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具体数据

作者&投稿:赧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05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据~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1)
单位:元.%
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
1978 343 311 57.5 134 116 67.7
1979       161 135 64.0
1980 478 412 56.9 191 162 61.8
1981 458 457 56.7 223 191 59.8
1982 495 471 58.6 270 220 60.6
1983 526 506 59.2 310 248 59.4
1984 608 559 58.0 355 274 59.3
1985 739 673 52.2 398 317 57.8
1986 900 799 52.4 424 357 56.5
1987 1002 884 53.5 463 398 55.8
1988 1181 1104 51.4 545 477 54.0
1989 1376 1211 54.5 602 535 54.8
1990 1510 1279 54.2 686 585 58.8
1991 1701 1454 53.8 709 620 57.6
1992 2027 1672 53.0 784 659 57.6
1993 2577 2111 50.3 922 770 58.1
1994 3496 2851 50.0 1221 1017 58.9
1995 4283 3538 51.0 1578 1310 58.6
1996 4839 3919 48.8 1926 1572 56.3
1997 5160 4186 46.6 2090 1617 55.1
1998 5425 4332 44.7 2162 1590 53.4
1999 5854 4616 42.1 2210 1577 52.6
2000 6280 4998 39.4 2253 1670 49.1
2001 6860 5309 38.2 2366 1741 47.7
2002 7703 6030 37.7 2476 1834 46.2
2003 8472 6511 37.1 2622 1943 45.6
2004 9422 7182 37.7 2936 2185 47.2
2005 10493 7943 36.7 3255 2555 45.5
2006 11759 8697 35.8 3587 2829 43.0
2007 13786 9997 36.3 4140 3224 43.1
2008 15781 11243 37.9 4761 3661 43.7
2009 17175 11265 36.5 5153 3993 41.0
2010 19109 13471 35.7 5919 4382 41.1
2011 21810 15161 36.3 6977 5221 40.4
2012恩格尔系数37.1%、2013恩格尔系数年查国家统计局官网即可

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80477.6
1981500.4
1982535.3
1983564.6
1984652.1
1985739.1
1986900.9
19871002.1
19881180.2
19891373.9
19901510.2
19911700.6
19922026.6
19932577.4
19943496.2
19954283.0
19964838.9
19975160.3
19985425.1
19995854.0
20006280.0
20016859.6
20027702.8
20038472.2
20049421.6
200510493.0
200611759.5
200713785.8
200815780.8
200917175.0

  2001-2005年中国社会经济总量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对2001-2005年的中国经济情况进行了预测。由于经济发展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如要对2001-2005年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首先要有2000年以前的数据,可是,现在还只是刚进入1999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预测出1999和2000年,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后预测,这样,预测区间就是1999-2005年,总共是7年。还要说明一下,到目前为止,1998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公布,现在只在报纸上登了很少几个总量指标,所以,严格地说,下面提供的1998年的数字也是预测数。

  一、经济总量预测

  预测结果列在表1中。为了便于对照,表中同时列出了1996和1997年的实际数,以及“八五”、“九五”和2001-2005年各指标的平均数。

  表1 中国经济总量预测(1997年以前是实际数)单位:%

  年份 GDP
  增长率
  一产业增长率 二产业增长率 重工业增长率 轻工业增长率 三产业增长率 邮交运
  增长率
  商业
  增长率

  九
  五
  1996 9.6 5.1 12.1 12.4 13.1 7.9 11.5 5.4
  1997 8.8 3.5 10.8 10.5 11.7 8.2 10.7 8.5
  1998 7.8 3.2 9.2 8.6 9.1 7.6 8.4 7.9
  1999 8.0 3.3 9.5 9.5 9.3 7.8 10.8 7.2
  2000 8.2 3.6 9.7 9.7 9.6 7.8 10.6 7.3
  2001-2005 2001 8.3 3.9 9.6 9.6 9.4 7.9 11.2 7.0
  2002 8.0 4.0 9.2 9.3 9.1 7.7 10.9 6.7
  2003 7.8 4.0 9.0 9.1 8.9 7.2 10.6 6.5
  2004 7.6 4.0 8.7 8.8 8.6 7.0 10.3 6.3
  2005 7.4 4.0 8.5 8.6 8.4 6.9 10.1 6.1
  “八五”平均 12.0 4.2 17.4 17.4 18.0 10.0 11.1 7.5
  “九五”平均 8.5 3.7 10.3 10.1 10.6 7.9 10.4 7.2
  2001-2005平均 7.8 4.0 9.0 9.1 8.9 7.3 10.6 6.5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在“九五”期间曾达到了增长的最高峰,其中1993-1995年间连续3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字,随后便是逐渐进入“软着陆”状态,并于1998到达最低点。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规律分析,从1999年起,经济增长会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完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升的可能性很小,1999年和2000年的回升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向上波动。进入2001年后的总趋势是,经济增长率呈缓缓下降态势,大致保持在8%左右。2001-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低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5%,更是大大低于“八五”期间的年均12.0%。其中,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9.0%、7.3%(“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4.2%、17.4%、10.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3.7%、10.3%、7.9%)。在二产业中,重工业、轻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8.9%(“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7.4%和18.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0.1%和10.6%);在三产业中,邮电交通通讯业、商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和6.5%(“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1.1%和7.5%,“九五”年均分别是10.4%和7.2%)。总之,我们对2001-2005年的预测是一种较为乐观的预测。
  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第一,各项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结构变迁将释放结构效益,1997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通过结构变动,如果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趋近第二产业的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一倍多;第三,全球化趋势将使各个国家同质的要素收益趋于均等化,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第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素质的不断改进,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作为支撑;第五,中国具有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未来也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自然资源的制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资源的制约,中国拥有的人均自然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人力资源的制约,中国人口,但素质低,受教育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容易解决,但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国际竞争力差,技术水平低,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第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有待于完成,传统体制与现代体制的磨擦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率快的,比例上升;增长率慢的,比例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以前,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表2是根据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现价(当年价)数字计算得到的。由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不仅取决于各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以不变价计算),而且还取决于各次产业增加值平减指数(相当于价格)上涨的速度。或者说,取决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①。一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最低,所以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是最快,但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不是最快,两项相乘的结果,使得二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不是最快,所以,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比二产业略低些,但其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快于第二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远高于第二产业,结果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这种趋势在“九五”期间就已很明显了,2001-2005年仍将继续下去,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年均变化率分别是-0.3%、0.0%、0.3%,比起“九五”期间的-0.7%、0.3%、0.4%来,稍微慢了一些。

  表2 三次产业占GDP比例(%)

  年份 一产业占GDP 二产业占GDP 三产业占GDP
  九
  五
  1996 20.4 49.5 30.1
  1997 18.7 49.2 32.1
  1998 18.2 49.6 32.2
  1999 17.7 49.9 32.4
  2000 17.2 50.1 32.6
  2001
  -

  2005
  2001 16.8 50.3 32.9
  2002 16.5 50.3 33.2
  2003 16.2 50.3 33.6
  2004 15.9 50.2 33.9
  2005 15.6 50.1 34.2
  “八五”平均年增 -1.3 1.4 -0.1
  “九五”平均年增 -0.7 0.3 0.4
  2001-2005
  平均年增
  -0.3 0.0 0.3

  三、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表3列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结果。

  表3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现价亿) 投资名义
  增长率(%)
  投资实际
  增长率(%)
  投资率
  (%)

  九
  五
  1995 20019. 17.5 10.9 34.2
  1996 22914. 14.5 10.1 33.8
  1997 24941. 8.8 7.0 33.4
  1998 28458. 14.1 15.7 35.8
  1999 31514. 10.7 9.0 36.2
  2000 34520. 9.5 7.8 36.1
  2001
  -

  2005
  2001 37891. 9.8 7.8 36.1
  2002 41855. 10.5 8.1 36.2
  2003 46339. 10.7 8.0 36.4
  2004 51241. 10.6 7.7 36.6
  2005 56606. 10.5 7.4 36.7
  “八五”年平均 34.7 19.3
  “九五”年平均 11.5 9.9
  2001-2005年平均 10.4 7.8

  四、总人口数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大致是,70年代初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达20‰以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到70年代末,下降到了12‰。但在80年代又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的新高峰,自然增长率一度达到16‰。进入90年代以后,自然增长率又开始稳步下降,1997年已经下降到10.1‰。预计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到,尽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人口的总数却仍在不断增加,使得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所以,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数仍然相当大,在1200万人以上,使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就会增加1个亿。要实现人口零增长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大约要到21世纪的3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才能达到零增长,其时人口总数超过15亿,接近16亿。

  2001-2005年各年的人口预测数列于表4中。预计2000年时的人口总数为12.72 亿,2005年的人口总数是13.32亿,平均每年增加1216万人。

  在表4中还同时列出了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预测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该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城镇化程度也高;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中国在197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8%,1997年已经上升到30%,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个百分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05年时这个比例只上升到32.8%。我国实现城镇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国家必须对此有所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表4 人口总数预测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年份 总人口数(百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百万) 市镇人口数(百万) 乡村人口数(百万) 市镇人口占总数% 乡村人口占总数%
  九
  五
  1995 1211.2 10.6 12.7 351.7 859.5 29.0 71.0
  1996 1223.9. 10.5 12.8. 359.5 864.4 29.4 70.6
  1997 1236.3 10.1 12.4 369.9 866.4 29.9 70.1
  1998 1248.1. 9.6 12.0 379.4 868.7 30.4 69.6
  1999 1260.1 9.6 12.1 388.3. 871.8 30.8 69.2
  2000 1272.2 9.6 12.1 397.0 875.2 31.2 68.8
  2001-2005 2001 1284.3 9.5 12.1 405.5 878.8 31.6 68.4
  2002 1296.5 9.5 12.2 413.9 882.6 31.9 68.1
  2003 1308.6 9.3 12.1 422.1 886.5 32.3 67.7
  2004 1320.6 9.2 12.0 430.3 890.3 32.6 67.4
  2005 1332.4 8.9 11.8 438.2 894.1 32.9 67.1
  “八五”平均年增 13.58 -0.77 13.58 10.0 3.6 0.52 -0.52
  “九五”平均年增 12.20 -0.20 12.20 9.1 3.1 0.36 -0.36
  2001-2005平均年增 12.04 -0.14 12.04 8.2 3.8 0.34 -0.34

  五、从业人员数预测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
  由于中国的人口总数仍处在继续上升阶段,劳动力资源数也在继续上升,故从业人员数也将上升。2000以后进入劳动年龄的又正是80年代高峰期间出生的,所以2001-2005年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会快于“九五”时期。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4%,2001-2005年为1.8%。具体到三次产业中情况各有不同。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自1993年出现下降以后,一直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向外转移。这种趋势极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来为止。其标志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全部从业人员数仍在继续增加,而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又在下降,说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将要快于全部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情况正是这样,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更快。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一直快于第二产业。1994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预计这种趋势还将保持下去。我们的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3.5%、4.8%,2001-2005年分别是-1.3%、3.4%、4.7%。两个时期基本上保持同样的趋势和增长率。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不同的结果。1997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2%,其后每年将以减少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0年下降到46.4%,2005年下降到39.9%;第二、第三产业则将以每年增加0.4和0.9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它们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2000年时分别为25.3%、28.3%,在2005年时分别为27.3%、32.8%。

  表5 从业人员数(百万)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预测

  年份 从业人员数 一产业从业人数 二产业从业人数 三产业从业人数 一产业劳动力比例 二产业劳动力比例 三产业劳动力比例
  九
  五
  1995 675.73 359.79 154.41 161.54 53.2 22.9 23.9
  1996 683.98 351.18 159.04 173.76 51.3 23.3 25.4
  1997 692.25 347.49 163.48 181.38 50.2 23.6 26.2
  1998 702.25 345.17 170.31 186.78 49.2 24.2 26.6
  1999 713.18 341.53 177.11 194.54 47.9 24.8 27.3
  2000 724.94 336.40 183.90 204.64 46.4 25.3 28.3
  2001-2005 2001 737.37 331.00 190.69 215.69 44.9 25.8 29.4
  2002 750.34 326.35 197.46 226.53 43.5 26.2 30.3
  2003 763.70 322.56 204.21 236.93 42.2 26.6 31.2
  2004 777.37 319.17 210.94 247.26 41.0 27.0 32.0
  2005 791.26 315.75 217.64 257.87 39.9 27.3 32.8
  “八五”年均增% 1.2 -1.6 2.7 7.3 -1.38 0.30 1.08
  “九五”年均增% 1.4 -1.4 3.5 4.8 -1.36 0.48 0.88
  2001-2005年均增% 1.8 -1.3 3.4 4.7 -1.30 0.40 0.90

  注:表5中的各项从业人员数是年中数。
  六、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目前,中国还没有全国所有劳动力中失业人数的统计,只有城镇从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并由此计算得到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我们只能对这两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6中。

  城镇从业人数的增长率远快于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增长率,例如“八五”期间(1991-1995)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是2.8%,而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这是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数,在“八五”期间为495万人,预测“九五”和2001-2005年可分别达到631万人和77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3.3%。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199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2.3%上升到2.6%,然后是逐年节节上升,1997年达到了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1993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年有所下降,必定使得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速度跟着放慢。其二,从1993年开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业人员数不再上升而是逐年下降,并且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每年向外转移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这些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发生竞争,从而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其三,从城镇新就业劳动力的去向来看,主要是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而国有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许多国有企业自身都面临着大量人员下岗的问题,让它们再吸收新的劳动力谈何容易。其四,城镇劳动力在择业上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宁肯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干苦、脏、累的工作,把城镇建设中相当数量的工作机会,如建筑、环卫等拱手让给农民工或外来工。其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劳动力的流动加大了。有一部分人自愿从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退出,经过学习、“充电”,再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各类招聘大会屡次出现火爆就是例证。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临时性失业,也属正常现象。

  上面分析的这些原因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继续存在,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我们的预测,2001-2005年各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将达到3.6%,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3.2%,是8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时期中最高的。失业率升高会使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等,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表6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年份 城镇从业人数(万) 城镇从业人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数(万) 城镇登记失业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九
  五
  1995 19093. 3.7 570. 7.5 2.9
  1996 19815. 3.8 613. 7.5 3.0
  1997 20207. 2.0 646. 5.5 3.1
  1998 20678. 2.3 672. 4.0 3.1
  1999 21465. 3.8 716. 6.5 3.2
  2000 22249. 3.7 769. 7.4 3.3
  2001-2005 2001 23035. 3.5 815. 6.0 3.4
  2002 23820. 3.4 860. 5.5 3.5
  2003 24599. 3.3 906. 5.3 3.6
  2004 25370. 3.1 951. 5.0 3.6
  2005 26135. 3.0 994. 4.5 3.7
  “八五”平均 (年增)495. 2.8 (年增)37.4 8.3 2.6
  “九五”平均 (年增)631. 3.1 (年增)42.2 6.1 3.2
  2001-2005平均 (年增)777. 3.3 (年增)36.4 5.3 3.6

  注:1997年以前为实际数,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27页、第130页。按照年鉴上所载,1995-199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依次为520、553、570 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定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00%

  若照此计算的话,这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分别是:2.6%、2.7%、2.7%,这与年鉴上同一页所载的数字2.9%、3.0%、3.1%不符。为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一致,这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根据计算公式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推出来的。反推的公式是: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1-城镇登记失业率)

  七、进出口分析: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到199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4.4%,其中出口增长率16.5%,进口增长率低于出口增长率为12%。进出口增长高于GDP增长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的超高速增长,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8.4%,其中出口增长率34%,进口增长率24.1%,增长速度是全国速度的2倍。1997年比1992年全国总进出口额增加的1595.9亿美元中,其中出口977.5亿美元,进口617.8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1088.9亿美元,占68.2%,出口额增加575.4亿美元占58.8%,进口额增加513.5亿美元占83.1%。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此期间年均增长7.2%,其中出口9.8%,进口3.6%。在1997年比1992年进出口增加的金额中,非外商投资企业占31.8%,增加的出口额中占41.2%,进口额中只占16.9%。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高于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因此在1992年和1997年的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26.%升至46.9%,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30.7%,升至54.4%。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1979-1991年的13年中外商投资268.8亿美元,而92-97年的6年中,外商直接投资2053.3亿美元,增加了6.64倍,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5.9%。

  从以上数量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进出口变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数量的增加,有着显著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和香港(1997年7月以后,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日本、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韩国的比重也逐渐在增加。表1 列出了92-97年排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从表1第2行见到亚洲合计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89.7%下降到1997年的67.58%。香港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68.2%下降到41.1%,日本从6.60%上升到8.4%,台湾从9.3%上升到11.3%,然后下降到6.4%.,同时新加坡从1.1%上升到4.9%,韩国从1.0%升到4.2%。欧洲合计(表7的第9行)占的份额从2.8%升到8.7%,主要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投资。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表7的第18行)从无到有,1997年占的份额3.3%。美国(表7 的第21行)在这个期间的投资呈抛物线,从4.60%上升到8.2%,后又开始下降到97年的6.40%。其他的投资,1992-1996年从1.7%微增到2.1%,1997年急增到11.10%。从以上数量来看,1992-1996年,外商投资8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17-18%。而1997年,亚洲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香港下降了8.4个百分点,台湾下降了1.8个百分点,北美也下降2个百分点,其他上升了9个百分点。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消亡,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密切的关系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恢复,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我国的出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60%是对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8第1行),欧洲各国占15-16%,北美占18-19%。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63.8、48.3、52、57.9、51.4和50.4个百分点。北美洲的美国(表8 第19行)所占份额1992-1996年间低于亚洲的香港和日本,居第3位,1997年超过日本,居第2位。我国的进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也是60%左右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3第1行),欧洲各国占18-21%,北美洲占12-14%。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54.5、52.4、51.4、49.9、49.8、50.3个百分点。香港进口的份额,从1992年的25.5个百分点,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4.9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日本占20-22个百分点居首位,台湾占11-12个百分点,几乎与美国相同,并列第2 位,韩国逐年上升,1997年占10.5个百分点居第3位。

  在1992-1997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除了93年入超122亿美元外,其余5年都是出超,1997年出超额高达403亿美元,是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2.40%。按每天进出口商品分类,在这期间,我国出超商品集中于动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伞和其它产品,入超产品集中在化工产品及塑料橡胶制品、机器及电气设备零件,92-94年中还包括冶金(钢材及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设备。出超产品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以鞋帽等出超从1992年的195亿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357亿美元,是我国出超的主力军,其他产品出超从1992年的48亿美元上升至122亿美元,动植物品出超在36亿美元到66亿美元之间波动。入超产品主要是机器、电气设备及零件,但1993年开始从入超220亿美元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88亿美元,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制品的入超基本在50亿美元到80亿美元中波动。

  从我国进出口的地域和商品,不难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潜力,但也要看到出超产品大多是消耗品和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1999年至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预测如表7所示。1999年和2000年,我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处于缓慢的增长之中,2001-2005年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我们预计,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外贸依存度还是出口依存度都有所降低,说明,下世纪头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内需的增长。从贸易平衡上来看,我国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将逐年有所减少。

  表7 我国进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预测

  年份 进口总量(亿美元) 进口增长率(%) 出口总量(亿美元) 出口增长率(%) 外贸顺差(亿美元)
  1995 1321. 14.2 1488 22.9 167.
  1996 1388. 5.1 1511 1.5 122.
  1997 1424. 2.5 1827 21.0 403.
  1998 1402. -1.5 1837 0.6 435.
  1999 1464. 4.4 1896 3.2 432.
  2000 1570. 7.2 1989 4.9 419.
  2001 1703. 8.5 2104 5.8 401.
  2002 1850. 8.6 2236 6.3 386.
  2003 2011. 8.7 2381 6.5 370.
  2004 2189. 8.9 2539 6.6 350.
  2005 2384. 8.9 2710 6.7 326.

  表8 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

  obs y92 y93 y94 y95 y96 y97
  1.总计(亿美元)
  2.亚洲合计(%)

  3.香港

  4.日本

  5.澳门

  6.新加坡

  7.韩国

  8.台湾

  9.欧洲合计(%)

  10.比利时

  11.英国

  12.德国

  13.法国

  14.意大利

  15.西班牙

  16.瑞典

  17.拉美合计(%)

  18.维尔京群岛

  19.北美合计(%)

  20.加拿大

  21.美国

  22.国际组织

  23.世界银行

  24.其它
  112.91
  89.70

  68.20

  6.60

  1.80

  1.10

  1.00

  9.30

  2.80

  0.00

  0.30

  0.80

  0.40

  0.20

  0.00

  0.00

  0.00

  0.00

  5.10

  0.50

  4.60

  0.00

  0.00

  1.70
  277.71
  86.10

  62.80

  4.90

  2.10

  1.90

  1.40

  11.30

  2.80

  0.00

  0.80

  0.20

  0.50

  0.30

  0.00

  0.00

  0.00

  0.00

  8.00

  0.50

  7.40

  0.00

  0.00

  1.70
  339.46
  84.02

  58.40

  6.10

  1.50

  3.50

  2.10

  10.00

  4.90

  0.00

  2.00

  0.80

  0.60

  0.60

  0.00

  0.00

  0.40

  0.30

  8.12

  0.60

  7.30

  0.00

  0.00

  1.80
  378.05
  81.30

  53.40

  8.50

  1.10

  4.90

  2.80

  8.40

  6.00

  0.00

  2.40

  1.00

  0.70

  0.70

  0.00

  0.00

  0.90

  0.80

  9.10

  0.70

  8.10

  0.00

  0.00

  1.90
  421.35
  79.20

  49.50

  8.70

  1.40

  5.30

  3.00

  8.20

  7.20

  0.00

  3.10

  1.20

  1.00

  0.40

  0.00

  0.00

  1.50

  1.30

  9.20

  0.80

  8.20

  0.00

  0.00

  2.12
  523.87
  67.58

  41.10

  8.40

  0.80

  4.90

  4.20

  6.40

  8.70

  0.00

  3.50

  2.00

  0.90

  0.40

  0.00

  0.00

  3.80

  3.30

  7.40

  0.60

  6.60

  0.00

  0.00

  11.10

  注: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份额,依


世界人口最多城市
加尔各答和雅加达以1457万和1367万人口位列第八和第九,加尔各答区部人口439万,面积531平方公里,雅加达区部人口937万,面积650平方公里,2005年GDP分别为940亿美元和980亿美元。最后,上海以1300万人口和910平方公里的面积占据第十位,2005年GDP为9143.90亿美元。上海的市区包括上海市辖区人口1850万,总...

有谁知道Dream High 中长大后的高慧星的扮演者是谁啊?谢谢了 137214411@...
2006年:MBC《누나\/姐姐》饰智娜 2006年:MBC《가을 소나기\/秋日骤雨》2005年:SBS《유리화\/玻璃画》2005年:MBC《설날특집극해후\/邂逅》2005年:SBS《홍&#...

求~和在石在无限挑战09歌谣祭上搭档的夫妻资料~
《1945 Liberation》(2005年):主打歌:"Isolated Ones, Left Foot Forward!"《Sky is the Limit》(2007年):主打歌:"8:45 Heaven"此外,他们亦曾为韩国的电视游戏《Dance Dance Revolution》创作音轨《Pump It Up》。妻子:尹美莱 个人简介:(中文版)T(윤미래 )本名:...

金元俊音乐创作
金元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创作人,他的音乐旅程始于1992年,一直延续到2005年。早期作品如"모두잠들 후에"、"어둠이 길게 느껴질때면"和"무",均收录在他的首...

《追赶江南妈妈》中李智媛的扮演者,就是那个女孩,是谁扮演的?_百度知 ...
2006年:MBC《누나\/姐姐》饰智娜 2006年:MBC《가을 소나기\/秋日骤雨》2005年:SBS《유리화\/玻璃画》2005年:MBC《설날특집극해후\/邂逅》2005年:SBS《홍&#...

崇庆寺的历史
隋仁寿年( 601-604 ),禅宗三祖僧璨在毗邻新余的吉州传衣法给四祖道信,道信居赣二十余年,曾开法传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钵后的大业年间(611),邑人唐兴舍宅为寺,取名唐兴寺。宋开宝年间( 968-976 ),改名安和寺。宋太平兴国五年( 980 ),太宗赵炅赐额“崇庆寺”。元代中后期,崇庆寺...

文庙镇经济发展
文庙镇以小五金冲压产业闻名,五金加工摊点达610家,其中规模型企业31户。产品覆盖汽车、摩托、电子、电器、化工和爆破六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7个省市,1000多个厂家及专业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国外。该镇永盛汽车配件厂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汽车助力器生产厂家。2005年,文庙镇涌现玉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有关香港的历史、回归和现在的资料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来的经济起飞,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

成安介绍
成安是四川致高守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为你辩护网创办者、四川首席律师成安。十多年来,其团队律师先后办理了刑事案件近千件。一个正义律师、一帮铁骨硬汉、一个温情团队,融合成了一股骄傲的灵魂“在这场弱者和强者的较量中,只要一气尚存,我将永远为您辩护”可能刑法是残酷的,法律也许是无情的,...

韩版花样男子里的秋佳乙的详细介绍?
2003年 오리온 초코파이 - 수채화편http:\/\/www.tudou.com\/v\/EPnsGgQZNiQ M\/V :2005年 尹健\/윤건 - 《说要分手\/헤어지자고》2005年 Monday Kiz\/&#...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我国城镇居民最近5年的人均收入情况 -
莱虎万托: 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约为5800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00元,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过2210元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到8472元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将达到666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
莱虎万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变化? -
莱虎万托: (一) “第一次拿了这么多的钱,心里那个乐啊,当天晚上我请家人到当时的一家好饭店,花50多元吃了一顿.”何伟,沈阳某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结构车间班长、高级技师,提起1993年5月第一次开工资的心情时,还是很激动.10月13日,...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谁知道我国年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 -
莱虎万托: 7%左右.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约为5800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00元,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 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过2210元 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到8472元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 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达到10666元,农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1949年,我国的人均收入远低于整个亚洲的人均收入;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55元.半个... -
莱虎万托:[选项]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2001年至2007年的中国人均收入 -
莱虎万托: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208元,农村2229元.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987元,农村2378元.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705元,农村2449元.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678元.农村2675元. 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294元.农村2905元.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0468元,农村3258元.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567元,农村3625元.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3126元,农村4117元. 源于国家统计局调整数字,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2000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据 -
莱虎万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知道是否完全 2000年,农村2253.4元恩格尔系数49.1 2000年,城镇6280.0元恩格尔系数39.4 2001年,农村2366.4元恩格尔系数47.7 2001年,城镇6859.6元恩格尔系数38.2 2002年,农村2475.6元恩格尔系数46.2 2002年,城镇7702.8元恩格尔系数37.7 2003年,农村2622.2元恩格尔系数45.6 2003年,城镇8472.2元恩格尔系数37.1 2004年,城镇2936.4元恩格尔系数37.7 2004年,城镇9421.6元恩格尔系数47.2 2005年,农村3254.9元恩格尔系数45.5 2005年,城镇10493.0元恩格尔系数36.7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
莱虎万托:[答案]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行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是伟大的三十年,是祖国大地山河面貌巨变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人民改写历史、谱写新的篇章的三十年. 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2001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
莱虎万托: 2001年 6860元 2002年 7703元 2003年 8472元 2004 年 9422元2005 年 10493元 2006年 11759元 2007年 13786 元 2008年 15781元2009年 17175元2010年 19109元

太子河区17127139321: 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里家庭生活各有什么变化 -
莱虎万托: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从1980到2000年期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0.8年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