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作者&投稿:令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楼上很全面。 我感觉古意现在也用呢…用今天的意思翻译就好了…

  作连词一定要甲和乙,前后都有东西,才好相连(相当于and);作介词不需要都有,表示相关,比较(相当于with,against...)。但是还有一点比较困难的就是名称+和+与名称结构相同的词+……如我和你比,我和你挑战他等。区分方法是:若我一个人没法比,必须两人才能比,所以我+和你+比,和作介词;若我也可以挑战他,则我和你+挑战+他,和作连词。

和的解释:(参考)
    1.发音:hé
  (1)平稳,和缓
  (2)协调,关系好,均衡。
  (3)和解,媾和。
  (4)不分胜负,如:和棋。
  (5)数字之间相加的结果,也叫和数。
  (6)日本国。如:和服
  (7)跟,如:和你商量。
  (8)介词,表示相关、比较,如和他比。
  (9)并列,如:理论和实践。
  (10)或者,如: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
  (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
  (12)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13)连词,跟、同。如:我和老师打球。
  (14)姓氏之一,和姓。
  (15)表示并列结构。
  2. 发音:hè
  〈动〉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如: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如:和应(犹应和)。
  3. 发音:huó
  (1)混合,如:和面
  (2)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3)姓氏(huó)河南安阳滑县一带方言。
  4. 发音:hú
  麻将用语,成功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有'胡牌'说法属误。
  5. 发音:huò
  (1)混合粉状或液状物。
  (2)次数,多洗几和。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6. 发音:huo
  无字义,仅为衬字,在双音节词语中作为动词的词尾或形容词的词尾,在字典中不单立读音。此音在某些方言中有时弱化为hu,甚至再次弱化为he,就像后面所举第9条。
  用于词语“暖和”、“软和”、“匀和”等形容词以及“掺和”、“搅和”等动词。
  7. 发音:hàn
  在台湾地区国语中,“和”字作为连词使用时,在日常口语中读作hàn,但正式读音中读hé。(源自老北京口语,不过在大陆已基本绝迹。)(在中国大陆晋西北、陕北、内蒙(鄂尔多斯、内蒙呼和浩特和内蒙包头一带)一带的方言口语中,仍然如此发音。)另外,山东有些地方方言中将“和”读为hào、hèn。
  8:发音:wo
  粤语区“和”字的发音方式,意思和普通话的一样。
  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时候,读音和字义与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侨。具体请参照日本语文,特此注明。
  9. 发音:he
  凑和
  这个读音有争议。在《新华字典》旧版中无此发音;而在《新华字典》新版中有。
  有些资料也称“凑和”为错别字,正确写法是“凑合”。念còu hé

“而”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以”的用法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一)“以”字在句中解释为“因为”的时候,有时是介词词性,有时是连词词性。
例句分析: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但有时词性是不同的。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练习:判断下列句中“以”的词性和意义。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二)“与”字在句中解释为“和、同”的时候,有时是介词词性,有时是连词词性。

例句分析: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

“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

“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谓语,“与”用作介词。

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争”“讪”的谓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练习:判断下列句中“与”的词性和意义。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

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词。

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介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以”同理。

以:...(途径)...以...(达到的目的)...
而:①简单的先做一件事而后再做另外一件事
②描述两个人、物、事等在某方面有所不同

个人见解哦!


:而:字古文中递进和承接怎么判断,我哟点搞不明白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

而的用法
“而”做连词时,可表承接,如:“觉而起,起而归。”——“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意思是,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如:“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而”连接的前后两例都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形容动词“...

而的文言文用法有哪些
同“尔”代词作人称, 复音“而已”在句末。 4. 古文中的“而”有哪几种用法 而: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文言文的以
(《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而字有哪些用法?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以的用法文言文
(《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执策而临之 中的"策"是什么意思
执策而临之(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握着马鞭站在马儿旁对着千里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怎样判断连词"而"表什么
例: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 “着”、“...

文言文中,“之”“而”“以”这三个字的用法。
(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以 1.介词 (1)...

语文高手快来看看啊~急~急~急~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文...

三原县13468479106: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文言文中 “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
战致消炎:[答案] “而”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

三原县13468479106: 语文文言文问题:怎样判断"而"和"以"做连词,表修释?请举例说明
战致消炎: “而”和“以”做连词,它们连接的是状语和谓语. “而”表示修饰关系,它连接的是状语和谓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以”表示修饰关系,它连接的也是状语和谓语,可译为“而”,或不译.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أ噱σ阅蝗缦嗤诮#ㄗ堋断噱σ阅罚?

三原县13468479106: 文言文中,怎么判断 而 和以作连词时,是承接关系还是修饰关系 -
战致消炎:[答案] 从语法层面来说,承接与修饰分属于并列与偏正类关系,但在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也较容易混淆.承接关系是指前后两个... 数千年没有多大变化,对语言现象的描述,古今差异也不大. “拔剑撞而破之”用“而”连接两个连贯紧凑的动作,是承接...

三原县13468479106: 高中文言文“以”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
战致消炎: 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与) 以: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以地事秦,有抱薪救火(介词,用,拿)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 表修饰:修饰前面的词, 表递进:前后成递进关系 (例句“而”上有)

三原县13468479106: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
战致消炎: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做音节助词时,用...

三原县13468479106: “和”“并”“而”作连词有何不同 -
战致消炎: 连词"和"多用来连接名词性成分.例如"桌子和椅子""老师和学生""盐和糖".这是"和"最常见的用法."和"也可以用来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性成分,但是这种用法有限制,...

三原县13468479106: 文言文中"而字表顺承和表修饰有什么去区别?
战致消炎: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 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

三原县13468479106: 种树郭橐驼传以和而的用法 -
战致消炎: 这里只能简单举例说明,类似的情况应该可以触类旁通.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建议LZ浏览时对照原文和译文. 原文与译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28790.html 1、词类活用:...

三原县13468479106: 古文中的“而”字的几个用法怎样区分和怎样做啊?? -
战致消炎: [而]字作为连词(1)(连接语意相承的部分)如:美丽而动人. 取而代之.(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如:哀而不伤. 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如:大而无当. (4)(连接前后事理相因的成分)如:量力而行. ...

三原县13468479106: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中的“以”和“而”做连词到底表什么关系呢? -
战致消炎: 修饰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