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师长在古代应该怎么称呼?

作者&投稿:止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管老师叫什么?~

老师称呼的由来老,古时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 . 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 . 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师,用于对教师的称呼源自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后,就把“老”和“师”合称作为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的“老”不同于“老张”、“老李”、“老二”、“老虎”等作为助词的“老”,而是与“师”两个尊称的合称。到了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然而,“老师”这个词不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中已经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不过当时仅指年辈最尊的学者。师父、师傅 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中国历史上对教师的尊称:夫子 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师长 教师的尊称。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 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 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讲师 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 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教渝 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教习 明朝入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经师 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训导 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 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老师 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现代常用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有我、我们,是比较单纯的。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要复杂,经常使用的有“余、予、吾、我”四个,还有“朕、昂、侬”等,这些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古代不是像现代一样的是团 `师 `军的建制`
具体的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一样 ```
我 就给你拿清朝为例·在清朝参将的职位就相当与现在的师长·清朝的总兵就相当与现在的军长!
下面是我给你找的参考资料 有兴趣看看 ~

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军衔制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常备军的产生密切相关。

14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没有常备军。国王把土地封给各级封建主,各级封建主拥有自己的武装。国王打仗时,就征集各封建主的私人武装组成全国军队,打完仗仍各回领地,这是一种非职业军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非职业的贵族私人军队,日益暴露出许多弊端。诸如这种军队是临时拼凑的,几乎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较差;国王只能召集直接封臣的军队,而无法调动封臣下级的军队,这样难以统一指挥全国的军队;各级封臣大力豢养自己的军队,形成了封建割据,威胁王权。国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由国王控制的常备军。

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新的工商阶级为了保护和发展贸易,需建立常备军以支持强有力的王权,来打破封建割据状态;另一方面,工商阶级为国王提供了税收来源,也就为建立使用常备雇佣军创造了物质条件。法王查理七世在1445年建立了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常备雇佣军。到15世纪末,出现了军士、中士军衔,到了16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元帅、将军、少校、大尉、少尉军衔。西班牙在15世纪末出现了海军上将、上校、少校军衔。

其次,军衔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原则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在历代品级制的基础上,吸收外军军衔制的有益内容,制定了北洋新军军衔等级,这是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始原。辛亥革命后,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至1912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官佐士兵等级表”,军衔制基本定形,主要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现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旧中国军衔制沿革的主要情况,简述如下。

一、清末北洋新军的军衔制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练兵处,为编练新军的总机关。1904年练兵处、兵部会奏朝廷,“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则”,制定新军等级。从此,中国军队便开始实行军衔制。

北洋新军的军衔制,将军队官员分为两类:一为军官,即各级指挥官员;二为军佐,即各专业勤务官员,并规定军佐“不得管带营队”。军官军衔分三等九级:上等官第一级称正都统(从一品),第二级称副都统(正二品),第三级称协都统(从二品);中等官第一级称正参领(正三品),第二级称副参领(从三品),第三级称协参领(正四品);次等官第一级称正军校(正五品),第二级称副军校(正六品),第三级称协军校(正七品)。后在上等官第一级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衔(正一品)。军佐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上等第二级。军官自正参领以下,军佐自副都统以下,在衔称前冠以兵种或专业勤务宇样,如警察、步、马、炮、工程、辎重队正参领,军需、军医、制械副都统,余类推。在次等官第三级之下,设额外军官和额外军佐(正八品),职任司务长。以上军官军衔计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九级。新军军士分为上士(从八品)、中士(正九品)、下士(从九品)。兵因为不及品级,故未列入。

按照军衔制的要求,新军改革了服制。帽正以龙蟠珠(清以龙为国徽),珠色按文官顶色区分品级;帽墙缀金辫,肩章缀金条和金星,以金辨宽窄和金条、金星的多少来区分军衔等级;领章以颜色和符号区分官佐、兵种和勤务。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前后仅有三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临时政府根据同盟会“革命方略”,对清末北洋新军军衔制作了许多改革。

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陆军部陆军暂行给予令表”中看,他们废除了北洋新军军衔称号和与文官相对照的品级,保留了三等九级的区分。上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将军,第二级改称左将军,第三级改称右将军;中等官第一级改称大都尉,第二级改称左都尉,第三级改称右都尉;次等官改称初等官,第一级改称大军校,第二级改称左军校,第三级改称右军校。在初等官第三级之下,仍设额外军官一级。军佐与军官同。士兵军衔分为六级,军士仍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此外,废除了新军上等官第一统之上的大将军、将军衔,改设大元帅、副元帅衔(后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时,又将副元帅衔改称元帅),这是中国近代大元帅、元帅衔的始原。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达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但在军衔制上,基本按北洋政府颁布的实行。

1912年8月和10月,北洋政府先后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和“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全部采用国际通用的军衔名称。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上等官改称将官,第一级改称上将,第二级改称中将,第三级改称少将;中等官改称校官,第一级改称上校,第二级改称中校,第三级改称少校;初等官改称尉官,第一级改称上尉,第二级改称个尉,第三级改称少尉。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官。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上将),故与将官同等官只有二级,与校官、尉官同等官,仍各分为三级。士兵仍分为六级,沿用原来衔称。在衔称前仍冠以军官军佐、军兵种和各专业勤务字样,如陆军中将、海军中将,步兵上校、骑兵上校,一等军需正、一等军医正等。后因测量、军法人员补充困难,便在军佐中增设测量、军法两衔,分为三等八级。随着军衔制的改革,军官军佐肩章符号和服制亦作了相应的改进。从此,中国军衔等级基本定形,其主要衔称一直沿用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

1914年9月,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补官令”及其“施行细则”,具体规定了陆军官佐“除补”(指第一次授予尉官军衔)、“叙补”(指依军官现任职务授予相当军衔)、“升补”(指军官军衔晋级)、“转补”(指军官在军兵种间的职务调动,消除原有军衔,授予新的军兵种军衔)的条件和程序。除补的条件是,必须经“陆军军官学校(留学外国士官学校)或他项同等之军佐学校(留学外国军佐学校)毕业”’“充学习官期满”,经直接“长官出具考语,堪以授官者”,方可按照所学专业“补以本科少尉或少尉同等官”。升补的条件是:一要服满规定“实任军职”年限(少尉、中尉各二年,上尉、少校、中校各三年,上校四年,少将以上“无定年”);二要在“实任军职限内成绩卓著,经该管长官详报有案,陆军部查核相符者”;三要“年限已满,得有上一级军职出缺”。这些规定,对提高军官质量,保证军官的编制员额,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

(一)军队官员分类和军衔等级区分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军队官员仍分为军官、军佐两类。军官军衔仍分为三等九级,并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衔称。随着空军的发展,增设航空军官,这是中国第一次设置空军军衔(实际佩带是1933年2月)。军佐仍不设上等第一级,故最高军衔为中将,在军佐衔称上取消了原来合有职称的内容,改为军衔加专业勤务字样。例如,军需总监改称军需中将,一等军医正改称军医上校,三等司药正改称司药少校,一等兽医改称兽医上尉,其余类推。少尉军官之下仍设准尉一级,与准尉同等官称准佐,准尉和准佐均“不列入官等”。士兵亦仍分六级,除废除掌工、鞍工、靴工等烦琐的名称外,基本沿用原衔称。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党政府先后重新颁布“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增设通信兵衔,空军增设机械、军需、军医衔,海军兵衔改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并在三等兵之下增设一等练兵、二等练兵。至此,陆海空三军各自形成独立的军衔体系。另外,军佐又恢复了北洋政府时期含有职称内容的衔称,一直沿用至1949年。

1935年3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和“特级上将授任条例”,把上将衔分为三级:一为二级上将,又称三星上将,授予“建有殊勋”的陆海空军中将;二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再建殊勋”的陆海空军二级上将(相当于元帅衔);三为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大元帅衔)。经过以上充实、修订,国民党军队军官军衔计三等十一级,军佐军衔计三等八级。

1942年国民党政府修正颁布“陆海空军官制表”和“陆海空军士兵等级表”,陆军又增设战车兵衔;空军又增设电信、测候衔,并在军士之上增设军士长衔,分一、二、三等。海军军衔未作更动。这样,陆海空三军军衔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45年2月,国民党政府重新颁布“空军官制表”和“空军士兵等级表”,其军衔等级仍同前。空军军衔薪金,从下士至中将各分为一、二、三级,二等兵至上等兵各分为两级,放有一、二、三级将校尉等之称。此后,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覆灭,未再见其军衔有大的更动

一般称先生、老师、师傅或前辈。

一般称“先生”。


汝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除了汉语中的汝,其他古代语言中也存在相应的第二人称代词,如古英语中的“thou”、“thee”和古法语中的“tu”。与汉语中的汝一样,在古代欧洲语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也常用于对长辈、上级、师长等尊称对象的称呼,或者用于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交流。如今,尽管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汝这个代词,但是在...

古时候有哪些避讳,古人又是怎样去应对和化解的?
乾隆年间,大学士胡中藻因所著《坚磨生诗集》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皇帝认为他是故意把“浊”字加于清朝国号之上,故而大怒,把胡中藻弃市、抄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果避讳仅仅只是为了对君主、师长、圣贤表示尊重,那便无可厚非。然而,古代的避讳往往不是因为尊重,而是因为畏惧。畏惧的是什么?当然是可以...

师长是什么军衔 一个师长有多大权力
一个师长有多大权力师长是军队师级编制的最高军事指挥首长,在行政等级上等于厅级干部。一般一个标准师的人数为一万人,有着各种不同的兵种分工,而师长是这个师的最高指挥首长。下文是关于“一个师长有多大权力”的具体内容介绍。师长 1、师:师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古代书信常识
古代书信中一般不会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一是让人觉得简慢,二是看起来 没有文采,凡是遇到这种地方要委婉处理。 如给朋友写信,提到对方可用先生、仁兄、砚兄等。 写到自己可用在下、小弟。说道第三方时用“彼”、“渠”等。 还有,国人向 有“礼多人不怪“的习惯,这点同样适用于写信,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

师父赐名在古代叫什么?
11. 宗师:宗师是对某一领域内有深厚造诣和影响力的教师的尊称。12. 师保:师保可能是指在古代官学中负责教育和保护学生的官员,但在历史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职位。13. 西席:西席是对教师的尊称,源于古代宾主相见时,教师或尊贵客人坐在西边的位置,故有此称。14. 师长:师长是对教师的尊称...

从古至今对老师的称呼有多少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师傅:先秦时代.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助教:国子监老师.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门客:宋元...

在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古人是怎么对待老师的?
在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十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

古人尊重师长文言文简短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

在古代学童入学需要什么礼仪
在古代学童入学需要的礼仪有择日行礼、准备礼物、穿戴整齐、家长送行、举行入学仪式、向师长行礼、分班入座、开展教学活动。一、择日行礼:在确定入学的日期之前,家长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一般会避开不祥之日,比如忌讳的日子或者不吉利的冲煞。这是为了祈求学童能够平安健康地进入学堂。然后按照挑选好的...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尊重师长的准则?
韩愈的《师说》,不可全信,各位可以看他另和篇文《劝学解》。中国人做人有没有具体准则呢?个人的单个行为或者某一想法是不好界定的。但你只要通读《论 语》,明白孔子如何教导弟子明白如何为奴为子,就清楚的知道 古时儒生是如何尊师。顺便说一句,商鞅庄周的弟子尊重师长,肯定与学子是不同的。

白云区17664688570: 古代人称老师叫什么? -
刀唯维宁: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西席、西宾:由来是这样的: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

白云区17664688570: “老师”的称谓在古代都有哪些 -
刀唯维宁: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 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 “教...

白云区17664688570: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 -
刀唯维宁: 师长:老师与长者.《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 师父:教师尊称.《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

白云区17664688570: 从古至今,有许多对老师的称呼如????? -
刀唯维宁: 师,老师通称,自先秦至清未.师傅:先秦时代.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敬词.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学官.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尊称.博士:先秦来国学老师.祭酒:汉代始作官学老师之称谓.司业:古代教音乐老师.助教:国子监老师.先生;先秦时...

白云区17664688570: 对老师的称呼有哪些
刀唯维宁: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对老师的称呼有十四种,分别为:1、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

白云区17664688570: 对于师长在古代应该怎么称呼? -
刀唯维宁: 一般称“先生”.

白云区17664688570: 我国历史上对老师的称呼有那些?
刀唯维宁: 师长 教师的尊称

白云区17664688570: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有哪些
刀唯维宁: 师、师长、博士、祭酒,司业

白云区17664688570: 古代把教书生涯称为什么 -
刀唯维宁: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为以下几类; 师父、师傅 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 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 教师的尊称. 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 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

白云区17664688570: 师傅是女的怎么叫? -
刀唯维宁: 男性女性都可以称为师父,更可以称为师傅!师父指的是自己的老师,更多是指非职业性教师的老师,但不等于父亲,师傅是称呼有技术的人,即便没有教自己东西一样可以这样称呼,我们国家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 1、师父的老婆应该称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