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原话?出处?

作者&投稿:牛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白话文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典故: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璠反过来要向李谧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扩展资料
《劝学》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梁启超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毛泽东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消亡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们把握这个“常”(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大大增强了人们追寻规律,了解规律,利用规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古人改变落后世界的决心。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荀子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希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荀子,作为从那个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时空的阻隔,却依然值得后世去肯定,去赞扬。也许他思想的珍贵之处正在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凡预见性;也许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包容万家之言,却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宽容与自信。

是这意思~~在人教版高一的书中有写到~~《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语出《荀子·劝学》: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杨倞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后因以"青出於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

出自《荀子·劝学》

一般会说成是“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但实际上应当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自何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这句话出自《劝学》,原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上一句或下一句是什么?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面一句是什么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下一句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释: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读音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于水。”荀子用靛青...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半句是什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半句是:"学不可以己”"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 释义: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更青;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出处:杨沫《青春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白话文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典故: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_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_反过来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哪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文言文《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2、《劝学》的作者是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

青出于蓝胜于蓝最早出自哪里
“青出于蓝胜于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原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颜料中蓝色和青色的继承关系,比喻师生之间学问的传承关系,表明学生只要发愤学习,就能超过老师。《荀子·劝学》的节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
《荀子·劝学》:"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篇第一:(全文配意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_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是什么?
青色是从蓝色中取出来的却比蓝更胜一筹,冰,是水变的却比水寒冷。比喻师傅不一定比徒弟好,学问的高低在于自己。选自:《劝学》荀子 原文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
1、司马迁修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司马迁的爸叫司马谈,博学多才,能说会谈,成长于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汉武帝的时候,官至太史公,有大志,但事未竞,人先死,临终遗言司马迁,要以史学为毕生事业,将孔子以后的历史做一次全面总结。司马迁继承先父之遗志,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史学上有着广博的学问...

定安县15326282346: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劝学》,原句是 -
佟湛浦优:[答案] 《荀子·劝学》: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定安县15326282346: 名言“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本书 -
佟湛浦优: 《荀子·劝学》篇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请说明详细典故 -
佟湛浦优:[答案] 《荀子·劝学》: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篇 第一 (全文配意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是谁说的? -
佟湛浦优:[答案] 《荀子·劝学》: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篇 第一(全文配意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

定安县15326282346: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
佟湛浦优: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出自古训《增广贤文》,此文非常长,自己百度一下吧.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定安县1532628234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自哪一本书?是古籍中的句子啊! -
佟湛浦优:[答案] 荀子《劝学》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与蓝而胜与蓝”这句话是谁说的? -
佟湛浦优: 词目 ——青出于蓝 发音 ——qīng chū yú lán 释义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示例 ——愈变愈妙,可谓~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参考资料:http://www.euchn.com/info/Html/200517202324-1.html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
佟湛浦优:[答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出处及下一句是什么? -
佟湛浦优: 青出于蓝胜于蓝 出处 《荀子·劝学》解释 解释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后因以"青出於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语出《荀子·劝学》: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杨倞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定安县1532628234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是谁写的? -
佟湛浦优:[答案] 出自荀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