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作者&投稿:勤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中央对省市县、省对市县财政体制,保护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现行政府体制架构下财政体制设计和调整是否合理是财政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对保证中央政府财力的汲取、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提升,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举世瞩目的作用。但毋庸讳言,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等,加上分税制财政体制固有的不足或矛盾,这一体制的实施和运行,加剧了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缓解全国区域分配不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致使全国性的县乡财政困难有扩大的趋势,凸现出“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扰。   建议:一应取消分税制财政体制中的老体制上交,实现真正的财政体制并轨运行;二应在现行税制框架内,调减增值税中各级政府的分成比例;三应确立中央、省、县各级政府(财政)中的主体税种;四应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和发债权,将地方税收征收机关隶属于各级财政管理,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尤其是税收征收管理成本。   强县虚乡,推广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   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初期实行的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市管县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范式。人为地拼凑经济区域、行政式扩大城市规模的后果是相互掣肘,阻碍了我国广大县域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和有区域、民族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建议:一应在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逐步推广“某省特色”的省直管县模式;二应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在实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因地制宜地对乡镇财政实行分类管理,有条件的可开展某省省的“乡财县管”体制试点。   按照社会公平发展原则,中央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实质上是我国广大农村、小城镇(县域)工业化道路选择和实现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将伴随我国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或者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或出路在工业化,而绝不是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根源是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根治的办法只能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适应广大县域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面对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结合一些省市区的实际,建议:一是按照事权与财权对等原则,中央财政应承担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职责,以确保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农村区域人民分享全国经济发展成果;二是整合中央和省市支农资源,建立专项支农预算和国土与环境保护基金 ,重点支持农田牧区建设、农村水土保持、环境维护与治污等,以确保我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规范一般性(均等化)转移支付方式和制度,确保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建立起新型的县乡行政体制。   改革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和调整其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大中央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分税制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快速上升,而省以下、尤其是县乡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县乡财政的困难与目前县乡政府自有财力太弱有直接关系;县乡自有财力弱小虽然与其经济发展不够有直接关系,但不能不说与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和中央转移支付规模过小有其现实的关联。可见,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尤其是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其规模是现实选择。   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快构建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借鉴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等化转移支付指标设计与方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指标体系与方式。二是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比重,降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比重,尤其是要逐步减少专项类转移支付,以便调动地方政府尤其是调动县乡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三是为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衡问题和促进中西部发展,应尽快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在中央加大对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省市级政府要按照“缺口上移、财力下移”的原则,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要重点支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做强做实县级财政,以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尽快修订《预算法》,增加有关转移支付的条款,赋予财政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制定有关转移支付的单行法规 ,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程序、分配公式等做出具体的、权威的统一规定,确保公共财政下的转移支付有法可依。


国家现在给农民有什么好政策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

如何用财政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部门必须立足自身职能,积极寻找补短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县域经济方面,将继续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以县域为平台,以产业为中心,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突出支持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在非公经济方面,重点要发挥好就业补助资金、创业担保贷款奖补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融资补助资金等相关资金的支持作用...

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

目前形势下,我国“三农”的基本状况政策,分析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

县域税收是什么意思?
县域税收包括地方税、税费、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的财政支出,其中地方税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县级政府能够征收和收取的税收类型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税收政策。如何提高县域税收水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增加当地的经济投资和招商引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县域税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维持当地经济和社会...

财政项目指南针有什么农业项目?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

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_百度...
为规范和强化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的激励管理,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的建立,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依据相关政策和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第二条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针对上年度涉农贷款余额增长超过特定比例,并满足贷款质量标准的县域金融机构。奖励对象包括在县级区域内的法人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

四川省财政厅:全省政府债务偿付保持“零违约”!
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实施,配合国家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促进投资、消费和外贸增长,同时依法发行专项债券,大力支持公共服务项目。其次,四川省财政厅致力于构建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确保重大决策的实施。他们聚焦新型工业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分别投入资金440亿和1970亿,同时单列补助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在基础...

县级单位哪些单位好
县级单位中,教育、医疗和财政部门较好。一、教育部门 教育作为国之本,在县级单位中,教育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其工作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为县域内培养了大量人才。教育部门不仅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还负责教育资源的配置,如学校建设、师资调配等,因此地位重要,待遇也较好。二...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都有哪些措施?
《中国改革》:县财政困难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治标不治本,您认为要使县财政真正从困难中突围,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刘尚希:第一,分税制依然可以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实行,同时扩大中央的转移支付。实行分税制的好处可以增强中央的政治控制力和财政控制力,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中卫市18972929992: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势查蒿甲: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枢纽,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效益化的目标.运用财政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是实...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
势查蒿甲: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讨论稿 -
势查蒿甲: 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

中卫市18972929992: 经济生活知识如何何为县经济发展寻找出路 -
势查蒿甲: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宏观调控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4、财政的巨大作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5、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农村双创,转变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结构结构,积极实施农村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6,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中卫市18972929992: 什么是县域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 -
势查蒿甲: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中卫市1897292999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势查蒿甲: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发展.淄博作为一个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的老工业城市,要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
势查蒿甲: 1. 如果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当然主要的手段是招商引资,引进资金促进本地区的发展;2. 如果从长远发展考虑,不追求暂时的政绩,不讲求短期的经济效益,那么应该科学引资,拒绝破坏环境,拒绝破坏当地的其他行业,而是能够引进之后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资源予以引入,加大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政策向教育倾斜,把更大份额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即投入到有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从而为未来的优势奠定基础;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评价现行财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势查蒿甲: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探 -
势查蒿甲: 县域经济事实上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把铁岭市的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产业支撑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跳出“三农”解决...

中卫市18972929992: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下发展县域经济 -
势查蒿甲: 坚持科学研判形势,理性面对困难.针对县域经济实际特点,切实研究经济下行对我县的深度影响.坚持查找问题要“把准脉”,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准确掌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估算财政收支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