五宗说,即禅、教、律、密、净。禅宗就是参禅打坐;教宗就是讲经说法;律宗就是严净毘尼,弘范三界,专持戒律;密宗,密就是秘密修行,彼此互不相知;净土宗,就是专持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修行。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

佛教八宗是哪八宗?他们观点有何不同?
不知佛家之富贵 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4,以上所答,为祖龙树菩萨之八宗 再分还有律宗,毗昙宗,涅盘宗,摄论宗,地论宗等之分 5.以上为我浅言,只为参考 若欲明之,当真修实证 如下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 ...

木兰县13777456546: 中国大乘佛法8大宗,各宗的教义与主旨是什么?
吕甄奈韦: 在上述大乘佛法8大宗中,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等 4宗,侧重于教理的阐扬,名为“理门派”;禅、净、律、密4宗,侧重于实践修行,名为“行门派”.然而,各宗的教义,都是佛教发展开来的精华妙义,其主旨亦皆教导世人如何破见思惑、了生死、离轮回和出三界,因为这些事情,皆属真实的工夫,那是骗不了人的.修行的人,如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今生不能成就上述诸事,则应当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仗佛愿,生佛国,以念佛为主修,禅律教为副修,如此相辅相成,必定会有大成就的.

木兰县13777456546: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
吕甄奈韦: 骗术不一,

木兰县13777456546: “佛教八宗偈诵的出处佛教八宗偈诵”:富密贫禅方便净,唯识耐烦
吕甄奈韦: 中国大乘佛教八宗是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佛教八宗偈诵: 富密贫禅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

木兰县13777456546: 传入我国的佛教有哪些宗派 各派是干什么的 有什么宗旨 求详解 -
吕甄奈韦: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

木兰县13777456546: 十大佛教都是谁创建的? -
吕甄奈韦: 1、三论宗,2、唯识宗,3、天台宗,4、华严宗,5、禅宗,6、净土宗,7、律宗,8、密宗,9、俱舍,10、成实 中国佛教共分为十宗.由于佛教传入东土,与中国文化融和,祖师大德们在义理的 发挥,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专,自成一家...

木兰县13777456546: 法性宗 、法相宗、天台宗 、贤首宗 的主要经典分别是什么 -
吕甄奈韦: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

木兰县13777456546: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 密宗与禅宗 -
吕甄奈韦: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