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简要说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作者&投稿:温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简要~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反作用的表现:
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反作用的性质:
① 科学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② 错误认识(理论)把实践引向失败。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反对错误:
①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 教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
(2)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②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希望对你有用!!!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现在的“神州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只有自强,才能合作。和平开发太空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合作,例如与欧盟合作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但是航天事业中的国际合作多数是强强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例如,俄罗斯可能计划与美国合作开发“和平-2号”轨道站和空天飞机;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11个成员国正在联合执行阿尔法号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计划等。这些国家和组织都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具有自己产权和特色的技术和优势,国际合作又从何谈起?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妨碍我国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与其合作;相反,它为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器,充分体现了我国自身的航天技术实力,从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也许这才是令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特别关注并关心中国是否寻求国际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更是我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的正确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合作。

航天事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产业。航天技术的开发和突破不仅对于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对于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及相关学科的水平,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不仅为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基础和后盾的坚实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母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后就是具体问题问题具体分析吧~~~
例如中国航天科研人员通过反复实践,得出了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正确的科学理论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正如毛泽东所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再比如“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家方知柴米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均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

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理性认识。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不仅是实践的产物,还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进步和发展,而错误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认识又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和理解世界,同时认识的提高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实践是...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为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它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没有实践,我们就无法获取知识,也无法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认知成果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到真正的确认。认识并非孤立存在,它...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帮助我们制定计划和方案,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4、同时,认识也能够指导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修正实践中的错误和不足,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最后,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舞阳县13869682174: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
恽馥复方:[答案]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舞阳县13869682174: 简要说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 答: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

舞阳县13869682174: 5.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应用言简意赅即可,200字以内 -
恽馥复方:[答案] 2005年夏天,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的生活因为“超级女声”而变得热闹,这个大众娱乐节目神话般的崛起,成为最令人瞩目的...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

舞阳县13869682174: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互联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

舞阳县13869682174: 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

舞阳县13869682174: 怎样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归宿,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舞阳县13869682174: 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原理 -
恽馥复方:[答案]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

舞阳县13869682174: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

舞阳县13869682174: 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互联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

舞阳县13869682174: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
恽馥复方:[答案] 实践是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的概括,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属于意识的范畴.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