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最早从那里传过来的

作者&投稿:盈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哪个社会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早期农业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在中原地区,它大体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时,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后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中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中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但无论是较早的洞穴遗址、山前遗址或稍后的江河两岸阶地和台地遗址,都不属于在大河泛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中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有经历畜牧业经济阶段。

农业最早不是在东亚,而是在近东以及邻近的东南欧发生!在那里,狗在公元前14000年被驯养;小麦、大麦、绵羊和山羊在公元前10000年以前被栽培或驯化。接着牛、猪、鹰嘴豆、小扁豆以及可能还有一些别的食物,在公元前14000年被驯化或栽培(栽培或驯化是指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化;栽培或驯化的种群是人类有意或偶然选择的产物)。
不久以后,耕作在北美洲出现,那里已知最早的栽培物是墨西哥的辣椒和南瓜,而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南美洲,秘鲁的利马豆则被开发。
中国最早的已知农业是在北方,特别是在黄土地带以及毗邻地区!公元前6500-5000年,裴李岗及相关文化存在于黄土地带,并伴有栽培的粟、稷,驯养的猪、狗和鸡!

中国农业起源假说

——浅谈环境在农业起源中的作用及对农业起源过程的假设

摘要:农业起源一直是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假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又都不能对世界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解释。笔者发现,大致一万年前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如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均已出现较为稳定的动植物驯化迹象,人类在这一重大经济现象上的同步发展,说明农业起源当存在着共同的催化机制。综合考虑当时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们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变迁可能是农业起源的催化剂。本文将以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古环境变迁的研究,运用“最佳觅食模式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农业是怎么在环境的影响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农业起源 环境变迁

一、关于农业起源模式的研究综述:

自从柴尔德在五十年代初提出新石器时代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就成为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世界各地,特别在动植物驯化较早的西南亚和中美洲,考古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并运用多种理论从各个角度探讨这一革命性的演变进程。

六十年代之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发现论”为代表。这种观点所立足的论据有两点:一是农业经济比狩猎采集经济优越;二是漫长的更新世未采纳农业是因为人类智力低下,缺乏这种知识和能力。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就会马上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去。所以,考古学家热衷心于发现这种发明的渊源,寻找最古老的起源中心。

六十年代,博赛洛普((E. Boserllp)强调粮食生产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强化劳力投入的结

果,而广泛的民族学研究观察到现代狩猎采集者的生活远比想象的要来得优闲。这使考古学家意识到,在各种觅食方式中,农业是一种劳力支出最大的经济形态。

七十年代初,弗兰纳利对一些考古学家试图从个别炭化的种籽、踏烂的果皮和皱瘪的豆荚来讨论驯化的方法提出质疑,并批评一些学者争着发现“最早驯化植物”的不当。因此,考古学家建议应当采取更为细致的田野工作,特别是区域性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生态环境,植物演化,植物岩相、浮选法、人类骨骼营养条件及同位素分析,和牙齿磨损的食谱分析来研究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992年加拿大学者海登提出了动植物驯化的竞争宴享理论(the competitive feasting theory)。他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在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有限和收获不稳定的条件下,它们在当时人类的食谱结构上不可能占很大比重。而有的驯化植物与充饥完全无关。因此,一些动植物的驯化可能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

从上述理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外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寻找农业起源地转换为对农业起源动力的研究。目前关于农业起源研究的理论比较受关注的主要是“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以上两种理论虽然观点截然对立。但是都有相当成分的合理性,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农业起源的动力机制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不过笔者注意到,大致一万年前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如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均已出现较为稳定的动植物驯化迹象,人类在这一重大经济现象上的同步发展,说明农业起源当存在着共同的催化机制。综合考虑当时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们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变迁可能是农业起源的催

化剂。下面本文将以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古环境变迁

的研究,来分析中国的农业是怎么在环境的影响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环境变迁及对人类的影响:

距今25000—12000年,中国处于地质学上的大理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其中距今18000—15000年为晚冰期的最盛时期,气候酷寒干燥,年均气温较现在低,降水也较少。这一时期我国北方主要是冰缘植被和干旱荒漠草原及半干旱灌木草原景观。而半湿润、湿润的阔叶混交林退到长江中游以南了。同时出现披毛犀、猛玛象等寒区动物南迁到华北平原,考古学上北方地区出现细石器文化遗存,南方采集经济发生变化,出现陶器。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气候开始变得适宜,温度和湿度都有提高但仍然低于现代水平。植被属于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一阶段属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南方已经开始了对植物的驯化,北方采集经济地位上升。

距今10000—7500年,即北方期,气候较暖但干燥,与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为以松、桦树为主的针叶林。本阶段处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对野生植物的驯化更加经常,原始农业有初步发展,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区和黄河流域粟类农业区形成。

三、最佳觅食模式原理:

最佳觅食模式(the optimal foraging model)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的时候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食谱。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即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品。根据这一模式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在一个地区或一种生态环境中往往分布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其中所被利用的品种与它们本身的丰富程度无关,而只取决于这一地区或环境中高档可食品种的绝对丰富程度。一种动物不会关心一种低档的食物,无论其丰富程度如何。

2、一种高档食物数量增加,低档食物就会被放弃。因此,总体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食谱的进一步专一化,而低档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对最佳食谱没有影响。

3、一种食物要么列于最佳食谱中,要么根本不予考虑,动物不会有任何局部的偏爱。

人类是一种高等动物,其觅食方式也可以用这一模式来分析。无论是史前的狩猎采集者还是当代的农民,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都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获,即以最佳经济效益来安排他们的生产方式。只不过史前人类是通过选择来确定所利用的食物种类,而当代农民则是通过操纵植物的遗传特征和利用科技方法来生产少数几种高产的动植物品种。人类一般选择收获相对于支出比值最大的食品和技术。在计算这种收支关系时,收获以卡路里为单位,支出以时间为单位。当一种食物和技术在收获与支出之比值下降到一定值时就会被放弃。

对于某种生态环境中的狩猎采集者来说,他们决定利用那些食物,是根据这些食物的生物量以及开采这些食物所需的寻找、捕捉、加上的时间而列出不同的利用档次的,一般来说食物数量多,寻找的时间就少。但也有一个饱和点,达到了这一点,食物数量增加,寻找的时间并不减少。食物数量也与个体生物量有关,比如草籽等谷物祖型,即使数量多,但是采集加工的时间多,相对来说档次不会高。而像牛、马、鹿、羊等动物,虽然寻找时间多,但是处理时间少,收获效益就大,档次明显就高。贝廷杰((R. L.Bettinger)认为,如果必须利用处理时间较多的食物时,一般寻找时间的减少大于处理时间增加的种类就会被列入最佳食谱中。②

最佳觅食模式在探讨农业起源中的可利用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生态系统角度来分析人类利用不同资源支出与回报对食物选择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压力状况与动植物驯化的关系。从这一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农业起源既不是一种人类所能预见的过程和向往的目标,也不是某些先知人物的发现和发明。它是在人口和自然资源平衡失调的压力之下,人类不断增加技术和劳动的投入来改造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以维持生存的结果。

本文将对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平衡失调的原因,以及农业产生的过程作出解释。

四、中国两河流域资源压力的产生和人类的反应:

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与自然资源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中国,大理晚冰期的气候变化,开始打破这种平衡。在距今25000—12000年这段时间,中国气候较为寒冷干燥,特别是距今18000—15000年间的晚冰期最盛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7—8℃,在北方地区, 动物群向南迁徙,动物数量的大量减少;南方地区动植物资源也较前一时期匮乏。北方地区这一时期细石器的出现可能是人们对狩猎对象减少的反应。在南方地区,人们的采集对象也不得不扩大,许多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动植物也开始纳入人们的采集范围。陶器的出现可能标志着对植物采集的增多和谷类食物存储的出现。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气候开始变得适宜,适宜的气候使人类的暂时摆脱了食物匮乏的压力,自然资源的丰富也使人类的狩猎采集范围趋于稳定,于是,人类慢慢走向定居或者半定居时代。毫无疑问,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较少的迁徙奔波是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在一定时期内,因为食物对人口的调节作用,人口规模和自然资源是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而食物对人口规模的调节有相对滞后,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人口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再次被打破。人口压力开始出现,资源也日趋紧张。

应对本区域的资源紧张和人口压力,人类最本能、最省力的反应是迁徙。毕竟,适宜的环境是有限的,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中,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另外,在组群内部,战争和冲突也往往成为减轻人口压力手段。战争成为食物调节人口规模的一种手段。

然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和资源紧张问题。一方面,战争时期,往往是一个社会鼓励生育的时候;另一方面,战争对物资的消耗远远超过日常消费。人口的压力和对食物的更大的需求迫使人们通过改进技术或者投入更多的劳动来维持生存。在获取植物类食物方面,人们开始关心经常采集的几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投入精力使这些植物生长地更好。诸如,保护这些植物使其不受动物的侵害,替这些植物拔除野草保证其养料供给,等等。人们投入更多的劳动,以便能采集到更多的食物。人类的这种劳动可以称作是对植物的保护性驯化,是人们权衡单纯采集狩猎与干预植物生长的投入产出比的结果,也是人们对食物资源压力的被动反应。很明显,依据最佳觅食理论,这种需要投入劳动,并且产出不高的生产模式是不会受到人们青睐的。

从这一时期起,人们开始在人口与资源的压力之下不断改进技术,不断强化对植物的保护性驯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对后来农业生产及其重要的经验。但是,人类每一个增加食物收入的技术措施和劳动投入都反过来增加了人口压力和食物的紧张状况。就算在今天,人类通过改进技术使许多劳动都有机器来完成,但是我们的时间却越来越紧张,我们身上的压力也有增无减。古人可能不明白这些道理,但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类的本能,一旦自然资源的压力因为某种原因得以缓解,人们马上就会放弃这种生产方式,回到原来的采集狩猎收获中去,那怕这种驯化植物的方法已经初见成效。

在南方地区,因为其定居半定居的采集经济开始较早,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压力更大,考古工作中已经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经过人工干扰的水稻的遗存即是例证;在北方地区,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技术日益进步的狩猎经济使大型动物越来越少,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渐凸现,所以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诸文化中采集经济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个时期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发现的对采集的植物种子或者果实进行加工的石磨盘、磨棒等,当是北方采集经济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

距今10000——7500年为地质学上的北方期,气候较为温暖但干燥,与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为以松、桦树为主的针叶林。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是前裴李岗时代和裴李岗时代,从考古遗迹来看,人们已经走向定居生活,人口规模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人口的压力和相对干燥的气候使对植物的驯化更为强化,人们在前一时期对植物保护性驯化的基础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对植物的驯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发现的石质和骨质农具来看,这一时期对植物的驯化已经不止是仅仅对植物生长的保护,可能对植物的生长的干预更多。依据发现的石铲等工具,我们推断,人们已经开始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播种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如果说在前北方时期,人们在自然资源压力减轻时还可以放弃对农作物的驯化,到了这一时期,随着人口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以及人类和自然的不协同进化导致的大型野生动物的灭绝,人们对植物的驯化开始变得不可逆转。

从这一时期的考古材料来看,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很多遗址都发现有数量较大石铲、石锛、石镰等农业工具,并且在很多遗址也发现有碳化的粟类谷物遗存,这些都说明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粟类农业区。但这一时期个遗址普遍出土骨石镞和鱼镖等狩猎工具以及各种兽骨,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长江流域这一时期的资料相对较少,不过依据以往阶段南方地区在农业起源进程中的速度,以及后来河姆渡文化中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推断,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也应该已经形成。

到这一时期止,人们走完了漫长的农业起源阶段。其后,随着人们农业生产经验的丰富,以及劳动和技术的更大投入,农业的优势逐渐超过采集狩猎。其间虽有反复,譬如,良渚文化崩溃以后的马桥文化,以及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都曾从前一文化发达的农业经济倒退到狩猎采集经济。但是,总的趋势是农业越来越强化。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平等社会的终结、分工的出现,农业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实这一过程也是相互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农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导致资源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渐变得不可逆转,农业的起源也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完成。

五、环境对农业起源的约束:

环境对农业起源的约束现象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较为一致。一般认为,农业最早起源于环境条件适中的地区。在生态环境过于严酷的地区,人们对植物的驯化难度极大,环境对人口规模的限制作用较为明显。所以人口和自然资源可以保持长期的平衡。可以说,这些地区的人们虽然存在生存的压力,但他们的智慧和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改造环境,这时,农业的起源过程就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之相反,在生态条件过于优越的地区,人口和自然资源的也长期保持平衡状态。人们无需花费很多时间和劳动就能取得生活所需的资源,因此他们缺乏技术和劳动投入的压力,优越的生态环境反而抑制了农业的产生。与两者相比,环境既不严酷又不过于优越的地区是农业起源最适宜的地区,因而,这些地区最早产生了农业。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是农业起源的适宜地区。这两个地区既没有长期稳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没有当时人们难以战胜的严酷的自然环境,所以成为中国境内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但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有其不同之处,两者相比,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远远优越于黄河流域,主要的差别在降水量。所以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的稻作起源区,而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旱作作物的起源区。与水稻相比,旱作粟类的农业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并且需要人们的分工与协作。后来这两个区域的文明的进程可能与早期经济基础的不同有关,限于文章的主题,在此不作细致分析。

六、结论:

通过上文我们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起源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农业的发生是人们对人口和自然资源压力的被动反应,而这种压力出现的催化剂就是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人类的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变化,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不论食物变得丰裕抑或匮乏,都会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给人类带来人口压力。可以说,压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就是在压力的逼迫之下,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投入劳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

参考文献:

①、陈 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汤卓炜:《环境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②、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2001年3期。

③、吴文祥:《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华夏考古》2005年3期。

④、陈胜前:《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人类学学报》2006年3期。

⑤、陈 淳:《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⑥、陈星灿:《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现象和假设》,《中原文物》2001年4期。

⑦、唐燮军:《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及其三大模块》,《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1期。

⑧、宋敏桥:《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之背景介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

⑨、邵凤芝:《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的起源》,《文物春秋》2001年3期。


为什么说中国是农业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什么说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因为中国革命政权的一些根据地建立在西部 为什么说广州是国民革命的发源地 中国历史上国民革命时期指1924年到1927年,1924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从广州开始。为什么说中国是诗歌的发源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

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农业大国,华夏的农耕文明有多少年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从头到尾都贯彻了我们的整个历史,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农耕文明从初见到现在应该也有六、七千年了。男耕女织讲的就是这种。最早的时候农耕文化是从黄河流域兴起的,这里有着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在黄河流域附近也挖掘出土了一些农业...

农耕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
从距今10000~8000年间至今。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北方的原始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春秋冬三季干旱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选择对肥...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双季稻的?从哪里传来的?
宋代的双季稻种植形式多样,包括再生稻、间作稻和连作稻等。这些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对于宋代双季稻的具体普及程度及其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学术界仍有不同的估计和看法。总之,双季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岭南到长江流域的传播过程,宋代的...

被尊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谁
是神农氏。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

中国农业始祖是谁
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始祖。他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也被尊称为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名朱襄。据传,炎帝因擅长使用火而获得了王位,因此得名炎帝。自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他们依次是: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帝榆罔...

我国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哪个社会历史时期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中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简单点)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总之,中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建立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一度流传的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不符合历史实际。从中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

上古时代的经济文化
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在越南15世纪《岭南摭怪》中的《鸿庞传》,和官方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记载,神农的三世孙帝明南游至无岭,遇见一位仙女,生子名禄续,封为泾阳王,以治南方,国号赤鬼国(包括越南)。泾阳王和洞庭君的女儿生子名崇揽,封为貉龙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称瓯貉国,即越南史上最早的...

石阡县18261406804: 历史中的原始农业是从哪里发展而来的呢?
甘磊他卡: 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石阡县18261406804: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什么 -
甘磊他卡: 黄河流域粟作起源距今8000-7000年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都发现了一定规模的粟类遗存,磁山甚至达到10万斤.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国外最早的不过欧洲距今5000年.学界基本可以确认起源地.长江流域则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最早的吊桶环、仙人洞遗迹发现的遗存早到1万年,而且有极为完整的体系和大量发现,应该是起源地,只是还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至上应该是起源地之一.

石阡县18261406804: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所有农作物是什么 -
甘磊他卡: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促进东西文化经济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原产于欧洲、西亚、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亦开始传入我国.从陆上丝绸之路引进的农作物有20多种,最先传入的是葡...

石阡县18261406804: 我国个体农业最早出现在哪里 -
甘磊他卡: 我国个体农业最早出现在春秋. 就是农业依附于土地,而资本不可能穷尽世间土地.关键的是,农业有环境容量的限制,集约经营有自然的缺陷. 这就为个人经营留下了空间. 同时个人经营起点不高,方式灵活. ‍从另外意义上说,中国农业产业水平低,需要大量经验技术改造提升,也就是人才进入.而个人化的探索与积累同样重要.

石阡县18261406804: 小麦最早是在西亚种植,那么中国种植的小麦是不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还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 -
甘磊他卡:[答案] 中国在商代之前就有麦这种作物,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麦”字,五谷之中就有麦类,所以不存在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说.

石阡县18261406804: 历史上传入中国的作物
甘磊他卡: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以来,中华民族就与其他民族有着长时间、大规模的交流互动,在中华文明的许多成果传入世界的同时,世界其他文明的很多成果也传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各种作物. 当然,最有名的就是葡萄(蒲桃)和葡萄酒,我们有一次...

石阡县18261406804: 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哪
甘磊他卡: 应该是黄河流域吧

石阡县18261406804: 农业技术大概从哪里传播过来的?
甘磊他卡: 农业技术大概从西亚通过小亚半岛由海陆两方面传来,可能伴以农业移民

石阡县18261406804: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详细说下
甘磊他卡: 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