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被成为(音乐之父)还是被成为(乐圣)

作者&投稿:崔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
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

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不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一个年仅10岁且丧失双亲的孩子居然是以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宝贵的知识,多么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执著的追求竟打动不了他的兄长--当他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立却暴跳如雷,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毫无自省与怜悯之心。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

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回顾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成尽辛劳,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签: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在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呀宫适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动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妈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臆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已孩子中的11个送进坟墓(他先后两次结婚,共生有20个孩子)。

巴赫晚年为医治眼睛曾两次作了手术,结果不仅未能重见光明,反而摧垮了身体,终于在1750年7月28日离开了人间。

与另一位巴罗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相比,他们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曲折许多。他们出生的时间仅相差26天,出生的地点仅相距150公里。亨德乐因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而偷偷躲在阁楼上凭借月光练琴,而巴赫则因大哥不肯给他乐谱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写。他们都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双目失明。

亨德尔爱交际,好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他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虎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乐圣 贝多芬 德国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清唱剧大师 亨德尔 德国
音乐诗人 舒曼 德国
乐剧巨匠 瓦格纳 德国
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奥地利
指挥界帝王 卡拉扬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顿 奥地利
音乐神童 莫扎特 奥地利
歌剧之王 威尔第 意大利
男高音歌王 卡鲁索 意大利
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 意大利
钢琴诗人 肖邦 波兰
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 意大利
歌剧界女王 卡拉斯 美国
钢琴之王 李斯特 匈牙利
标题音乐之父、现代管弦乐之父 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 法国
法国音乐之父 保尔-莫里亚 法国
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 俄国
神弓 海菲兹 俄国
音乐绘画大师 穆索尔斯基 俄国
捷克音乐之父 德沃夏克 捷克
新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捷克
民族乐派奠基者、芬兰第一公民 西贝柳斯 芬兰
民族乐派大师 格里格 挪威
当代钢琴泰斗 鲁宾斯坦 波兰

欧洲音乐之父巴赫

“ 巴赫 ”在德文中是“ 小溪 ”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1685-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 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六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 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 他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复调音乐之大成,创作的几百部作品虽然很多是宗教音乐,却又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进行了大胆革新,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称为“音乐之父”。 -△-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 1732-1809 )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并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被称为“ 交响乐之父 ”。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等。 海顿家境贫困,父亲是车轮匠,母亲当过厨娘,但都酷爱音乐。小海顿自幼就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6岁时成为海茵堡教会合唱团的歌童,并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可是直到29岁才被艾斯德哈济亲王聘为乐长。后来,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旅行,演出了他专门创作的十二首交响乐(后人称它《伦敦交响乐》),获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称号,从此名震全欧洲。 -△-

音乐神童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 这位过早成熟的天才,虽也受到过王公贵族的种种厚爱和赞赏,但也饱尝了贵族社会对他人格的蔑视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击。后来,莫扎特终于辞掉宫廷里的职位,摆脱了奴仆般的地位,勇敢地成为奥地利第一位不依附于贵族的自由作曲家。 莫扎特的作品,具有优雅、清新、欢快和抒情的风格,旋律天真质朴、温和、甜美,充满青春的朝气。可惜他只活到36岁,死后被葬在修道院的贫民墓地,连块墓碑也没有。然而,他给这个世界留下近50部交响曲,22部歌剧, 50部各种形式的协奏曲,还有许多室内乐、独唱、合唱作品,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立下永久的丰碑。1986年,一举夺得奥斯卡八项金奖的美国故事片《上帝的宠儿》,就是根据莫扎特的生平拍摄的。 -△-

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宫廷歌手。贝多芬4岁时就学习钢琴和小提琴,7岁第一次登台演奏钢琴协奏曲,12岁当上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堂的助理琴师。 贝多芬第一个真正的教师是聂耶菲,这位精通作曲技术的音乐家为贝多芬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并帮助他到维也纳去向莫扎特学习。后来,贝多芬又向海顿学习对位法。直到30岁时,才举行首次个人音乐会,巩固了自己的作曲家地位。贝多芬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憎恨封建专制,向往自由、平等、博爱,创作中充满了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艺术上勇于创造,敢于革新,在音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因而获得了乐圣的称号。 贝多芬的生活是十分不幸的,他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始终坚持“自由、平等”的理想,继续创作。不朽的名作《第九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以后写的。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几十部乐曲,几十部室内乐曲以及歌剧、神剧、弥撒曲等。 -△-

歌曲之王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教师家庭,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与钢琴。11岁被送入免费寄宿的神学院充当童声合唱团的歌童,过了五年被舒伯特称为“牢狱”的艰苦生活。但他在这里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唱歌和作曲理论,还担任了管弦乐队的指挥,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 离开神学院,舒伯特在他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应付繁忙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店,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叫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的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舒伯特的许多作品已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第八交响曲》、《鳟鱼五重奏》等器乐曲,至今仍是世界音乐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然而,最能代表舒伯特艺术的还是他的六百余首歌曲,对于后人的影响也最大,被称为“歌曲之王”。最著名的歌曲有:《摇篮曲》、《小夜曲》、《圣母颂》、《魔王》、《 野玫瑰 》、《鳟鱼》,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他从小爱好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19岁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管弦乐团,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去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演出,盛况空前。 他还亲自指挥由两千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两万人组成的合唱团,联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 蓝色多瑙河 》圆舞曲,创音乐史上的新纪录。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万人的盛大葬礼。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3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作品大都热情欢快,旋律性很强,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并常带有幽默感。人们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圆舞曲,都出自他的笔下。 他与他父亲同名,两人都是著名的作曲家,又都以写圆舞曲闻名于世。为了区别起见,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生于俄罗斯一个地主家庭,在农村度过童年,从农奴乐师、家庭教师那里学习钢琴与小提琴。 他少年时在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受音乐教育。20岁起,在交通部任职,业余从事音乐活动。1830年在意大利求学期间,仍念念不忘创作俄罗斯音乐。为了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他专门去德国、西班牙游历。1836年,格林卡完成了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伊凡·苏萨宁 》,1842年完成了取材于普希金叙事诗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他的音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留名的第一个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序曲《阿拉贡荷达》、《马德里之夜》,以及钢琴曲、几十首抒情独唱曲等。 -△-

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 10月28日 ,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

通俗钢琴之王克莱德曼

克莱德曼原是大歌唱家们的钢琴伴奏师,由于为一部电视剧演奏了一曲《水边的阿德丽娜》,一夜间竟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通俗钢琴之王。 1953年,理查德·克莱德曼出生在法国巴黎,5岁起就跟担任钢琴教师的父亲学习钢琴,他认识音符比阅读其他课本更为容易。6岁时,他的小手已灵活得令人惊叹不已。16岁时,因演奏自己作的曲子,在校内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来考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校,专攻古典钢琴。 他演奏的曲目,一部分是名曲改编曲;另一部分是两位现代流行音乐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乐曲通过克莱德曼亲切、洒脱和富于诗意的演奏,既具有高雅的古典韵味,又充满清新、浪漫的醉人芳香,是不可多得的雅俗共赏作品。如今,克莱德曼的琴声早已冲出了法国的国界,从欧洲到美洲,从日本、中国到整个东南亚。

巴赫是“音乐之父”,贝多芬才被称为“乐圣”。

他被称为 音乐之父

我是音乐学院的女生, 我最明白这个了

“ 巴赫 ”在德文中是“ 小溪 ”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1685-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 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六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 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 他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复调音乐之大成,创作的几百部作品虽然很多是宗教音乐,却又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进行了大胆革新,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称为“音乐之父”。 -△-

应该是 音乐之父

应该是前者


如龙7音乐检定2级答案是什么 音乐检定2级考试答案介绍
如龙7音乐检定2级考试答案分享 1.【音乐之父】:创作过无数巴洛克乐曲,在日本被称为“音乐之父”的音乐家“约翰 塞巴斯蒂安 _”。请问底线处应填入什么名字?答案:巴哈(巴赫)2.【世界3大名琴】:请问下列何者有“世界3大名琴”之称的小提琴?答案:史特拉迪瓦里琴 ...

有关巴赫的
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对这个方面的领悟要结合相关的曲式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这个方面你只要用心听就不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人物简介
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冯兰认为巴赫是世界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最伟大的作曲...

像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例如:谁谁堆和谁???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2、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欧洲最著名的四大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还有个谁?
还有一个叫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出生于...

巴赫作品及个人资料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

历史上著名音乐家的详细介绍?
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 Bach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后世评价 重燃兴趣 [1]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

[重金悬赏]谁有音乐素质题
1.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 巴赫 ) ;被称为乐圣的是(德国 )作曲家(贝多芬 );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是(格林卡);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 海顿 ) ;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海顿 );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是德国作曲家( 舒曼 );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是波兰作曲家 (肖邦 );被称为歌...

...称什么?巴赫被称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风格比较?
姆比拉又称拇指钢琴,马林巴是一种非洲木琴,巴赫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

他们都是享誉盛名的音乐家,在后世都被誉称为什么?莫扎特,贝多芬,海顿...
乐圣 贝多芬 德国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清唱剧大师 亨德尔 德国 音乐诗人 舒曼 德国 乐剧巨匠 瓦格纳 德国 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奥地利 指挥界帝王 卡拉扬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顿 奥地利 音乐神童 莫扎特 奥地利 歌剧之王 威尔第 意大利 男...

秦城区19850491334: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 ] -
寇邱汲松:[选项] A. 贝多芬 B. 巴赫 C. 莫奈 D. 泰戈尔

秦城区19850491334: 对下列音乐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寇邱汲松:[选项] A.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贝多芬 B.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巴赫 C.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 D. 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秦城区19850491334: 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指的是 -
寇邱汲松:[答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

秦城区19850491334: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谁? -
寇邱汲松: 贝多芬被尊为乐圣.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 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巴赫则是西方音乐之父!= =你内问题是哪个没常识的人出的??

秦城区19850491334: 巴赫为什么能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
寇邱汲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

秦城区19850491334: 巴赫指的究竟是谁 -
寇邱汲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另外还有两位“巴赫”都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也都是著名音乐家.

秦城区19850491334: 巴赫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父 -
寇邱汲松: 因为他创造出很多音乐上的规则.比如说大调小调,他整整写了12对序曲赋格,给每一个大小调.还有成堆成堆的圣歌 是使音乐成型的第一人 音乐之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可以是天才,神童,但是我一直认为巴赫最厉害

秦城区19850491334: 巴赫是哪国的作曲家? -
寇邱汲松:[答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德国著名音乐家,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

秦城区19850491334: 巴赫是谁? -
寇邱汲松: 巴赫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他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巴哈)(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