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尔衮最终没当上皇帝?

作者&投稿:庞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多尔衮最终没当上皇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1:因为当时和他争夺权力的势力还很强大,皇太极的儿子个个厉害。
2:他对孝庄皇后的感情。
3:即使他不做皇帝也能总摄权政,这样也很有权力。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经过反复考虑,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一、原因:为了权利的平衡,多尔衮不得已而为之,让自己没有当上皇帝,不过他这么做粉碎了豪格当皇帝的梦,也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多尔衮功绩显赫又深得父亲喜欢,所以他是很有可能当皇帝的,可是努尔哈赤的去世让事情发生了变化,因为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的母亲被逼着殉死,留下了只有15岁的多尔衮。父母的离世让多尔衮没有力气去争夺皇位,而当时皇位之争再次爆发,政治上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和豪格对立的局面。
多尔衮和豪格的手中都握有兵权,他们双方又各有自己的顾虑,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到了五大臣会议,多尔衮拒绝了自己的拥戴者,提出了由皇太极九子福临来继承皇位,那时的福临年纪还很小,所以由多尔衮和其他人辅佐他。多尔衮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立的是先帝的孩子,所以大臣们无话可说。
二、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何没能当上皇帝? 有人说多尔衮没有称帝是因为和孝庄皇后的个人感情,为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也有人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忠臣,是大清的“周公”。那么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针对这几个说法,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多尔衮是不是为了孝庄才放弃皇位的?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有没有还没有定论那,说多尔衮是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的,岂不是太轻率了。据《清史稿》来看,书中从未提及多尔衮与孝庄有特殊关系。(从一些影视资料和众多野史来看,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似乎是大家公认了的,但是据《清史稿》的记载,并未对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特殊关系”有所提及),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更是无中生有。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写的《太后下嫁考实》一书中针对太后下嫁的各种所谓依据,一一予以驳难。因此多尔衮为了孝庄而放弃帝位的说法并无现实根据,只不过人们对于风流韵事,更愿信其有罢了。 多尔衮是想做一位忠臣,甘愿做“周公” 福临执政前期,多尔衮确是尽心尽力地拥护和培养,没有不忠的表现。但是在辅政期间,多尔衮重用宗室,擅权执政,尤其是顺治二年(1647年),多尔衮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他竟然把国政当成家政,将议政王会议内容,随便告诉自己的侍卫等人。自己也以朝廷自居,所以种种行为表明,多尔衮根本不是什么“周公”。 多尔衮一直都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敢冒然行动。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室中争夺皇位的行动都在秘密进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多尔衮与皇太极。先帝在位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深受其宠,她自然也有让多尔衮称帝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年龄与实力来讲,多尔衮与皇太极都相差甚远,后来阿巴亥被迫殉葬,多尔衮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形下,多尔衮完全可以把皇太极当作最大的敌人,但是多尔衮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后为母亲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为,现在就必须委屈求全,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得到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防备的同时,他也重用多尔衮,把他视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尔衮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极死后为了大清的团结和安定,多尔衮也没有和豪格正面争夺皇位,这都是和皇太极的心计分不开的。) 皇太极死后,此时的多尔衮已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认为最有才能的人。多尔衮做皇帝的美梦现在又死灰复燃,多尔衮为了摸清各大臣的态度,就去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的意见,不料索尼一点也不给多尔衮面子,直接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尔衮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争夺这个皇位。并且他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凭借父亲的余荫加上多年来的南征北战,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条件都是他继承皇位的极有利条件。多尔衮与豪格一直关系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尔衮肯定不愿意,如果多尔衮做皇帝豪格也不会答应。两方互不相让,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对于谁主动用武力解决都是一步险棋。多尔衮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议让皇太极之子福临即位,这样一提连豪格也没有话说了,所以此时多尔衮也没有称帝。多尔衮在辅佐福临的时候,虽然以“周公”自居,但实际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权执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尔衮的野心一直都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两点:其一,多尔衮一直存在称帝的美梦,但是权衡利弊,而没有盲目行动。其二,多尔衮在称帝美梦破灭的情况下,才自封“周公”,寻找心理安慰罢了。我们这里仅对多尔衮在称帝方面的事进行探讨,中肯的说,多尔衮对大清的统一仍然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多尔衮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很讲求实际,对虚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讽的态度,所以他真要当皇帝,不会顾及篡位的骂名。 现在的史学家们虽然多数认为他专横跋扈,但一致共认多尔衮实在当的起“睿亲王”这个“睿”字,从他可以当皇帝而选择不当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审时度势,毕竟皇帝这个头衔实在是太诱人了,袁世凯哪怕是当83天皇帝也要硬来,吴三桂兵败如山倒还要过把皇帝的瘾,台湾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还坐在土敦上称万岁,可见古来有多少英雄,枭雄,狗熊要当皇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硬要称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团,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志向高远,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举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并且巧妙得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入关以后,多尔衮又再次拒绝了明朝降臣的劝进,反而在较短的时间将小皇帝接进紫禁城。他需要通过顺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来迅速确定以清代明这个事实,非但是对汉人的正式宣告,也坚定了满族内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我想如果假多尔衮以天年,很难说他不会最终称帝,但终他摄政时期,战乱频仍,他是不会在大业未定,人心纷乱的时候作出不恰当的选择。但是从他自顺治四年后的系列作法,特别是在多铎死后又设立理政三王,他很可能已经彻底打消了取福临而代之的念头。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 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因为上说,多尔衮没当上皇帝,这是当时权力平衡的结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终局面。

因为努尔哈赤死时,他十五岁,虽然倍受努尔哈赤喜欢,但努尔哈赤临终前并不想传位于没有寸功的他,因此,在八大贝勒选举下,军功卓著,最有威望的皇太极就登上帝位。而皇太极生前已经即帝位,虽然死时没有留下遗召,但是在众大臣心中无疑是要立皇太极之子的。而此时的力量对比是:多尔衮兄弟握有两白旗的实力,皇太极长子豪格握有俩黄旗的实力,而八旗中其他人都是持着要立皇太极之子的,所以如果多尔衮提出立自己的话,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多尔衮就提出更能代表皇太极之子的九子福林即位,众大臣也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上皇帝?
经过反复磋商,最高会议作出最后决议:6岁的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实际上,不是多尔衮不想当,而是当时的情形他也当不了。权衡利弊,为了维护大局,从掌握权力的角度上来讲,他也只能走这条路了,这也是他最好的选择。奇趣历史秘闻原创投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作者:陈凯 ...

多尔衮手握大军有众多拥护,为什么他最后没有当上皇帝呢?
手握兵权的多尔衮在当时就是一个闲散贝勒,说白了就是他连上大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他想要坐上皇位是很难的,就算努尔哈赤去世了没有立遗嘱,多尔衮也和皇帝宝座无缘,除非他可以使用暴力手段直接谋朝篡位,否则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聪明的多尔衮不愿意走上造反这条路,他不想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

多尔衮英勇睿智,为什么在皇太极死后,他不当帝王呢?
多尔衮之所以最后没有争位,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他本身能力很强,但八旗间相互制约,互相抗衡,即使是多尔衮也不能贸然行事。而且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此时因帝位之争而自家人内斗,将前功尽弃,多尔衮还是很顾全大局,不愿冒这个风险的;再者顺治登基时年龄尚小,即使多尔衮不当皇帝,他也是实际意义上的...

多尔衮为什么没当上皇帝?真正的原因是无奈
但就在多尔衮当政的时候,他在塞北打猎时不慎从马上摔下受伤,最终39岁去世。后世很多人认为多尔衮文武双全,大权在握。为什么他不自己成为皇帝,却愿意帮助小皇帝福临呢?其实这样的原因只能说是无奈。多尔衮一生中有多次机会脱离皇位,但最终都没能走得更远。多尔衮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皇位是在...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同时,支持豪格的势力也不亚于多尔衮。两派势力一度剑拔弩张,双方相争不下。就在最后关头,多尔衮认为自立条件并不成熟,于是提出了一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条件: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虽然多尔衮在这次帝位之争中没能当上皇帝,不过他因拥立之功而成为了摄政王。多尔衮第三次能...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与他们相比,但反之,这也使得努尔哈赤其他的儿子们团结起来抗衡三兄弟.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但还来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他刚一咽气,几个大儿子们联合起来逼殉了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晋,皇太极继位后乘机夺取了镶白旗,以自己的长子豪格做...

皇太极死后,为什么手握军权的多尔衮没抢到皇位?
这两个人的野心都大,某一方上位以后,肯定会杀死另一方的支持者们,造成很大损失,于是济尔哈朗就和代善从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了一位当帝王,这个人就是福临。福临继承皇位以后,多尔衮和豪格也没有闹,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是最好的选择,即便自己坐上了皇位,也不一定能长期坐稳,坐不稳的话就会有性命之忧...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没有当上皇帝,是什么原因?
随后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拉锯战,直到后面由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解决了李自成,以清代明,夺取天下的功劳难道还不够多尔衮称帝吗,那战功赫赫的他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多尔衮的帝王道路呢?满洲八旗内部多股势力相互争斗牵制了多尔衮的称帝之路。一个国家或者部落都不是一个...

多尔衮是如何败给皇太极的?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导读:爱新觉罗·多尔衮简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十分得宠,因此他曾经很有可能当上皇帝,不过最终还是败给皇太极。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

皇太极死后 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当皇帝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善葛利培: 有想过,在他人生的前部分.皇太极死后,他和其它亲王争夺帝位,但是因为实力不是压倒性的,所以就和其它皇位争夺者妥协,改立顺治皇帝,条件是多尔衮当摄政王之一.从这以后(也就是争夺帝位以后),多尔衮就再没有争夺帝位的心了,而是安于自己单一摄政(后期经过政治争夺,他成为唯一的摄政王)的地位.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到底为什么不称帝?
善葛利培: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协.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当时人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多尔衮一旦机会得手,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任何理由排除这种可能.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为何始终没有越雷池夺取皇位呢? -
善葛利培: 多尔衮是大清开辟疆土的功臣,他骁勇善战,为满清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八旗子弟,血统正宗,征战多年军功斐然,在清后期权势滔天,甚至功高盖主,但是为何多尔衮大权在握却始终没有夺位称帝呢.事实上,多尔衮的一生曾多次...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为什么不登基呢?? -
善葛利培: 多尔衮一度权势熏天,皇帝宝座几乎是唾手可得,他为何没有称帝? 就多尔衮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很讲求实际,对虚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讽的态度,所以他真要当皇帝,不会顾及篡位的骂名. 现在的史学家们虽然多数认为他专横跋扈,...

绥宁县18574513498: 历史人物“多尔衮”为何没称王? -
善葛利培: 多尔衮是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他生前没有想废掉幼主,不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他毕竟没有走出这一步,这不能说他太优柔寡断,也不能说他势不如人,却只能说这是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后所作的明智抉择,这也与他的一贯行事作风相吻合.

绥宁县18574513498: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缘何未称帝?
善葛利培: 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没做皇帝的真正原因? -
善葛利培: 呵呵 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他母亲 一个是当时的扶正大臣

绥宁县18574513498: 多尔衮为什么当不成皇帝 -
善葛利培: 一 其实很简单,是人都有脸皮,谋夺自己侄子的皇位,然后篡位,他不想做第二个朱棣.............二 喜欢擅权的人,野心都很大,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想给后世留下骂名而已,怎么说也要顾忌下世人的看法三 其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恐怕历朝历代的藩王都望尘莫及............四 正是由于其擅权过甚,且对顺治帝态度倨傲,“狂悖无礼”,引起顺治帝不满.导致了其一代枭雄,身 后获咎,削爵、毁墓、鞭尸,沉冤三朝,直至乾隆朝方才沉冤得雪,高宗皇帝复还其睿亲王封号,追 谥"忠",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其爵位世袭罔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