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作者&投稿:汪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和《战国策秦策~

作者:张仪以秦相魏【提要】机警过人的张仪也经常有危在旦夕的时候。这次幸得富有谋略、能言善变的雍沮的举手之劳,才化解了危机。 【原文】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译文】张仪凭借秦国的势力在魏国任相国,齐、楚两国很气愤,就想攻打魏国。雍沮对张仪说:“魏国之所以让您做相国,是以为您做相国国家可以安宁。如今您为相国,魏国却遭受兵祸,这说明魏国的想法错了。倘若齐楚进攻魏国,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张仪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雍沮说:“请让我去劝说齐楚两国放弃攻魏。”于是雍沮去对齐楚的君主说:“大王可曾听说张仪和秦惠王订密约的事吗?张仪说:‘大王如果能让我到魏国做国相,齐楚恨我,必定攻打魏国。若是魏国战胜了,齐、楚两国的兵力就会受损失,我就顺理成章出任魏相;若是魏国战败,魏国一定投靠秦国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必然割地给大王。齐、楚两国如果再想进攻魏国,它们已十分疲惫,怎么能与邦国周旋呢。’这就是张仪和秦王暗中勾结的原因。现在你们去攻打魏国,会促使张仪的计谋实现,而不是困厄张仪的办法。”齐楚两国的君主都说:“对。”于是立即不攻魏国。 【评析】雍沮解救张仪,在于充分利用了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敌方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圈套,告知敌方这样的计划非但达成不了目的,反而会帮倒忙,于是敌方就会放弃计划,从而挫败了敌方的原来有害于我方的谋划。这就是称为“将计就计”的谋略。谋略家们想得广、看得远,liào事如神(版权所 有 ewe n ya n .c om 易文言 网),经常指出各种事情的结果,你如果能经常在事情之初就判断它的结果的多种可能性,那么你的预见能力和说服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有: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蚕食鲸吞,深不可测,负薪救火,唯唯诺诺,靡靡之音,危如累卵,国富兵强 ,

源自《韩非子》的成语读音及释义:
战战栗栗
读音:zhàn zhàn lì lì
释义: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原文:《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日慎一日
读音:rì shèn yī rì
释义: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原文:《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蚕食鲸吞
读音:cán shí jīng tūn
释义: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原文:《韩非子·存韩第二》:“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深不可测
读音:shēn bù kě cè
释义: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原文:《韩非子·主道第五》: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负薪救火
读音:fù xīn jiù huǒ
释义: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原文:《韩非子·有度第六》: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法不阿贵
读音:fǎ bù ē ɡuì
释义: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原文:《韩非子·有度第六》: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唯唯诺诺
读音:wěi wěi nuò nuò
释义:“唯”、“诺”,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今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屈于权贵,侍奉权贵的小人样子。
原文:《韩非子·八奸第九》: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靡靡之音
读音:mǐ mǐ zhī yīn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乐曲。
原文:《韩非子·十过第十》:“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危如累卵
读音:wēi rú lěi luǎn
释义: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原文:《韩非子·十过第十》: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
国富兵强
读音:guó fù bīng qiáng
释义: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原文:《韩非子·孤愤第十一》: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1,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2裁其罪。
【译文】我听说:“不知道的开口就说,是没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说,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诚就应该去穷尽,说了不得当也应该去穷尽。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希望大王来判定我陈述见解的罪过。
【原文】臣闻:天下阴1燕2阳3魏4,连荆5固齐6,收韩7而成从8,将西面以与9秦10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11仓空虚,悉其士民,张12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13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14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15,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16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17,士民病18,蓄积索19,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译文】我听说:天下各国以赵国为中心,北边连结燕南面连结魏,又联络楚国加固与齐国的关系,收买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准备对西面的秦国竭力作对。我私下里讥笑他们。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形,而天下各国都得到了,大概是这样说的吧!我曾听说,“以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有治理的国家必亡,以邪恶的战争去攻击正当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人去攻击顺应人心的国家必亡。”如今天下各国府库财物都不足,谷仓里都空虚,他们却动员所有士民,设置军队数十百万,其中磕头披戴羽毛在将军面前宣誓愿意决一死战不止千人,都说要决一死战。但当雪白的锋刃在前,砍斧铡刀在后面督战时,他们还是逃跑而不拼死。并非是他们不能拼死一战,而是上层统治者不能拼死一战。说好的奖赏不给予,说好的惩罚不施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士民们不愿决一死战。如今秦国颁布号令实行赏罚,有功无功要看事实验证。民众从父母怀抱襁褓里出来后,有生以来没有见到过贼寇,但听说有战事,立刻跺脚赤膊,迎刃而上,踏着火红的炉炭火,决一死战而冲上前的比比皆是。那决一死战和决心生还是不一样的,而民众之所以为之,是崇尚奋勇死战。如果一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抵抗十人,十个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万人,一万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有名的部队有数十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占有。所以秦国作战从没有不攻克的,攻击敌国从没有不取得的,所当其锋从没有不打破的,开辟土地数千里,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然而现在兵甲不锋利了,士民百姓担忧了,府库积蓄离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芜了,谷仓也空虚了,四面相邻的诸侯国不顺从了,称王称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谋臣不能竭尽忠诚啊!
【原文】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1,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臣且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临,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2,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3。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4三晋5。然则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以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6周7而军华下8,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9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10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11;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12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释】1.宋:(sòng送)周代诸侯国名。《墨子·公输》:“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2.郢:(Yǐng影)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
3.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
4.凌:假借为“夌”。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5.三晋: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此为三晋。
6.比:《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7.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8.华下:华阳为战国时期时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华下,即华阳城下。
9.梁:周时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战国策·齐策四》:“游于梁。”
10.赵:周代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遗赵王书。”汉刘向《列女传》:“赵将括。”
11.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资治通鉴》:“尚怀狐疑。”
12.穰(Rǎng壤)侯:人名。即魏冉,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昭襄王时四次任相,因受封于穰地(位于今河南省邓县),所以称为穰侯。
【译文】我大胆地说说吧: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向北攻破了燕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土地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够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齐国,是五战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没有了齐国。这样看来,所谓的战争,也关系着万乘之国的存亡。而且我还听说,“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归附于陈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楚国的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可以到手,那么楚国的民众就足够秦国使用,它的土地就可以足够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这就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退后,恢复与楚国的和谈。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率领天下他们的人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是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道路的一次机会。天下人又周密和同而进军华阳城下,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秦兵直进到大梁外城下。围困住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大梁,那么魏国就可以到手;魏国到手,那么楚国、赵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就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险了;赵国危险了,而楚国人就会疑虑而徘徊不前;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晋。这样一举称霸的名声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而退,恢复与魏国的和谈。使得魏国人回过头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这就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二次机会。从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国的时候,想用秦国一个国家的兵力来完成两个国家的功业,因此士兵终年在外日晒雨淋,士兵们疲惫担忧不堪,这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三次机会。
【说明】按照韩非子所分析的,秦国确实失去了三次称霸天下的机会,但如果秦国真的抓住了机会,是否就能称霸天下了呢?当然,称霸天下的机率是要大得多,能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但如果按照韩非子的老师荀子的看法,称霸天下容易,能守住天下,能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那就难得多了。
【原文】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1,悉其士民军于长平2之下,以争韩上党3。大王诏以破之,拔武安4。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5不守。拔邯郸,莞6山东河间7,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9,降代10、上党11。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12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13、呼沲14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15魏、挟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16之口以沃17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18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19竦20而却21,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22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量者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注释】1.萌:(méng蒙)通“氓”。《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心度》:“亲法,则奸无所萌。”《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这里用为比喻事情的发展趋势或情况之意。
2.长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方。
3.上党:地名。韩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
4.武安: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安西南。
5.邯郸: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线上。
6.莞:(guǎn管)古通“管”。这里用为控制之意。
7.河间:战国时赵国属地,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今属河北省。
8.修武: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南省获嘉县境内。
9.羊肠: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壶关东南。
10.代: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东省东北部和河北省蔚县一带。
11.东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东。
12.河外:滹沱河以东地区。
13.中山: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14.呼沲:地名。即滹沱河沿岸地区。
15.蠹:(du杜)《周礼·翦氏》:“掌蠹物。”《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吕氏春秋·达郁》:“树郁则为蠹。”《说文》:“蠹,木中虫。”本意为蛀虫之意。这里引申为以喻侵蚀或消耗国家之意。
16.白马:地名。古代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北。
17.沃:《说文》:“沃,溉灌也。”《论衡·偶然》:“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这里用为灌水之意。
18.须:《易·归妹·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书·多方》:“天惟五年,须假之子孙。”孙星衍疏:“须者,《释诂》云:‘待也。’”《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楚辞·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洪兴祖补注引李翰周云:“须,待也。”《篇海类编·身体类·须部》:“须,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19.战:《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20.竦:通“悚”。《诗·商颂·长发》:“不戁不竦,百禄是总。”《尔雅·释诂》:“竦,惧也。”《汉书·李广传》:“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21.却:《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说文》:“却,节欲也。”《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这里用为后退之意。
22.孚:同“郛”。郭也。郭,城之外墙也。
【译文】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是各方民众杂居的地方,它的民众轻狂而难以使用,国家的法令没有治理,赏罚不讲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尽其力量。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形势,而又不担忧民众的发展趋势,却动员所有士民组成军队驻扎于长平城下,想要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攻克了武安城。在这个时候,赵氏家族上下不相亲近,大小官员互相猜疑。而且邯郸城的官员没有尽职守责。这时攻邯郸,控制山东河间地区,再引军而动,向西攻修武郡,越过羊肠要塞,降伏代郡、上党郡。代郡有四十六县,上党郡有七十个县,不用一副铠甲,不辛苦一个士兵,这些都会成为秦国所有。如果代郡、上党郡不经战斗而全部归秦国所有,那么东阳、河外之地不战而全部归齐国所有,中山、呼沲地区以北不战而全部归燕国所有。那么这样赵国就可以到手,赵国到手后韩国就会灭亡,韩国灭亡后楚国、魏国就不能独立;楚国、魏国不能独立,那么一举就可以破坏韩国,消耗魏国,挟持楚国,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决黄河上游白马渡口之水以淹魏国,这样一个行动就可以使三晋灭亡,南北合纵的联盟就失败了。大王只要垂衣拱手来等待,天下各国就会被收编而归服,称霸天下的名声就可成功了。然而您的谋臣不这样作为,反而引军而退,恢复与赵国的和谈。以大王的明智,以秦国的兵力强盛,却放弃称霸天下的功业,土地竟然没有得到,还被将要灭亡的赵国所欺骗,这实在是谋臣的笨拙啊。而且那赵国应该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该称霸而没有称霸,天下各国实在是已经初次衡量到了秦国这些谋臣的智能了。秦国竟又动员所有的兵力去攻打邯郸,结果不能攻下,丢掉了铠甲兵器弓驽等,恐惧害怕向后退却,天下各国又再次衡量到了秦国的实力。秦军退却而又复来,汇集在邯郸城下,大王又另外派兵到来,但与敌人作战又不能取胜,又不能退却,等到军队疲惫不堪时才退回,天下各国第三次衡量到了秦国的实力。对内人家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对外人家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由此看来,我以为天下各国合纵抗秦,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国内,我们兵甲钝,士民百姓担忧,积蓄离散空虚,田野耕地荒芜,谷仓空荡;在国外,天下各国和同的意向都很坚固。希望大王对这些情况能有所考虑。
【说明】本节韩非子又紧接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力图说明赵国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龀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这次秦军从邯郸“罢而去”,发生在公元前257年,当时魏、楚联军救赵,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后,秦相范睢请求许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献秦。韩非子认为当时应该乘胜追击,就可一鼓作气占领半个天下。实际上可不可能呢?当然,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面我们接着看韩非子又说了些什么。
【原文】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1,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2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3,右饮于洹溪4,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5为难。武王将素甲6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7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8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9于晋阳10,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及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舆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11,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注释】1.栗:《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大学·四章》:“‘瑟兮僩兮’者,恂栗也;”《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2.纣: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尚书"微子》:“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传说其荒淫无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层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财产不够,于是便向人民横征暴敛,拼命收刮,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于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3.淇溪:今河南省东北部之淇水,流入卫河。左:东边。饮:饮马。
4.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阳河,卫河支流之一。右:西边。
5.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文王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兴师东至孟津伐商,但因时机不够成熟,只得暂时还师。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杀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又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作誓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进至商郊,与纣兵于牧野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6.素甲:《易·履·初九》:“素履,往,无咎。”《小尔雅·广服》:“缟之簏者曰素。”《礼记·杂记下》:“纯以素,训以五彩。”孔颖达疏:“素,谓生帛。”《说文·素部》:“素,白致缯也。”这里用指为“本色的布帛”之意。周武王当时在丧服,故作白甲。
7.禽:《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易·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新序·善谋》:“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8.知伯:人名。“知”古通“智”,
智伯,荀氏,名瑶,私谥智襄子,所以史称“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跞的孙子,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势力最大。公元前458年,他与韩、赵、魏三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前455年,他又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前453年失败而国灭身亡。
9.赵襄主:即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大夫,因其封邑之主,故称赵襄主。
10.晋阳:地名。周代诸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被其大夫韩、赵、魏所分而亡。《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晋于是始墨。”《吕氏春秋·慎行论》:“子夏之晋。”
11.从:(zong纵)古通“纵”。《楚辞·沈江》:“不别横之与纵。”古人认为,南北为纵向,东西为横向,这里用为合纵之意。
【译文】而且,臣下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天下就可以占有。”怎么样知道这个道理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率领有天下士兵百万,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动,他用这样的军队来与周武王为敌。而周武王只有穿丧服装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一天,就打破纣王国都,战胜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拥有了他的人民,而整个天下没有受到损伤。智伯率领智氏、韩氏、魏氏三国的军队围攻赵襄主在晋阳城,决开晋水河堤灌水入城达三月之久,就在晋阳城将被攻克时,赵襄主钻龟壳算八卦,来预测凶吉,看看可以投降哪一国。于是就派遣出他的使臣张孟谈。张孟谈偷偷摸出晋阳城,使韩、魏两家背叛了与智伯缔结的盟约,用两国合起来的军队攻打智伯,战胜了智伯军队,恢复了赵襄子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也有几千里,还有名震天下的军队数千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便利,天下没有哪一国能比得上。凭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可以兼并而占有了。我冒着死罪请求面见大王,陈说一下破除各国纵横联盟、拿下赵国、灭掉韩国、让荆国、魏国俯首称臣、使齐国、燕国前来亲附、从而成就称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贺的谋略。大王如果真的听说后,一开始如果各国纵横联盟不破,赵国拿不下来,韩国不灭亡,荆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
【说明】韩非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说服秦王抓紧时机进军中原地区,因为韩非子也看透了所谓六国合纵其实是很脆弱的,根本不堪一击。再加上当时连年战乱,人民百姓已苦不堪言。所以他首先举了周武王克商的例子,当时周国只是商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方圆不过百里,但周武王能一举攻克殷商王朝,并不是依靠士兵奋勇杀敌的精神,而是他抓住了民心;商纣王百万军队中,人人反殷,所以在周国军队行进中,商纣王军队纷纷弃戈反向,加入到周国军队中来,周国军队实际上并没有遇到战斗抵抗,一路顺畅到达殷商王都,商纣王在看到这种形式后,便自杀了。然后韩非子又举了赵襄子拼死抵抗的例子来说明,只要得到人民拥护,即使被围困三月之久,赵襄子的人民也决不会向智伯投降。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民心向背决定着一切,而在人民都不愿意再有战争的战国末期,如果某国能允诺平定天下,安抚百姓,那么,他就会得到所有人民的拥护。因为人民都已经厌恶了战争,厌恶了你争我夺。所以韩非认为,现在的秦国比起当年的周国,形势还要有利,关键就要看领导人的决策。

22

没有


广陵区17171168715: 错别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
徐质蓝伊:[答案] 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 《左传•成公26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韩非子•初见秦》:“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 《史记•...

广陵区17171168715: 《韩非子》中类似于画鬼最易的故事有哪些?一定要是《韩非子》中的,急求,谢谢! -
徐质蓝伊: 《韩非子》内容: 初见秦第一存韩第二难言第三爱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扬权第八八奸第九十过第十孤愤第十一说难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弑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备内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饰邪第十九解...

广陵区17171168715: “齐五战之国也”是什么意思? -
徐质蓝伊:[答案] 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濒于灭亡.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原文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

广陵区17171168715: 韩非子 一书里有哪些著名篇章? -
徐质蓝伊: 第一卷 第一篇初见秦第二篇存韩第三篇难言第四篇爱臣第五篇主道 第二卷 第六篇有度第七篇二柄第八篇扬权第九篇八奸 第三卷 第十篇十过 第四卷 第十一篇孤愤第十二篇说难第十三篇和氏第十四篇奸劫弑臣 第五卷 第十五篇亡征第...

广陵区17171168715: 《韩非子》第二十一章节的题目
徐质蓝伊: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榷第八 八奸第九 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徵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广陵区1717116871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
徐质蓝伊: ◎ 其 jī〈名〉(1) 通“諅”.周年 [anniversary]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

广陵区17171168715: “开”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徐质蓝伊: “开”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 ——《韩非子·初见秦》9、开始,开端开八(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

广陵区17171168715: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的出处在哪?
徐质蓝伊: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出自《韩非子·初见秦》.意思 是:自己不知道而信口开河,这是不明智;自己知道却故意不讲,这是不 忠实.

广陵区17171168715: 请问,子部京涵出自韩非子哪一章节啊?
徐质蓝伊: 出自 韩非子 有度第六

广陵区17171168715: 《韩非子》资料谁知道? -
徐质蓝伊: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